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的“语言”

2014-03-25寇文亮

北极光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言

寇文亮

门是物质,没有思维、没有感情、当然也没有语言。但门是为人所用的工具,而且是人们天天使用的东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人的操作,门和其他物质会产生摩擦和撞击,于是就产生了声音,我把这种声音称之为门的“语言”。

其实,门的语言,就是使用门的人的情绪。早些年,我们山东老家有一位老年人,身体很差了,生活几近不能自理了,儿子一家人在东北,邻居都劝他去儿子家里养老。可是去不了多久,老人就回来了,反复几次都是这样。我不解,就问老人:是儿孙容不下你吗?老人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说:人家也没说容不下,就是儿媳妇经常就把门摔得咣咣地响。把门摔得咣咣地响,其实就是儿媳妇对老人不满意的表示,看来这位老人很懂“门的语言”。

原来我居住在农村,由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业余时间就到邻里串门聊天。由于农村都有院落,串门走的时候,邻里就送到大门外,非常热情地看你走远才进屋。后来到林区生活,不少朋友住楼,拜访完朋友出来,还没有走到下节楼梯,身后咣当一声,门关上了!听那门的声音,好像是说:哇塞,你可走了!心里好不舒服……细想啊,人家住五、六层楼,来人都送到楼下,也折腾不起啊?是自己多虑了。

最近在刊物上看到署名乐进的一篇文章《生活需要点滴善行》,其中有一个情节:一位晚生,去看望一位德艺双馨的长者,聊天好久,受益匪浅。然后告辞,老人送至门口。晚生都走下好几层楼了,突然发现忘了车钥匙,又回来取,看到老人还在门口站着。问其故,老人说,我想等你走远了再关门。晚生非常感动!看来这位老人也是颇懂“门的语言”,怕伤害客人的自尊心,考虑那么周全,让我们崇敬有加。

这生活中的门是多种多样的,这门的“语言”也就有所不同。医院病房的门,人们使用起来都是轻开轻关,因为人们都有一个共同心理:病人需要安静。而办公室的门,人们使用起来也比较文雅,来人办事情要轻轻地敲,走要轻轻地关,表示对人的尊重。如果办事情很不顺利,摔门而去,那就表示对办公室里的人严重不满!如果去什么地方,一脚把门踹开,那就不仅仅是对主人的不满了,分明就是找茬打架了。

医院手术室的门,是鬼门关,也是希望的通道。手术结束时,门轻松地打开了,大夫喜笑颜开:手术很成功,你们放心吧!家属、朋友都会松一口气,病人就得救了;如果手术室的门迟迟不开,外面的人比里面的人还紧张。如果那门有气无力地被推开,大夫满脸疲惫,哭丧着脸告诉家属:我们已经尽力了。然后护士推着一个盖着白单的手术床出来了,就宣布了一个人生命的结束。

科举考场的门,是人生的转折点,进去时是一介平民,出来时可能就是新科状元。现在大学考场的门,也是现代人的人生驿站,进去了,把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能量一并释放。出来了,可能是前途无望,也可能是前程辉煌。

商店的门、饭店的门、旅游景点的门,如果是吱吱呀呀不断的开启,门庭若市,就说明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反之,静悄悄的,门可罗雀,就说明生意低迷,毫无生气,离关张不远了。

家里的门,如果进进出出,几里哐当乱响,虽然有些闹人,但说明是子孙满堂、儿孙绕膝,好热闹;如果冷冷清清、死气沉沉,虽然清净,但很寂寞,多半是老年人的空巢。

照相机上有快门儿,咔嚓一响,就记录下了娇媚的容颜、如画的风景、历史的瞬间。

我国最大的门,应该是天安门了吧,它一般是不关的,长期开着,是不是表示敞开胸怀迎接天下所有来宾啊。古代的城门是早上开晚上关的,既有防御功能,也代表了作息时间。而历来公检法的门的颜色就是一种语言,一般都是深色,代表了一种庄重。看守所的门,一般都是黑色的,吱呀——一开,你必须进去;咣当一关,你就失去自由了。而监狱的门就更瘆人了,咔嚓一关,就给你盖棺定论了。

