APP下载

楚国君王对楚国兴衰存亡的作用概论

2014-03-25周家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楚庄王楚王君王

周家洪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从约公元前1027年熊绎立国到公元前223年负刍亡国的楚国八百年中共有四十二位君王。*熊绎立国之前的三位楚君、负刍亡国后的昌平君、项羽扶立的楚王熊心不算在本文的“楚国君王”范围之内。从熊绎到熊咢这一阶段的楚族酋长称本名,从熊仪到公元前703年这一阶段的楚族酋长称“敖”,公元前704年熊通称王后的楚国国君除熊囏、熊员称“敖”外都称王。[1](P404~406)从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作用看,楚国八百年中的四十二个君王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有十二位君王推动楚国向前发展,使楚国先后成为南迁之地荆山的大国强国、汉东霸主、“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对楚国发展强盛作出很大或较大贡献;有二十四位君王表现平庸,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其前任或前几任的现状,楚国既没更大发展,也没更为衰落,他们对楚国既没作出多大贡献,也没更严重地损害楚国;有六位楚王导致楚国被动挨打、衰落乃至于灭亡,损害甚至严重地损害了楚国。

一、作出贡献的楚国君王

楚国八百年四十二位君王中,熊绎、熊渠、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昭王、楚惠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等十二位君王对楚国发展作出重大或较大贡献,推动楚国向前发展,率领楚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先后成为楚族南迁的停留地——荆山一代的大国强国、比荆山范围更大的汉东大国强国、“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这类楚国君王按照对楚国贡献的大小又可分为贡献重大和贡献较大两类。

(一)贡献重大的楚君楚王

这类楚国君王的共同特点就是自身素质高,能力强,尤其是军事素质高,军事能力强,勇敢,胆略过人,敢作敢为,有超常的政治见识和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率领国人艰苦奋斗。他们对外积极进取,更多时候是亲自带兵出征,先后大力向西、向南、向东、向北征伐,扩大疆域,夺取当时战略资源铜矿,尤其是北上中原争霸,武功突出;对内决策正确,吏治清明,不同程度地使用人才,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举措得当,极大地推动了楚国向前发展,使楚国先后成为荆山一代的大国强国、汉东大国强国、“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对楚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类楚国君王有熊渠、楚武王、楚成王和楚庄王等四位。其中,熊渠是春秋之前的楚君,楚武王、楚成王和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君王。

经过约一百四十年的发展与力量积蓄,楚族到熊渠为楚君时终于迎来大发展。熊渠抓住西周王朝衰弱之机大力发展,在得不到周王朝册封时自称“公”,后期甚至公开以天子自居,封三个儿子为王,当地大小方国部落纷纷归顺,史称“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史记·楚世家》)。然后熊渠向西攻打庸国,向南攻打长江中游一带的越人,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向东一直攻到鄂,夺取该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开出一条通往鄂东南和赣西北铜矿的路,成为楚族南迁的停留地——荆山当地众多部落小国中的大国强国,达到楚国自南迁以后第一次强盛阶段。因此,熊渠是第一个作出重大贡献的楚国君王。

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君,并于公元前704年自称王,为楚武王。熊通积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对内把楚部落酋长变为楚国国君,确定新都,在中央设立令尹、莫敖等职官,采用分封制和县制管理地方,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制,制定政治和法律制度,完成楚族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2]组建车兵和“徒兵”,制造了新式武器——戟,楚国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任用了屈瑕、斗廉、斗伯比、蒍章、斗祁、屈重、观丁父等一大批人才,对外依靠武力征伐和外交手段,取得军事上、外交上一系列胜利,进一步增强了楚国实力;熊通自称王,把楚君地位提升到和周天子齐平。所有这些使楚国由荆山霸主发展为更大范围的汉东霸主,并为楚国北上中原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楚武王熊通是继熊渠之后又一个作出重大贡献的楚国君王。

楚成王继位之初即扩大楚国领土,楚国版图达到千里(《史记·楚世家》)。然后,楚成王渐渐参与中原诸侯争霸,先后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争霸。楚成王与齐桓公主要通过攻郑、签订召陵之盟、逼迫郑国倒向楚国等事件争霸,由开始时略占下风到后来逐渐追平到最后占据上风;与宋襄公争霸,楚成王通过盂之盟、薄之盟、泓之战而完胜宋襄公;与晋文公争霸,初期和晋文公打成平手,但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导致楚成王的争霸晚节不保,名声受损。总其一生,楚成王是有实无名的霸主,对楚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有失误,对楚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当然,贡献远远大于损害,因而也属于作出重大贡献的楚王。

