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ERNET织网者说

2014-03-15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12期
关键词:校园网节点建设

CERNET织网者说

CERNET第一届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梁猷能曾说:CERNET以十所高校为核心共同发展了20年,是非常难得的。当年十校合作并不被看好,被认为最后会形成 “十虎相争”,但是事实却是,十只老虎共同携手创建了中国早期最大的全国互联网,二十年没有散伙,反而发展得很好,这是非常罕见,也是非常难得的,是我们团队联合攻关的一次胜利。

值此二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回顾为CERNET的发展壮大无私奉献的各个核心节点主任的风采,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个分散全国的团队历经二十年不散,从一个点到一张网,蓬勃壮大,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

张蓓:全球大学之梦

张蓓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全球性的大学”。从2000年起,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就在她的主导下,开始了统一身份认证和目录服务技术的研究,并扩展到单点登录。2005年,这一创举正式在北京大学校园网内实现,并投入运行。当时,国内大学实现这一系统的寥寥无几。

这是张蓓的“互联网思想”的一个初步实现,她曾致力于“跨域身份认证中间件”的相关研究。张蓓介绍,一直以来,跨高校的资源共享,特别是与国际上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是教育科研网络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跨机构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提供基础。也就是在。中间件可以使一个美国学生在北京大学选修中国历史课,也使得全球各地的学生能够同步地从事经济可持续性项目的研究。简而言之,中间件是一种是使“全球性大学之梦”成为可能的技术。不同高校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架设起一个相互信任的系统,使得学生获得使用远程资源、信息共享、人与人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一系列机会。

2005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就开始相关技术的研究,先后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进行大学之间的身份互相认证和互相授权的试验,并进而推广到CERNET全网,实现跨校网络应用。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

汪为农:对抗僵尸网络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汪为农

汪为农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网络安全,从2007年6月起,他将目光集中于对僵尸网络的研究。他说,“僵尸网络是信息安全的一个方面,但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007年6月,CERNET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在检测一例DDos攻击时,意外地发现校园网中某些终端表现得很“诡异”。追随蛛丝马迹并检测分析跟踪之后,他们发现校园网中很多终端被国内流行一时,现在仍然顽强的“灰鸽子”病毒所控制。尤其恶劣的是,被控制者完全被蒙在鼓里,被黑客所控而浑然不觉,成为攻击者的一份子而不自觉。

汪为农说:“在所有的安全隐患中,我认为,僵尸网络的祸害面是最广的。如果说‘熊猫烧香’的危害还停留在对电脑自身的破坏的话,灰鸽子已经发展到对‘人’的控制,而被控者的人却毫不知情。”从2007年6月开始,CERNET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开始对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网中感染“灰鸽子”的电脑进行检测,随后他们将这项工作扩展到CERNET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的各接入学校,进而到CERNET全网。

同时,他们广而告之,在网上做了很多宣传。汪为农说,“网络安全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攻有防,两军对战,各种各样的招数可能都得用上。僵尸网络的研究工作需要更多人参与,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因为网络世界的纯净需要有更多人来维护,才能拨开云雾见阳光。”

李卫:网络是大家共同的事业

“十五”211工程期间,西环贯通,CERNET传输网全面升级,30多所学校全部采用光纤连接,并且通过10G光纤接入CERNET主干网,使陕西省内的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可以实现与CERNET的高效互通互联。西北地区网络中心是CERNET主干网络的八大主节点之一,主要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高校及科研单位提供网络接入等服务。李卫教授总结西北地区网络建设时说,这为我国互联网向西部纵深发展铺平道路,西北地区主干网速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向西部输送和普及了互联网的理念。

“IT沙龙”是李卫教授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积极参与活动。它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西安地区高校除了经常组织一些学术、技术方面的交流活动外,也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根据不同的兴趣主题组织一些诸如摄影、爬山之类的活动,让大家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拉近距离,加强团结。西安地区的高校之间已经达成的这种默契,使得在协调具体事务中,不是以某一人或某一学校为中心,而是各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主动参与CERNET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卫

