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安地震重灾区居民心理行为和社会支持调查

2014-03-22,,,,,

精准医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灾民房屋救援

,,,,,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7)

灾害给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类别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伤害[1]。由于每个人的性别、受灾程度、灾后经历、知识能力、个人应付、所受教育、灾害事件中所处的角色、社会支持等因素的不同,致使相同的灾害破坏程度能造成不同的心理伤害[2]。研究显示,灾害对受灾人员的躯体和心理健康有着明显和持久的影响,进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3]。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历史短,导致我国应对灾后心理创伤的能力相对较弱,且我国尚未建立灾后心理援助的应急体系,也尚不存在国家级的灾后心理援助组织、机构和队伍[4]。本文通过调查震后不同群体灾民的行为特点、受社会支持等情况,分析其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专业心理救灾人员提供参考资料,便于心理干预专家制定有针对性的更专业的心理援助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雅安重灾区,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宝兴县县城、镇上、农村为样本地区,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调查灾民388人,其中农民119人,工人39人,商人58人,无业人群65人,其他职业人群(包括学生、教师)107人;青年270人,中年82人,老年36人。

1.2 调查工具

自编“震后1个月内心理行为和社会支持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和震后不同时间段相关情况。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职业、家庭地址等。震后不同时间段相关情况:震后第一时间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灾民在做什么;震后1~3 d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震后2周~1个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工作生活情况;震后1个月的社会支持情况,受到哪些外援队伍的帮助最多、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最希望哪种形式的帮助。

1.3 调查方法

于2013年7月15日—8月1日开展调查,调查实施前对全体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5-6],分地点、分人群,以个人为单位一对一进行问卷采集,并详细解释问卷内容;被调查人员真实填写或是调查人员根据提供信息现场代填,并现场回收问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双份录入并检查核对,保证准确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震后第一时间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灾民行为的比较

震后第一时间,不同年龄组灾民行为差异无显著性(P>0.05)。商人比无业人群更多于震后第一时间查看其房屋(χ2=7.93,P<0.05),无业人群比农民更多于震后第一时间做他事(χ2=6.53,P<0.05),其他职业群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灾民震后第一时间多是联系寻找家人。见表1、2。

2.2 震后1~3 d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比较

不同地域的灾民震后1~3 d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差异有显著性(χ2=6.05~15.16,P<0.05),县城47.73%的人群、乡镇42.75%的人群在原地等待救援,而农村42.63%的灾民表示无任何干部召集大家或是组织开展救援。不同职业群体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4。

2.3 震后2周~1个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工作生活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组灾民在震后2周~1个月的行为差异有显著意义(χ2=8.76~11.28,P<0.05),青年37.04%从事志愿者工作,中年29.27%在整理房屋,老年41.67%在整理房屋。农民与工人、无业人群相比,无业人群与工人相比,其行为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8.85~78.83,P<0.05)。其中农民46.22%震后在整理房屋,只有4.20%在工作;工人则25.64%在整理房屋,15.38%在工作。农民比无业人群多了27.76%的人在整理房屋,少了12.35%的人在做其他事。工人比无业人群多了7.18%的人在整理房屋,少了9.31%的人在做其他事。见表5、6。

表1 年龄分层人群震后第一时间行为调查(人(χ/%))

表2 职业分层人群震后第一时间行为调查(人(χ/%))

表3 震后1~3 d地域分层群体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比较(人(χ/%))

表4 震后1~3 d职业分层群体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比较(人(χ/%))

表5 震后2周~1个月年龄分层群体工作生活情况比较(人(χ/%))

表6 震后2周~1个月职业分层群体工作生活情况比较(人(χ/%))

2.4 震后1个月灾民获得及希望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

震后1个月47.94%的灾民受到武警官兵帮助最多,其后依次为医生护士23.97%、其他17.78%,只有10.31%的灾民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31.96%的灾民最希望得到心理帮助,其后依次为物质方面31.70%、其他23.45%、医疗服务12.89%。46.91%的灾民最希望通过政府人员宣讲灾后重建的相关政策获得帮助,其后依次为卫生单位或医务人员宣讲逃生常识和健康知识(33.76%),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娱乐活动(15.98%)。最担心问题依次为房屋重建搬迁(73.45%)、工作生活(15.21%)、家人健康(9.27%)、其他(2.06%)。

