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绿山遗址公园景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2014-03-20陈树祥

关键词:铜绿铜矿考古

陈树祥 吴 华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湖北武汉430060)

鄂东南的黄石,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丰富的矿产资源奠定了矿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印记了工业文明进程的历史足迹。本区域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以数千年矿冶文化的独特性举世瞩目,成为黄石矿冶城市中一张闪耀的名片。如今,黄石作为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使遗址景点建设与环境修复相得益彰,走出一条转型城市的人类遗产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是本文探索之所在。

一、铜绿山地质成矿地貌与古代生态环境

黄石市域包含一市(大冶)、一县(阳新)、四个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一个省级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总面积4 582.9km2。黄石城市起步于晚清的洋务运动,从一个鄂东南长江南岸的蕞尔小镇,发展成如今的东北临长江,西至铁山,西南连接大冶城区的现代化大型矿业城市,面积达233.8km2。在这座面积较大的城区里,著名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大冶城区西南约3km,现已纳入大冶市新城区建设的“铜绿山——三里七湖概念总体规划”之中(如图1所示),体现了当代地方执政者对这一地区发展的梦想。

图1 铜绿山遗址在三里七湖总体规划中的位置

其实,这一文化厚重地区的规划建设成败,对黄石大冶城市知名度而言,至关重要。他不仅取决于决策者既要对铜绿山地质成矿后原始地貌及原生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打造的铜绿山遗产保护区景观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定位。

铜绿山原始地貌与鄂东南地质成矿密切相关。查阅《铜绿山矿志》及相关地质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远古时代铜绿山区域地质成矿、原生地貌及古代生态环境的形成过程。

铜绿山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中的大冶凹褶断束,处于大冶凹褶断束之东以襄樊——广济断裂、西以团风——咸宁断裂、南以高桥——鸡笼山断裂为界的三角形的构造区。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中酸性侵入岩发育,矿产资源丰富,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东南地质构造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构造发展阶段。在遥远的早、中元古代,处于陆间裂谷带,属陆表-陆棚边缘海大陆坡环境,海相复理石建造。由于晋宁期中低级变质作用,本区形成江南式基底。

自晋宁运动陆陆对接形成结晶基底后处于上隆剥蚀状态。震旦纪初,陆块开始分裂拉张下降,主要处于滨海、浅海接受沉积的造陆环境,直到中三叠世。历经了5 亿多年的缓慢沉积,沉积物厚度5 000 ~6 000m。根据区内各构造层变形以及区域应力场特征,可将板内构造分为印支期(231 ~205 Ma)、燕山早期(205 ~163 Ma)、燕山中期(163 ~100 Ma)、燕山晚期(100 ~55 Ma)以及喜马拉雅期(55 Ma)五个发展阶段。区内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燕山四个时期岩浆侵入:即第一期伴随燕山早期第一、二次岩浆侵入以矿浆贯入式铁矿成矿作用为主;第二期伴随燕山早期第三、四次侵入以形成接触交代铁铜矿、铜铁矿为主,及与小斑岩体有关的接触交代——斑岩型铜(钼)矿,是本区最重要的成矿期。第三期主要发生于燕山早期末和燕山晚期,主要形成矿浆——矽卡岩型铁矿及少量的接触交代型铁、铜矿。第四期对于大岩体来说较次要,矿化微弱,有铅锌铜钼铁等形成。

鄂东南矿床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规律:区内大中型矿床大都集中分布于鄂城——大幕山主干隆起带上,各矿带呈东西走向向北突出的弧形,与北北东向主干隆起带完全吻合,矿化类型由北至南以铁——铁铜——铜铁——铜——铜钼钨呈有序分布。硫及硫铜矿带沿弧形体两侧分布。铅锌矿化带分布较不规则,亦大致呈一个向北突出的弧形,分布范围较广。各矿带矿化富集部位严格受一定层位控制。除铅锌矿床外,各矿带矿体皆位于接触带上,显示了岩浆岩和成矿的密切关系。