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门,如凯旋门。凯旋门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

在封建社会,门楼是有等级的。一看那大门楼的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就知道主人的身份和品级。到目前为止,浙江的宏村还保留着上千年的豪华古建筑,从建筑的规格上,就能看出当年主人的辉煌人生。

从意识形态角度,还有感情的闸门。感情闸门的声音没有分贝,但有“心声”。感情的闸门一旦开启,就很难关闭。感情如潮水,如果“流量”大了,会把闸门冲坏,造成泛滥。同样道理,感情的闸门一旦关闭,也很难重新开启,因为感情一旦退潮就“尘封”了,消失了,即便再开开那扇门,也不会有感情之潮涌动、枯竭了。

另外,还有记忆的闸门。人生一世,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嗷嗷待哺的幼儿时期,天真烂漫的童年阶段,充满幻想的青年花季,拼搏奋斗的中年历程,取得成功的辉煌年华,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都会给我们留下美好或痛苦的回忆。

从物质属性角度,还分木门、铁门、塑料门。从使用的地方来说,有房门、车门、庭院门。从引申角度,有电门、气门、水门。从比喻角度,有教门、掌门、热门等等。

不管是什么门,都有开有关,只要开关就有声音,无论是客观的量,还是意识的云。

撕 裂 尊 严

据词书解释: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注重民族尊严、国家尊严,当然也尊重人的个人尊严。现在国际上一个流行语叫做人权,无论哪个国家实际做的怎么样,但都是在提倡或者表面上提倡尊重人权。

无论是民族尊严、国家尊严还是个人尊严,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为了维护尊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生命。当然也有的人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失掉尊严或者自己放弃尊严。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尊严、包括自己的尊严挺身而出,宁折不弯,当然值得我们称道;虽便失掉尊严和放弃尊严,当然为我们所不齿。但维护尊严和其他事情一样,得有个度。掌握好了,就是适度,掌握不好,就是过度。有人对于这个度就掌握的很好,也有掌握不好的。

今年的教师节,电视上演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小女孩儿,因故掉了头发,害怕同学们耻笑,不敢去上学。老师家访,知道了原因,告诉小女孩的妈妈:你明天陪孩子带着小红帽上学,妈妈照办。当母子俩走进教室,出现了令人感动的场面:全班同学,包括老师,人人都带着小红帽,使小女孩立刻打消了顾虑。这个老师不愧为优秀教师,她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小女孩的尊严,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爱心和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关键是代价也不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女孩的自尊心也太强了,即便你的头发掉了,也不是因为你的过错而导致的,为什么怕人笑话,为什么不敢上学啊?如果你毫不掩饰,就那样去上学,善良的人们都会同情或者呵护你;不善良的人可能要取笑于你,对于不善良的人的行为,你何必太过在意啊。当然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女孩,我们不能要求她这样看的开,但我们成熟的大人,应该对此有正确的理解,有些特殊场合,别把尊严看的至高无上。

王珏老师有一个亲身经历(此故事在《图强文艺》上发表过),和上面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农民摸样的小伙子,上火车后,累得汗流浃背,于是买了一罐饮料。可能是第一次喝饮料,不知道如何打开,又不好意思向周围的人请教,就拿在手上把玩,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旁边坐着的一位女士,慢慢悠悠地从兜子里拿出一罐饮料,告诉自己的小孩:妈妈给你启饮料喝啊,一边教孩子,一边把饮料打开。不一会儿,旁边的小伙子也打开饮料喝了……这也是巧妙地维护别人尊严的范例。这个故事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农村出来的小伙子,孤陋寡闻,接触新事物少, 不会起易拉罐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不会就坦然地请教别人啊,为什么非得死要面子活受罪啊?类似这样的所谓尊严不妨撕裂。

还有的夫妻,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吵起来了,情急之下,一方如果说:过不下去就离婚!对方为了所谓的尊严,火上浇油:离就离,谁不离谁是孙子!许多夫妻,在这种怄气的情况下就离婚了。过后,都很后悔,可是就放不下那点所谓的尊严,导致遗恨终生!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一方放下一点所谓的尊严,缓和一下,可能就挽救了一桩美满的婚姻。

