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技术标准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由“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发的思考

2014-03-20山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大众标准化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国际标准标准化

●山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孙 艳

从1995年到2013年,中国是全世界总计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已成为世界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国内不少具有传统优势的商品也频频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从而导致出口受阻,部分产品因此被迫退出国外市场。这些由于技术壁垒所带来的不公平待遇,造成我国出口企业每年损失将近300亿美元,直接严重影响我国整体收入。面对如此巨大的国际技术壁垒挑战,我国进出口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标准化策略,抢占国际贸易中的制高点,实现公平竞争。

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

现在国际上流行一种说法:三流国家输出劳力,二流国家输出产品,一流国家输出专利,超一流国家输出标准。标准是一个行业必须遵循的通用技术规范,掌握标准的主导权和核心技术,就能引领市场产业的走向。

在现行的国际标准体系中,标准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标准的被动接受者。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利益和技术水平出发制定的标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短期之内很难达到的。

如果我国国内出口企业为应对国外较高的技术标准,满足现在国际市场上常见的技术壁垒形式,就会增加相应的技术投入,增加供应商的原材料成本。如我国国内出口企业的成本会因为欧盟对于进口商品一系列的要求从而使成本增加10%;我国至少有700余种染料等化学产品因为欧盟的REACH(《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制度》)法规面临注册、评估和授权的压力,至少影响中国几十亿欧元化学品、几百亿欧元消费品和纺织品的出口,单单企业的注册成本就将增加20多亿欧元。

同时,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重因素,海外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封锁的国家不断增加,这些国家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一个产品不符合规定的标准,都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相关产品受到牵连。如我国牛肉不能进入欧盟市场,龙眼、苹果、柑橘等不能出口美国,日本在《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不仅列出了有可能存在进口食品和农产品当中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以及近5万个行业标准,而且还对进口的食品和农产品实行统一标准,这些标准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进口门槛,使得中国一些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销售优势的农产品比如茶叶和蔬菜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个别发达国家还利用我国技术标准低、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等漏洞,加大对我国的出口,并将一些有害物质带入我国,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威胁我们的安全、环境和健康。

我国应对技术壁垒所开展的标准化工作现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

2011年12月国标委发布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标准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制修订过程管理更加科学、严格,标准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标准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标准适用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

2011年6月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古巴期间,两国就古巴全面采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一个里程碑,对于中国产业界如何在高层次的国际标准竞争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4月,由中国铁建中土集团等中资企业总承包,海外首次采用全套“中国技术标准”修建的电气化铁路——埃塞吉布提铁路在埃塞俄比亚东部城市德雷达瓦正式动工,它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将促进埃塞俄比亚与东非铁路的互联互通,而且是将全套“中国标准”引入海外的成功范例。

“十一五”末,我国国家标准总数达到26 940项,备案行业标准44 143项,备案地方标准19 214项,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较好满足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虽然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给我国带来的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紧迫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标准总体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偏低,工业标准老化,农业标准体系尚未健全,服务业标准极少,无法满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发展需要。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自主创新,但由于技术研发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大多数领域的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全球创新能力排名报告》,在新兴行业,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排第28位。

2.国际标准参与能力较低,影响力小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控制了ISO、IEC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职位,由于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晚,在世界标准舞台上,中国人的身影较少,在IEC82个、ISO 162个成员国,共899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中,由美、德、英、法、日5国承担的秘书处占总数的65%左右,而我国目前只占到5%,严重影响国际竞争力。

3.政府意识薄弱,缺少政策性支持

标准是一种非纯粹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鼓励标准参与国际竞争。自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法”从《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经历很大变化。虽然我国已加入W TO多年,但标准查新中发现,许多不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没有作废或改为推荐性标准。当前我国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机构发布,但在应用方面,大多为自愿性体系,只有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引用到的标准,其应用才能成为强制性,使得在标准应用方面力度薄弱。

以自主创新构建我国技术标准战略

建立我国技术标准体系,有效应对国际标准竞争迫在眉睫,关系到中国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标准先行,这在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立有效的标准技术体系,有效跨越技术壁垒,改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被动状态。

1.建立符合国际经济环境的标准化策略,加大政府干预和政策引导力度

目前我国的标准结构和内容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调整标准结构,是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举措,要由过去侧重制定和修订标准,增加标准数量转向调整标准的构成,由侧重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转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标准化,由单纯的技术标准转向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并重。同时,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有限管理和宏观管理,构建我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新体系,建成一个以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为核心,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自愿性标准主体,与法律法规相配套,以实施监督为保障,政府授权,标准化管理机构管理,技术委员会具体组织,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2.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逐步提升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地位

世贸组织明确规定:技术法则、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都应以国际标准机构制定的相应国际标准、导则或建议为基础。因此,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之一,应增强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有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应积极将我国的技术标准融入国际标准体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促使我国的技术标准战略立足于国际前沿。

3.提升企业标准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在技术标准战略中的主体地位

从国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经验来看,企业必须成为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的主体。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在规模与技术上并不占优势,往往容易对标准采取被动接受与执行的策略。他们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标准的要求,同时促使自身具有独创性的技术专利有机会被写入标准,争取在第一时间加入到标准制修订队伍中,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提升产品竞争力。

4.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

要紧贴标准化战略规划,制定与其相匹配的标准化人力资源规划,特别是面对市场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标准化人才缺口,要从战略层面上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任用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各类标准化人才,科学构建标准化人才队伍,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标准化人才的特殊性,经历“二次教育”是培养标准化人才的特点,因此,企业及标准制定机构要加大标准化人才培训力度,提供全员培训机会,并在普及教育培训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正确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组建为标准化战略实施提供支撑的、具有争力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国际标准标准化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标准化简述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