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

2014-03-20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袁灼彬

放射学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浅叶长径腮腺

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袁灼彬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约占腮腺上皮性肿瘤的15.3%,占良性肿瘤的20.6%[l-2],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位居第二位,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如对该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缺乏认识,易与其他肿瘤特别是多形性腺瘤混淆,导致误诊。本文对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

搜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24例,24例均为男性,年龄38~79岁,平均60岁,其中55~79岁1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无自觉疼痛肿块,其中4例伴轻压痛,2例伴同侧听力下降,1例伴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例曾行抗生素治疗,肿块有所缩小;20例有嗜烟史,1例偶有吸烟,3例无吸烟史。

24例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6例行MRI检查。CT检查采用Philips 256iCT机,扫描参数:250mAs,120kV,矩阵512×512;行1.25mm薄层轴面扫描,行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重组,层厚、层间距均为5mm,窗宽250HU,窗位40HU。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碘比乐(Bracco公司生产),剂量1.5ml/kg,经肘静脉以3ml/s流率注入,注射后20s开始扫描,3例120s后加行延迟期扫描。MRI检查采用Siemens 3.0TSymphony MR扫描仪,头部阵列线圈,平扫序列采用横轴面SE T1WI和冠状面FSE T2WI-FS。增强扫描采用FSE T1WI-FS轴面和延时2min冠状面。扫描参数:SE T1WI,TR 450~700ms,TE 9ms;FSE T2WI,TR 3000~5000ms,TE 71~49ms,层厚5mm,间距5mm,矩阵384×384,视野230mm×230mm。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双胺(欧乃影,GE公司生产),剂量0.5mmol/kg,经肘静脉以2~3ml/s流率注入。

由2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诊断不一致时互相讨论得出一致性结果。对病灶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强化方式及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征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按邝平定等[3]的方法划分象限,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面上以下颌后静脉为界将腮腺浅叶再分为前上极、后上极、前下极和后下极。腮腺淋巴瘤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分级标准:轻度强化0~20HU;中度强化21~40HU;明显强化40HU以上。

结 果

1.肿瘤的数目和发病部位

24例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2~10个病灶)15例共发现47个病灶。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其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32个;7个病灶跨叶(偏深叶者2个,偏浅叶者5个)。

2.肿瘤形态、大小及边界

56个病灶中48个呈圆形或椭圆形,8个呈不规则形;最大病灶长径4.6cm,最小病灶长径0.3cm,平均长径约2.9cm,其中长径<3cm共44个,长径3.1~4.6cm共12个。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其余3个病灶局部边缘模糊,手术病理证实为合并感染。

3.肿瘤密度和信号改变

①CT表现:8例行CT扫描共发现21个病灶,其中密度均匀者18个(图1),不均匀者3个,均为径线较大者,呈囊实性,其中1个较大囊变区内可见偏心实性小结节(图1c)。CT平扫病灶实性部分密度均较正常腮腺组织高,较同层面肌肉等或稍低,CT值37~ 49HU,平均45HU。增强后病灶囊变区无明显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者(强化幅度53~71HU)16个,中度强化者(强化幅度32~37HU)4个(图1b),仅1个病灶呈轻度强化(强化幅度17HU);3例加行CT延迟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明显下降;21个病灶包膜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图1b),其中囊实性病灶呈分隔或裂隙样明显强化,延迟期包膜及病灶内分隔仍维持较明显强化。②MRI表现:16例行MRI扫描,共发现病灶35个,T1WI多呈等、稍高信号,与肌肉相比,以等信号为主者26个(图2),呈稍高信号者9个;与肌肉相比,T2WI呈稍高信号者22个,呈较高信号者13个;T2WI/SPIR病灶呈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内见大小不一的囊变区,大部分囊变区呈不规则斑片状、小条片状或裂隙状T2WI更高信号、T1WI更低信号(图2b),部分囊变区T1WI、T2WI均呈高信号,5个病灶囊变区内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者10个,呈显著强化者25个;延时期34个病灶强化程度明显降低(图2d),1个病灶强化程度增高,35个病灶囊变区均无明显强化。35个病灶均可见包膜强化,部分囊实性病灶呈间隔或裂隙状强化(图2c),延迟期仍维持较明显强化,强化包膜能清晰完整地勾勒出病灶轮廓,与CT增强扫描所见类似。