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按矿物共生组合的规律,有铁矿石、铜铁矿石、铜矿石、铜硫矿石、钼矿石等。现已发现的有色金属、非金属、能源和地热矿产4 大类64 种,矿床(点)计700 余处[1]。如图2所示。

铜绿山铜铁矿的矿床位于阳新岩体西北端,马叫——铜绿山北北东向隐伏(横跨)背斜北段。矿体富存于燕山期石英正闪长玢岩岩株体上隆部位的斑状相岩石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残留体——捕俘虏体内外接触带上。铜绿山矿区范围南起喻家山,北止大冶湖,东起熊家湾,西止柯锡太,面积2.5km2。铜绿山矿床由12 个大小不等的矿体(群)组成3 个矿带:即北北东向矿带(由Ⅰ、Ⅲ、Ⅳ、Ⅴ、Ⅵ、Ⅺ、Ⅻ号7 个矿体<群>组成)、北东东向矿带(由Ⅶ、Ⅷ、Ⅸ、Ⅹ号4 个矿体组成)、北北西向矿带(主要由Ⅱ号矿体和6 ~4号勘探线间小矿体组成),矿体分布在南北长2 000m、东西宽600m、面积1.2km2范围内(如图3所示)。这些矿体在构造运动以及长时间的外引力地质作用下,矿床的覆盖层遭到不断剥蚀,最终使上部的数个矿体暴露于地表,并接受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风化作用),硫化物强烈氧化,次生富集环境优越,形成铁帽、孔雀石残积于地表,成为明显的找矿标志[2]。

铜绿山属夕卡岩型矿床,矿石类型较为复杂,铜矿资源储藏量大,曾位列全国第二,品位居全国之首。古人主要采掘埋藏浅的氧化铜矿石——孔雀石。据鄂东南地质大队徐荣华先生告之,2006年以来,矿体深部钻探发现新的富铜铁矿,矿层厚,有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如图4所示)、板状黄铜矿(如图5所示)、辉铜矿——蓝铜矿(如图6所示)。尤以较厚的板状黄铜矿十分罕见。

图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与金属矿产分布略图

图3 铜绿山12 个铜铁矿床基岩地质图

图4 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

图5 板状黄铜矿

图6 辉铜矿—蓝铜矿

铜绿山矿区的原始地貌因现代采矿改变很大,根据1965年前的勘探资料记载,矿区地貌依相对高度可分为低山、矮丘和湖盆。从北向南主要矿体、山丘的海拔高度分别为:乌鸦卜林(泉)塘(Ⅵ号矿体)34.7m、蛇山头(Ⅳ号矿体)53m、蛇山尾(Ⅲ号矿体)52m、大岩阴山(亦称铜锣山、Ⅶ号矿体)91.9m、铜绿山(Ⅱ号矿体)87m。处于矿体之间的其他山丘(太公垴、破钟山、螺蛳塘)、村庄(曹家湾、熊家湾、石家湾、柯锡太湾)标高在20 ~60m 之间。环绕矿山的湖岸和湖底均微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在14.5 ~19.6m 左右。总之,矿区相对高差在20 ~70m 之间①[3]。这些数据,为复原铜绿山矿区原始地形地貌提供了基础资料[4]。如图7所示。

