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素质解构

2014-03-22赵野田彭丽萍王雪熙

关键词: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受教育者

赵野田,彭丽萍,王雪熙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0)

思想道德素质解构

赵野田1,彭丽萍2,王雪熙1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0)

思想道德素质是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立以及教育活动如何展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以往人们更多采用“定义”的方法,以把握其内涵,人们也习惯于“划分”的方法,以明确其外延。这无疑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随着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还必须从结构的层面上认识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以利于实践中针对思想道德素质构成要素开展教育活动。

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知识;能力;价值观念

对思想道德素质概念的认识和把握,是进行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条件。以往,人们更多采取“定义”的方法,以把握其内涵,揭示其本质和特征。人们也习惯于“划分”的方法,将思想道德素质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若干小类别素质,以明确其外延。无疑,这是必要的,符合逻辑的。但这样做过于宏观粗疏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比较客观细致的方法,对其内在和微观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客观事实的层面上认识和把握思想道德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

提出“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结构”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两个假设:其一,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决定人的行为及其效果;其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进而提升其行为效果。

人与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不同,根本在于相互间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的差异。这一结论依据的理论是“结构决定功能”: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定会有相应的功能,欲改变事物的功能必先改变事物的结构。人们习惯于对素质进行划分用以表证素质的结构。例如:将素质划分为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社会性素质等;将社会性素质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等;将思想道德素质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很显然,对素质进行划分得到的仍然是素质,而不是素质的基本结构;对社会性素质划分得到的仍然是社会性素质,而不是其基本结构;对思想道德素质划分得到的仍然是思想道德素质,而不是其基本结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是层级较低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不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组成部分或构成要素。

实践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样态大体包括理论知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三大类[1]。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即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构成主要围绕知识、能力、价值观念三方面展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以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存在,这种结构的构成要素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将思想道德素质视为由知识、能力、价值观念(为智力和非智力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观念体系,下同)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2],是对思想道德素质内在结构的最好说明,理论上符合逻辑,实践上符合事实。更重要的是知识、能力、价值观念既紧密联系,又能相互转化,通过相互转化实现各自的功能和整体的功能。知识是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价值观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是素质整体的核心和灵魂。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看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变化程度。素质是一种结构,是一个整体概念。因此,把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其有效实现要求教育过程必须针对素质的构成要素开展教育活动,否则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一句漂亮的空话。也许有人要问,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明确提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要求,这不是已经针对思想道德素质的构成要素了吗?而且,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从小到大经历各级学校的知识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还少吗?为什么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之处会越来越多?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呢?诚然,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绝不仅仅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的问题,但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有关的问题是不应漠视,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思想道德素质结构范畴内知识和能力不完全等于素质,知识越多能力越强不一定素质就越高,反之亦然。我们曾反复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结构”,作为一种结构其构成要素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知识和能力是素质的构成要素,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素质整体的“元功能”和“本功能”就越大。但是知识和能力本身并不告诉人们它的用处,知识和能力可以用来干坏事,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素质越差。能够保证知识和能力用来干好事,以及保证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素质整体的“构功能”越大即素质越强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构成要素之一的价值观念。可以认为,在思想道德素质有机整体中,“知识”就是材料和工具系统,“能力”是操作系统,“价值观念”则是调控系统,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和灵魂。

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会性素质的结构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念三大基本构成要素[3],当然,不同类别的社会性素质,其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各具特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性素质,其基本构成要素也应是知识、能力、价值观念,基本情况可作如下阐释: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经验知识是其初级形态,系统科学理论是高级形态。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涉及的知识可谓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所有知识,我们很难一一列举。当然,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所需要的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构成所需要的知识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涉及的知识远远多于后者,正如列宁曾经说过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不可能包打天下。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由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以外的活动和过程完成的,即使在学校,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所需要的知识,也多数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以外的学科或专业传授的。思想道德教育讲授的知识主要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构成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能力,即“做事的本领”[5],是人们运用知识(或经验或技术)解决问题的本领。“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无知必然无能,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所谓能力只能算作一种本能。知识不直接表现为能力,知识多也不一定能力就强。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是价值观念,是包括需要、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信仰等价值意识共同作用形成的价值观念。“能力”离不开“价值观念”的主导,没有价值观念的推动和导引,能力只能处于潜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知识与无知识没有根本区别。因此又可以说,能力是一种“主观条件”[6],是人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的素质的外显形式。“能力”以实践活动为平台来实现和表现自己,离开实践活动,能力无从谈起。每一个实践领域都有各自内容和特点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所以不同领域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结构中的能力应表现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处理思想道德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如果将思想道德素质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其能力也可以相应划分为思想能力、政治能力和道德能力,进一步还可以分为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然而,不论我们做怎样划分或表述,从思想道德领域的基本矛盾、核心和本质问题的意义上说,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结构中的能力,实际是道德和价值的判断、选择、评价和实现的能力。思想道德能力固然有一个运用技巧和熟练程度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或称之为本质特征的是它的立场性和方向性,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在技术性操作性的层面上,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能力本身无所谓好坏,使能力有好坏之分的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正确合理,能力越强就越“好”,反之越强就越“坏”(越危险)。因此说,决定思想道德能力性质的因素,是价值观念的合理与否,而不是知识的多少。价值观念的性质在于它的方向性和主体性,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在同一事物上,价值观念越少越好,而不是多多益善。进一步说,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价值观念的培育。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无视价值观念的培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充其量只能做一些漂亮的表面文章。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秩序信念、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规范意识、目的手段意识、价值本位观念、价值归宿观念,既包括了个人、又包括了社会,还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概括。从本体论角度来说,价值观念最根本最实质的问题是对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的理解和把握。把什么事物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客体,这是价值的本位问题;以什么人为最后的价值主体,这是价值的归宿问题[7]。价值本位和价值归宿是决定一个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也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所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被全国人民所认同,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三、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的核心要素

