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中的美国梦的破灭

2014-03-18徐剑莹

关键词:美国梦菲茨杰拉德

徐剑莹

摘 要: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大多数作品都和美国梦紧密相关,它赋予传统的美国梦以爵士时代的节奏和内容。本文就其短篇小说《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中对美国梦的描写,分析美国梦发展历程,揭示其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美国梦;破灭

中图分类号:I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00-02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虽然创作生涯充其量不过二十年,但却留下了四篇长篇小说和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作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编年史家”,他栩栩如生地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和感情节奏。更重要的是,在沉湎其中的同时,他又能冷眼旁观,体味“灯火阑珊,酒醒人散”的怅惘,用严峻的道德标准衡量一切,用凄婉的笔调书写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梦幻灭的悲哀。虽然菲茨杰拉德最出名的作品是他的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虽有平庸之作,但其中的上品绝对是美国短篇小说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创作于1922年的《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以下称《钻石》)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小说的主人公约翰·昂格尔出生在中西部城镇的小商人家庭,家族生意的收入勉强能让他去读富家子弟的预科学校,在校期间结识了富有却很神秘的同学珀西·华盛顿。当约翰接受了珀西的邀请,去他家度暑假时,一次踏上“黄金国”的奇幻之旅开始了。起初,约翰还以为自己掉进了一个豪奢的梦境里。纯金的墙壁、钻石天花板、象牙回廊,更不可思议的是,一整座山都是钻石,一块完整的、毫无瑕疵的大钻石。约翰享受了无尽奢华,连爱情都不期而至,但很快他就觉察到了危险。华盛顿家对外人从来只许进不许出,因为钻石矿的消息一旦泄露,事情就不可收拾。约翰一定会被杀死,就像那个五金批发商的女儿一样。只是因为偶然的运气——逃跑的意大利人带来攻击机队,把整个钻石山炸毁,他才逃出生天。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个童话般的奇幻故事,但隐藏在其背后的正是菲茨杰拉德惯用的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一、美国梦的内涵和演变

所谓的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渊源可追溯到早期欧洲移民到北美新大陆开辟新生活的时期。他们当中许多人认为,新大陆代表了人类最后的希望。纵观美国早期历史和相关文化作品,我们可以认识到早期美国梦是对一个基于平等、正义和自由国度的向往。而狭义上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经过不懈努力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经济上或是物质上的成功。美国梦的首个提倡和体现者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也可以说是美国梦的完美诠释者。他编写的《穷人理查年鉴》是美国历史上最早宣扬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美国梦精神的畅销书,他的自传更是一本具体教诲如何实现美国梦的教科书。而后来的马克·吐温,无数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都使用过这个字眼。在舆论界的大力宣传下,美国梦成了无数普通民众深信不疑、执着追求的理想,同时更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维护社会制度的重要精神力量。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更是大行其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整个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货币的准宗教狂热丝毫不亚于现在中东的原教旨主义者。好莱坞的电影,《花花公子》的裸体女郎,街头广告牌的煽动口号使得无数民众醉心于追逐财富和享乐。尤其是年轻人,醉心于在这个全新的世界憧憬无限的机遇,憧憬一个完美得令人窒息的伊甸园,然后坐着硕大的肥皂泡飘然飞越大峡谷,在某个睁开眼睛的早晨抵达满是黄金的海岸。可以说这时的美国已经彻底抛弃了富兰克林所提倡的勤俭奋斗的道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机会主义和对金钱、享乐的崇拜。菲茨杰拉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钻石》,不仅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而且预言了这场盛大梦境的结束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和苦涩。