图7 铜绿山矿区地貌复原图

古代,铜绿山矿区地表原有植被与土质和气候环境相关联,应形成过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历代采矿导致植被破坏,大量的植物已消失,给我们认识古代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困难,但结合本地区考古资料、地方志和植被调查科研成果,仍可获得对这里原生植物的基本认识。具体而言:其一,考古发掘出土的植物制品和植物资料。以往出土的商周至汉代各类竹木生产工具、井巷支撑木和背板、绳、果核、木炭等实物中,经北京木材研究所对支撑木抽样鉴定,背板有牡荆,立柱有青冈,井框构件有化香、豆梨[5],木炭为青冈树木烧制。2012年岩阴山脚遗址探矿井出土了少量的松树和桃树果核[6]。其二,文献记载的植物资料。清同治6年版《大冶县志》和1990年版《大冶县志》记载的本地植物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分为粮食、蔬菜、经济植物、绿肥、水生植物、竹木、瓜果、草药、花卉、草、菌等11 类430 种:这些植物中既有古代延生下来的,又有外来引种的,推测这些植物中仅有部分在古代铜绿山生长。此外,《山海经·西山经》、《地镜图》、《酉阳杂记》、《庚辛玉册》等古代文献记载了金属矿区生长的特殊植物群落,并成为古代找矿指示性植物。其三,科学调查发现的优势植物。1999年7月,束文圣等学者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进行了植物调查,经对设定的17 个样方生长51 个样品进行分析,得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和植被情况。调查记录到28 种高等植物,分属25 种15 科,其中禾本科5 种、菊科4 种、豆科4 种。主要以一年生(19 种)和多年生(8 种)的草本植物为主,乔木只有木樨科的女贞。优势植物包括海洲香薷、蝇子草、鸭跖草、头花蓼、白茅、狗尾草和滨高7 种。植物体内的铁(Fe)含量最高,铜(Cu)、锰(Mn)、锌(Zn)的含量较高,但镉(Cd)、铬(Cr)、镍(Ni)的含量较低,这与土壤中的金属含量基本一致。在古代,这里的优势植物可能较多,当今造成优势植物少的原因与采冶活动改变土壤成分有密切关系。束文圣认为,铜绿山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或含重金属的炉渣、尾矿、矿石露头区、开采区的植被往往严重退化或者寸草不生,但经几十年甚至数千年的自然演变和土壤变化,以及重金属耐性植物的侵入,形成了独特的金属型植被[7]。

综合以上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成果,发现一些古老植物至今仍能顽强生长在矿区,由此推测铜绿山古代矿区植物繁多,其中,木本植物群落或单株有苦楝树、青冈栎、牡荆、化香、豆梨、女贞、樟、松、桑、桃、梅、槐、构树等;草本植物群落有鸭跖草、蝇子草、苜蓿、头花蓼、酸模、海洲香薷、滨高、狗尾草、马齿苋、锯齿草、艾蒿、苞茅、野葱、麻等。此外,有的地段生长着竹类和藤类植物。由此可以想象,古代铜绿山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夏暖冬寒、雨水充足。植物分一年和多年生长期,郁郁葱葱,高大树木遮天蔽日。在高矮的树木间,鸟语花香,蝶舞蜂飞;绿地上,兽走虫爬。溪沟顺山而下,涓流入归大冶湖,水天一色,水草茂盛,荷花飘香,鱼翔潜底。

铜绿山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山青水秀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类在此生存和采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我们当今在铜绿山遗址保护区复原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铜绿山矿冶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往今来,沉睡的铜绿山铜铁等资源自从被人类开采以来,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矿冶文化,也给矿区地貌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一)古代矿业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何时对铜绿山开采?开采延续年代多长?一直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首先,关于铜绿山始采年代的问题,综合起来有7 种观点。其中,此前的6 种观点有商代二里冈期[8]、商代晚期[3]、西周[9-10]或东周之说[11]、不晚于商代[12]和夏代晚期说[13]。近年,笔者研读《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考古报告,发现铜绿山Ⅺ号矿体采矿场有三房湾文化(夏时期)的蓝纹陶罐(鼎)残片混入西周地层中未被甄别(如图8所示),说明早期的遗存被西周工匠采矿时扰乱过。

