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评估
——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

2014-03-22杨晔杨大楷刘安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专利变量

杨晔,杨大楷,刘安琪

(1.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系,上海200433)

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评估
——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

杨晔1,杨大楷2,刘安琪2

(1.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系,上海200433)

采取37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实证评估分析可知,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均具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创新政策整体力度,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

创新政策;创新行为;创新绩效;企业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研发补助;创新投入;创新产出

一、导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早在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得(Schumpeter)就提出了创新理论,他在其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他认为,竞争的核心要素和产业演化背后的驱动力是创新,创新不仅创造厂商的竞争优势,更能够带动整体的经济成长,创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自此之后,创新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

毫无疑问,在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而由于市场失灵,政府介入创新活动已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不二选择。因此,研究政府创新政策、企业创新活动与绩效的相关性,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做出创新政策方面的相关决策,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服务。

二、文献综述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依赖于两种调节方式: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对于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的研究中,分为了三个派别。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创新政策的研究中认为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主要是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美国经济学家Nelson(1959)和Arrow(1962)最先将市场失灵应用于政府创新政策的研究,他认为,市场失灵指市场先天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地分配资源,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三是外部性。该学派认为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主要是对市场机制起补充作用。与此相反,新熊彼特学派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并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复杂过程的市场运作机制。另一个学派为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无疑是弗里曼(1987)。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互动及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①

在关于政府创新政策对创新行为影响方面:Irwin和Klenow(1996)进行了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加入SEMATECH后对公司创新的影响研究。他们提出“认同假说”(即指参与SEMATECH的公司会支付较多的研发经费在具有高外溢效果的研发计划上)和“分享假说”(即指由于参与该联盟,使得会员公司能够减少重复的研发支出)。研究结果表明加入SEMATECH的公司平均销售成长明显高于非会员公司,且减少了资源重复的浪费,即分享假说成立。同样地,Branstetter和Sakakibara(1998)研究发现日本半导体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结合而成的研发联盟几乎三分之二的预算来自于政府的补助款,为了了解此类补助是否能够有效刺激产业支出更多的研发经费,于是这两位学者进行了研究从而检验该研发联盟的绩效。该研究以公司研发支出为应变量,通过计量方法与访谈结果发现参加研发联盟公司确实增加了公司的研发支出,而且这些公司的研发商有较高的生产力。

张青和徐之舟(2006)利用上海市1996—2004年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的统计资料,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上海市总体、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政府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并就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陈悦宜(2008)分别以企业研发支出及专利活动两个变量衡量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并以公司规模、研究性质及研发形态三项变量视为干扰变量,提出九项研究假设,以固定效果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虚拟变量回归检验该研究假设。曹艳萍等(2008)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模型估计分别从动态和静态角度分析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激励效应,分析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和企业R&D之间的相关程度。②

而在关于政府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方面:Iwrin等(1998)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对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Okazaki(2005)在文章中以日本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改善具有重要影响。Guo(2008)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1996—200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内部R&D投入、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产业间R&D溢出等四种获取渠道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这四种渠道间的相互影响。李伟铭等(2008)用结构方程模型,以企业资源投入和组织激励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了政府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于上述问题均有一定的研究,本文将在总结和汲取前辈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收集了37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年的年报数据,包括政府创新政策、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的相关数据。其中,政府创新政策变量主要取自公司年报附注中政府补助金额,即用政府补助来作为创新政策的变量,一方面由于该补助金额方便取得以及量化,另一方面由于该补助基本涵盖了创新政策分类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的创新行为的变量则是取自公司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新增数。而本文的创新绩效变量则是结合本文的样本数据设立指标,并分别给每个绩效指标赋予了相等的权重,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简单完整的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作为创新绩效变量。

(一)实证假设提出

关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自从Black和Stigler(1957)研究政府创新政策之一——研发补助以来,许多研究纷纷采取不同理论、不同模型等方法对政府创新政策研发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研究。关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早期有研究认为两者具有互补关系,有研究认为两者具有替代关系,而近年来的研究基本上证明了两者具有互补关系。当然,也有研究表明,这两者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甚至有研究说两者并无关系。

