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富宁土戏丑角形象的艺术特征

2014-03-20农尚春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管家富宁壮剧

农尚春

( 文山州壮剧团,云南 富宁 663400 )

云南壮剧属于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等三个分支。由于三个分支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受外地剧种影响的程度不一而导致了作为少数民族剧种的艺术要素形成了既有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的艺术形态。就拿角色行当来说,据《云南壮剧史》载:“云南壮剧的行当里面,既有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比较细致的划分,也有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比较简略的划分”[1]441;“富宁土戏和广南东路沙戏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 ;“丑行有老丑、小丑、白鼻丑”[2]245-247。

富宁土戏在其漫长的孕育、形成、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壮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富宁土戏的生、旦、净、丑角色行当中,同样也闪耀着少数民族戏曲的鲜明色彩,其中丑角形象最具特点。

一、用三种语言插科打诨,尽显云南壮剧特点

富宁与广西的百色、那坡、西林、田林紧紧相连,南宋后就是云南通往广西和内地的交通要道。频繁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不断交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艺术形态、多元的文化在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融合。广戏和彩调戏在富宁壮族地区的演出中也深刻地影响着富宁土戏,因此,演广戏和彩调戏也把广话和汉话传到富宁壮族地区;富宁土戏艺人也把自己喜欢的广戏和彩调戏表演形式吸收到自己的壮剧艺术中。同时,在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既有壮族,又有汉族和其他民族,为了满足不同民族观众的要求,让不同民族的观众都能喜欢看、看得懂,这就要求戏班的演员们在演出中既说壮话,也说汉话,还要说广话。因此,在土戏班演出的同一剧目中同时使用壮话、汉话、广话就是自然的了,这就形成了富宁土戏的语言程式。富宁土戏在演出中的汉话(云南壮剧中也称为“官话”)主要用在演员的定场诗、道白和七字句、十字句唱词的演唱上;壮话主要用在道白和五字句唱词的演唱上;广话则主要用在小丑道白、数板时的插科打诨、逗趣取乐上,以活跃舞台气氛和渲染小丑形象,使小丑形象的民族艺术特征更加鲜明和突出。[3]

分布在富宁县剥隘镇、那能乡、者桑乡和谷拉乡的〔依嗬嗨〕戏班、〔哎依呀〕戏班、〔乖嗨咧〕戏班在演出同一剧目时同时使用汉话、壮话、广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这种表现形式在这些地区的土戏演出中屡见不鲜,如1985年6月30日富宁县标村〔依嗬嗨〕土戏班演出的《卖花嫁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卖花嫁女》是〔依嗬嗨〕土戏班常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剧中的何老三是个丑角。故事说的是何老三爹娘早亡,以卖花和卖苏杭杂货为生。一天他挑着货担上街卖花,正值李门王氏要嫁女,即将出嫁的女儿秀英见何老三到门前卖货卖花,双方讲价还价,互相逗趣,何老三见秀英貌美活泼,有意对秀英表示慷慨大方,要秀英猜物,猜对一样送一样,结果秀英全部猜对了,何老三无奈只好把所有的货物和花都送给秀英。事后被秀英妈发现,认为何老三上门调情,便痛打何老三一顿,何老三被痛打一顿而逃走,闹得钱物两空。剧中秀英和妈妈的对白用壮话,何老三唱【浪里白一】时,前后唱段用汉话唱“出(呀那个)得(吔)门(那个)来,往前走(罗罗罗不噜那斯嗬了嗨呀嗬嗨依热哟斯那斯嗬了嗨热)”,紧接数板:(汉话)莫打就莫打锣,我在台上把话说,(广话)前年古怪少,今年古怪多,(汉话)今年古怪也不为多,我在台上又把话说,(广话)牛上树马生角,耗鼠踩断牛栏杆,灯草打烂熬酒锅,(汉话)今年古怪也不为多,我在台上又把话说,(广话)落雨纷纷火烧岭,风吹石头滚上坡。(汉话)今年古怪也不为多,我在台上又把话说,(广话)男人找老公,女人找老婆,找个老婆三十多,生个儿子七十多,各位朋友你不相信,你看他的胡须就满耳朵(接唱收板,汉话)你看他的胡须满(呀)满耳朵(吔那斯嗬了嗨)你看他的胡须满(呀)满耳朵(吔那斯嗬了嗨呀嗬嗨嗬嗨依热哟斯那斯嗬了嗨热)[4]202。快板多为借古讽今或颠倒事物等幽默风趣的词句,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短短的前后唱段和中间插入的快板就用汉话和广话交替演唱,渲染了何老三快活风趣、诙谐幽默的丑角形象,受到观众的欢迎,剧场效果十分热闹。再如那能乡那勒(依嗬嗨戏班)演出的《打渔家》中,勤吃、懒做两个丑角的对白也是用壮话、汉话和广话互相交替一问一答,幽默风趣,成功地塑造了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突出了富宁土戏丑角鲜明的民族剧种特征。