龚俭:在创新路上不断探索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教授龚俭

上世纪90年代初,龚俭在东南大学在职攻读网络领域的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网络专家顾冠群院士,还没毕业就开始负责CERNET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提起这段经历,龚俭说:“很幸运,遇到好老师,学到很多网络方面的先进知识;也很幸运,加入了CERNET,有了很好的网络研究环境。”

“CERNET给了我们良好的探索、创新环境。” 龚俭教授说。勇于探索是他一贯的理念,或者说是他性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在他的网络研究工作中体现得酣畅淋漓。

1994年,江苏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就诞生在他的机房里,成了江苏互联网建设的样板。也就是在这一年,东南大学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起步参加CERNET建设。参与人员都是计算机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研究室的教师。

1995年,CERNET地区网验收时,华东北地区自告奋勇做了第一个被验收的地区网络中心。随后,华东北地区开始做入侵检测的研究,成立了NJ-CERT,向整个地区网的入网单位提供网络安全技术支持,协助江苏省入网高校处理了许多网络安全事件,当时在国内鲜有先例。

由龚俭主持的“CERNET运行安全基本保障系统”也是一个对大型互联网主干网安全管理的崭新尝试。之所以做这么多探索与尝试,是因为龚俭始终相信:做科研,要敢于接受挑战,敢于走到前面,重复别人的工作没有意义。同时,他认为,教育网本身很特殊,与商业互联网不同的是,它可以让人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

1995年,CERNET地区网验收时,华东北地区自告奋勇做了第一个被验收的地区网络中心。随后,华东北地区做入侵检测的研究。并协助江苏省许多高校处理了很多网络安全事件,当时在国内鲜有先例。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龚俭认为,教育网本身很特殊,它可以让人不断探索。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

马严:用发展的眼光办教育网

1994年,CERNET初创之时,马严代表北京邮电大学参与了CERNET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他还设计并组织实施了北京邮电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的建设。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历程,马严教授回首往事,他的结论是:“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网络,教育网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说:“CERNET这么多年,带来了更多领域的研究。试想想,如果当年不建设教育网,那么我们现在跟国际上的差距将是怎么样?如果一开始就接入商业网,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环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一部分人的认识误区,“不能将教育网看成一个简单的可以获取信息的网络,而要将其看作是一个能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的基础平台”。

CERNET管委会专家委员会合影(1995年)

马严及其同事们负责着这六张网北邮主节点的规划设计和安全运行,其中CERNET和CNGI-CERNET2北邮主节点连接着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大大小小30多个高校。马严介绍,建设教育网的这些年中,不是简单地提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是与国内外同行便捷地沟通信息,远程协同科研、快速搭建网络实验环境、提供了研究型大学中研究人员高速和海量存取的意识,大数据量传输的实验渠道,国内外高校之间的远程交流,从而培养了大批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这些才是教育网的价值。

李芝棠:提高转折时期的向心力

根据多年来在网络中心的工作经验,李芝棠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还是围绕“三可”进行。校园网作为未来学校赖以生存的信息基础设施,可运营就意味着不但物理网络可用可靠,而且还必须有一定范围的费用分担以保证校园网长期稳定地发展;要分担费用就必须对用户有接入、带宽、乃至服务质量控制的保障;高校校园网特殊的学生群体和一卡通等安全敏感应用的发展需要实名上网、安全用网、信息安全和可追踪等特殊服务的保障。

信息和技术是CERNET发展中的两大利器。李芝棠教授针对如何发挥技术的向心力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我觉得有必要加强研究问题的互动,大家共同进行项目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核心凝聚力。”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芝棠

王兴伟:开展“人才工程”建设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校园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王兴伟说。他认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信息化。