图1 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男,60岁。a)CT平扫示右侧腮腺浅叶后下极椭圆形肿块(箭),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并高于正常腮腺,等同于肌肉密度;b)增强后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多发细小血管穿行、环绕(箭),包膜强化明显;c)增强扫描矢状面示肿块上方另一病灶,可见囊变伴偏心壁结节(箭);d)病理图示肿瘤由嗜酸性腺上皮(白箭)和淋巴间质(黑箭)构成(×40,HE)。

4.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CT、MRI发现的56个病灶中21个病灶内见小血管穿行其中,25个病灶周围见血管绕行(图1b、1c),17个病灶推压邻近下颌后静脉。

5.病理检查

肉眼观察肿瘤呈结节状,包膜完整,质稍韧,切面实性区呈灰白、灰黄色,囊腔区含透明黏液样、乳白色或黄褐色液体,合并感染者可见脓液流出。显微镜下见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图1d、2e),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内层由含有嗜酸性颗粒的高柱状细胞组成,核深染,位置近于细胞的顶端,排列整齐;外层为立方形,可为单层,也可多层,排列杂乱。淋巴样成分主要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组成,可伴少量浆细胞浸润,含有许多生发中心,部分可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免疫组化:肿瘤上皮成分细胞角蛋白CK(+),癌胚抗原CEA(+),间质淋巴成分LCA(+),B细胞CD20(+),NK细胞CD56(+),T细胞CD3(+)。

讨 论

1.临床表现

腮腺腺淋巴瘤是腮腺区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好发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50~7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儿童极少见;具体病因不明,Colella等[4]提出胚胎发生时唾液腺导管上皮组织被包埋于腮腺淋巴结内,认为肿瘤起源于被包埋的导管上皮,上皮细胞呈双层排列,内层上皮细胞来自涎腺腺泡或导管衬内层上皮细胞,属非鳞状上皮;外层上皮细胞起源于涎腺导管中的外周基底细胞,为鳞状上皮;淋巴成分来自原本存在的淋巴结。

该病发病率近年有不断增高趋势,尤其在广东地区,其发病率可占良性肿瘤的40%,应引起重视[5]。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以耳后下方无痛性肿块为主,病程长短不一,有文献报道腮腺腺淋巴瘤的病程可长达30~50年[6],De Ru等[7]报道97.5%的腺淋巴瘤患者有吸烟史。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文献报道较一致,即24例患者均为男性,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但能说明患者以男性多见;中老年、有吸烟史者常见,55岁以上者占79%(19/24),有吸烟史者占83%(20/24);病程3天至20年不等,平均病程3年。囊变区继发感染时病灶短期内迅速增大,抗感染治疗后可缩小,临床表现为时大时小的疼痛肿块,即临床上所谓的“消长史”,本组有3例出现这种情况。

