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写意”

2014-03-25邹巧

声屏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写意专题片意境

邹巧

写意,讲究大巧不工,注重神、意、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国画表现手法。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声画记录的媒体,所涵盖的元素兼容并蓄、内质丰富。要在电视专题片众多的影像、视频、声效、音效的元素当中,取其精华,去其平庸,突出解说的主线地位,使解说成为整部作品的思想精髓主要表现形式,国画写意的技巧就如同“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技巧的难度,成就作品的高度

在专题片解说中,最常见的内容表现形式主要有:叙事陈述、概念表达、情感抒发等等。这就需要播音者从感情、气息、声音三者入手,在读熟、读通、读透解说词的前提下,激发自己的感情共鸣,将感情变化通过气息活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来。通过气息和声音的变化,创作性地表现自身对解说词的理解以及内心感受,并将其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气息在感情与声音之间的桥梁作用,切忌用一成不变的气息状态对待丰富的感情变化,从而造成丰富的情感世界与苍白的发声效果之间的强烈反差;改变一般新闻播音的利落风格,把控好字词和句子的发音节奏,杜绝“念稿子”的现象发生。

笔者曾经参加了抚州市资溪县大觉山“发现之旅”的电视专题采风活动,采制的《感天悟地大觉山》是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音乐性为一体的游记类电视专题片。该片的解说词画面感十分浓厚,且有情有景,有叙述有感悟,解说配音的再创作难度很高。对此,笔者与解说词作者经过深入探讨,决定把解说分为两个场景,即两种风格:在现场,笔者以旅游节目的主持风格,借助新闻现场导语的形式,轻松利落地勾勒出景区不同场景的线路和游历的现场感受;在配音室,笔者则完全融入解说词的优美文字和超凡脱俗的意境,彻底抛开普通平淡的叙事节奏,把气息和音调的变化演绎到自身的极致。

例如:在该片的开篇“端午临近,小满时节。总面积204平方公里的大觉山旅游风景区在叠嶂的山岚云蔼间更显得清灵浩淼,虽然位于武夷山脉的西北,但这里没有太多的浮华与喧嚣,没有做作的矫揉与引导,吐纳着自然的声息,亲吻着天地的味道,荡涤在身后的是红尘的悲欢与啼笑。”这一段是一个从纪实陈述到情感渐进的过程,有数字、有描述,也有由景入情的延伸,看似循序渐进,但以声传情的尺度需要精准的掌控,既不可从头至尾地叙述,又不可过早地抒情,更需要把控情感投入的份量,因为“好戏”还在后头。

又如该片的高潮部分“峡谷之上,宁静深邃的天湖和巧夺天工的天岩、天岭、天台、天街、天桥、天坛把梦境中的遐想演绎得如此清晰而真实。近在咫尺,漂浮在云端的天上人间……(由远及近的佛教音乐)有风吹来,山的那一边,飘来了呢喃的梵歌,冗长而悠远。”两段梦幻般的文字,中间是若有若无的佛教音乐,且间隔时间仅3秒,这就需要笔者在第二段文字将起之时,提前把气息运用到位,才能形成“声断意不断”的唤情效果,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想要撼动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共鸣及联想,离不开各种播音技巧的熟练运用,正如同“写意”必先“写实”一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驾驭各种高难度的技巧,从而成就高水平的作品。

用情的深度,成就创作的力度

著名诗人王国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为一名电视专题片解说者,在进行配音二度创作时,同样要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情”。

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水准和品位,而这种水准和品位就在于解说对主题的深化以及诗化的处理。以情言物,情景合一,方能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统一。真挚的感情、隽永的诗意为其表,深沉的哲理、鲜明的主题为其里,底蕴深厚,发人深省,从而产生解说的独特魅力,凝聚成电视专题片撼人心魄的力量。

因此,电视专题片解说只有将创作者的联想和感悟融入其中,传递出信息以外更多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带来双向互动的深层愉悦。强烈的情感是艺术美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之一,作为电视专题片解说创作者,只有怀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将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表达的情感中去,才能形成一种冲击力,感染观众的听觉,强化观众的视觉,撼动观众的灵魂。