“要组建一只合格的运行维护队伍很难,因为网络中心属于服务部门,地位不高,薪酬不高。要想吸引到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确实不容易,但并非意味着不可作为。”他说,我们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以合理的机制留人这支队伍形成以后,成为学校校园网稳定运行的中坚力量。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教授王兴伟

汪文勇:网络中心要服务与研发并重

在网络管理渐渐步入成熟和稳定之后,网络中心的角色已经逐渐地转变为一个以服务为主业的“后勤”单位,这大大违背了当初各个单位设立网络中心的初衷,如何稳定高校的研究队伍,如何寻求新技术时期的突破?西南地区网络中心走出了第一步——把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从日常的网络管理中解脱出来,于2004年正式成立了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2006年,西南地区网络中心和电子科大网络中心共有19个正式编制,而进行专业研究的人员就占到了8位。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的软件研发能力的成熟度也已经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定,2005年,研究中心通过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CMM认证。中心研发的方向主要有移动计算、网络管理、信息感知与数据融合等。他们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感知与数据融合方向上,充分进行产学研的结合,与四川九洲电器股份公司进行合作。

汪文勇认为:“关键是改变工作习惯。相对于网络运行和维护,网络中心走研究之路是很艰难的,研究要出创新成果,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毅力。”汪文勇对“研发”的道路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他说:“把更多的精力转向研发,提高学术水平,对西南地区,乃至对整个教育领域网络中心的持续发展都是一条很值得探索的路子。”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汪文勇

鹿凯宁:网络管理以人为本

CERNET华北地区天津主节点主任天津大学教授鹿凯宁

1995年,天津大学开始建设校园网。最初,天大校园网主干网带宽仅为9.6kbps,2006年,校园网主干网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0Gbps,是天津市各高校中设备种类最多、技术实力最强、功能最完善的校园网之一。规模大、设备庞杂,管理难度也相应加大。

2006年, 北 京 — 天 津 CERNET主干网几乎是满负荷运行。这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的流量来自于各种病毒、攻击、扫描、P2P业务及视频下载,使网络疲惫不堪。对此,鹿凯宁教授认为,用户使用网络资源时,往往是不理智的,很多人具有无限制占有和使用网络资源的倾向。未雨绸缪,天大建网伊始就对用户行为实施了约束。实施流量限制虽然能够限制不良业务带宽,可同时也限制了用户对有效资源的使用。为了保证高考招生期间网络的畅通,也为了有效约束用户的非理性上网行为,天津主节点在天津到北京的出口线路上实施了流量限制策略,即对各种非正常业务采取双管齐下的限制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网络非正常业务的增长。

2013年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2012年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2002年第九届学术年会

2000年第七届学术年会

2011年第十八届学术年会

1999年第六届学术年会

2010年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1998年第五届学术年会

原CERNET华北地区太原主节点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任新华

任新华:与CERNET共同成长

太原理工大学校园网建设与CERNET建设是同步的。1994年底,任新华教授参加了第一次CERNET建设研讨会。之后即开始筹备太原理工大学校园网的建设。1995年3月,CERNET山西省网络中心(后改为太原主节点)成立,太原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也同时成立。

与CERNET“结识”,也是任新华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任新华曾经留学美国,主修计算机专业。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他颇有感触:

“正是在第一次CERNET建设研讨会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了个人兴趣和事业的结合点。多年来,我参与了CERNET太原主节点和山西省教育科研网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参与了山西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活动,为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和软件学院‘网络安全’专业的建立做出了一些贡献,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我对CERNET很有感情,要感谢CERNET,是CERNET重塑了现在的我。”