2.影像学表现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是目前腮腺肿瘤诊断中最理想的检查方法。CT则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力,显示的肿瘤形态学表现与MRI类似。正常腮腺为富含脂肪的器官,而腮腺腺淋巴瘤不含脂肪,CT与MRI平扫病灶与正常组织能形成明显对比。因此CT和MRI均能敏感发现病灶,包括临床上触诊不到的较小、较深的病灶。根据本组结果,笔者总结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特征为:①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可单发,也可多发。本组56个病灶中49个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偏深叶者2个,偏浅叶者5个),其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者32个。24例中单发9例,多发15例。较多学者认为,腮腺腺淋巴瘤起源于腮腺内、外淋巴结中异位的唾液腺导管上皮组织[8],而腮腺内淋巴结多位于浅叶后下方,可解释其发病部位及多发倾向。②本组56个病灶中48个呈圆形或椭圆形,8个呈不规则形;最大病灶长径4.6cm,最小病灶长径0.3cm,平均长径约2.9cm;说明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直径2~5cm。③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在MRI图像上,腮腺腺淋巴瘤信号具有一定特征,T2WI(抑脂或不抑脂)上肿瘤实性部分信号相对较低,可能与肿瘤的细胞成分较多,排列较紧密有关[5]。CT平扫实性部分密度均匀,较正常腮腺组织高,等或稍低于同层面肌肉;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动脉期强化最明显,多呈中度及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多出现明显下降,这与汪国余等[9]报道的腮腺腺淋巴瘤“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一致。病理发现瘤内的淋巴间质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血管形成,病灶周边可见较多的扩张血管,所以该肿瘤血供丰富,强化较明显。囊变者多为体积较大的肿瘤,CT和MRI容易辨认,值得注意的是,在MRI上囊变可呈裂隙状、不规则斑片状或囊腔样改变,CT上则表现为形态类似的不均匀低密度区,Ikeda等[10]认为裂隙样囊状改变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腮腺腺淋巴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④本组病例病灶均有完整包膜,故边界均清晰、光整,但有3个病灶合并感染而边界较模糊。面神经及其分支位于位于浅、深两叶之内,为浅深叶的分界,但难以辨认。面神经与下颌后静脉关系密切,而后者在CT及MRI上均容易分辨,因此影像上可将下颌后静脉作为腮腺深、浅叶的标志,如肿块从后方显著推移下颌后静脉,使其向前外侧移位或消失,提示肿瘤位于腮腺深叶或累及深叶[11],临床手术中应避免损伤面神经。本组56个病灶中推压下颌后静脉者17个,提示临床术手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及其分支。

3.鉴别诊断

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目前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误诊率仍较高,诊断中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腮腺多形性腺瘤。又名腮腺混合瘤,为腮腺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年龄相对较小(平均约42岁),女性多见,双侧发病少见,病灶常以单侧单发为主,密度不均,可见钙化、坏死、出血,在T2WI上多表现为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延迟强化。②腮腺淋巴结结核。遵循结核病的演变过程,可为增殖性改变或干酪性坏死,最后可形成空洞或钙化;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增强后常呈环形强化。③腮腺淋巴结炎。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椭圆形病灶,与腮腺腺淋巴瘤继发感染的临床和影像表现较相似,如经抗感染治疗有效又不能完全消除时(即消长史),应考虑到腺淋巴瘤。④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为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多为腮腺浅叶内的单发病灶,MRI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病灶内可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⑤腮腺黏液表皮样癌和囊腺癌。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常侵犯邻近组织,病灶强化明显,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⑥腮腺转移瘤。结合原发肿瘤病史鉴别不难。

综上所述,CT和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中老年男性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腮腺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有消长史、CT和MRI见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实性或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含裂隙状结构、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中等以上强化并呈“快进快出”的特点时,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

[1] 俞光岩,马大权.我国涎腺疾病研究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81-83.

[2] 马大权.腮腺肿瘤治疗探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151-152.

[3] 邝平定,张敏鸣,邵国良.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2):1324-1326.

[4] Colella G,Biondi P,Itro A,et al.Warthin's tumor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parotid gland.a feasible etiologic source from lymphnodal tissue[J].Minerva Stomatol,2010,59(5):245-252.

[5] 夏建东,江新青,彭国晖,等.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附30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增刊):36-38.

[6] 李刚,李柏华,韩爱华.CT、MRI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488-490.

[7] De Ru JA,Plantinga RF,Majoor MH,et al.Warthin's tumor and smoking[J].B-ENT,2005,1(2):63-66.

[8] 沈山,张国志.腺淋巴瘤发病因素与机制研究的新进展(综述)Ⅲ[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12(3):226-228.

[9] 汪国余,陈再智,吴玉林.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8,23(9):977-979.

[10] Ikeda M,Motoori K.Warthin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diagnostic value of MR imaging with histologic correlation[J].AJNR,2004,25(7):1256-1262.

[11] Choi DS,Na DG,Byun HS,et al.Salivary gland tumors:evaluation with two-phase helical CT[J].Radiology,2000,214(1):231-236.

猜你喜欢

浅叶长径腮腺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玄武岩纤维长径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基于随形冷却的大长径比笔套注塑优化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全切术与次全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对比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铟掺杂调控氧化锌纳米棒长径比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