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由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窄,而创新投入又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投资,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创新投入赌注不确定的远期收益。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国内企业更依赖于政府。企业获得政府的补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项目获得了政府的肯定,在风险上获得了国家的担保,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认可,从而也能为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的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银行信贷额度的提高、风险资本的关注等,进而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开展研发活动并获得可观收益。企业有更大的动力进行研发投入,开展创新活动,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的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1: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关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通常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研究路径。第一是直接分析政府创新政策如研发补助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第二则是通过间接分析,即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互补作用出发,研究因政府创新政策所增加的企业研发投入能否增加企业创新产出。目前,国外采取第一种研究路径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如Jaffe和Lerner(2001)的表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有促进作用,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呈正向影响关系。而采用第二种研究路径的学者们如Czarnitzki和Hussinger(2004)就通过研究德国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而研究该影响对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出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效果对于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我国由于创新环境的不完善,尤其是产权保护法规的不健全,民众产权意识低下,研发的知识外溢效果显得尤为突出。我国政府常常在制度上以专利新增数作为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关键指标之一,而这种指标的设计将有助于企业创新产出如专利新增数的增加。对企业而言,接受政府的创新政策扶持能够实质上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新产品生产,从而完成企业的创新产出。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新增专利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2: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新增专利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探究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新增专利数之间的关系时有两条研究路径。第一是直接分析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影响,第二则是通过间接分析,即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互补作用出发,研究因政府创新政策所增加的企业研发投入能否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本文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新增专利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3: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新增专利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关于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分两条,一是直接分析,二是间接分析。关于直接分析的研究思路,前文提到,继新古典主义学派之后,国家创新体系的代表人物Freeman(1987)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认为,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创新政策、教育培训、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产业结构等四个因素构成。而在这些不同的要素中,政府创新政策对其他因素都能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创新政策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资源引导企业增加对创新的资源投入,增加企业的创新产出,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关于间接分析的研究思路,在企业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投入绩效和创新产出绩效是关键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水平,而上文的理论分析中分析了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此不难推出,政府创新政策能够通过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

假设4: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在企业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投入绩效和创新产出绩效是关键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水平,鉴于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从而不难推出,政府创新政策能够通过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创新政策通过对企业研发投入和新增专利数的影响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5:政府创新政策通过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6:政府创新政策通过企业新增专利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模型实证分析

1.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基于假设1、假设2和假设4,即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正向刺激作用,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新增专利数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和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建立回归模型,公式分别为:

其中,Policy为政府创新政策变量,Input为企业研发投入变量,Output为企业新增专利数变量,Performance为企业创新绩效变量。

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且三个模型均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最终得到如下模型:

表1 模型估计结果表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不难发现,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但由于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之间错综复杂的影响关系,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不能够准确衡量政府创新政策、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产出和企业创新绩效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使用路径分析模型对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2.路径分析模型分析

(1)基准模型设定

路径分析方法是多元分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种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多层因果关系及其相关强度的方法。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模型中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若存在相关关系,则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若有因果关系,那么直接影响,还是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抑或是两种情况都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者大小如何。

基于上述假设1至假设6,我们得到以下六条逻辑,即企业研发投入受政府创新政策的影响,企业新增专利数受政府创新政策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受政府创新政策的影响,企业新增专利数受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受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受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影响。因果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影响因果路径

根据影响因果路径图1,我们在AMOS软件中绘制路径图,其模型公式为:

其中,Policy为政府创新政策变量,Input为企业研发投入变量,Output为企业新增专利数变量,Performance为企业创新绩效变量。

检测模型中各个因子的协方差,得到表2,不难发现,本模型中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均低于Hair等(1995)建议的0.8的要求,表明因子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也即模型中各个变量符合了路径分析的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程度不能太高的要求,减少了路径系数估计值的误差。

表2 模型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2)基准模型估计及检验。

采用AMOS软件对路径图1进行估计,模型估计及检验的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在对模型各参数进行检验时笔者发现,Performance←Policy路径系数在0.05的水平上不显著,且显示为负,因此,需要对该模型进行调整,去掉这条不显著的路径。

(3)基准模型调整

1)修订模型设定

表3 路径系数检验

在去掉Performance←Policy路径后,修订模型公式为:

其中,Policy为政府创新政策变量,Input为企业研发投入变量,Output为企业新增专利数变量,Performance为企业创新绩效变量。

2)修订模型估计

操作AMOS软件估计修订模型,输出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修订路径分析模型路径

在图2中,我们发现政府创新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因果路径系数为0.97,对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因果路径系数为0.80,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因果路径系数为0.20,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路径系数为0.89,而企业新增专利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路径系数为0.57。

3)修订模型检验

对修订模型各路径系数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见,修订模型中,所有的路径系数均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对修订模型进行总体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较好。因此,最终得到模型公式如下:

表4 路径系数检验

由此可见影响因果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果路径

4)路径系数分解

路径分析的效应分解实际上是通过相关系数分解来实现的。

如表5所示,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影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428,另一部分是间接影响,影响系数是0.102,而这个间接影响是通过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而产生的。同时,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513,另一部分是间接影响,影响系数是0.065,作用较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影响而产生的。此外,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新增专利数的影响而间接影响的,影响系数为0.388。

表5 路径系数的分解报表

(四)实证结论分析

通过本文的线性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影响方向看,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对创新产出产生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是通过其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

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创新产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创新投入通过对创新产出的直接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从影响效果看,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直接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也较为显著,而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的直接正向促进作用则相对较弱。可见,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即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风险,巨额投入不一定带来丰厚的产出。

总之,政府创新政策可以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可以间接的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但企业的创新投入不一定带来企业的创新产出。