CERNET华北地区网络中心呼和浩特主节点主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吴承勇

吴承勇:地区支持到位而不越位

2002 年7 月,吴承勇被正式任命为CERNET 华北地区呼和浩特主节点主任,作为CERNET内蒙古自治区为其他教育科研单位提供接入服务的单位,多年的主节点工作使他更加认识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在吴承勇眼中,内蒙古大学的校园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点点壮大,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像很多主节点主任一样,吴承勇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而主节点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中的便利。吴承勇说,在主节点工作中他始终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对于兄弟院校的支持工作始终坚持不能反客为主,到位而不越位的原则;第二,从具体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大局,方案切实可行,获得有关领导的信任和认可,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另外,吴承勇还规划设计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的技术方案,并亲自组织施工,2000年建成呼和浩特地区光缆主干网,使呼和浩特地区的所有高校和教育厅、自治区考试中心全面接入CERNET。

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大连主节点主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英壮

李英壮:管理之道在于调和

在CERNET核心主节点中,大连是一个小节点,接入学校仅20个。李英壮说:“大连节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城域网。”李英壮认为,目前大连地区各学校网络之所以能够平稳地运行,彼此达成一个平衡状态,与历史形成的机制有关。

1 9 9 6 年,CERNET大连节点成立,成立之初未建城域网,各校出口流量由学校自身决定,本地的线路汇聚到大连理工大学。

谈及节点的工作,李英壮说,无外乎“服务”两字。对于“人本”的服务,李英壮有自己的办法。他组织了节点活动,27公里徒步,一路上十几个学校的相关管理员有说有笑,聊各自学校出现的问题、管理经验,也聊喜好、生活与家庭,一路走下来,彼此之间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也消解了工作的压力。类似的活动有很多,李英壮打心底喜欢这样的形式。

对大连各高校,李英壮通常有两个层面的服务,一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进行新技术培训;二是各校网络中心主任,是以交流沟通为主,一般是管理理念的交流。李英壮说话直截了当,崇尚少说多做,这给节点的各学校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一位基层的网管员说:“能用一句话说完的,他决不拆成两句,这是他的特点,给我们省了不少时间。”

1998年12月,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国家鉴定验收。

CERNET十周年(2004年)

王德民:网络就是我的兴趣所在

谈及CERNET,王德民毫不掩饰自己对它的感情:“从1994年CERNET建设初期,我就加入了这个团队,这么多年成长与共。”王德民不仅负责管理工作,还兼顾教学科研,他认为,身兼多职能相互促进把工作干得更好。科研工作扎实,对教学管理很有用,从事管理工作接触面广,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学科研的提高。他说:“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我都可以享受到乐趣,没有业余爱好,网络就是我的兴趣所在。”就个人兴趣,王德民表示可能更喜欢教学科研,但自加入CERNET,有幸成为主节点工作的管理者,他才有更多机会深入研究IPv6及网格技术。

CERNET东北地区长春主节点主任吉林大学教授王德民

杨庆海: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原CERNET东北地区哈尔滨主节点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杨庆海

从最初的使用者到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者,杨庆海见证了哈工大校园网络的从无到有。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UUCP邮件服务器以2400bps传输速率通过高能物理所接入互联网;1995年,建立了黑龙江省的第一个FDDI校园网,通过X.25(9600bps)连接到沈阳,正式接入CERNET。

网络与信息中心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技术人才,然而学校和一些IT公司相比,经济收入差距较大,这更加刺激了人才的外流。杨庆海认为,人才流动是客观规律,任何个体是无法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实际工作的损失。喜欢桥牌的杨庆海,更能体会共事者之间良好的默契和协作的重要性。在用人和管理方面,他有着自己的理论和方式:首先,注重早期选苗,在学生中注重选拔那些有团队意识,能吃苦肯钻研的人。其次,注重合作和共享。尽可能地让更广泛的人了解掌握资源,防止人才流失导致的技术断流。第三,在物质和奖励上实行倾斜政策。网络与信息中心对学校岗位津贴发放有决策权,根据贡献和岗位的重要度发放,不搞平均主义。

杨庆海说,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全方位统筹、系统化规划、长期坚持的事业。他常和别人讲,智商高是打好桥牌的基本条件,情商高是通向成功牌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仅此两点还不够,还要有责任感和灵气,这样才能成为成功的牌手。