图8 篮纹陶罐(鼎)残片

此外,在此地采集的一批石锤中(如图9所示),其年代有的到夏早期,笔者提出了铜绿山始采年代为三房湾文化(夏时期)的观点[14]。

图9 石锤

今年5月下旬,笔者在铜绿山遗址博物馆Ⅺ号矿体古冶炼场发掘出土的大批遗物中,发现了三房湾文化时期的(夏早期)鼎足、篮纹罐口沿等。这些考古资料说明,三房湾文化时期(夏代)的居民已定居在铜绿山Ⅺ号矿体的山坡下。他们从事狩猎、采集、农耕等活动,在山上最初无意识发现了显露于地表的孔雀石。随着人们对美丽孔雀石的价值认识,开始了古铜矿开采的生产活动。其实,这种采矿活动的推测不是孤证,如在铜绿山之北约8km 的大冶蟹子地遗址三房湾文化时期地层中也出土了孔雀石[15]。铜绿山之东南约15km 的阳新县大路铺遗址石家河文化晚期和三房湾文化时期的堆积中,分别发现炼铜的坩埚渣、炉渣、孔雀石铜矿料和合金青铜片等[16],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孔雀石可能采自铜绿山,证明了在距今4100年前后,生活在黄石市域的居民开启了古代矿冶文明之门,黄石是华夏青铜文明发源地之一。通过辨识铜绿山始采年代遗存,可认识古人采矿活动对铜绿山地貌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共时的。

其次,铜绿山历时性大规模采冶活动,使矿区地形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加深。这可从历年的考古资料获得认识:铜绿山考古工作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4—1985年,历时11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6 处采矿遗址、2 处冶炼遗址上进行抢救发掘,发掘总面积4 923m2。发现古代采矿竖(盲)井231 个、平(斜)巷100 多条、炼炉12 座(10 座春秋时期、2 座战国时期)。还出土了大批铜斧、铜锛、铁斧、铁锤以及木、竹、石器等各式采矿、冶炼工具。

此外,经对铜绿山矿区12 个矿体初步调查,在5 个矿体发现7 个古代露天采场,10 个矿体上有古人井下开采遗迹,即有地下采区18 个,采矿坑道约100 万立方米,井巷总长度约8 000m。古代采场内遗留的铜矿石达3 ~4 万吨(铜品位为12% ~20%),人工堆积在矿区的废土石达70 余万立方米。铜绿山有50 处冶炼遗址,有学者推测满山遍野的冶铜炉渣达40 万吨以上,冶炼粗铜达15 万吨以上[17]。

第二阶段考古工作自2011年至今,工作目标为推进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保护区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保护区的岩阴山脚遗址[18]、四方塘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取得一批考古成果。

纵览上述考古发现,铜绿山铜矿料开采肇始不晚于夏早期,兴盛于商周,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延至宋明。从世界古矿冶遗产的视野角度观察,铜绿山古矿冶遗存是迄今世界古矿冶遗存中发现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长,冶炼工艺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铜矿遗址,展现了中国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科技的最高水平。

诚然,古人在铜绿山采冶活动中,缺乏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1)剥离的废土石堆放无序,露采坑有的不回填。如Ⅵ号矿体古露采坑,呈完全封闭圈状,封闭圈范围约为130 ×130m,坑口距坑底10m。矿体的露采结束后未回填,形成一个大水塘,后人称之为“乌鸦卜林塘”。在露采坑两侧,各有一个人为的废石排土场,堆积成2 个小山丘,后人称之为“乌鸦山”[3],如图10所示。

