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文学阅读视野中的审美观

2014-03-17戚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感知力美的想象

戚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发现美、感知美。同时,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审美体验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一、预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语文也是一门最富有生命与情感的学科。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唤起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各种情感。审美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浓郁的教学情、学习情与各种丰富而细腻之情的情感场。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怀着对语文的爱、对学生的爱,用饱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言语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祝福》时,可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在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有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目光呆滞的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她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长竹竿。她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惨遭宗法思想与礼教迫害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祝福》。”通过教师这样的文学独白,初步概括出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也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们还可播放《百家讲坛》的《祥林嫂之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礼教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通过这样的分析,激发了学生对人性的审美热情。

二、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良好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与知觉有着直接的冲击力,琅琅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韵味往往能得到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例如:在讲授《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与词中所蕴含的人情美与深刻哲理。《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与爱人在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写了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要表现出词人对历史战争场景的感怀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词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一些。其次,加强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三、激发审美情感,让审美主体走进艺术

文学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学生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进而激起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可用优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画面,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情境,从而增强审美氛围,启发他们去感受美、创造美。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可借助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展开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散文诗般地表达出来。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由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联想到祖国无数山岳中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还要绚丽。“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转化为散文诗:秋水澄澈,秋江碧波,眼前的湘江,时值秋季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又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机勃勃。这样通过想象和再创造重新走进艺术创造的境界中去,真切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雄奇伟丽景物的壮美,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蕴含的革命者崇高的心灵美。通过画面展示或二度创造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领悟,是进行审美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放飞情感思绪,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

要想创造美,就必须摒弃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题海战术,真正从语文自身出发,打开想象,放飞思维,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就必须抛弃以往的“标准”的羁绊和束缚,解放学生的天性,挖掘学生的潜能,用思辨的眼光去发现、感知语文的美,用愉快的情感去创造美。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在艺术作品中,发现是美的东西,通常不是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发现的。因而,想象力是创造美的基本前提条件。

例如:在讲解《再别康桥》时,当我们读到“金柳”、“青荇”、“星辉”时,可以想见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恋恋不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以想见苏轼面对美景时的超脱情怀。所以说语文教材是一种很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的素材,这个素材中的自然、人物、历史、风俗等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或含蓄深沉、或热烈奔放的美,继而,让学生通过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学生的想象,就是对于美的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过程,就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对于这种行为给予鼓励,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况,充分发掘和应用当地的教育资源,选取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额外的文化美育资源,充当语文教学的鲜活案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理性的锻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日积月累,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就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张寨中学(221632)

猜你喜欢

感知力美的想象
培养孩子情绪感知力很重要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