CERNET管委会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1994年)

CERNET华东南地区杭州主节点主任浙江大学教授鲁东明

鲁东明:建设网络不能唯技术论

“当建设网络时,我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专业人员。”鲁东明认为,建设网络的关键是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服务,而技术只是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因此,在做校园网规划时,要尽量忘记自己是一个专家,忘记技术,这样才能避开技术的局限,最深入地了解需求。直到需求制定出来,需要具体实施时,才去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浙江大学在进行了前期的大规模校园网建设之后,重点转入了对校园信息系统和校园网资源的建设。鲁东明强调,要让校园网内的每名教师都能更方便地使用教学科研资源,这在只保证带宽的情况下是远远不够的。要创造学生、教师们的新需求,当学生、教师们的需求上升,应用多了,校园网的重要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CERNET华东南地区南昌主节点主任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

李建民:网络中心也是IT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对CERNET很有感情,南昌大学校园网建设和CERNET是同步的。”李建民说。从信息工程中心(网络中心)主任到校长助理,再到副校长,他一直在做网络,也一直担任CERNET南昌主节点主任。

“我懂网络,懂技术,就有底气,就敢于坚持,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把信息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遗余力推动信息化。”李建民曾这样说过。

南昌大学网络中心不但承担了校内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还利用建网和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为其他单位提供服务。为了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李建民采取灵活的策略,网络中心每年招聘一些新员工,经过一至两年的锻炼,其中的优秀者经批准可调入南昌大学。在不断对外承接各种信息系统建设的锻炼中,这批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也提到了很大提升。网络中心最红火的时候,工作人员超过100人,信息化系统甚至做到了国外。

随着网络中心在学校的作用日益重要,他们已没有精力再为其他机构做信息化开发工作,当时的招聘人员随即整体进入了国内某著名IT企业,并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李建民认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灵活的机制留人,是网络中心能够网罗人才的根本原因。

原CERNET华东北地区合肥主节点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杨寿保

杨寿保: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

教了32年书,杨寿保桃李满天下。百度或者Google一下,你会很容易发现学生对他的评价:专业出类拔萃,认真、负责,又幽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学生在社区里记录了他当时在校园网上申请开一个MUD的全过程,他写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杨老师的关心和很好的建议。为此曾经和杨老师有几次面谈,与他进一步的接触使我从刚开始只是想碰碰运气,基本没成功希望的心情变得满怀信心。”

对学生他总是充满耐心,不会轻易去否决什么事情。在认为可行的情况下,他会尽最大力量满足学生的心愿,为他们提供很多真诚的建议。“站在我们的角度,几乎很难理解网络中心的负责人所承受的压力和承担的责任。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是平头老百姓好当,‘官’这一字不好写。”这位学生感慨。

杨老师说:“我很喜欢我的专业,我也很喜欢我的职业。所以,我总希望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氛围。”30多年间,他一个人带过10个博士研究生,15个硕士研究生,同时给本科生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导论》的课程。“把书教好,把学生培养好”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

商少平:向实用业务型发展

网络给商少平带来最大的变化是研究工作,他所学的专业是海洋学,利用网络,他兼顾了海洋研究和网络研究。商少平教授伴随着厦大网络从无到有。1993年,他通过拨号上网到清华大学查文献资料,意识到网络对高校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向当时的厦大林祖赓校长建议筹建校园网,自此与校园网建设结下不解之缘。

1995年4月18日,厦大正式开通了与CERNET华东南地区中心(上海交大)的专线连接,1996年4月,厦大校园高速光纤校园网正式开通。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厦大完成了校园网的改造升级。

“过去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商少平教授说,他所说的过去的“主业”是指海洋课题研究,“副业”则是计算机网络。商少平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海洋遥感、数值计算。随着校园网建设工作的推进,海洋监测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这给商少平教授创造了主副业交叉的机会。

