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面世背后的两位辽宁赤子

2014-03-20孙成德李荣

共产党员(辽宁)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斯诺抗日

文/孙成德 李荣

1937年4月,中国第一本全面报道当时红色边区真实情况的图书——《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后又在上海、陕西等地秘密翻印。该书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和红色边区的造谣诬蔑,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辽宁人王福时、李华春为该书面世做出的贡献,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值得我们铭记。

70 多年来,美国著名记者、中国革命的见证人埃德加·斯诺首次探访陕北苏区后,用英文写成的纪实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以近20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世界,影响巨大。而在该书出版之前,王福时、李华春等人已将该书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并加以有关陕北苏区的其他重要文章,在北平秘密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鹤鸣九皋声闻天

1936年夏,埃德加·斯诺作为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的特约记者来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袖,搜集了大量有关陕甘宁边区的情况。1936年10月末,埃德加·斯诺结束采访回到北平。其后不久,经王福时介绍,刚出狱的中共党员郭达成为斯诺的助手,帮助斯诺整理稿件,翻译参考资料。

作为斯诺的朋友,王福时有机会看到了斯诺与毛泽东6次访谈的记录、毛泽东长征诗词和戴八角帽的照片、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及斯诺写给外国报刊的英文报道等资料。1937年3月,毛泽东将此前和史沫特莱的谈话文稿寄给了斯诺。毛泽东表示,这篇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请他“收阅并为宣播”。王福时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资料对宣传和推动抗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旋即组织郭达、李放、李华春等人将这些资料编译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并在父亲王卓然(九三学社发起人)主持的《东方快报》印刷厂印刷。

除了翻译了斯诺的部分报道以外,这本书还收入了其他几位特殊作者的重要文章。一是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毛泽东在谈话中着重澄清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并作了透彻的分析,提出了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八项建议,并预言对日作战不可避免。二是美国经济学家诺尔曼·韩蔚尔报道四川红区的3篇文章《中国红军》《在中国红区里》《中国红军怎样建立苏区》。这些文章最早发表在《亚细亚》杂志上,是少有的实地调查红区的珍贵资料。第三篇特殊文章就是作为附录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作者署名“廉臣”,其实就是陈云同志。

1937年4月,20余万字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上海丁丑编译出版社”的名义,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比英国戈兰茨出版公司的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早了6个月,比胡愈之等人的中文译本《西行漫记》早了10个月。在李放撰写的序言中,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和本书与抗日救国、救亡图存、中国要走哪条道路的关系,并发出了“国内和平统一”“国共重新团结”的呼吁。第一版4000册图书,在北平不到一周就全部售完,此后全国进步书店及书商纷纷翻印,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该书汇集的各方真实新闻,有力地挫败了国民党歪曲、污蔑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正面形象的企图,真实地向外界披露了中国“红区”的情况、西安事变的真相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使在陕北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重新认识和广泛支持。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成千上万的爱国进步青年从祖国各地涌向延安,奔赴抗日前线。

王福时:百年沧桑写赤诚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主编、著名左翼民主人士王福时历经清朝覆灭、共和崛起、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建国、改革开放的百年民族悲喜,虽非党员,心系大义,一生境遇跌宕起伏,坚忍豁达中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书写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赤诚。

1911年,王福时出生于今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河北乡莲岛湾村。九一八事变后,王福时流亡北平,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就读,其间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主办报纸,参加游行,宣传抗日。

1937年5月15日,王福时作为海伦·斯诺的翻译,在延安就国共合作、阶级斗争、争取民主及准备抗日等问题对毛泽东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采访。经毛泽东修改并确认后,王福时将访谈记录在中共地下刊物《人民之友》和巴黎《救国时报》上发表。

1938年,王福时参加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在《反攻》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抗日文章。1939年,王福时奉命陪同被称为“游击队之母”的赵洪文国到越南西贡等地宣传抗日,并为华北、东北游击队募捐到4万美元。同年,王福时来到香港,创办抗日秘密刊物《北方通讯》,报道敌后抗日活动及沦陷区动态。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翌年,王福时受聘为《大公报》驻印度记者。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福时在印度公开从事反对内战活动。为躲避国民党特务的政治迫害,1946年2月,王福时只身前往美国纽约,宣传东北地区内战危机,并呼吁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4个月后转往美国旧金山担任《世界日报》编辑,并参加了冯玉祥等人组织的反内战组织“和平民主联盟”。他受中共驻港宣传机构“国新社”委托,创办了《远东通讯》,宣传左翼观点,报道国内解放战争进程。

1949年10月9日,旧金山左翼华侨庆祝新中国成立,王福时被冲击会场的右翼暴徒打伤。在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美国旧金山时,王福时就印度政府是否承认新中国及西藏归属中国等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将记录转交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

1950年6月,王福时带领全家回到祖国,先后在国际新闻局、中国国际书店工作。1979年,王福时摘掉“右派”帽子后,与阎明复、刘尊祺等共同创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大百科事业的创立倾尽心力,直到1986年离休。

2011年7月2日,王福时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李华春:甘洒热血唤长风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的译者之一,并负责该书发行工作的李华春,于1912年10月2日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大兴乡二道河子村一个家境殷实的富农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1年考入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随学校去往北平就读。

1935年夏,李华春从东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到《东方快报》当编辑。他参加了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与同事们一起宣传抗日救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2月,李华春参加东北旅平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东联”),成为东北大学校友会的主要负责人。1937年2月15日至22日,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东联”选派李华春、关子坚等十余名代表,带着东北各界人士1700余人的签名书到南京政府请愿,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政治民主”“国共合作抗日”等一系列正义主张。

1938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和爱国人士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旨在将失业工人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寓救济于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和民主人士参加了中国工合的领导工作。西安成立工合事务所后,27岁的李华春被委派为事务所主任,组建了10多个合作社性质的单位,生产工作很快开展起来。

1939年夏,李华春又调任汉中事务所主任。尽管工资很微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李华春仍以昂扬的精神、坚忍的意志,全力推进汉中地区工合运动的开展。该所成立不到6个月,就发展了51个合作社,汉中工合运动成为全国工合运动的典范。李华春在民众中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把生产出来的物资及时地运送到陕北根据地,招致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1940年7月1日早晨,李华春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时年29岁。1953年,李华春被追授为革命烈士。

猜你喜欢

斯诺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