图10 Ⅵ号矿体古露采坑和排土场

2)对山上的树木过度采伐。经初步统计,铜绿山古代井巷总长度约8 000m,多采用木材支撑,有学者推算铜绿山古矿区所用木材超过3 000m3。在矿区2km2范围,发现古代冶炼遗址50 余处,遗存的炼铜炉渣数量之巨让人叹为观止。冶铜所需的木炭,主要为青冈树之类的硬质树木烧制,其数量难以统计。此外,历代矿工在矿区搭建工棚,制造木质工具、生活用柴等都需采伐大量树木和竹子,所砍伐的树木、竹材的数量也很大。长期的大量用材,致使本地树木被过度砍伐,以至在某个历史阶段,矿区生长的树木可能砍伐殆尽。如,Ⅳ号矿体发现有春秋中晚期和唐代两个时代的井巷,春秋中晚期井巷开挖开口面积虽小而有木料支护,而唐代11 个竖井和4 个平巷开口面积稍大却均无木料支护,让人费解。众所周知,在Ⅳ号矿体破碎带采矿的井巷不进行支护,就可能会出现矿井坍塌的安全事故。出现这两种迥异现象,只能说明春秋晚期本地尚有树木资源可资采伐;而唐代对井巷不进行支护,可能与本地无树木砍伐,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有关。

3)对土地和其他植被的影响。古人对铜绿山12 个矿体采取了山上采矿、山下冶炼的生产方式。据初步估算,人工堆积的废土石达70 余万立方米,40 万吨炼渣分布于矿区2km2范围内,有的地方炼渣堆积厚达3m 以上。这些废土石、炼渣将矿区地表覆盖,使植被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4)对空气的影响。铜绿山矿区以往调查发现有50 处冶炼场,每个冶炼场应分布多个炉子。如Ⅺ号矿体东北山坡上,就发现10 个冶炉。四方塘遗址不仅发现了战国冶铜炉,还发现宋明时期的焙烧硫化铜矿的炉子。一般而言,冶铜炉排放CO 等有害气体,焙烧炉则排放硫化物等毒气。试想,无论什么时代,矿区的冶炼场一旦点火冶炼或焙烧硫化铜矿料,整个矿区数日或十多日都会浓烟滚滚、乌烟瘴气,这些有害气体对当时人类生存的危害可想而知。

总之,铜绿山矿区古代采冶活动越兴盛,对生态环境破坏就越大。考古工作迄今,在铜绿山矿区一直未发现古代居民的聚居遗址,可能与这里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二)现代矿业对环境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中叶,铜绿山矿山企业拉开了新一轮的开采序幕。1973年6月至10月,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在采矿中被发现、保存,这归功于铜绿山矿的一批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保护文物的明智举措,才使我们现在能目睹古人的矿冶成就。事物的发展也是矛盾的,同样地点,因为现代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古铜矿遗存和生态环境与现代采矿生产、村落扩建等一直发生激烈碰撞。铜绿山矿区的12 个矿体,经几十年的开采,除Ⅶ号矿体发现的古代采矿遗址被原地保留外,昔日高耸的铜绿山(Ⅰ、Ⅱ号矿体)、蛇山头尾(Ⅲ、Ⅳ号矿体)、Ⅺ号矿体、小岩阴山等发现的各类古代遗存连同矿体被采挖成一个南北长1 605m、东西宽570m、周长 3 913m、最深 94m、面积达641 060m2的大露采坑;遗址保护区东北方形成一个面积达0.6km2、高约20m 的尾沙库;西北方向的湖岗地带堆放着剥离的废土石,形成2 座高大的人工山。这里原始地貌、纯净的空气、青山碧湖等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均遭到彻底改变和破坏,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湖水及地下水不能饮用,良田被污染不能耕种;地下采空的巷道纵横交错多未胶结充填,存在地质灾难的隐患。尤其是Ⅶ号矿体遗址底部遭到盗采和露采,遗址本体发生开裂[19]。这都给遗址本体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带来较多难题。