原CERNET华东南地区厦门主节点主任厦门大学教授商少平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上图为当年的64K调制解调器,以及六高校的全国性联网拓朴图。

陈国华:网络改变职业规划

原CERNET华东北地区青岛主节点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国华

谈起网络,陈国华笑言自己是半路出家。大学时,他的专业是物理,毕业后的10多年里,他先后担任过学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领导。2002年,他得到一个去英国学习的机会。正是这个机会,改变了他日后的职业规划。

在英国学习时,他最大的感慨与体会是,网络在师生的课堂学习、课题研究、相互沟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学习,其效率和效果让他着迷。这一切,使他相信:网络启迪了人们的意识和想象力,未来的教育一定会与网络密不可分。

当时是2002年,国内的网络也在蓬勃发展。各学校设置有计算机系、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等,学校机房也总是满满的学生。但网络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正说明,网络的应用在我国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一年的学习结束以后,他回国。当选择了做中国海洋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同时兼任CERNET青岛主节点主任。

葛连升:坚持为人才松绑

CERNET华东北地区济南主节点主任山东大学教授葛连升

作为CERNET 济南主节点的负责人,葛连升和众多参与校园网络创始和建设的主任一样,始终将CERNET作为一项事业,同时也对互联网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1996年4月,他离开山东邮电管理局,重返山东大学,参与校园网建设。直觉告诉他,互联网络一定是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

他和同伴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机制创新,坚持“事业凝聚人、环境培养人、感情团结人、待遇不伤人”的二十字方针,坚持为人才“松绑”,“抓大放小”,让他们从网络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从2003年起,每年开办暑期网络学校和多期技术培训班,一批又一批学生网管陆续参与到校园网建设和运行管理中来。

CERNET华中地区长沙主节点主任中南大学教授黄烟波

黄烟波:义无反顾加入CERNET

1995 年,中南大学加入CERNET,1998年成为CERNET节点院校。“我们是义无反顾地要加入CERNET。”黄烟波教授认为,CERNET有着自己的优势,并为此多次呼吁,希望更多的同行了解这个优势。“CERNET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CERNET成员可以做很多学术上的研究,它还拥有大量教育资源,这是其他网络所不具备的。”

在湖南,黄烟波教授不遗余力地推进CERNET的建设,自从成为CERNET长沙主节点,包括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等单位都通过中南大学接入了CERNET。

长沙节点也利用这个机会,为全省培养网络人才。在湖南省,以长沙节点为核心,团结了一批网络人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黄烟波教授也成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委员会大专家组成员,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咨询,还亲自到一些大学和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参与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CERNET华中地区郑州主节点主任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

王宗敏:信息化工作三种境界

王宗敏借用晚清学者王国维评述文学的三种境界,来总结信息化工作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顾以往的工作,他认为对信息化事业的追求必须经历这三种境界。他解释说, 当学校网络中心主任时,认为信息化工作应该是学校中最重要的,总感觉领导重视得不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来为郑州大学的多校区网络一体化工作奔波,为实现这一规划,受苦受累也在所不惜,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他到研究生院的岗位上时,才发现原来信息化工作是重要,但只是学校诸多重要工作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工作比信息化更重要,如学科建设工作、人才强校等。信息化必须在得到学校各个重要职能部门的主动推动下,才能呈现信息化的春天,达到自己追求事业的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境界”的想法原本是王宗敏在总结研究生工作时产生的,但他自然地回想到多年来在教育网络内的工作,深切感受到网络工作者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他说:“我们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进行所谓的创新,造一条与别的路都不通的小马路,毫无意义。网络工作者要放眼长远,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CERNET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主任广西大学教授梁京章

梁京章:网络为西部发展插上翅膀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早实施网上招生录取的省份,网络完全改变了传统的高考录取模式,带给录取者、考生和家长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网络已经成为了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国家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14所西部大学设立了“西部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培训项目技术骨干。梁京章所在的团队也参与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民族地区教育应用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互联网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习惯,作为西部的教育工作者,梁京章们正在为改变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基础薄弱、优质资源匮乏的状况尽一份力,希望借助于网络可以为西部的腾飞插上翅膀。

