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

2014-03-21杜志明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历史学院校专业

杜志明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之下,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了一批高师本科院校。这类学校一般由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沿用原来师专的模式,将师专时期的政史教育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学两个专业。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西部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点的布局逐年递增,毕业生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由此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人才培养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虽然国内不少设置有史学专业的高校,诸如清华、北大、复旦等都在探索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模式对于西部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并不完全适合。主要原因是,这些重点名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生源质量好,教学条件优越,这都是西部地方高师院校无可比拟的。

地方高师院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目前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紧密结合西部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方向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主要定位于为中等学校输送优秀的历史教师;同时结合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适度培养高素质的历史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从事教师以外的职业以及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为此,可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育实习实践方式的创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试探性改革。

一、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现行西部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都是学习经济发达地区院校专业建设经验的产物,自身特色不够鲜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虽然在凸显学科知识体系和地方特色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距离地方院校以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西部某院校2010级历史专业毕业生实习回校后反映,学校原有的历史课程设置过细过窄,学生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需要。如现代高中历史课程实行专题教学,既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史等,也新增加了科技史、宗教史、外交史等,而这正是我们旧有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此外,受办学条件影响,学校教育手段比较落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偏低,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缺乏了解。基于此类问题,面对新的挑战,必须优化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师范特色。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首要工作是把专业必修课、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加以调整,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学时,增大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比重,以便在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深度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1年,国家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历史学分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从具体操作来看,本科阶段不可能分三个一级学科设专业,从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专业知识是拓宽而不是相反。历史学本科教育除了现在名为通史、实为中国断代史和世界断代史的课程外,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程。“这类课程的指向关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一些整体、全局、规律性的问题。它的特点应该不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而是以灵活运用知识为目的;不是以机械记忆为方法,而是以思考探索为方法;不仅是基础必修课,更是提高课。”[1]

在选修课的开设中,要坚决突破 “因人开课”的陈规,真正做到根据人才培养和相应的课程设计要求,开设有关专门史、断代史、国别史和地区史等专业课程;有关职业技能训练和历史学科方法论的专门课程;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要促使教师适应培养方案的需要,而不是培养方案的制订去适应教师的固有知识结构。

二、加强实习管理,注重实践教学

毕业教育实习是师范历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高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对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习实践,可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中,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今后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弊端凸显,尤其表现在实习时间安排及管理方式上。

以贵州某高师院校为例,该校的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模式。所谓集中,即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学校,集中管理实习学生,并以实习学校为单位派出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习的具体事宜。为便于管理,集中实习学校一般以市、县区学校为主,很少将学生安排至县以下的乡镇中学实习。由此制约了集中实习学生的数量,更多的学生需分散实习。所谓分散实习,是指不限地域,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学生所在院系备案,并安排老师负责跟踪监控和指导,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任务。但学生返校后的实习考核表明,集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比较有保障,且大多能严格遵守实习纪律,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成效显著。而分散实习生因远离母校,基本不受管束;所谓的跟踪监控方式也仅限于电话、邮件或QQ,大多流于形式,校方对分散实习生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除少部分自律性强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的分散实习效果较差。因此,要想实习取得实效,必须调整实习工作安排,加强实习管理。

首先,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为了使教育实习不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同时考虑到经过毕业实习的毕业生在应聘时成功率更高,因此将本科生的教育实习从第八学期提升至第六学期进行,整整提前一年。

其次,取消分散实习,全部改为集中实习。考虑到本地实习学校无法一次性承接上千实习生,我们可以采取分批实习的办法。即将全年级毕业实习生分为两批次,各集中实习两个月。第一批次实习期间,另一批次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两个月后,进行互换。这样,既方便了实习管理,又让实习取得实效。

再次,拓宽教育实习的地点安排,将市、县中心学校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整体上比较落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镇中心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均处于当地的前沿状态,这对于克服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十分有效。

最后,变革实习指导方式。在指导方式的设计上,高校与实习中学联合实行全程化指导教师负责制的实习模式,即由学院选派优秀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全部实习学生的日常事务,由所在实习中学选派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全方位的引领和指导。

三、注重能力训练,强化职业素养

历史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注重理论为主,其就业领域以中学历史及相关学科教师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进入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然而随着高校扩招的突飞猛进,这些部门很难再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就业出路,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应用型为主要目标,毕业生需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职业技能,如此才能在庞大的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实现成功就业。

理论基础扎实、文史知识广博是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共同优势,在此基础上,应用型人才凭借良好的实践技能,将这种优势与当前文化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相对于传统理论型历史学人才,应用型历史学人才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更强的职场竞争力和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学承载着文化传播与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的是既 “博”又“专”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是我们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大方向。

为此,高师院校可以尝试着用文科大类或学科交叉的观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力度。基本要求是:把专业基础课开全、开好,把专业方向课开精、开实,把专业选修课开活和开广,以实现专业学习的科学化、个性教育的灵活化与能力训练的职业化;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专题史与地方史有机结合起来[2]。比如在专业内开设 《史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史》《西方文明史》《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哲学史》《逻辑学》《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社会史》《文秘写作》《科技史概论》《地方历史与文化》等课程。与此同时,又在专业外酝酿开设一批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 《旅游学概论》《图书与情报学》《中外文学概论》《管理学》《音乐欣赏》《旅游地理》等课程。只要学生感兴趣、愿意选,我们便不加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此外,还要突出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强化 《普通话》《书法》《演讲与口才》《历史课程教学论》《课件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从教学内容来讲,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针对性,尤其突出了历史专业的基础教育理论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中学历史课教学工作所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

四、创新教学评价,实行综合量化

从目前来看,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以西部某高师院校为例,该校的课程教学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勤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别占20%、10%和70%。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平时成绩比例偏低,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大;期末考试又以闭卷考试为主。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弊病多。“一张期末考试卷即可判定乾坤。同学之间彼此传抄、复印各种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不仅缺少个体化思考,而且也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3]为此,我们应改教学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诸如语言表述、对问题探究的深浅度以及普通话水平、个人态度等计入平时成绩;还可以 “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计入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纪律状况计入平时成绩等。”[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其次,改革期末考核方式,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在纷繁芜杂的教学改革模式尝试中,口试考试能显示它独有的优势。口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它本身的特点及作用体现在:更具有真实性,便于教师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强化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鉴别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口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完全避免了笔试的不足。这是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

再次,建立可提供多次努力机会的教学评价机制,避免一考定成绩。“将学生平时出勤、上课发言情况、作业成绩、讨论发言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折合计算,得出全面、系统的学生成绩总评。”[5]这样,既可以克服期末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又可以常规性地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学,从而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这一评价系统目前在西部某地方高师院校中得到推广和运用,但还需做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该教学评价机制由学校层面做出统一规定,没有考虑到专业特点和课程差异。这种一刀切的硬性安排,不适宜历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

结语

总之,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的历史专业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生源逐年递减、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步入招生预警专业行列,将要面临减少招生甚至停招的困境。要保障历史专业的生命力,必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育实习实践方式的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基础理论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就业和升学拓展出路。这是高师历史教育工作者亟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蔡东洲,杨和平·高师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观念论纲[A].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54.

[2]宋紫·人文教育专业若干问题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6):138-140.

[3]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4.

[4]丁兰·改革高等学校考试形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1(1):52-55.

[5]郝建平·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考试改革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95-96.

猜你喜欢

历史学院校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