还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春秋五霸之楚庄王的绝樱大会,亦是维护别人尊严的绝好例子。说的是楚庄平息内乱后,举行庆功宴,文武百官饮至天黑,楚庄意犹未尽,乃召妃子来为众将斟酒,突遇狂风袭来,烛火皆灭,一将趁黑摸妃之手,此妃挣脱,顺手摘得此将帽顶之樱,并告之楚庄,楚庄一听略思沉,乃曰:不急点灯,众将摘帽痛饮,务必尽兴。灯亮,不知戏妃之将为谁,其后此将于一战中身先士卒,以身殉国,死前告之楚庄,楚庄心叹:吾一小惠换一猛将,幸甚。楚庄就很懂巧妙地维护别人的尊严,施小惠而换大得。如果楚庄在这个时候点灯查找戏妃之臣,撕裂他的尊严,反而会得不偿失。所以无论是维护尊严还是撕裂尊严,都要适度。

还有为了维护尊严而造成极端损失的做法。我国的古代人特别讲究礼仪,提倡君子形象。其中一个典型的理论就是“宁可湿衣,不能乱步”,是说下雨了,宁可把衣服浇湿,也不能快步跑,影响君子形象。这个理论就值得商榷。大雨瓢泼,你还慢条斯理的走四方步,浇的像落汤鸡一样,更加狼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更有甚者:据说孔子有个学生,受正统教育太深,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一次,他和一个人打架,把他的帽子打歪了,他讲究君子风度,不是迅速地抵挡面前的来犯,而是先端正自己的衣冠,结果被人打死了!这种为了所谓的尊严,付出的代价不但太大,而且毫无必要,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这样的所谓尊严,就应该撕裂。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古代、现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事例比比皆是。最近电视上播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大一的女学生,同寝的同学丢钱了,都怀疑是她偷的,自己又说不清楚,于是就跳楼了。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但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沉重了?还有许多遭遇强奸的女孩子,为了贞洁,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有通过机智面对危险把对自己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例子。但大部分人面对危险、误会,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损失惨重。在尊严和自身安全遇到矛盾时,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还真有点学问。

有一个小品,说的是一个人捡到一沓钱,为了避免嫌疑,打电话给一个朋友,让他陪着去派出所寻找失主。但点钱的时候,发现是九千九百元。他和朋友分析:人家丢的肯定是一万元,缺一张,显然不是自己昧下了吗?得!好人做到底,宁可自己掏了一百元添上!结果找到失主一核对,失主取完钱花了一百元!他捡到的钱本来就是九千九百元。像这种维护自己所谓尊严的行为就大可不必。你本来就是坦坦荡荡的做好事,实事求是就可以了,何必自寻烦恼。

刘胡兰,为了保护战友和百姓,宁死不屈,慷慨就义,那是大义、大节,她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维护的是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所以她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谭千秋,为了保护学生,在本来可以自己逃生的情况下,又毅然决然地返回教室,帮助学生逃生,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特别是维护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光荣称号,他死的其所,重于泰山。范美忠,为了自己的小命,致学生的生死于不顾,还不知廉耻的说“这种情况下,就是我自己的母亲我也不会管的”,既不顾民族大节,也丢弃了亲情小节,是典型的不仁不义,彻底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在一些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甚至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在维护尊严的同时,要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择其重”的原则。有一个韩信受胯下之辱而后统百万大军的故事: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为楚王后,韩信回到淮阴,召唤侮辱自己让自己从胯下穿过的年轻人,让他担任楚国的中尉。韩信对文官武将说:“这个人是个壮士。从前侮辱我的时候,我为什么不杀他呢?因为杀了他也不能出名,因此忍辱,这才有今天。”这就是典型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保护自己生命、先撕裂尊严而后得到更大尊严的例子。