二、独特有趣的唱腔突出云南壮剧的风格

富宁土戏丑角的唱腔是独特的,主要表现在唱腔的旋律和唱腔的衬词上。

丑角唱腔的旋律与丑角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情绪是紧密联系的。富宁土戏的丑角在剧中起到活跃舞台气氛、吸引观众观看、调节舞台节奏的作用,因此丑角的性格是活泼开朗、诙谐幽默的,除了插科打诨等语言表演形态以外,其唱腔也迎合了丑角的性格特征,其旋律变化不多,起伏不大,似说似唱,字多腔少,一字一音,如《卖花嫁女》中何老三的唱段,《打渔家》中勤吃、懒做的唱段,《花园结义》中冬瓜三的唱段以及专业剧团演出的《憨憨戏主》中憨憨的唱段,《换酒牛》中阿寿的唱段和《彩虹》中大管家的唱段都突出了丑角形象的性格特征。除此而外,丑角唱段中运用的大量衬词也很好地塑造了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仍以《卖花嫁女》中丑角何老三的唱段为例。何老三唱【浪里白一】时,唱腔前段“出(呀那个)得(吔)门(那个)来,往前走(罗罗罗不噜那斯嗬了嗨呀嗬嗨依热哟斯那斯嗬了嗨热”和唱腔后段“你看他的胡须满(呀)满耳朵(吔那斯嗬了嗨)你看他的胡须满(呀)满耳朵(吔那斯嗬了嗨呀嗬嗨嗬嗨依热哟斯那斯嗬了嗨热”,前后唱段中很少的正词却添加了字间填充性衬词和衬段型收腔性衬词等大量的衬词,配上夸张的动作和滑稽的表演,使得富宁土戏丑角的艺术特征和少数民族戏曲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

三、勾勒出壮剧丑角的审美取向

中国戏曲的脸谱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而不是随意涂抹而成的。讲究章法而有规律地将点、线、色、形组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产生了戏曲脸谱的各种各样的格式与规则,形成了一定的程式。丑角脸谱的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有豆腐块、桃形、枣花型、腰子型和菊花型等,而富宁土戏丑角的化妆脸谱则显得随意和朴实。一般的画法,两道眉毛尾向下弯垂,眼睛画成斜眼或三角眼,歪嘴,嘴角一边高一边低,在左脸腮或右脸腮上点一颗黑痣或画上一撮毛。而脸面中心的一块白则不会有意地画成豆腐块或其他形状,只是很随意地将白粉扑上以形成与生、旦化妆的区别。看似随意朴实的丑角脸谱,经过演员唱、念、做、打的滑稽幽默的表演,折射出壮族人民对土戏角色形象美丑善恶的审美取向。

四、简约朴素的服饰和道具蕴含富宁土戏的少数民族剧种特征

中国戏曲服饰名目繁多,由于色彩、纹样和质料的不同以及穿戴时的不同搭配而使不同角色行当的服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富有艺术表现力[5]496。少数民族剧种的服饰除了与其他剧种服饰具有共性特征和一定的程式外,还显示出少数民族剧种服饰的艳丽色彩和个性特点。据《云南壮剧史》载:“早期的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演出,不专门缝制衣服,演员穿戴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服饰就演出了。仅只是手里拿着扇子、兵器等类道具,腰上系一条红布带,以示区别”[1]476。富宁土戏发展到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段,演出服饰已有很大变化,或用自织的土白布缝制,或购买现成的各种服饰,显得更加丰富多样、富丽堂皇。即便如此,丑角的服饰却仍然保留着土戏初始阶段的特点:头包壮族头帕,身穿壮族蓝色或黑色的生活便装,腰间系一条红色布带,脚穿壮族青年喜爱的千层毛边底布鞋,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那些眼花缭乱的缤纷饰品装饰,手拿折扇或棕叶扇就上场表演了。与其他成熟剧种丑角服饰相比较就显得更加简约和朴素,乍一看显得有点寒酸和粗糙。但这种简约朴素的丑角服饰却突出了富宁土戏的原生性、草根性和人民性,蕴含了云南壮剧的少数民族剧种特征。丑角的道具也只是普通的扇子、手巾、一枝树叶或肩挎绣花挂包,显得特别简约和朴素。

五、幽默夸张的滑稽表演渲染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

成熟的戏曲剧种,不同角色行当有比较严谨的表演程式,“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5]40。相比之下,富宁土戏丑角的表演虽然也有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基本动作,但没有形成比较严谨的表演程式而比较灵活自由。《云南壮剧史》曾对富宁土戏丑角的表演有如下描述:“老丑如《大闹三门街》中的万事通,《文武妹卖马蹄》中的周大喜等,出场多走矮步,定场时左手掌横于胸前,右手藏扇于身后,到台口撤扇亮相,退两步转身入座,双手从下面画圈,以示轻狂。小丑如《卖花嫁女》中的何老三,《二下南唐》中的马牌等,出场时夹着双脖走小八字步,边摇扇边全身左右摇晃;亮相时右脚尖点地成虚步,右手食指直指脸上黑痣,以示其丑相。白鼻丑如《九连杯》中的王二,《张古董借妻》中的张古董等,鼻梁上画白乌龟,眉毛下弯的脸谱,做戏时常用扇子遮脸,或扇子在脸上时起时落,逗人发笑”[1]452。