楚庄王继位前期先后遭遇被师傅劫持、戎庸群蛮糜百濮等群起反叛楚国和若敖氏家族叛乱等稍有闪失就会身死甚至国灭的险恶事件的磨练;继位之初即有远大理想,想“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自身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和较强的治国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具有善于纳谏、宽容、惠恤国人和抚慰士卒等诸多优良品质。由于有以上诸多原因,楚庄王能够在继位之初就先后解决了周边众多土著小国不服和国内世家大族与王族的矛盾等隐患。之后,楚庄王就开始了争霸活动,在孙叔敖等辅佐下逐渐称霸中国,达到楚国春秋时期楚国发展的顶峰:楚庄王八年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名声远扬,千古流传;从楚庄王十年到楚庄王十七年先后六次伐郑,最后服郑;楚庄王十六年灭陈复陈,霸名流播;楚庄王十七年晋楚邲之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楚庄王二十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宋,围宋9个月,霸业达到顶峰。因此,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楚王。更重要的是,楚庄王还得到了同时代诸侯国和后世的公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而是楚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地位最高的楚王。

(二)贡献较大的楚君楚王

这类楚国君王的共同特点就是自身素质包括军事素质较高、能力包括军事能力较强,但肯定不如作出巨大贡献的楚君楚王;他们也能脚踏实地率领国人艰苦奋斗,但缺乏超常的政治见识和远大理想,缺乏过人的胆略;也用一些人才辅佐他们,但人才数量不多,素质、能力有限。因此,这类楚国君王对楚国作出的贡献总体上不如上述做出重大贡献的楚王,只能算较大贡献。这类楚国君王有熊绎、楚文王、楚穆王、楚昭王、楚惠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等八位。其中,熊绎、楚文王是春秋之前的楚君楚王,楚穆王、楚昭王是春秋时期的楚王,楚惠王是跨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楚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是战国时期的楚王。

熊绎对楚国作出的贡献主要有三:第一,效仿祖先鬻熊的做法,保持和周王朝的联系,并于约公元前1027年受周成王册封立国,成为楚国八百年起点。熊绎受封立国本来应该是很大的贡献,但由于熊绎受封不是楚国在熊绎领导下变得很强大而受封,或者熊绎自己有某种独特的本领而受封,而是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的熊绎,故而只算较大贡献。第二,受封立国后,熊绎和西周王朝一直保持联系,参加周成王主持的岐山会盟,带回了当时先进文明的理念。这是楚族作为外来流迁之族能在当地众多土著族国夹击下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三,立国后由于酋长没有特权,仍要亲自劳作。因此,熊绎经常穿着破旧衣服、推着柴车率领族人上山砍柴。他和其后楚君的这种亲自劳作的行为后来被概括为“筚路蓝缕”,其精神成为激励后世楚人不断奋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楚文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有三:第一,把都城从丹阳迁到郢。楚文王于继位当年就把都城从位于偏僻山区的丹阳迁到位于平原的郢都,对楚国的发展起了巨大推进作用。第二,实现楚国攻伐的战略转向。楚文王于继位第二年就挥兵北上,借道邓国讨伐原西周王朝控制荆楚的申国,伐申得胜回国时顺便讨伐邓国,标志楚国攻伐战略由图生存转向争霸。第三,楚文王先后灭掉息国、蔡国,设立息县,灭掉邓国、申国,设立申县。

楚穆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如下:灭江,灭六和蓼;迫使郑国与楚讲和;公元前617年宋、郑、陈等中原国家弃晋附楚;打败麇军;镇压群舒叛楚,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楚昭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就是使楚国逐渐恢复元气。赶走吴国军队后,楚昭王亲政,接受吴师郢亡的沉痛教训,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得以迅速复苏;先后灭顿、灭胡,大规模的报复蔡国,导致蔡昭侯被杀,公元前491年攻克夷虎,击溃蛮氏。

楚惠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如下:白公之乱被平定后,灭陈为县,楚军大败前来挑衅的巴军,楚沈诸梁打败东夷,楚国势力已东及海。

