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程救治链模式的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

2014-03-24任家顺王卫东高加蓉张菁芳

医疗卫生装备 2014年3期
关键词:伤病员方舱伤员

任家顺,陈 渝,王卫东,高加蓉,向 逾,张菁芳

基于全程救治链模式的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

任家顺,陈 渝,王卫东,高加蓉,向 逾,张菁芳

目的:探讨基于陆路的一种全程救治链模式,在整合各个救援“孤岛”形成全程救治链的基础上,构建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方法:依照全程救治链的要求,建设由现场轻型方舱、公路运输手术救护车、批量转运卫生列车重症监护车和双向交互的指挥决策平台所组成的救治链装备体系,最优化地衔接全程救治链中的各医疗单元。结果:通过装备研制和指挥调控,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全程救治链中各环节对伤员的紧急救治的时效性,医学救援效果明显。结论:该装备体系有效解决了现有医学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各医疗单元救援的“孤岛”问题,加强了应急医学救援支持,增强了应急医学救援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全程救治链;医学救援;重症监护;装备体系;指挥调控

0 引言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各项安全保障应急制度的建设,对于伤员的抢救尤为关注。但从现有的自然灾害和军事行动应急救援的结果分析来看,应急救援体系也反映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现行的应急医学救援模式、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和全程救援指挥决策体系都相对滞后,各级救治环节衔接不畅,医学救援装备和多种转运工具跟不上[1],现场救援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导致远程调控和指挥无力[2],致使前方多个救援现场形成“孤岛”(isolated island),使得伤员的紧急救治难以得到及时实施。如何构建大型移动医学救援体系及其装备,更好地为伤员提供有效及时的救治,成为业界争相研究的课题。

1 国内外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俄罗斯配有3列常备医学救援列车,用于执行平、战时医学救援任务,同时辅以空中运送[3]。美国则以航母为平台,结合舰载医院和直升机执行医学救援[4]。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地域大小和实际国情有着不同的构建模式,但其主流救治方式仍是海陆空立体化,如医院船、舰载直升机、车载式移动急救单元和医疗方舱,其空中救援装备较为先进,陆路全程救援相对薄弱,而且每个救援单元间仍存在相互有效衔接不足等问题[5]。

我国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救治展开能力有限。我国虽已发展到第二代野战方舱医院(field cabin hospital),在汶川5·12、芦山4·20地震救援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系统舱体较多、运输困难,展开时对地形地貌的要求较高,不利于快速展收作业,加之管理体制的限制,调动程序复杂[6],尚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各种医学救援的需要。而民用市场移动应急救援医学装备尚处于空白阶段,现有的120急救体系主要是通过救护车转运伤病员到达大中型医院,难以满足重症伤员的转运和转运途中开展紧急手术救

治的需要。

(2)伤病员转运途中救治不连贯。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局部战争爆发突然,通常具有伤员数量大、现场救治力量弱、需要紧急后送的重症伤员多等特点。我国目前尚缺乏卫生飞机、救援直升机等空中救援装备,伤员后送主要采用陆路运输模式,运送工具以救护车、临时列车为主,但是这些列车都是临时改装,平稳性差,医疗设备简单,伤病员的上乘下载、安置周转困难,医护操作不便,更不具备途中应急手术及重症监护的能力,无法实现转运途中的连续医疗救治[7]。

(3)各救援单元间的信息共享较差,难以科学实施救援力量的组织和调度,容易出现救援力量配置不均、伤员转运衔接不畅等无序状况[8]。

(4)车载应急救援医学装备研发滞后。国内大型移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尚不成体系,陆路后送装备系统性差,上装医疗设备无规范的建设标准,大型移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的保障效能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甚至因专用装备的不足和技术缺陷造成部分伤员在后送途中二次损伤。

2 全程连续救治模式构建

针对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现状,按照无缝衔接的全程救治模式,构建并研制基于轻型方舱医院的一线救治单元、基于公路的手术救护车、基于铁路的卫生列车(包含手术急救车、重症监护车、伤员运输车、后勤保障车)和支持覆盖上述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并实现双向信息互通的全程指挥决策平台,组成了一个大型移动医学救援独立子系统,并由多个独立子系统级联后形成全程救治模式下由点、线、面构成的新型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如图1所示),即从救治现场、途中转运到后方医院的全程救治链(whole treatment chain,WTC),有利于大大提升我国平战结合及平急结合的医学救授能力。