二、约翰·昂格尔的美国梦

主人公约翰来自于一个偏远小镇海地斯,当地流行的那种纯朴的虔诚,是以真诚崇拜财富和尊敬财富为第一信条的。这种信念很早就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当他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去外地求学时,他的发愤图强的寻梦之旅也就开始了。他本能地艳羡那些家境富有的同学,努力与他们打成一片。即使同学的父亲拿他的故乡打趣,他也能强迫自己应声附和。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一个人越是有钱,我就越喜欢他。”所以当他在珀西家见识了无尽奢华之后,他对财富的敬仰就完全流露出来了。他开始享受这种由金钱带来的难以言述的、梦境般的奢华生活,并视之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梦不仅仅包含了对财富的极力追求,还有另一方面即对爱情的追求。约翰也不例外,在遇到同学的妹妹吉斯米之后,约翰很快坠入了爱河。他不是没有注意到吉斯米的缺点,“珀西和吉斯米似乎从他们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他那种盛气凌人的傲慢态度。他们每一转念,象一个模式似地都贯穿着彻头彻尾的自私。”但是吉斯米的美貌和她所代表的财富,使得约翰选择对此忽略不计。在他看来,珀西的家就是“人间天堂”,身边又有美女相伴,他所追求的的梦想似乎在此刻达到了顶点。这正是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未来,他终于可以实现父母对他的殷切期望了。“年轻人不仅由于他们的不足,而且也由于他们的幸福,他们要求生活必须符合他们所憧憬的美好未来,否则他们就不能在现实中生活,而这美好的未来——鲜花和黄金,少女和命运,这些不过是不可比拟、不可企及的青春美梦的先兆和预示而已。”约翰沉浸在这美好的梦境中不能自拔,却没想到梦境终究是虚幻的,是无法持久的,再美好的梦终究有醒来的一刻。

三、梦想的破灭及其根源

当约翰发现有许多闯入者被华盛顿先生关在高尔夫球场下面,当吉斯米不经意间告诉他所有受邀的客人都会被毒死,当他意识到这座富丽堂皇的人间宫殿其实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时,他才幡然领悟到财富的拥有者对穷人的鄙视和排挤,富人关心的永远是他们的财富和他们自己。当那些黑人奴隶被炸死时,平时显得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吉斯米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相反,她痛惜是财富的损失:“价值五万元的奴隶全完了,这还是按战前的价格计算。尊重产业的美国人可真少。”财富使得他们丧失了人性和灵魂,只剩下彻头彻尾的自私、冷漠。约翰的梦想在钻石山被炸为灰烬那一刻,也随之破灭了。他只能感叹:“那是一场梦。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

随着约翰财富梦的破灭,他的爱情梦也走向了终点。秘密泄露前,约翰对吉斯米是爱得如痴如狂,觉得她简直是十全十美的美女化身。得知真相后,吉斯米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一落千丈。要不是还要靠吉斯米逃命,他就会立刻和她一刀两断。即使在逃离城堡前,他也不忘提醒吉斯米带上她所有的珠宝首饰。当他发现吉斯米错带了不值钱的水晶石时,他毫不掩饰他的失望、沮丧,而且暗示他不再珍视彼此间的爱情,“让我们权且相爱吧,你和我,相爱一年或者两年吧。这是人人都可以一试的一种神圣的喝醉了酒的形式。”

20世纪20年代的年轻人把对物质的追求等同于精神追求,将财富作为人生成败的准则,却没有意识到对财富的崇拜正是他们的祸根,最终只会导致他们精神颓废,道德败坏,梦想破灭。这是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破灭的结果,也是美国梦破灭的根源。约翰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菲茨杰拉德借他的口感叹:“整个世界有的是钻石,钻石以及或者说是幻想破灭的寒伧的礼物。这种钻石我到底有了,而我对平常的那种钻石也就无所谓了。”

四、结束语

《钻石》这篇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约翰的奇幻经历描述了爵士时代下的美国社会中隐藏的深刻危机和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沦丧,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美国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迷茫,以及对理想破灭的无能为力。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敏锐地觉察到了爵士时代虚假繁荣背后涌动的危险的暗流,以冷静的旁观者身份加以记录和描写,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性和破灭的本质,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反思和回味。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常耀信.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巫宁坤.菲茨杰拉德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梦菲茨杰拉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看图说画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