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的就业导向探讨

2014-03-25王小琴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少数民族

王小琴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四川 阿坝 623002)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向外流失严重,导致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骨干教师少的状况,严重地阻碍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若民族地区师范学校就业工作能紧紧围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为地方输送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综合素质较高、有足够数量的、能扎根民族教育的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那么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与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一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的必要性

(一)体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

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来看,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是举办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初衷,无论何时,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的师资和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随着“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形成,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内地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宗旨未能充分贯彻。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在区位上位于民族地区,在招收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专业上也根据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设置了相应课程,在这一系列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导向背后,就业指导思想也一定要以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为根本出发点,才能以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为助推力,充实教师队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由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

虽然“国家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2],培养教师已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但教师培养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任务,与普通高校相比,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办学时间更长,教师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在引导学生锻炼教学技能和增长专业知识方面更加成熟,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师技能比非师范专业更高。与此同时,“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的特殊性赋予了民族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一般高等师范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3],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等无不体现民族性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人才更容易适应、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并迅速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三)是解决民族地区师资问题的中坚力量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城乡经济发展更是严重失衡,中小学教师往外调动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民族地区边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长期处于单向流动的状态。这一现象,“导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县域内城乡学校之间的优质教师资源差距日益加大”[4],使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教与学活动的组织者,能够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人才。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得如何、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的需要,关键因素是教师,要实现民族地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多种渠道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到民族地区任教,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为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创新改革用人、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人才,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就地择业、就近取才”是均衡配置民族地区教师资源的现实基础和中坚力量。

二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全国性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年年走入新高,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增至727万,相比2013年又增长了28万人,因此又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面临着同样的供需矛盾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以万计的猛增,而发达地区、高薪企业、国家公职等倍受青睐的岗位又出现饱和状态,大批毕业生千军万马竞争为数不多的“优质”岗位,就业更加难上加难;而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基层行业等岗位仍存在着从业人员学历不高、素质较低、人才缺乏等问题,然而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西部来,当地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又向往着外面的世界,饱和与稀缺、意愿与现实的矛盾难以协调一致,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在教育资源短缺与年年扩招的双重影响下,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生源质量下滑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等方面与内地大学生有一定差距,就业竞争力较弱;其次,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与专业的指导教师,就业指导内容、指导形式等都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整个大学都在茫然中度过,临找工作时也很盲目,错失了宝贵的大学时光与就业机会;再次,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大都处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偏远地区,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多种便捷需求,致使很多适合他们求职意向的就业信息不能获得,适合他们的就业机会无法把握,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与成本[5]。

三 建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为地方服务就业体系的措施

(一)与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建立定向培养关系

目前民族地区新进教师的途径主要有公招考试、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的支教教师等,但这些方式无法解决民族地区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虽然国家在几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免费师范生制度,通过定向培养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但这远远填补不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缺口。笔者认为,以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为培养基地,为民族地区定向培养、输送师资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财政保障部门等相关单位应在招生政策、培养方案、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培养制度,通过订单式培养、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安家补贴等形式吸引、留住师范人才,实现为民族地区长期、稳定地输送新教师,壮大、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

(二)着力提升师范生的跨文化教育教学技能

为提高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形成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学校在培养方案上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强化书本意识。要胜任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学生在任教之前就应充分利用在校的课堂学习、课余时间学习、积累学科知识,通过多读多看扩充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为今后的教师工作做好准备;第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教师是一种表达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学校除了要交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尽早做语言练习、试讲、说课、见习、实习等实训安排,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改进提升;第三,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学生能否扎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安心在教学一线工作,与他们的职业理想、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地区服务的职业信念、教育理想才能激发学生到民族地区任教,工作;第四,形成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有各自传统的文化习俗,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应为全校学生提供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对此充分了解与尊重,为今后到民族地区工作做好准备。

(三)形成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系统

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动态、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流程和阶段,要求学生去生成就业时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人素质,尤其是为之树立服务地方的就业意识。那么学生在进学校大门的那天开始,应该引导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关注就业、重视就业,并拥有积极的就业意识,同时,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如果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一见学生就烦的人,不能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不用说献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建立起与为地方服务相适应的就业指导系统,成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由专职教师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与个人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强化其职业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就业,同时协调各方面力量,搭建学生到民族地区学校实习、就业的桥梁,促进本校就业率的提升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受外在和内在因素的限制,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为提高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就业率,应从学生培养路径、就业导向等方面进行调整,将为地方服务放在首位,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鼓励毕业生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工作,建立一系列定向培养、奖励补偿机制留

住人才。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改革创新、转变观念,建立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师范生就业机制,从而实现学生更易就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稳定的双赢局面。

[1] 曲木铁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2]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9683,2009-06-13.

[3] 海巴根,金志远.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及其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

[4] 薛正斌.对欠发达地区教师不合理流动现象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0).

[5] 柏丽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少数民族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