楚悼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就是信任、重用吴起进行变法。楚悼王力图摆脱三晋的威胁,因此当吴起来到楚国时,楚悼王立即任用并全力支持吴起进行变法,对内沉重打击旧贵族、旧势力,加速封建化过程;对外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极大地增强了楚国实力,“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史记·吴起列传》)公元前382年,楚悼王出兵救赵,直抵黄河两岸,楚、赵大胜,楚国声威大振,中原各国感到害怕。

楚宣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如下:夺取了魏国的睢水、濊水之间的地区,在魏、齐、赵争战中楚国举足轻重;楚攻占褒汉之地,楚国势力伸入到巴蜀地区。

楚威王对楚国的贡献主要如下:北破齐于徐州,又兴兵大败越,杀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这样,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大国,达到战国时期楚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是,楚国战国时期的强盛主要是吴起的功劳;更主要的是,此次楚国势力最鼎盛时也没有达到楚庄王最强盛时期的那种楚国一国独大、独强的程度,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与秦、齐、赵等国并列为诸强。因此,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等都只能算作有较大贡献的楚王而不是有重大贡献的楚王。

二、平庸的楚国君王

楚国八百年四十二个君王中有二十四个表现很平庸,政绩平平,他们在位期间没促进楚国的向前发展壮大,对楚国没有作出多大贡献;当然也没损害楚国,有的则是在其前任的基础上没导致楚国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这类楚国君王按照主要原因又可分为生平事迹无记载,在位时间短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三种类型。

(一)生平事迹无记载

这类楚君是楚武王以前的楚族酋长,共有十四位,他们分别是熊艾、熊黑旦 、熊胜、熊扬、熊挚、熊延、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咢、楚若敖熊仪、宵敖熊坎和蚡冒熊眴。由于那个时期楚族还处于原始社会,当时即便喜欢记录历史的北方诸国都还没有开始记载他们的大事,也就没有顺便记载楚国大事的可能;不喜欢记载历史的楚国就更不用说记载了。故到目前为止,文献或出土文物基本上只或隐或显地记载了他们的姓名及其在位时间,没记他们的事迹。因此,这些楚君在位期间究竟干了些什么,对楚国是有贡献还是有损害我们也就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推测这些楚君的活动。这一时期楚国还没有强大起来,还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故他们不会不努力奋斗;楚国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也不丰富,也没什么好奢侈享乐的,故也不会象楚国强大富庶后的楚王那样奢靡享乐。这种情况下,这些楚君应该会继承前辈楚君的做法,兢兢业业地奋斗,为楚国积蓄力量。

(二)在位时间短

中国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加上君王都实行终身制,故而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君王一般都是在位时间很长,都是几十年,至少十年。因此,在位时间短的君王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基本上不可能有所作为。这既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国君身上得到验证,也可从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身上得到验证。楚国君王也是一样。由于病死、政变被杀死、自杀、被“盗”所杀和不明原因死亡,导致在位少于十年(包括十年)的楚君楚王,除上述没事迹记载的熊挚(不知什么原因在位仅一年)、熊霜(不知什么原因在位仅六年)、宵敖熊坎(不知什么原因在位仅六年)三位外,楚武王以后还有庄敖熊囏、郏敖熊员、熊比、楚声王熊当、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犹等六位。

庄敖熊囏于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72年在位,由于大臣拥立其弟熊恽即后来的楚成王,在位四年即被杀。郏敖熊员于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41年在位,由于其叔叔熊围即后来的楚灵王篡夺王位而被其叔叔用冠缨绞杀。熊比于公元前529年被拥立为楚王,只几个月就被其弟熊居即后来的楚平王设计吓得自杀。楚声王熊当于公元前407年——公元前402年在位,为“盗”所杀,在位六年。楚幽王熊悍于公元前237年——公元前228年在位十年,病死。楚哀王熊犹于公元前228年继位,不到一年就被其庶兄负刍发动政变而被杀。这六位楚君楚王和上述没事迹记载熊挚、熊霜、宵敖熊坎都因在位时间短或太短而对楚国没大多贡献,也没造成多大损害。

(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这类楚王包括楚康王、楚简王、楚肃王和楚考烈王等四位。其中,楚康王是春秋时期的,楚简王、楚肃王和楚考烈王是战国时期的。总体上看,楚康王、楚简王、楚肃王在位时也积极进取,但他们自己能力不强,也没高远理想和过人的胆识;大臣则为个人和家族利益而争权夺利,不是全心全意辅佐他们;楚考烈王昏聩无能,醉生梦死,及时行乐,在位期间楚国已衰落到底谷,陷入相危险的境地,他也无力回天。因此,这四位楚王基本上维持前任或前几任的状况,没对楚国作出贡献,也没对楚国造成更大的损害。

