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队发展现状研究

2014-03-20磊,

关键词:武术队运动队高水平

明 磊, 蔡 皓

(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上海 200234)

0 前 言

1987年,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部分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并首批确立了57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高等学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是我国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在未来的中国竞技体育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高科技的发展,需要高文化层次的运动员去掌握和运用,高等学校又具有多学科先进理论知识和高新科技的优势.因此,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应该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截至2012年,教育部批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272所高校具有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其中上海市有5所高等院校具有招收、培养武术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本文作者对影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发展的5个方面共19个指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高等学校办好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基本规律,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等学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表1 研究对象统计表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国家教育部2012年批准的36所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队高等学校中的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5所高校的武术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表1).设计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学生运动员等调查问卷,收集5所高等学校高水平武术队的现状信息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阅有关高等学校招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文献.阅读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运动训练学和武术等相关书籍,为研究与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研究共发放问卷96份,其中运动员86份、教练员10份.运动员问卷回收81份,回收率94.1%;其中有效问卷79份,有效率97.5%.教练员问卷回收1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100%.

1.2.3 访谈法

走访相关高校主管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导和高校体育教研部主管高水平运动队的相关负责人,咨询和收集他们对有关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看法和意见.

1.2.4 数理分析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百分比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基本现状

2.1.1 运动员的年龄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各省市参加全国武术锦标赛的一线运动员的年龄基本都在18~22岁之间,武术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较好的年龄应该在16~22岁.问卷调查显示,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男、女运动员平均年龄都在22岁以下,这个年龄层次的运动员身体机能都处在最佳状态,有利于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武术队运动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表2).

2.1.2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

在79名被调查的运动员中,二级运动员占55.6%,一级运动员占37.9%,运动健将占6.3%.调查结果说明,高校招收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高运动等级生源比例不高,二级和一级运动员比例接近94%,未充分体现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高运动等级的生源优势(图1).这种现象,主要是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生源的培养过于依赖体育局系统.教育部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自己的多级训练结构体系,即基础层(小学)、中转层(中学)、高级层(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大学)一条龙式的训练体制.

表2 运动员年龄构成统计表

图1 运动员运动等级示意图

2.1.3 运动员所受系统训练的程度

从运动员在入学前系统训练情况来看,在业余体校训练所占比例最大的是35.4%,在省市专业队训练的是25.3%,在武术学校训练的是15.1%,在省市体校训练的是13.9%,在区县体校训练的是10.1%(图2).说明高校高水平武术队招生渠道较多,从生源的数量上看各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由于运动员来源渠道不一,所受的专业系统训练程度就大不相同.

2.1.4 运动员武术运动年限

运动员运动年限统计结果表明(图3),有着10年和10年以上运动年限的为35人,占总人数的44%;有8年运动年限的为26人,占总人数的33%;有5年和5年以下运动年限的运动员为18人,占总人数的23%.由此说明,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运动员绝大部分都有着较长的运动年限,运动员据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基本功).

图2 运动员系统训练的程度示意图

图3 武术专业运动年限示意图

2.2 教练员基本现状

2.2.1 教练员的年龄与职称

图4 执教教练员职称结构示意图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教练员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34岁,40岁以下教练员占80%以上.从队伍的发展考虑,青年教师有一定的优势,对工作的态度更加热情和积极,接收新事物快,唯一不足的是在带队经验上不如年长的教师,但是随着教龄的增长,会不断的积累执教经验.

从教练员的职称结构调查显示(图4),具有讲师职称的教练员占到整个教练员队伍的5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的高级职称教练员只有30%这说明在高校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队伍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练员比例不高.因此,应尽快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增加高职称教练员的人数比例,以有利于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发展.

2.2.2 教练员学历与专业

调查统计显示,教练员所学专业和学历情况较好,80%的教练员都是运动训练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的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表3).由此说明,教练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合,有利于在训练中指导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高和武术队的发展.从教练员学历情况来看,高校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也接近半数.这表明教练员的学历水平较高,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也正是在高等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所在(表4).

表3 教练员专业统计表

表4 教练员学历统计表

2.2.3 教练员运动等级与运动训练年限

表5 教练员运动等级统计表

从教练员的运动等级统计显示,30%是运动健将,60%是一级和10%是二级(表5).可见教练员自身的运动水平整体较高.通过教练员过去所受专业武术训练年限统计,有25年专业训练的1人占10%,有20年专业训练的2人占20%,有15年专业训练的2人占20%,有10年专业训练的2人占20%,有5年及以下专业训练的2人占20%,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1人占10%.由此说明高校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过去自身接受专业训练的情况较好,只有1名教练员是没有受过专业运动训练.其他教练员都有着5~25年不等时间的专业运动经历,接受专业训练时间越长,训练经验也越丰富,自身的本体感受也越强.

2.2.4 实行专职教练员制度

当下竞技武术运动中,教练员不光要指导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身体能力的提高,还要为运动员的创编套路和音乐配乐等,付出更多的心思.为此高校高水平武术队实行专职教练员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从调查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教练员还未实行专职教练员制度.教练员在带队训练的同时还要完成一定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为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高校高水平武术队应尽快实施教练员专职化制度,使教练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使训练质量和效果得到一定的保障.