图1 全程救治链医学应急救援系统框图

2.1 轻型方舱医院

移动方舱医院采用以方舱和充气帐篷为基本模块的“两舱两帐篷”组合模式(如图2所示),以手术方舱、检查方舱等为核心,与多个充气帐篷相互连接互通,配套专科病房、重症病房、药品器械和生活保障等模块,并采用综合空气净化技术,在野外作业条件下能达到Ⅱ级手术室洁净标准,同时配备了手术台、常规检查检验、重症监护、留观病床等医疗仪器设备,能满足伤病员检验、B超、心电图、常规X线检查和紧急手术救治的需要。车载系统采用自卸载、无扭矩、抗颠簸设计,舱体采用自调平衡技术,提高移动装备的平稳性和就地搭建的快捷性,同时减少行进过程中对精密医疗仪器和伤病员的二次伤害;方舱中建立信息化子系统,能及时将现场人员、药械使用、伤情伤势等情况通过通信装置与指挥平台进行交互传输。

图2 轻型方舱医院构建示意图

2.2 手术救护车

在车体内划分为驾驶舱和急救舱,急救舱内配备必要的手术急救设备和药品,设置一个手术台,可运送 1~3名重症伤病员。手术救护车(operation ambulance)车厢内设有万级空气净化装置,既可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还可对危重患者实施停车状态的车内手术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伤病员的致残率。和现有技术相比,该手术救护车的手术车厢和拖车为可分离结构,车辆底盘采用无扭矩平衡技术,可在地形平整度≤15°时保持车舱的平衡。在车辆行进时,由于手术台和厢体之间设置缓冲和自适应平衡装置,该惯性缓冲装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平台晃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手术操作环境,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可以在运送中第一时间为急需手术的患者提供救命性手术救治。伤员上乘下载采用自动升降技术,可大幅度提高伤病员的搬运效率(如图3所示)。车内还配置有无线通信设备,与指挥决策平台构建了信息交流通道。

图3 手术救护车效果图

2.3 卫生列车

根据我国国情,陆路大批量、跨区域、长距离的后送伤病员仍主要依托列车。一列整编的卫生列车由指挥车、重症监护车、手术急救车、后勤保障车和多节伤员运输车组成。其中,指挥车和后勤保障车可直接征集列车餐车和硬座车使用;手术急救车和伤员运输车已在前期研制中完成,现已下线投入使用。而重症监护车是卫生列

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医疗单元,属全程救治链中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制内容之一。重症监护车中设置伤病员监护区、医护工作站、医疗设备存放区、废物收集区、物资储存区和配电区,配备有心电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电动吸引器、除颤器以及一定基数的战备或常备药材等。同时,采用双层电动升降或边墙折叠式病床,平行于车厢两侧安置,全车厢可容纳24名重症伤病员(如图4所示)。在卫生列车后送伤情复杂、伤势较重或一线医疗所术后的伤病员时,医护人员能在重症监护车中独立实施有效的监护;若伤病员的伤情十分危重时,则可在整编卫生列车中的手术急救车内实施紧急救治作业,能大大地降低伤病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该车装配有互联网收发器材或铁路系统的TCDS通信定位装置,能与指挥决策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图4 重症监护车车厢局部效果图

2.4 指挥决策平台

现有的各级救治环节衔接不畅,延误关键的救治时机,特别是边远地区、山区的野外医疗救治更容易造成慌乱和通信中断;医学救授单元和多种转运工具衔接不畅;现场救援信息无法共享和对接,导致远程调控和指挥无序。如何保证通信畅通、数据共享和有效执行各种决策,大型移动医疗急救装备及全程行进间连续救治指挥决策系统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该系统与3G/4G互联网、GPS/GPRS、北斗卫星、海事卫星(inmarsat)或铁路系统的TCDS无缝链接,形成双向音频视频交互,保证了各级医学装备和伤员等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系统包括各医学救援单元定位、设备仪器性能状态、伤员医疗信息和急救车辆调度、医务人员配备、指挥决策指令下达的相应软件和支持本软件系统的配套硬件,形成一个全程行进间连续救治指挥决策体系(如图5所示),可有效掌控全程行进间救援装备和伤病员的各类信息,科学合理地组织医学救援力量,实现全程行进间连续救治效能的最优化。

