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的实践者

2014-03-20张冰洁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乌海市温室西瓜

张冰洁

寒冬时节,我们来到乌海市乌达

区乌兰淖尔镇黑风口郭金奎的温室

基地采访。这里被浩瀚的乌兰布和沙

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重重包

围,茫茫沙海中,依稀可见几棵沙枣

树的枯枝随风摇弋。

郭金奎家简洁大方,一桌一床一

柜一电视,靠门窗的地上有几盆颜色

各异的观赏蔬菜,桌上放着一盘刚下

架的黄瓤西瓜,显然是用来招待我们

的。寒暄过后,郭金奎向我们讲起了

他致富的故事。

党的富民政策是最大的机遇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1992 年,郭

金奎带着一家老小跟随一批移民从

乌兰察布盟的一个穷山沟来到了乌

兰乡,并在东风队承包了70 亩别人

不要的生地。可辛勤劳作一年,并没

有获得期望的收成。妻子埋怨,亲戚

叹气,郭金奎也有些迷茫。

4年之后,经过全家人的艰辛努

力终于站稳了脚扎下了根。1996 年

的某一天,正在看电视的郭金奎突然

被新闻联播里的一句话深深打动:解

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改变命

运。其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这是一

句很平常的话,但不知为什么,就在

那一刻,郭金奎像被电击了一下,压

抑了多年的梦想顿时呼之欲出。改变

命运,这正是他拉家带口背井离乡的

原因。可怎么“抓住机遇”?这个只有

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民用他最朴实的

想法却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响应党的富民政策是最大的机遇。”