3 讨 论

重大灾害事件不仅导致人民群众巨大的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而且也给亲历灾害的幸存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本研究具体分析了震后1个月导致灾民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便于掌握灾民真实的心理状况,制定更好的心理干预措施。地震发生时大家的本能是逃生,安全之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心情紧张、情绪波动。本文结果显示,震后第一时间不同年龄、职业灾民行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大家都马上联系家人,最担心家人的平安与健康,然后才是做其他方面的事情,如担心房屋损毁、工作情况等。可见震后家人的身心健康因素对灾民的影响最大,大家应该相互帮助,帮忙寻找家人,而早日团聚能够减轻灾民们的心理负担。可能是因为家人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震后恐惧、亲情因素对大家影响最大。不同职业群体,还因为自己的职业特点担心不同的事情。

本文结果显示,震后1~3 d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比较,县城与乡镇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显著比农村好,农村42.63%的灾民表示震后前3 d无任何干部召集大家或是组织开展救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获干部组织救援情况基本相同。可能是因为震后在县城和乡镇人群比较集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一些,文化素质高一些,对地震有一定的常识;城镇干部多,大部分灾民,震后有相关人员组织召集大家在空旷的地方等待救援,讨论科学有用的办法逃生与救援,大家在干部领导安排下开展自救能很快让灾民们恢复生活的信心。而在偏远的农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地震认识不够,劫后余生的农民常不知所措,大部分当时没有人领导大家如何处理;同时农村人群居住比较分散,干部少,开展指导工作相对较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农民们平时学习一下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各级干部应该具有更强的指导处理突发灾难的能力,灾后能更快地指导大家开展救援工作,缓解大家的恐惧无助心理。

本文结果显示,震后2周~1个月,不同年龄群体工作生活情况存在差异,不同职业人群之间工作生活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大部分的青年在做志愿者,中年、老年在整理房屋。农民近一半人群在整理房屋,很少人在工作;工人则部分在整理房屋,部分在工作。农民比无业人群多了近1/3的人在整理房屋,超过10%的人在做其他事情。工人比无业人群多了近10%的人整理房屋,少了10%的人做其他事。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群体当时生活环境、之前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有关。随着外界救援队伍不断进入,救援物质不断增多,不同年龄的灾民在忙碌不同的事情。大部分青年人在做志愿者,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帮助外援队伍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对于农民来说,平时务农为生,家人和房屋最重要;商人比较注重钱财,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东西比较重视一些。工人和无业人群则大部分在做志愿者,工人有部分已经开始工作了。无业人群大部分是家庭主妇,所以都在帮忙搬运东西、做饭。分析表明,农民和商人大部分在整理房屋,对他们来说,此时比较担心房屋问题,相关部门和干部可以在这时有序组织大家正确开展灾后清点工作。对于工人,部分已经恢复工作,相关企业负责人应该跟大家讲解一下今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对于无业人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组织、动员大家参与到救援队伍的行列,从小事做起,不同程度开展救援,让灾区重建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减少大家的心理压力。

本文结果显示,震后1个月灾区震后心理帮助方面的外援十分缺少。灾民最担心的是房屋重建搬迁问题,最希望得到政府人员宣讲政策方面的帮助,了解与他们自身利益最相关的事情。这与管丽丽等[7]的研究有相似的地方。正确有效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人们恢复信心[8-10]。

震后灾民心理与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情况,需要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早期收集灾民心理健康、行为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及时由专业人士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可早日帮助灾民尽快恢复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姜丽萍,王玉玲. 不同人群在灾后事件中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干预的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10:691-693.

[2] 王玉玲,姜丽萍. 灾害事件对人群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7,21(12):113-114.

[3] 乔东平,陈丽. 重建期震区居民心理状况与心理援助——基于四川理县和汶川县的实地调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0(1):154-160.

[4] 刘正奎,吴坎坎,王力. 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8):1091-1095.

[5] 杨艳,沈贵荣,韩秀霞. 农村肺结核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47(1):67-70.

[6] 熬欢,沈贵荣,刘翠萍. 护士心理护理知识、意识及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3,49(1):62-64.

[7] 管丽丽,向虎,吴霞民,等. 汶川地震后部分极重灾区人群对心理社会支持的需求[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25(2):107-112.

[8] 衣丽丽,周晨虹.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 2012,27(6):529-530.

[9] 岳德华,曾波涛,董玉霞.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 2012,2(1):46-48.

[10] 王红军,李淑媛,陈丽. 心理干预对重症肌无力病人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 2013,28(5):437-438.

猜你喜欢

灾民房屋救援
紧急救援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3D打印大救援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
救援行动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