楚康王继位后,王权开始削弱;公族与世族以及世家大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激烈,造成一些世家大族被灭;一些世家大族逃往他国,为他国效劳,出现“楚才晋用”、“楚才吴用”的情况,为害楚国。这时楚国与老对手晋国主流是弭兵;楚国的劲敌是吴国。公元前559年楚康王派令尹子囊伐吴,楚军大败,子囊回来后不久死去。此后楚国再未贸然出击吴国。公元前549年春,楚国训练成水军后出动水军攻吴,无功而还;夏,楚康王亲自领军讨伐叛楚的舒鸠也无功而还;秋,楚令尹子木率军灭舒鸠;冬,吴王诸樊率军伐楚,被楚射死。公元前547年,楚康王联合秦军伐吴,闻吴有备而还。由此可见,自楚共王以来,晋联吴攻楚,使楚面临晋、吴北、东夹击,陷于困境。楚康王虽力图攻吴,并取得一些胜利,但始终无法摆脱吴的严重威胁。

楚简王在位二十四年,除了即位初凭借楚惠王的声威灭莒、公元前413年伐魏外,别无建树。

楚肃王继位初期楚国七十余家宗亲权贵因射杀吴起时兵器触到楚悼王尸体而遭到诛戮,楚国政坛一时空虚。因此,楚肃王对外妥协退让。公元前377年,蜀伐楚,楚被迫筑扦关防御。公元前375年,魏攻楚,韩国乘机攻灭楚的属国郑国。郑自春秋以来一直是楚国北上争霸的中间地带,对楚国来说,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楚肃王无能为力。公元前371年魏又攻楚,魏国势力伸入到楚国方城北,楚肃王仍未反击。由此可见楚肃王的软弱。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继位,以黄歇为相,封黄歇为春申君。考烈王因无能、只顾大肆享乐而不理朝政,就逐渐被春申君黄歇架空,大权落到黄歇手中,长达二十五年。楚考烈王既被架空,就更加不问国事,不思进取,故直到死也无所作为。

三、损害楚国的楚王

这类楚王的决策和行为导致楚国停滞不前、被动挨打、衰弱乃至于灭亡。他们是楚共王、楚灵王、楚平王、楚怀王、楚顷襄王、负刍等六位。其中楚共王、楚灵王、楚平王对楚国由楚庄王时的春秋霸主国逐渐跌落到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差点亡国的低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极大地损害了楚国;楚怀王、楚顷襄王对楚国由战国时期的楚宣王、楚威王鼎盛时期垂直衰落到低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大地损害了楚国;负刍是亡国之君,怎么也要负责任。

(一)春秋时期损害楚国的楚王

春秋时期对楚国造成巨大损害的楚王主要有楚共王、楚灵王、楚平王。

楚共王二十岁继位就亲政,不成熟,志大才疏偏偏又什么都管,加上王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导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国失败,中原的原楚属国纷纷倒向晋国,楚国失去霸主地位,由楚庄王时期的霸主国跌落为一般国家,极大地损害了楚国。

楚灵王靠政变上台,复霸心切,对外频频用兵,或者不得人心,或者无功而返,或者失败;对内大肆杀戮,又长时间修建耗资极大的章华台,最后导致政变,饿死山林。楚灵王的行为也极大地损害了楚国。

楚平王也是靠政变上台,对内大肆杀戮,对外则务求自保,完全丧失霸主威势;尤其是楚平王贪念女色,自娶儿媳,又宠信佞臣费无极,杀害无辜忠直之臣伍奢及其大儿子伍尚,逼迫伍奢次子伍员(伍子胥)出逃,导致伍子胥为了报仇而于公元前506年引导吴师入郢,差点灭亡楚国,更极大地损害了楚国。