在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结构中,知识、能力、价值观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平行共生。知识具有基础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知识是能力及其发展的基础。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往往思想深刻,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处理同样的事情比一个知识面狭窄的人快得多,成功的把握也大得多。在某个领域内,无知必然无能。人的认识活动所需的两种最基本的能力,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思维力,都离不开知识。一个人正确的观察及其敏锐性和精细性,取决于他把握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或理论的程度。同样,人的思维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原材料。对于解决问题而言,其能力的实质是能根据面对的情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或充实新的知识,正确地选择并及时转化为相应的操作程序,从而使问题向理想的状态转变逼近。对于近年来人们强调的创新能力,亦是如此,丰富、系统的知识不仅是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会直接激发创造的灵感。知识若在人脑中形成合理的结构,这个人就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以致具有开阔的视野与灵活思维,也易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成果[8]。另一方面,知识也是价值观念的基础。虽然价值观念是对事物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但这种理解和追求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无论是对主体的需要还是对客体的属性功能的理解和把握,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们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绝不会产生任何价值意识。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需要和价值观念才可能越合理。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及其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能力的大小决定获得知识的速度和效率,一个能力强的人获得知识就容易,反之,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能力使知识的功能得以实现,能力越强知识的作用就越大,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无用的东西。另一方面,能力是素质的表现形式。在通常情况下,素质表现为能力,能力体现素质,离开了能力,素质就无法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尽管知识和能力在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知识不具有能动性和方向性。它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决定知识用处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能力作为一种“主观条件”和素质的外显形式尤其离不开价值观念,其能动性特征完全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价值观念是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的灵魂和核心要素。

如前所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中,“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总是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一般地,“知识”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但知识本身并不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价值观念”不能为人们提供“做事”的工具和方法,但却能为人们提供行动的方向和动力。因此说,“价值观念”的授受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根本的目的性。然而,价值观念并不直接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或不应当做什么的问题是由人们的规范意识解决的。价值观念只是说明某种客体对相应主体的意义或效用,也表示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意向和态度,并不直接回答主体应当如何或不应当如何。通常情况下,是规范意识告知主体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或内化,但价值观念更多存在价值规范之中的。“全部文化教育都在传递规范,按照社会理想和科学知识塑造新人。因此一切文化都潜在着规范的功能,特别是精神文化,直接就是规范的科学。”[9]既然如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应该是“规范”的授受。事实和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十分努力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着知识和规范,经过十几年系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包括规范知识,哪一个不是丰富而全面呢!?那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认为:价值观教育不力是问题的症结。虽然学校教育传授给学生那么多知识,但有多少转化成了教育者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了呢?在学生习的社会规范中,有多少获得了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支撑呢?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的关系的问题上,应当明确和强调:知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价值观念是规范意识的前提;规范距人的行为最切近,但规范若要被遵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观念为基础。总之,有诸多事实证明,价值观念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1] 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77.

[2] 赵野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策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90-92.

[3] 赵野田,彭丽萍.浅析素质教育的前提性理论问题及出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4.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5] 新华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15.

[6] 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21.

[7]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

[8] 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03-13(08).

[9]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

[责任编辑:何宏俭]

De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ZHAO Ye-tian1,PENG Li-ping2,WANG Xue-xi1

(1.Faculty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The Datong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Dotong 037000,China)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that invol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goals and content as well as how to start educational activities.In the past,people always adopt the method of“definition” to grasp its meaning and also used to “divide” method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extension.This is undoubtedly necessary.In my opinion,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we must als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from a structural level,which is conducive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in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Structure;Knowledge;Ability;Values

2013-12-15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H13016)。

赵野田(1954-),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丽萍(1987-),女,河南信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校教师;王雪熙(1991-),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

G41

A

1001-6201(2014)05-0238-04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受教育者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