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90周年的盛大活动中,笔者担任了电视专题片的现场解说任务,当接过节目主编递来的四段串场解说词后,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解说词触景生情,运用了大量汤翁的典故诗词,寄托了撰稿人浓厚的情感抒发。这几段解说不但需要深厚的播音功底,更要从一开始就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几乎如同由汤翁作品改编的“折子戏”。

“当第一片秋叶飘落在三生石上,我们伫立在牡丹亭前,苍劲的雪松、斑驳的树影还有闪烁在平湖秋水中的一抹艳阳,如幻如梦,恍如隔世。……390年的岁月流痕,人生戏梦、戏梦人生,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不仅是流传了390年的千古绝唱,更是世间冷暖、人伦悲欢的真情告白!”这段解说看似客观地描摹汤翁墓前的秋色,然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汤翁逝去的遗恨,充满着对一位戏剧艺术大师的景仰之情。通篇诗赋般的排比和对仗,不仅需要笔者挥洒自如地穿梭在实声与虚声之间,更要将自己对汤翁及其著作的情感投入其中。如果笔者内心的感受不深切、不流动,没有注入情感,营造的情境必然显得僵硬而苍白。因此,此时笔者解说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景物,那石、那水、那光、那影,都蕴涵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对名著的理解,由景生情,以声言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播音员在处理情感表达的解说时,必须读透文字的内涵。在充分理解词句的特点后,要将内心情感进一步延伸,深化主题,才能使有声语言散播出能量巨大的情感张力,令人动容。

意境的广度,成就艺术的厚度

佛家《传心颂》中有言: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佛学对自然万物的一种体悟,也是佛教禅宗思想的一种意境。电视专题片要将真情实感自然真切地融入解说当中,同样需要这种广博深邃的意境,才能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现象,让解说与画面、声效、音乐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电视专题片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平凡生活状态的升华与提炼,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一种意境的存在,“有声”是实,构架整个叙事的主体;“无声”为虚,挥洒一抹“留白”。当然,虚必须是以实为依托的,在整部作品的意境结构中,实为统帅,虚为神韵,唯有虚实相生,才能够既表现出创作的目的与意向,又体现出整部作品的品位,凸显艺术创作的审美效果。

在电视专题片解说中,对“实境”的描述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由“实境”升华提炼为“虚境”,就在于解说创作者的个人意境感悟。对解说词的感悟深刻广博,创作者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然流动的情感。创作者如果将这些情感有意识地注入到作品意境的营造当中,解说的实效也就摆脱了苍白与僵硬,具备了一种浓浓的情感色彩。

当然,一部电视专题片往往是综合多种元素的艺术创作综合体,各种艺术元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整部专题片理想的艺术效果。解说,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可喧宾夺主,也不可缺失无存。在大多数情况下,解说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专题片的主线进行补充说明,从而起到辅助画面、创造美感的作用。所以,专题片解说应当游刃有余地贴合在整部作品的主线之上,运用创作者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将意境之美上升到想象的高度,从而赋予作品以巨大的张力。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精美的制作、唯美的画面、完美的解说风靡全国,撇开其大众化的题材和精致的摄制不谈,其解说配音的风格变化、意境营造的深厚广博就让人如痴如醉。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当中,香格里拉——浙江遂昌——云南大理——湖北嘉鱼,短短几段之间,空间穿越了几千公里,四个普通家庭、普通人的故事缓缓展开,立即就营造出了一种时空的厚重感。在对卓玛一家的实境叙述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三言两语,就构筑了“森林——集市——海外”的时空序幕,在解说创作者的叙述中,虚实相生的意境油然而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结尾处,“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地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从墙上的酱坯到文化的传承,从描述的风格到情境的融合,如此之大的跨度在解说创作者的把控下,显得从容而自然。

正所谓: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这种种简练概括的跨越、大胆洒脱的突破、意态神韵的勾勒,成就了专题片解说的意境之美,造就了整部电视专题片作品的艺术厚度。

综上所述,电视专题片解说的魅力来源于创作者的技巧、创作情感的表达以及创作意境的感悟。而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些方面,我国大多数创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创新突破。这些可贵的尝试与探索,为我们的事业开拓了一条全新的永无止境的巅峰之路,从而让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写意”之法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抚州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曾 鸣

猜你喜欢

写意专题片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用中国画写意画法配合CG技术表现非洲自然风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