(二)战国时期导致楚国衰落和灭亡的楚王

战国时期对楚国造成更大损害的是楚怀王、顷襄王。楚怀王在位期间,一方面权利高度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另外一方面他又昏聩无能,宠信靳尚、子兰和妃子郑袖,不听忠直、智慧之言,对楚国造成了最大的损害。在楚怀王继位之初,王族宗室、较有治国才能的屈原针对楚国弊端进行改革,触动守旧势力和秦国利益,靳尚、子兰、郑袖和秦国等就联合起来谗害屈原。楚怀王听信谗言,弃用屈原,楚国又回复到一潭死水的状态。公元前316年,秦国攻取巴蜀,对楚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楚怀王认识不到其危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诈楚”,楚怀王昏聩,又不听陈轸明智之言,上当受骗。发觉受张仪欺骗后,楚怀王大怒,在未做好充分备战情况下仓促举兵攻打秦国,结果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蓝田两大战役,楚国皆败,损兵折将,“亡地汉中”,国势垂直下降。公元前311年,秦又攻取了楚国的召陵,楚国无力还击。公元前301年,秦、韩、魏、齐共同攻楚,楚国战败,韩、魏攻取楚国宛、叶以北地区。公元前300年,秦国攻取楚国襄城,楚国无还手之力,更加衰弱。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楚国八座城邑,楚国没有还击;同一年,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不听昭雎警告之言去武关,结果被秦昭襄王扣留在秦国,中间虽曾乘机逃出秦国,但又被抓了回去,直到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总之,楚怀王在位期间判断失误,举措失当,不仅他本人客死秦国,更导致楚国垂直衰落为弱国。此后楚国再也没能振作,直至灭亡。因此,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由大国强国垂直衰落为弱国的直接责任人,是四十二个楚国君王中对楚国损害最大的楚王。

楚顷襄王继位后,国际上出现更加复杂的大国兼并狂潮,秦国统一趋势更加明显,对楚国的打击力度更大。公元前298年秦兵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等十六城。公元前284年,燕、秦、韩、魏、赵五国攻占了齐都临淄,楚国放弃原来与秦等联合攻齐的策略,转而派淖齿率兵救齐。淖齿到齐后却擅自行动,反而杀了齐湣王,楚国失去了一个犄角。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秦获知后,先下手为强,立即对楚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公元前280年,秦司马错大举攻楚,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后,进攻楚国北境的邓城,楚国被迫割上庸及汉水以北地。同年,楚国为了摆脱秦从巴蜀方面的威胁,举兵沿江而上,攻旧巴国,占领了枳。秦因此而更加疯狂地报复楚国。公元前279年,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军攻陷邓城后,向鄢进逼;另一路向楚国的巫郡及江南地进军。楚国为了保卫鄢、郢,调动主力部队与秦军在鄢决战。白起攻城不下,引鄢水灌城,鄢城沦陷,数十万人被溺死,楚军主力受创,危在旦夕。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郢,楚顷襄王君臣逃跑到陈,以陈城为都城。秦将白起又西烧夷陵,楚顷襄王兵散,遂不复再战,东北保于陈城。白起接着东攻至竞陵、安陆等地,南攻至洞庭湖一带,设置南郡。从此楚国本土丧失殆尽。总之,在国际形势日益对楚国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在楚怀王的失误已导致楚国垂直衰落为弱国的关键时期,如果楚顷襄王继位开始能够振作起来,楚国的结局未为可知。可惜,楚顷襄王不是那种可以力挽狂澜的人,而是一个奢侈腐朽、卑弱无能之君。在与秦交手受挫后,旋即放弃战斗,被动挨打,楚国也就进一步衰弱下去了,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灭亡。

公元前228年楚哀王继位。不到一个月,楚哀王庶兄负刍杀哀王而自立。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楚国亦倾全国兵力抵抗,两军相持达一年左右后,楚军主动撤退,王翦乘机出击,大败楚军于蕲南。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入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亡。在国家大难当头之时,负刍还在残杀其弟;而且最后楚国是亡在他手上的。因此,负刍应该对楚国灭亡负有责任,是最后一个对楚国造成损害的楚王。

以上从对楚国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楚国八百多年中的四十二位君王的概况进行了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国历史上的三起三落都与楚国君王息息相关。而楚国作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不仅未能统一中国,相反自身难保,最后灭亡。其教训是深刻的,其原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以便作为在当今国家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如何保持大国强国、并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刘玉堂.论楚国家的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楚的社会经济形态[J].江汉考古,1994(4).

猜你喜欢

楚庄王楚王君王
宽容的楚庄王
楚庄王问鼎中原
“笑”谏君王
楚王失弓新编
姜太公钓鱼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楚王爱细腰
烽火戏诸侯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