3 模式运行与功能实现

方舱医院一般在救援现场临时展开,紧急处置一线送来的伤病员,需后送的伤病员则通过手术救护车、卫生列车送达后方医院。伤病员在整个前接后送的全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整个救治链中的信息交互主要是通过指挥决策平台予以协调、控制。

前期预研已开发了方舱医院、手术救护车和卫生列车,将3G/4G、北斗终端机、海事卫星等通信装置[9]分别安装于其中,构建出了全程救治链下大型移动救援装备体系。通过各救援单元按照相应的医学救援流程开展救治工作,上传伤病员的伤情伤势、处置病历、药材消耗等信息,指挥决策平台提供人员、物资及装备的调度支持,下达各种调控命令,衔接伤病员在各救援单元间的前接后送,从而实现了伤病员在全程救治链中的有序和有效救治。

图5 决策指挥平台对接关系示意图

4 讨论

基于全程救治链模式下的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案具有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车载化[10]特点,其装备体系包括了新一代卫生列车、手术救护车、轻型方舱医院和全程支持的信息决策平台。装备研制与应用使医学救援的“急救平台”前移[11],把握伤员紧急救治的“白金10 min、黄金1 h”,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和伤病员后送途中医疗救治的效能,同时为我国大型移动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制及其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完善多救治链路下的统一组织指挥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多鲁坤,吴朝阳,郭磊,等.突发灾害事件伤员救治策略初探[J].新疆医学,2010,40(2):132-134.

[2]张继红,李秀川,李玉洁.突发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和医疗救治[J].西南军医,2010,12(1):187-188.

[3]张志强,李忠,杨轶.灾害医学救授队医疗装备配置方案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2,9(5):19-21.

[4]张虹.刍议美日自然灾害医学救授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2(26):32,38.

[5]彭碧波.国内外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1(5):4-6.

[6]郑驰,谭映军,刘曦.构建四级灾害医学救授分级救治体系的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7):746-747.

[7]葛毅,高嵩,蒲卫.提高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能力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2,55(6):477-478.

[8]王晓红,吴自琼,王玲.大型自然灾害事件的伤员救治信息系统应用探索[J].华西医学,2009,24(1):183-184.

[9]李兴林.海事卫星应急救援之中显真功[J].卫星与网络,2009(Z1):56-59.

[10]潘瑞云,牛国柱.基于嵌入式车载安全预警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3):154-157.

[11]莫宇蓉,王波.江西省交通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结构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10(3):90-93.

(收稿:2013-06-07 修回:2013-10-29)

Construction of Large Mobile Medical Rescue Equipment System Based on Whole Treatment Chain

REN Jia-shun,CHEN Yu,WANG Wei-dong,GAO Jia-rong,XIANG Yu,ZHANG Jing-fang
(Xinqiao Hospital,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amode of land-based whole treatmentchain(WTC)to eliminate the isolated islands of rescue,and to establish a largemobilemedical rescue equipmentsystem.Methods The equipmentsystem was composed ofa field lightshelter,a highway transport surgical ambulance,a railway transport ICU coach and an interactive command decision platform,which could link all themedicalunits involved inWTC effectively.Results The timeliness for casualty emergency treatmentwasimproved forall the aspectsofWTC.Conclusion The equipmentsystem solves the problem of isolatedmedicalunits in the exist-ingmedical rescue,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for emergencymedical rescue.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argemobilemedical rescueequipmentarepromoted greatly.[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4,35(3):14-16]

whole treatment chain;medical rescue;intensive care;equipment system;command and control

R318;R197.39

A

1003-8868(2014)03-0014-03

10.7687/J.ISSN1003-8868.2014.03.01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21B04)

任家顺(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院管理、卫勤组织指挥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renjs2028@163.com。

400037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任家顺,陈 渝,王卫东,高加蓉,向 逾,张菁芳)

陈 渝,E-mail:13908316814@163.com

猜你喜欢

伤病员方舱伤员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一种整体式垂直扩展方舱结构设计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