2.3 武术运动员学习现状

2.3.1 运动员学习专业

通过对高校高水平武术队主管领导和教练员访谈调查了解,目前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入学后在所学的专业方面有三种,教育类、管理类和其他.教育类的占35%,管理类的占47%,其他占18%.在所调查的高校中有接近半数的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是在专门设置的管理类学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较差,而管理类专业的知识相对来讲容易学习和接受.

2.3.2 运动员教学组织形式

从运动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5.7%的高水平运动员是指定专业单独组班学习,有44.3%的是根据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分流到各个院系专业插班学习(图5).单独编班学习有利于统一安排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时间.学生运动员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学习,根据学生运动员的入学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规定教学内容和制定考核标准.分流插班学习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文化基础要求比较高.如果运动员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长此下去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不能完成学业.

2.3.3 运动员学业完成保障措施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既要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又要完成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为此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保证运动员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已成为具有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一些学校采取“长学制”来延长运动员在校时间来强化学生运动员学习.“长学制”就是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学习体制,加长了运动员学习的年限,保证了运动员学业完成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具有高水平武术队的高校中,40%的学校采取了延长学制,60%的学校没有采取延长学制的措施(图6).由此说明,在保障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学业完成机制上,大部分学校未实施延长学制,这不利于运动员顺利的完成学业和毕业.给运动员在学业上造成了一定思想压力.

图5 运动员文化专业统计图

图6 运动员文化学习学制

2.4 武术队训练现状

2.4.1 武术队每周训练课次

调查结果显示,武术队的每周训练课次安排较多的是3次和5次,两者各占30%.每周训练课安排4、6、7次的各占13%左右(表6).从专业训练来看,每周训练次数不应少于5次.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每周训练5次以上的只有55%左右,那就意味着在被调查的高校中还有接近一半的学校每周训练课次少于5次.竞技武术运动具有训练时间长和周期长的特点.运动水平的提高,必须有一定的课时和课次作保证.

2.4.2 武术队假期训练

运动训练是一个具有较长周期特征的训练工作,要想提高运动水平必须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2.6%的运动员是取消假期照常进行训练,49.5%的运动员采取缩短假期时间提前返校进行训练,37.9%的运动员是正常放假取消训练(表7).寒、暑假期间的停训,不仅谈不上运动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倒退.

表6 每周训练的课次统计表

表7 寒暑假期间训练安排统计表

2.4.3 武术队分组情况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越来越规范和系统,越是高水平的运动队或运动员,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就更加需要系统和科学训练.国内外优秀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参与训练的不仅仅是运动员和一名教练,而且还配有技术教练、体能教练、战术教练、或心理教练.就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而言,现在我国各个省市的专业武术套路队,为了提高运动成绩,都有一个教练团队(教练组),对各个项目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教练组一般都是以项目分组的,如:长拳组、南拳组、太极拳组,对练项目组.每组都会有1~2名教练员负责.这样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和针对性.通过对各高校武术队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队基本未采取分组训练,这样给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就带来了一定困难,对运动员技术指导针对性不强,以致训练效率不高.

2.5 武术队激励制度与后勤保障现状

2.5.1 教练员培训进修与晋升职称

图7 教练员定期参加培训和进修情况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自身不仅需要很好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丰富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所以作为教练员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及时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和进修.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高校教练员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或进修,80%的高校教练员没有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或进修(图7).从当前教练员进修或培训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练员自身执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必然影响到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与队伍的发展.

目前,高校教师在职称的晋升需要面对多方面的考试和考核.如:外语、计算机、教学、科研等,特别是科研方面需要占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为了提高武术队的运动水平,作为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就必须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运动队的发展管理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上.现在有些高校相关部门为了使教练员能专心执教高水平武术队,对教练员在晋升职称上不同程度的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通过访谈了解,只有40%的高校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政策,60%的高校是没有的.数据说明只有不到半数的学校是制定了教练员晋升职称的相关优惠政策,解决了教练员后顾之忧,这样有利于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训练工作中去.

2.5.2 运动员训练津贴与奖励制度

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必然离不开大强度和大运动量的训练.只有一定运动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高.为此运动员在训练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身体没有相应的补充与及时恢复就很难坚持运动训练.据有关资料了解,目前我国各省市专业队运动员每天的伙食费用是30~50元不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更多.但从5所高校高水平武术队调查显示,在日常训练中只有56%的运动员能得到训练补贴,44%的运动员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补贴.在赛前训练中得到补贴的比例有一定的提高,有补贴的比例为62%,没有补贴的占38%(表8).对以上得到补贴的运动员做了进一步的调查,他们每天补贴金额是5~15元,个别学校在赛前训练时,可能提高到每天20元.学校对运动员训练津贴的发放,一方面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改善学生的伙食状况,给他们增加营养,以保证运动员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的需要.但从目前高校高水平武术队发放津贴情况来看,还有待提高和改善.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4月18日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第九条,“高水平运动员按照学校制订的训练和参赛计划进行的训练、比赛,应视为其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学分管理体系.对在国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学校还应按其所获名次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学分”.通过问卷调查来看,降低课程考试要求占42%,直接减免学分占13%,比赛获得成绩减免学分占33%,比赛获得成绩部分课程免考12%(图8).这些数据说明,学校已考虑到运动员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加之训练和比赛耽误课程学习.所以在运动员的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问题上都实行了相关的奖励政策.使运动员训练更有积极性,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和队伍的发展.

