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

2014-03-21邓永勤康丽丽李朝阳

会计之友 2014年8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危机

邓永勤+康丽丽+李朝阳

【摘 要】 文章分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以及对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反映;根据会计假设,认为问题的实质并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身存在所谓顺周期问题,而是处于围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不满足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的币值不变假设,其中的部分企业也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根本不能运用以此为前提的具体会计准则;最后提出了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会计; 顺周期; 会计假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14-04

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人们对推行新的国际会计准则普遍充满信心,认为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基础,可使会计报表更好地反映经济现实。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在2007年年初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157号和159号文件中得以全面确立。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理论界、实务界乃至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存废发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公允价值是不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以及公允价值对经济的“顺周期效应”是否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冠以具有顺周期性,是金融危机的加速器,甚至曾一度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中止使用,正是由于人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其估值严重偏离其实际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投资者的恐慌;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抵押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计量,会导致金融机构进入“价格下跌—抛售—账面确认损失—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顺周期”效应中;按公允价值计算资产价格很可能扭曲估值:在泡沫市场中出现估价高于基础价值从而诱发信贷过度扩张,一旦泡沫破灭,市场资产估价又可能低于基础价值从而加剧流动性紧缩;在金融危机这种非正常市场运行条件下,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会计准则沦为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趋势簿记,而不是价值簿记,因此极有可能带来金融扩张或收缩的恶性循环。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一种正反馈效应机制。而所谓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被描述为在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计入收益,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造成资产价值高估;而在市场低落时,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计入损失,进一步打压资产价格,造成资产价格被低估的一种恶性循环机制。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反映,一种是以美国颁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为代表,主张金融资产暂停按市值计价,随后,欧洲也主张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为代表,主张公允价值只是一种计量属性,并不会导致顺周期问题。

以美国金融机构为首的一方认为“按市值计价”计量原则在经济剧烈变动时期,非理性地虚增或剧减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合理地高估或低估企业利润,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是危机爆发的主要诱因之一。这种指责迫使美国在随后颁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明确规定金融资产暂停按市值计价。该法案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可以中断执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规定,只要该委员会认为如此执行符合公共利益,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从最初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资产最佳计量属性,到指责其是诱导危机爆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最后暂停使用,美国公允价值应用理念的转变,促使会计理论界对公允价值微观技术层面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了深度反思。

欧洲也提出应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危机爆发后,欧洲认为以市值计价主导的公允会计方法放大了金融机构的损失。在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市值化会计方法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按盯市计价原则进行核算。市值一下降,资产立即减值,超过界限便形成亏损,进而影响信用。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公允价值标准已成为全球标准,必定推动投资者行为趋同,因此升值与减值在全球是一致的、同步的,这很可能为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提供了基础条件。盯市计价的亲周期的制度缺陷,在2008年危机前后已经暴露得非常清楚,尽管不能说这一标准完全错误,但促使会计人员、经营人员顺周期的市场操作却是公认的,盯市的会计模型无疑是危机的重要推动器之一(周小川,2009)。

而澳洲会计师公会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只是一种计量属性,一种估价系统,不可能导致市场崩溃。如果采用公允价值原则评估资产价格,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对利益相关者和股东揭示的是市场资产估价走高;当市场价格下跌,就会清楚地告诉人们市场的资产估价已下降。澳洲会计师公会认为公允价值仅仅是衡量和反映了市场现实,而且对于衍生产品及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是反映经济现实的最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这样的环境中,公允价值体系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为财务报告带来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详细的指引,为市场确定公允价值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企业不遵守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导致的错误的商业行为、公司治理不健全以及监管放任自流,是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目前关于危机中比较敏感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方式以及财务报表列报方面依然存在较大争议。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涉及金融工具,还包括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系列会计热点问题,所以能否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不仅对重塑金融监管框架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关系到目前 IASB、FASB对相关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制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正在努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各国会计准则产生影响。

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的实质

2011年5月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将公允价值定义为退出价格,即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进行有序交易时卖出资产所取得的或转移债务所付出的价格。会计假设是具体会计准则应用的前提,是整个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基础,其实质是对会计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机构已达成共识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其中,货币计量假设隐含了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也即货币的单位价值是不变的,若币值不稳定,就意味着需要对各期用不同币值表示的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和相关性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在不同的期间里,货币单位价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尤其对处于围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更是如此。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上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由此看来,由于处于2008年围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根本不满足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稳定假设,其中部分企业是否满足持续经营假设也存在不确定性,根本就不能运用以此为前提的会计具体准则,而不是这套准则本身有所谓的顺周期问题。

围金融危机期,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的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即存在所谓的“特里芬”难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不断推出巨额美元救市计划,大量印钞造成美元全球泛滥,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对“特里芬悖论”的又一验证。然而应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稳定假设。在围金融危机期,在美国这一经济体内,显然是不符合币值不变假设的,所以应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也是不恰当的,而不是该套准则会导致顺周期问题。正如澳洲会计师公会会长麦雅理(2008)尖锐指出的那样,公允价值会计只是一种计量属性,把顺周期问题归咎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就好像责怪温度计引致了夏天的热浪,是毫无道理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膨胀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能力所引发的危机。由于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亏损严重、资本金不足,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窘境,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及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高盛与摩根斯坦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摩根大通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花旗银行实质上被实行国有化,从而掀起全球金融市场的新一轮动荡。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货币供给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不能提供应对持续经营中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政策,该企业应终止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只是一种会计的计量属性,一种用以反映经济现象的客观的计量标准、尺度工具,其目的是将经济内在波动性的信息传递给市场参与者,至于公众如何依据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信息来进行交易、定价,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不是公允价值的职能,因而其本身不具有推动或抑制价格的功能。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才能恢复市场信心。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是货币政策,以美元为主体的单极货币体系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用数据证明,将货币波动曲线与经济波动曲线一同画出来时,货币波动在前,经济波动随后。金融企业经营的就是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最广泛的恰恰是活跃的金融行业。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刚好成为不当的货币政策顺周期效应的替罪羊;而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将公允价值作为替罪羊,只不过是在有意无意试图转移对金融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对市场缺乏监管规范的指责。