在民间土戏班的演出中,还有一些丑角的表演也十分幽默和夸张,如那能乡那勒〔依嗬嗨〕土戏班在2007年4月13日演出的《打渔家》中的勤吃、懒做两个小丑,表演时一人拿竹制篾帽,一人拿毛巾,两人在对白和对唱中,运用弯腰、屈膝、扭脖子、耸肩、挤眉弄眼,咧嘴吐舌等夸张的动作来表演。幽默的广话、汉话对白和对唱时诙谐的衬段型收腔性衬词加上这些夸张的形体动作引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

在专业剧团的演出中,表现不同人物形象的丑角表演也十分夸张。文山州壮剧团根据壮族民间故事“卜荷的故事”(汉意:穷苦人的故事)改编了一批壮剧。卜荷的故事就像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故事一样,幽默、机智、聪明、勇敢地与土司和财主老爷斗智斗勇,挖苦和讽刺了土司老爷,大长贫苦人的志气。这些小丑是劳苦大众代言人的正面人物形象,这类小丑给壮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文山州壮剧团在20世纪60年代演出的小壮剧《换酒牛》中的阿寿,他机智、勇敢、幽默、风趣地与土财主斗智斗勇,用一头跛脚牛换来财主的大牯牛。剧中阿寿的表演也十分夸张,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同样是根据卜荷的故事改编的《野鸭湖》中的卜荷、本世纪初演出的《憨憨戏主》的憨憨等等,这些小丑夸张的表演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受到鼓舞和启发,令人深思。

文山州壮剧团演出的剧目中还有一类表现灵魂丑恶、欺压人民、道德败坏的反面人物的小丑。例如20世纪60年代演出的《螺蛳姑娘》中的布斗和1989年创作演出的五场壮剧《彩虹》中的大管家就是这类小丑的典型代表。

《彩虹》是根据流传在壮族地区的叙事长诗《幽骚》改编而成,讲述一对壮族青年为反抗土司的压迫逃到远方成为夫妻,因思念母亲返乡后又惨遭土司迫害,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被土司焚为灰烬,最后在狂风暴雨中化为彩虹,成为理想与吉祥象征的故事。剧中主人公朵比年轻貌美、坚韧刚强,与同伴沐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一次壮乡隆重的传统节日珑端街上被荒淫无耻、风流成性的土司看中并被土司用号字黑绸号下,要强娶朵比为妻。土司的大管家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在土司面前阿谀奉承、点头哈腰,一副十足的奴才相,而对善良美丽的朵比和壮乡人民则手段残忍、无恶不作。《彩虹》中,土司和朵比是男女主角,大管家是配角,但要演好大管家确实不易,既要体现他卑躬屈膝的奴才形象,又不能喧宾夺主。在表演中,除了展示“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基本动作的共性特征以外,还要表现壮族的舞蹈风格。如在第三场“娶亲”中,朵比因被土司号中,七天后就要被娶到土司府当土司娘娘了。第七天,大管家率领一群家丁和侍女带上丰厚的彩礼到朵比家迎娶朵比,此时有一段“娶亲”的舞蹈,由大管家领舞,众家丁和侍女群舞。舞蹈充分表现了丑角的舞蹈特点,既有“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的丑角基本动作,还有大管家和众家丁左右脚随音乐节奏向左、右侧伸缩;大管家手拿扇子边唱边模仿乌龟伸缩脖子;模仿青蛙前扑后仰,配合着扇子上下升降左右移动而遮脸伸头、挤眉弄眼、手捻左腮一撮毛等等夸张滑稽的舞蹈动作,渲染了身为大管家的丑角形象,反衬了土司和大管家的荒淫无耻、横行霸道的丑恶灵魂。

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也正因为具有三种语言插科打诨、独特有趣的唱腔、朴实随意的化妆脸谱、简约朴素的服饰和道具、幽默夸张的滑稽表演等艺术特征而更加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特色,使舞台上的丑角形象更加独特鲜活,独树一帜,受到壮族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1]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何朴清.云南壮剧志[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3]许六军.富宁土戏〔依嗬嗨〕腔调的曲调类型及其程式——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十二[J].文山学院学报,2013(1):7-9.

[4]梁宇明,许六军.富宁壮剧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 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大管家富宁壮剧
江都市教育局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滇南桂西地区白苗族群音乐的传播方式
两位“大管家”都要自动化
他是红军“大管家”,给主席送过救命粮
壮剧来啦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描绘富宁新画卷
富宁,梦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