18 年后的今天,郭金奎回忆说,“那

一年,我响应乌达区政府发展温室种

菜的号召,在村里最先建起两亩示范

温室。”可这个“敢吃螃蟹”的外乡人

遭到了村里人的嘲笑:“一个外地人,

连水地都没种过,还想种菜?还敢种

温室!”在嘲笑中,郭金奎经科技站工

作人员的指导,当年温室获得了好收

成,亩均突破万元。

种植业发展顺利的同时,郭金奎

又办起了养殖业。“几年间,我就发展

了20 多只羊、5 头猪。还新盖了60

平米的砖瓦房。”带着幸福笑容的郭

金奎觉得找到了改变命运的阳关道。

然而,正应了那句老话,天有不

测风云。2001年黄河决口,全镇5 个

村子被淹,4000 多村民受灾,郭金奎

全部家当连同那两亩温室,近20 万

元的家产顷刻化为乌有。6 天抢险,

决口合拢。郭金奎一家住进了安置

房。

家人再次劝说郭金奎:“咱不干

了,回老家,再苦再穷我们认命

了。”可郭金奎不认命。在郭金奎心

里,当地的政策好、领导好,在这里

的发展差不了。不久,在黄河泛滥

过的一片泥泞中,又留下了郭金奎

的足迹。为了生计,他让孩子外出

打工,自己在家养了1000 只鸭。稍

有好转,他又建起6 亩温室,当年

就实现收入6 万元。

科学种田拓宽致富路

郭金奎从承包70 亩农田开始,

就不再满足于大田作物传统的种植

方法。他大量阅读农业科技书籍,积

极探索新的种植方法。为了走上致富

路,2004 年郭金奎参加赴山东寿光

现代农业的考察活动,这让他眼界大

开,增加了科技种田的信心。之后,他

经常自费去外地学习了解更先进的

种植培育技术。

在乌达区就业小额贷款的支持

下,他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技术

含量,改进温室通风和取暖措施,采

用节水灌溉和膜下滴灌、暗沟栽培、

卷帘机等新技术,引进了如西瓜“惠

兰”、尖椒“长剑”、西红柿“美国一

号”等新品种。

郭金奎不只取经求教,更爱琢

磨,每年都要拿出两栋温室进行新产

品试种。经过几年的探索,2007 年

“尖椒套西瓜立体栽培技术”试验成

功。2009 年该技术通过乌海市科技

局的科技成果验收。这项技术操作简

便,减少了病虫害,所产西瓜在市场上很畅销。2011年推广到乌达区、海

勃湾区各乡镇,平均每年扩大150 亩

左右。他家的31 亩温室大棚每年向

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瓜果约155 多

万斤,年纯收入达到100 多万元。

一样的温室一样的土地条件,在

郭金奎手里,产量大、质量高、病虫害

少、抗压能力强、产品价格也高。有人

不解:“他就是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农

民,连旱地都种不好,怎么还成了科

技创新的致富能手?”对这样的质疑

郭金奎以一副自拟的对联回应:走山

东,访宁夏,东北取经;取人长,补己

短,科技创新。横批是:共同致富。

2008年郭金奎自创嫁接技术——

割头去尾搭接法。由此,解决了西瓜

不能重茬种的难题。2012 年葡萄套

种西瓜技术试验成功。同年,郭金奎

研究蔬菜盆栽技术成功,可观赏可采

摘的盆栽蔬菜如花卉一般名贵地走

进市民家中。

2013 年,郭金奎又拿出两亩温

室大棚进行草莓过冬实验。2014 年

春节刚过,鲜红的草莓在严冬的温室

大棚中一片烂漫。站在温室大棚介绍

情况的郭金奎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那笑容洋溢着抑制不住的自信。他让

我们深信,这个为生计移民到乌海的

穷汉子确定无疑地改变了自己的命

运,同时他还将改变别人的命运。

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宽

郭金奎本来是个穷人,正因为穷

他才移民到乌海这个新型的工业城

市,正因为穷他才落脚在这个城市的

边缘。他能感同身受穷人过的日子,

也深知穷人的难处。所以富裕起来的

郭金奎开始自觉自愿地帮助和带动

身边的人共同致富。这正暗合了世纪

伟人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

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发展构想。2007 年郭金奎注册成立

了全市第一家由农民组成的农业专

业合作社———乌海市郭金奎蔬菜水

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金

奎”商标。他要让更多的人因为合作

社而走上致富之路。

合作社成立伊始,就实行民主决

策,并采取产前、产中、产后种植全

过程服务。先进的管理模式,很快吸

引了42 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

加盟。如今,会员已从最初6 户发展

到了400 多户。随着规模的不断扩

大,合作社形成了“一必须,六统一”

的经营模式,即加入专业合作社的

农户必须接受合作社的技术培训;

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用农家

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最终

统一品牌。由此,郭金奎带领合作社

走出了一条“经济合作组织+农户+

基地+ 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

路。

在合作社的基础上,郭金奎自创

“农民田间学校”,该校每年定期召

开2次现场观摩会,并改变传统的学

院式授课方式,农户的种植问题也成

了郭金奎研究的

课题,农户随时有

问题,郭金奎随时

去“上课”。由此带

动周边地区1500

多人种植温室大

棚1000多亩。

2005 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的郭

金奎多次被评为

优秀农业科技特

派员。2006 年他

率先成立家庭党

支部,以家庭党支部为依托,为周围

近50 户困难群众发展日光温室提

供无偿的帮助和技术指导。

如今,家庭党支部已成为一条

拉近党与群众关系的绿色通道,成

为一个向群众传递真情的连心桥,

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依靠、信赖、共

同维护的“家”!乌达区、海勃湾区有

260 多农户受惠,并实现了家庭致

富。

2009 年以前,海勃湾高效农业

园区有不少务工农户的温室外租。

2009 年10 月3 日,《乌海市露地葡

萄、蔬菜和温室保险保费补贴实施

方案》开始施行,其中,温室每亩保

额1000 元。为推动该《方案》的尽快

落实,郭金奎无偿给社员提供黄瓜、

茄子、西红柿等种苗并进行跟踪技

术指导。当年,海勃湾地区有130 户

农民参加合作社,还有50 户农民种

植他提供的种苗,平均每年每户每

亩一茬收入就达2.5万元。在郭金奎

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种蔬菜大

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郭金奎欣

慰地说:“孤掌难鸣,我就是要农民

看农民,农民带农民。”

2013 年,乌达区启动实施了农

业创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投入

2980 万元分两年建设占地500 亩的

200 栋温室。项目建成后可加快当地

无公害蔬菜产业化进程,提高当地蔬

菜的自给率,推进乌海市“菜篮子”工

程建设,解决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

程库区移民200 多人就业安置问题,

同时带动当地观光采摘旅游业的发

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年近六旬

的郭金奎积极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

这让郭金奎以小家带大家,实现共同

富裕的愿望融入了当地的整体发展

中。郭金奎雄心勃勃地说:“赶上好时

代了,尽管我把近20 年艰苦创业赚

来的近千万家底都投进去了,可我不

后悔,有政策咱就干!”这句话正是

18 年前郭金奎讲的那句“响应党的

富民政策是最大的机遇”的翻版,只

是听上去更有底气,更有魄力了。

猜你喜欢

乌海市温室西瓜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内蒙古乌海市通联站站长——靳刚
巧切西瓜
内蒙古乌海市水权转让项目节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