四、政府创新政策的反思与建议

(一)加大政府创新政策整体力度

由本文实证分析结论可得,政府创新政策的投入无论是对企业创新行为还是创新绩效均有积极的直接或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加大政府创新政策的整体力度对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供给方面来看,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来源保证。第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市场直接融资。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解决中小企业创业及创新的最佳资金来源。在人才方面,为吸引人才政府应该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在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完善教育体制。在技术方面,政府应多建立公共企业,可采取国有工业的创新,国有企业创建新企业或创造新技术、新用途以及国有企业参与私人企业。

(二)注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

基于实证结论中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本文认为,政府创新政策应注重于促进企业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政府可以通过加大需求面的相关政策力度来达到这一效果,如政府应通过采购和激励意愿的政策刺激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企业创新的投入。第一,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签订购买合约,实行标准购买等,从而变相为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担保,使企业愿意加大创新投入开展创新活动。第二,加大有关商业的取向引导,如贸易协定、关税、汇率管制条例等,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第三,加大税收优惠度,通过工资优惠、税收津贴等提高税收优惠,通过减轻企业赋税变相增加企业的创新收益,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第四,加大技术创新企业的奖励力度,积极鼓励、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三)着力增加企业创新产出

基于实证结论中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激励作用,本文认为,政府创新政策应着力于促进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更好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增加企业创新产出应加大环境方面的政府创新政策力度,如:加快中小企业法的立法步伐,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专有性;同时,建立规范化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中小企业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培养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此外,积极提供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创新基地或创新平台的建立,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各类服务,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注释:

①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吴和成、华海岭:《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效率评价实证研究》,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1]Arrow,K.J.Eco 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in R.Nelson(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609-625.

[2]Blank,D.M.and Stigler,G.J.“The Demend and Supply of Scientific personnel.”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s Research,1957.

[3]Brenner,M.S.and Rushton,B.M.“Sales Growth and R&D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Vol.32,No.2,pp.8.

[4]Cohen W.and Klepper,S.A Reprise of Size and R&D.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7):925-951.

[5]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Capacity:ANew 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1990,35(1),128-152.

[6]Griliches,Z.“TheResearchforR&DSpillovers.”NBER Working Paper,1995:3768.

[7]Himmelberg,C.and Petersen,B.“R&D and Internal Finance:A Panel Study of Small Firms in High-Tech Industr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Vol.76,pp.38-51.

[8]Levin,R.C.and Reiss,P.C.“Tests of Schumpeterian model ofR&DandMarketStructure.”inR&D,Patents,and Productivity,Griliches,Z.(ed.),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Chicago,1984.

[9]Nelson,R.R.The Simple Econo mics of Basic Scientific R esearc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9,67(3):297-306.

[10]Paul,M.Romer.The originsofendogenous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1994,8(1):3-22.

[11]Robert,J.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407-44.

[12]RothwellR.andZegveld,W.IndustrialInnovationand Public Policy: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1990s.London:Frances Printer,1981.

[13]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6-91.

[14]陈劲,邱嘉铭,沈海华.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6).

[15]陈悦宜.政府研发补助与企业创新活动之关系:以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书为例[D].台北:国立台北大学,2008.

[16]黄仟文.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补助政策绩效评估[D].高雄:国立中山大学,2010.

[17]R·库姆斯,等.经济学与技术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8]李伟铭,崔毅,陈泽鹏,王明伟.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61-65.

[19]林衡博,陈运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J].当代经济,2003,(6):35-36.

[20]连燕华.技术创新政策概论[J].科学管理研究,1998,(5):7-12.

[21]连燕华.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目标与结构[J].科学学研究,1999,(3):30-36.

[22]连燕华.技术创新的分析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1999,(3):1-4.

[23]苏献煌.政府产业与科技政策对厂商从事研发创新之重要性分析[D].台南:国立成功大学,2003.

[24]田波,刘东旭,孙哲.创新型企业及其评估的逻辑视角[J].税务与经济,2009,(3):57-61.

[25]王茂祥,李东.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改进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6.

[26]王鹏.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蓝皮书(201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2.

[27]谢戎峰.政府研发补助措施对公司研发投入影响之研究——以主导型产品开发计划书及电子资讯业之研发补助措施为例[D].台北:国立台湾科技大学,2004.

[28]谢作渺,李来斌.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影响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6):77-79.

[2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Innovation Policy Effecting on Companies'Innov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Yang Ye1,Yang Dakai2,Liu Anqi2
(1.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Research,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2.Dept of Invest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government policies effe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we take 379 companies listed on GEM as samples to investigate.The rusults show the government innovation policy has positive promotion function on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and performance.Enterprises are the mainbo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to mobilize the innovation enthusiasm,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vigor of government innovation policy,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 of enterprises'innovation.

innovation policy,innovation behavior,innovation performance,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esearch and develop subsidy,innovation input,innovation output

F124.3

A

1673-1573(2014)04-0047-07

2014-07-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166、71273165);上海财经大学“两个服务行动计划”资助

杨晔(1978-),女,重庆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与政策;杨大楷(1949-),男,重庆市人,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专利变量
专利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发明与专利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yslt2r的促进作用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