三、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

2008年金融危机为制定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准则提供了重要契机,但要在短期内找到一个使各国都能接受的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是困难的。有难度不等于不作为或是维持现状,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围经济金融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从长计议,制定中长期行动方案,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

制定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会计准则首先应解决货币计量单位的币值稳定问题,因为深陷危机的经济体的货币币值已无稳定可言,而且经济金融危机总是难以遏制地在全球蔓延,币值不稳的经济体也就远远不止一个。原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主张让欧元成为金融风暴中的稳定锚。然而从欧元的汇率波动和近期的欧债危机来看,欧元的地位也并不稳固。也有学者提出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之势(石建勋,2009;李稻葵等,2010)。但从危机角度来看,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可见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稳定。因此,借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的观点,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是制定国际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准则的理想目标。

作为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特别提款权(SDR)为此提供了一线希望。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也会大大增强。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由于SDR受使用范围的限制,还不能广泛应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员国之间私人部门的清算,所以要提高SDR的国际货币地位,使之成为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就应从扩大SDR的使用范围着手。首先,应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使其具有很大的私人部门交易规模。其次,积极推进SDR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的使用。再次,积极推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IMF正在研究SDR计值的有价证券,接下来就是各主要国家的积极跟进、推动,提高SDR的流通水平。最后要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当前的SDR货币篮子主要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种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篮子货币的代表性需进一步增强,为此,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SDR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不是以实质性资产为基础,只是一种被称为“纸黄金”的账面资产。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的发行可由人为计算币值向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可考虑吸收现有的储备货币作为其发行准备。

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及其企业,由于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不变假设,应采用类似于清算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的会计原则。

当持续经营前提条件不再满足而代之以清算假设的清算会计,是非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具有区别于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会计的特点。第一,清算会计的目标有所变化。对于破产清算企业而言,其清算会计的目标主要是面向债权人,反映债务清偿、清算损益情况;对于非破产清算企业而言,其清算会计的目标主要是面向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债务清偿、产权转让或剩余财产分配等情况。第二,清算会计的计量基础和确认原则有所变化,在常规会计中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配比和权责发生制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以清算价值(或变现价值)为计量基础,遵循清算价格、收付实现制原则。第三,不必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告。清算会计循环变为单周期会计,报表体系也比较独特。第四,资产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为重置成本或变现清算价值原则所取代,其计量模式相应地转换为“可变现净值或现行脱手价格/货币单位”。该计量模式适应清算工作的需要,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和相关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

企业的清算是基于企业面临终止的情况时发生的,按照清算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公司清算分为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对处于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企业,由于尚未进行清算,对其资产负债状况并不十分清楚,可先启动非破产清算,但如果发现其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则由非破产清算转入破产清算程序。非破产清算可以遵照下列一般程序进行,即组织清算组、公告和通知债权人、催报债权、编制财产账册、制定清算方案、清偿债务以及分配剩余财产。破产清算往往要履行严格的法律程序,如成立清算组、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公司、破产财产分配、清算终结、注销登记。

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物价变动通常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不仅动摇了币值不变假定,对原始成本计价会计也带来了冲击。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过一定时期后,资产的原始成本往往与市价发生较大的出入。如果一味强调历史成本原则,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和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现行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现有资产的实有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损害,会计资料的纵向比较也失去意义;同时物价水平持续变动会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可见,在围经济金融危机期,“正常情况”下的财务会计暴露出巨大的局限性。

面对货币价值变化,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应采用物价变动会计局部或单项调整法以及改变“正常情况”下的会计模式来减轻影响。物价变动会计主要有以下三种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不变币值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不变币值货币。从物价变动会计的变迁来看,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的使用较为普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有着比较成熟的应用经验,在发达国家中,如英联邦国家都曾采用该种模式;而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目前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按自愿的原则采用。至于采用何种会计模式,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根据自身会计的发展情况,选择适用于本经济体的模式。

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揭示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的投资报酬率,以使投资者不被名义收益率所蒙蔽,也为评估管理业绩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只要经济金融危机不能被摆脱,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就有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铁钢.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J].中国金融,2008(23):30-33.

[2] 石建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9(8):40-41.

[3] 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31-42.

[4]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4).

[5] 李仁真,向雅萍.加强SDR作用的法律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59-64.

[6] 黄梅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8):47-53.

[7] IASB. IFRS 13-Fair Value Measurement,2011.

[8] U. S.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2008.

[9] Lachal, Justin. What is Washing up from the US Sub-prime Wave?[J]. In the Black,2008(6):54-55.

[10] Malley, Alex. Time for a Human Correction[J]. In the Black,2008(11):8.

[11] International Group of Thirty: G30. Financial Reform: A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tability,2009.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金融危机
浅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风险防范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影响探讨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现代金融工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