三、铜绿山遗址景点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的着力点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黄石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大民众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认知和喜欢程度,不仅取决于遗存本体的价值,也取决于遗址本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并关乎“黄石工业遗产”申遗的进程和成败。为了加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展示和生态环境建设,2011年编制并获批准的《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规划》,确定了以铜绿山Ⅶ号矿体遗址为核心,保护范围由原来的Ⅶ号矿体扩大为“东至三里七湖西岸,西至铜山村,北至长流港南侧,南至铜绿山矿地方铁路线,规划面积约为555.7 公顷”。该规划确定了四项工作目标,2013年实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重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正在奋斗的目标尚有三点:1)充分挖掘青铜文化内涵,发扬民族文化精髓。2)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周边生活品质。3)结合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打造区域范围旅游精品。2011年国家文物局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纳入“十二·五”期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遗址保护区公园的设计规划,该规划确定了将8 大景观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构想。其中,遗址展示区(包括Ⅶ号遗址展示区、Ⅸ号遗址展示区、Ⅵ号遗址展示区、冶炼遗址展示区)和文化博览区(包括露天采场展示区、遗址博物馆、尾沙库生态修复展示区、民俗文化区)各4 个;还有考古活动区、工矿企业展示区、生态景观区、宗教游赏区、旅游接待区、居民区(如图11所示)。这8 大景区的构思总的看来是符合实际的。若能建设成功,铜绿山遗址保护区可成为一个集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古代矿冶文化遗产与现代矿业相融合的大观园。

图11 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景观分区图

细研八大景观区实施的现实条件,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所设计景区的隶属关系不同,尤其是遗址区采矿和洗选矿生产、企业与农民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一直未停止,导致景区规划建设在认识、路径和投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目前遗址公园的各景区建设未成立统一的领导班子,处于散乱状态,尚不具备齐心协力,一气呵成的条件。笔者认为,应先将条件较好的Ⅶ号矿体遗址展示区(含遗址博物馆)及生态环境建设好,引领各方,促进其他景区的建设速度。

铜绿山Ⅶ号矿体遗址展示区处于铜绿山遗址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设计的展示功能必须依据国家的规定,遵循最小干预遗存的原则,对其进行景观细化设计与建设,尽量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Ⅶ号矿体景区分山上和山下二个部分,其中,山上占地面积5.7 万平方米,尘封古代5 个采矿遗址的位置、规模较为清楚。今以山上1 号古代采矿点为核心,已建成了铜绿山遗址博物馆及相关辅助景点(如图12所示),并对外开放,获得了中外观众的欢迎。

图12 Ⅶ号矿体山上景区

然而,Ⅶ号矿体北坡下10.4 万平方米的景观如何设计与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近几年矿冶考古成果来看,古代大冶铜矿山一般是山上采矿、山下冶炼,形成采冶结合的传统矿冶业布局,我们推测山坡下可能尘封冶炼遗存。为了弄清山下地下遗存的情况,为景点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对遗存的建设性破坏,我们提出了先行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然后设计、建设、展示、环保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理念。具体方法如下:

1)调查勘探。2011年底,在Ⅶ号矿体东北坡地调查新发现岩阴山脚遗址,面积约15 000平方米。2012年10月,在Ⅶ号矿体北麓的“U”形坡地新发现四方塘遗址。为此,2014年对整个山坡地布置勘探网,采取普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法,摸清了遗存分布范围、文化内涵、遗迹深度与厚度。

2)发掘保护。2012年对新发现的岩阴山脚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650m2。发现一批春秋至西汉时期重要的洗选矿遗迹、冶炼场、足迹及探矿井等。2013年对铜绿山新馆建设用地的四方塘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00 多平方米,发现了东周冶炼场、宋明时期硫化铜矿脱疏的4 座焙烧炉。所有遗迹暂作原地保护。

3)新馆设计与优化。铜绿山新馆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总院设计,建筑外观新颖,冲击力强。其建设用地位于Ⅶ号矿体北麓,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由山底至山上与老馆相衔接,形成一个舞动的"龙"形建筑群体(如图13所示)。

图13 新馆规划鸟瞰图

由于新馆建筑占地面积8 000 多平方米,部分建筑要在四方塘遗址南部动土,须对其进行抢救发掘。现已揭露出战国冶炼场1 处、宋明时期焙烧炉4 座。为了保护珍贵遗存,增添展示内容,对新馆建筑进行优化设计,将新发现遗迹设计为室内现场展示点。

