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走向

2014-03-18

领导文萃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济

□祝宝良 闫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阅读1

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多变,国内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复杂,我国宏观调控紧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既定方针,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与针对性,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实现

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2012年十八大后,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而是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首先,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再次,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预计全年经济将增长7.7%,工业增加值增长9.7%,可完成全年预期调控目标,经济发展平稳开局。

(二)三大需求保持基本稳定

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占投资的22%;二是既具有投资功能也具有消费功能的房地产投资,约占投资的25%;三是企业主导的制造业投资,占投资的33%左右;其余为农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等。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9%,较上年同期放缓0.8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成为今年投资增长的主动力,1-11月增幅同比加快9.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好于预期,增幅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增幅同比放缓4.2个百分点。消费增速略有回落。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减速以及零售物价涨幅回落使得消费增速放缓。分行业看,住房、汽车等消费龙头市场呈现购销两旺局面;信息消费、网络购物新兴消费业态与消费模式快速增长;餐饮、粮油烟酒、服装鞋帽和石油制品的回落幅度居前。消费结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国家扩大消费,鼓励新增长点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央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消费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尽管餐饮、娱乐消费增速较往年同期可能有所放缓,但节省支出应用于其他方面,没有减少国内需求。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1-1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3%,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基本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提高,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由于我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以及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行,下半年以来,我国进口增速逐步回升。

(三)价格总体平稳,不同领域价格出现分化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强、宏观经济总需求仍显不足,产能过剩压力较大,我国价格整体相对温和,但不同领域价格出现背离,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工业品价格连续下跌,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高,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7%。生产者价格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延续负增长态势, 1-11月份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已连续21个月下降。房地产价格涨幅较高。社会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价格今年以来呈现持续上涨局面,上涨幅度偏大,按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商品房价涨幅达到8.1%,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以来,我国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呈现出新变化。一是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8.4%,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5%。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成为结构调整的亮点与重点。前三季度,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5万亿元,增长35%,软件业完成业务增长23.7%,信息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并有力带动了物流、仓储、邮政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已实现关停。二是民间投资比重提高。1-11月份,我国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3.5%,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投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资金增长较快,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速提高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准入放开,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三是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信息、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长率先企稳。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释放,东中西地区各自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四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国家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机制建设,6月深圳碳交易市场上市,9月出台“大气10条”,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3.6%。

(五)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大幅提高,每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吸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2年增加至164万人。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就业人数增长最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服务部门就业人数增速较高。

阅读2

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向目前8%左右的速度转换后,出现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带来负债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风险是体制改革滞后的结果,是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代价。

(一)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程度

我国的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另一方面,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二)财政金融风险调控难度增加

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日渐显现,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受到制约,债务风险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货币投放量偏大,货币环境宽松,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增长较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广义政府债务增加到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左右,这些负债中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出售土地收入支撑借贷和偿还,或者举新债还旧债。为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融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业务。随着国内企业兼并、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这些因素积累导致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三)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实际需求、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明显分化走势。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并没有抑制住房价上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自住与投资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部分城市价格出现连续下跌。

(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在产能过剩影响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显著提高。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涨17.4%,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环保成本、土地和资源产品价格呈现刚性上涨局面。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微利经营,影响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经营活动。

(五)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强,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表现在行政与内勤人员供给过剩,大专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就业形势严峻,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短期就工现象突出,而技术工人和高端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短缺。2014年,我国大学生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过剩行业下岗职工增加,结构性失业趋于严重。

阅读3

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一)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总产出2013年增长2.9%,2014年增长 3.6%,提高0.7个百分点。经过五年的调整,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再工业化”等结构性调整措施效果初显。美国经济在页岩气革命、出口倍增计划、智能制造等众多经济战略拉动下,消费市场再度启动,房地产市场走出谷底,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今年提高1个百分点;欧洲随着成员国财政改革以及救助机制的完善,欧债危机冲击逐步缓解,出口竞争力回升,2014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明年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向好,整体有利于我国外需回暖,但全球经济领域存在的复杂性亦将给我国进出口带来不确定性,我国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发达国家需求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而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对我国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将加大。同时新兴经济体减速将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降,有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并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我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和供给改善潜力巨大。

1、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将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行政领域各项改革,已陆续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在明年将会继续发挥积极成效,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增长动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出全面部署,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