表8 运动员训练补贴(伙食补贴)统计表

图8 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业上的优惠政策

2.5.3 武术队场地设施现状

表9 训练专门场地情况统计表

表10 服装器材保障统计表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接近一半高水平武术队还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表9).现今的竞技体育运动,不仅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平时的顽强拼搏和刻苦训练,还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作支撑.训练场地不完善,就会直接影响平时的训练质量,妨碍武术队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

2.5.4 武术队训练服装与器材

训练所需的器材和服装,是保证正常训练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显示,只有57%比例的运动员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另外有33%的运动员能得到部分的保障,还有10%的运动员没有任何保障,必须自行解决(表10).由此说明,目前还有三分之一高校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服装和器材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由于器材和服装的缺乏,运动员日常训练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器材和服装的缺乏直接影响高校高水平武术对的发展.

2.5.5 运动员训练时医疗保障现状

优秀运动员因为伤病而退出竞技体育舞台的案例是屡见不鲜.如何预防伤病、及时处理伤病、有效治疗伤病也是提高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各省市专业队,国家队在训练中都配备了随队医生.调查数据显示,从5所高校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在伤病处理情况上看,只有6%的比例是队医现场处理.44%的伤病是到校级医院处理,23%自己处理,23%教练员帮助处理,还有4%未做处理(表11).然而由于校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治水平还不尽人意,更不会有专业的骨伤科或者运动损伤科(除中医系统外).因此,从总体上看运动员伤病后,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表11 运动损伤处理情况统计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 从整体上看,上海市5所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运动员基本情况、教练员基本情况、运动员学业现状、运动员训练现状以及武术队的激励机制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基本合理.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待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尽快解决,以保证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发展.

(2)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整体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大部分有着多年的运动经历,具有一定的武术运动基础.但是高等级的运动员比例不高,运动水平参差不齐,高低差距比较大.

(3)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的平均年龄34岁,学历较高且所学专业与武术运动训练工作相符,运动等级整体较高并有多年的运动经历,这些都有利于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训练和发展.但教练员高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偏低,教练员专业化的制度还未建立,教练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和职称晋升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有待尽快改进.

(4)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所学专业缺乏自主选择权,专业课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未能就“学生+运动员”特殊身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和延长学制相关制度.

(5)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武术队每周训练课次数较少,寒暑假的停训,对武术队缺乏长期、系统的训练计划安排.武术队未能根据项目分组训练,对运动员没有针对性训练效果不高.

(6) 运动员日常训练补贴(伙食补助)较低,相应的奖励制度落实不够.日常训练的场地设施和训练服装及器材较为缺乏;学校医疗设施不能满足运动员伤病的及时治疗.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训练保障机制有待大力改善.

3.2 建 议

(1) 为了保证上海市5所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生源的质量,建议在市教委领导和协调下,尽快建立“体教结合”武术运动一条龙训练机制,做好基础层(小学)、中转层(中学)武术运动训练,以保证上海市高校得到既有武术运动水平,又有文化水平的武术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的质量.

(2) 武术队应实行专职教练员制度,制定教练员责任制.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及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事业心强的专职教练员队伍.明确教练员的分组指导训练工作,使之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制定并完善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员带队成绩与职称晋级方面相关政策.

(3) 针对武术队制定长期系统的训练规划.增加课次和课时,寒暑假训练计划等.学校主管部门应根据“学生+运动员”特殊性,确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形式和实行学分制或延长学制相关制度.

(4) 学校应加大对武术队的经费投入,为武术队尽量创造较好的训练条件.如基本的训练场地的建设,日常训练的器材服装,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处理和治疗条件.增加运动员的训练补贴(伙食补贴),配套相应的比赛成绩奖励制度并实施.

参考文献:

[1] 黄世光,王守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2,19(4):89-91.

[2] 丛林.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北京高校为调研个案[J].体育与科学,2006,27(3):90-92.

[3] 陈春虎,魏朝辉.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87-89.

[4] 沈剑英,刘钦龙.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709-711.

[5] 李兵,陈刚.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90-92.

[6] 丘乐威,许陈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1):115-118.

[7] 毛丽娟,孙麒麟,田祖国,等.上海交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目标管理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1):86-89.

[8] 于芬.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2):73-83.

[9] 王文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方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3):104-107.

[10] 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26-132.

猜你喜欢

武术队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普通高校武术队训练方法的探讨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北京市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太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①
——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武术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