任何事情的处理,都应该是既要有章法,又要有灵活性。电影《少林寺》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伙正义部队,被一伙乱臣贼子追杀,眼看就要穷途末路了,紧急关头,少林寺的一帮和尚正好练功路过此地。但是按照规矩,出家人是不应该参与尘世,也不应该杀生的。但大部分和尚都觉得应该匡扶正义,但又怕坏了规矩,就问师傅怎么办?师傅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我佛慈悲,扬善亦惩恶!众和尚回答:弟子明白!于是展开一场激战,打退了追兵,解救了正义部队。这位师傅不但有正义感,也有哲学思想,不讲形式,注重真理,使扬善和惩恶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所以,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但在紧急关头,为了大节,为了从长计议,为了更大的尊严,我们可以适时、适当地撕裂当前的尊严。

午 夜 来 电

今年夏天,在大兴安岭的家里避暑。一天的凌晨两点钟,手机突然响起,睡眼惺忪中,看到是远在辽宁的家里的固定电话号码,精神一阵紧张!这个时候来电话,一定有要紧事情。接起电话,是妻子的声音:你在干什么?我回答:睡觉呢,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妻答:刚才家里的电话响了一下,看不到号码,我给女儿打电话,她说没有来过电话,以为是你打的,没有什么事情就好。当时我就责怪妻子的大惊小怪,气乎乎地挂断了手机。

挂断电话,可是一时睡不着了,就在想:如果是在职的时候,午夜电话铃响,首先想到的是单位会有什么事情。退下来了,午夜电话铃响,首先想到的是家人有什么紧急事情。由于我早几个月就回了大兴安岭,妻子和女儿又不在一起住,午夜响起莫名其妙的电话,妻子当然首先想到我和女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也是接了电话,知道她们娘俩没有什么事情,才安心的。同样,女儿知道我们俩没有什么状况,才继续睡觉的。一个午夜电话,虽然制造了一阵紧张空气,但细细思忖,其中隐含的,全是亲情和爱、切切的关怀……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到林区上学和工作,和母亲很少见面,一般是春节探家才能和母亲相聚,平时基本上都是靠书信和母亲沟通。虽然母亲没有文化,都是靠别人读信和代笔回信,即便是这样,也能从信的字里行间,想象到母亲的音容笑貌,感受到母子深情。所以,那个时候盼信和读信,成为了生活中的一大乐事。后来,我在加格达奇脱产学习,再后来在联营点工作和清欠,经常外出,和妻子、女儿一直是聚少离多,除了经常的书信沟通,更多的是牵肠挂肚,饱受着思念之苦。不过,这种思念,带来的不光是苦涩,更多的是甜蜜和温情。

近期我去大兴安岭办事,妻子自己在家,女儿担心她妈妈忘记关煤气、忘记关水龙头,特别是怕她血压不正常,出现什么意外,几个月来,除了上班,几乎是天天来陪她妈妈,免去了我不少担忧。最近女儿买了车,开车经验不足,妻子天天提心吊胆,甚至让我经常的“陪练”,每天直到女儿收车了,她才能安心睡觉。虽然有一些婆婆妈妈,但这份牵挂并不多余。其实我对女儿初学乍练的驾车也很不放心,宁可送女儿到家自己再走着回来,也乐此不疲,心里踏实。

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都互相有一份牵挂。孩子小时侯出门,都会嘱咐一句:走路看车,注意安全。时间久了,说的多了,这句话实际上没有什么警示作用了,但还是不断地说、不断地说。现在孩子长大了,对我们有了责任心,什么时候打电话,总会说上一句:少抽烟、少喝酒、别忘吃药、保重身体。虽然不一定起什么作用,但有这份牵挂和没有这份牵挂,有着本质的区别。

时间久了,和单位的同事、周围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现在退下来了,客居他乡,不时地想起这些朋友,收到朋友的信息、接到朋友的电话,心里很欣慰。喝酒时想酒友,看书、写作时想文友,寂寞时想莫逆之交……

朋友处长了也是一样,对方的一切就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对方的消息,就焦灼不安:他的工作好吗,他的生活好吗,他的心情好吗?直到发个信息或者打个电话,沟通一下,心里才落底。

人活在世上,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这精神,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就如同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有爱有恨都比心死生活得有质量。当一个人既不爱别人,也不被别人爱的时候,就成为了多余的人……

有人牵挂真好,牵挂别人真好……

编辑 小 懿

猜你喜欢

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论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将来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