从整个新馆建筑计划展示的遗迹看仍似单薄,笔者认为还应将2013年岩阴山脚遗址发掘的洗选矿遗迹、选矿场、冶炼场、工匠足迹及探矿井等进行原址展示设计,这样可增强Ⅶ号矿体遗址的展示内容,增添景观。若这些新馆建成,将与改造后的山上采矿遗址馆连成一片,形成风格典雅、内容丰富的中国矿冶博物馆建筑群。

4)展示区绿化。山坡下Ⅶ号矿体北麓面积达10 多万平方米,因以往农民在此垦田、挖矿、乱堆废石、种树、修坟、修挖鱼塘等活动,使原始地貌、环境、遗存发生极大改变和破坏。为了改变这些有碍观瞻的现状,必须以钻探和发掘资料为基础,本着保护地下遗存的原则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如:挖除废石土渣,恢复原始溪沟和湖汊,让流动的绿水增添景区灵气。根据这里的古今植被资料,为了确保栽种植物的成活率,应多种重金属耐性植物、重金属富集植物和采矿的指示性植物;也可对遗址区地表土壤进行改善,种植景观植物。具体说来,在无地下遗存的高岗地段可种植青冈栎、化香、豆梨、女贞、樟、松、桃、梅、槐树木及竹、藤类等根系发达的植物;在有地下遗存的地段,培土加厚,种植根系浅的鸭跖草、蝇子草、海洲香薷等喜铜草本植物。通过这些措施,可使古代原生态重现,让游人置身于遗产中遐想,漫步于绿丛或荡舟于碧波中心旷神怡。

5)展示区周边环境的修复和管控。铜绿山Ⅶ号矿体东、南、北边经常出现企业新建厂房、农民填埋湖塘私建民房等问题。这些建筑外观与遗址展示区极不协调,也使新旧环境问题叠加,有失观瞻。此外,Ⅶ号矿体周边道路行驶大型载重运输车等原因,导致这里昼夜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浸着难闻的气味。对此,政府应立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控制和禁止;对展示区周边地带一些有碍观瞻的构筑物、地貌、沟塘等,要予以拆除和改造,进行绿化和美化处理,使周边环境与展示区相协调。

总之,铜绿山Ⅶ号矿体遗址展示区与生态环境建设既是铜绿山保护区主要组成部分,又是黄石城市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链节点,他不仅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也影响着黄石工业遗产的申遗工作。

注 释

①参见1995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铜铁矿矿志编纂委员会编撰《铜绿山矿志》。

[1]薜迪康,葛宗侠,张宏泰,等.鄂东南铜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2]龚长根,胡新生.大冶之火——铜绿山古铜矿遗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M].文物出版社,1999.

[4]政协大冶市委员会.图说铜绿山古铜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5]王世敏,张岚.古铜矿遗址地表坑木的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3.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冶市铜绿山岩阴山脚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3(3).

[7]束文圣,杨开颜,张志权,等.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冶炼渣植被与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1)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一九六三年——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503.

[9]裘士京.江南铜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铜源的探索[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0]殷玮璋,周百灵.铜绿山古铜矿采矿技术的思考[J].江汉考古,2012(4).

[11]杨宝成,黄锡全.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2]龚长根.铜绿山古铜矿始采时间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13]易德生.关于大冶地区铜矿开采的年代推测[M]//王建鸣.矿冶文化视野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14]陈树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始采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0(4).

[1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阳新县博物馆.阳新大路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7]龚长根,胡新生.大冶之火——铜绿山古铜矿遗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1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湖北大冶铜绿山岩阴山脚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3(3).

[19]刘佑荣,陈中行,胡斌,等.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裂隙成因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猜你喜欢

铜绿铜矿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共代谢基质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三十六烷的研究
氧化铜矿硫酸搅拌浸出工艺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