李肖坚:传播互联网的美与好

“她出生时十分弱小, 但每个时辰都在长大。 一旦在大地上蔓延, 震撼着周围的世界。”借用《荷马史诗》,1996年的李肖坚准确地形容互联网。

当时,在广西师大,刚刚诞生的校园网络也给了全校师生几个大惊喜。来自瑞典的留学生劳拉急需找到她的哥哥提供资金援助,但是好几天无法接通国际长途,于是,忧心忡忡的她找到网络中心。邮件上午刚被发出,下午就收到回馈。在学校提供了银行账号后,资金很快到账。在一旁观看的老师惊诧不已。让全校师生惊喜的事情接踵而至。对外交流密切的外事办公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个申请了电子邮箱。就在电子邮箱发布到学校网页上的当天,就收到了邮件。邮件来自一位留学美国的校友,通过这位校友,外办和多位在国外的校友联系上了。当时在中国能上网的学校还不多,一些在海外的校友将学校主页内容打印后在同学中“炫耀”并广泛散发。对外交流取得了实质性的工作进展,各院系对网络的态度由此急剧转变,从不甚关心到变得开始关注。

这段时间内,李肖坚创造机会努力让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接触网络,加强实践训练。1997年夏天,广西招生考试院的领导找到李肖坚,请他帮助建立广西招生考试网络。从此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远程招生录取工作一跃成为全国的先锋,广西师大网络中心的声名随之跃起。

原CERNET华南地区桂林主节点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肖坚

刘家宁:推动IPv6网在海岛延伸

CERNET华南地区海南主节点主任海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刘家宁

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之后,刘家宁回到家乡海南,在海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海师大)任教。多年的岛内生活使他对“路”有着更为复杂的感情。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说:“海南省身处岛屿,与外界的通路偏少,但是经过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将现代社会的另外一条大路——网络建得更好、更宽。”

2006年4月,海师大校园网亮相第五届全球IPv6高峰会,它是国内当时真正实现整个网络从IPv4升级到IPv6的校园网。专家表示,对IPv6的应用来说,这消息令人鼓舞。“我觉得我们的定位是对的,就是推动应用,让学生能体验IPv6,也可以做一些在IPv6上的科研。我希望,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上,我们要拼命往前走,走出一条符合自己情况的路子。”海南“大学新区”便是他们在全省高校中开拓IPv6网络的新天地。这个大学新区占地10000亩,建设面积352万平方米,8所高校进驻新区。

张凡:快与慢的辩证

CERNET华南地区深圳主节点主任深圳大学教授张凡

他热爱网络,从多年前接触互联网到今天,热情不减。张凡认为,互联网很奇妙,内涵深厚,充满哲学的味道,开放和自由是其最基本的哲学。

“深圳很年轻,人们的眼界开阔,思维开放,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更容易并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年轻的深大同样如此。他正好是那种喜欢钻研、尝试新东西的人,参与建设深大校园网给了他这样的机会。1983年才成立的深圳大学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经常先行一步。1988年,深大建成校园网,是全国最早建设校园网的高校。随后很多老师从国外回来,他们对网络的需求很大,于是,1992年深大校园网通过香港大学接入Internet。1995年,它首个联到学生宿舍。1997年底,IPTV最初登录国内,深大校园网又第一个吃螃蟹。“我们的执行力很强,一旦认准某条路是对的,就会马上行动。”张凡说,但是在行动之前,又要慢,因为欲速则不达。他坚持:“技术再好,没有实现和应用的可能性,不要强扭。需求做好了,再去快速行动,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原CERNET西南地区昆明主节点主任云南大学教授邓世昆

邓世昆:建设畅通的校园信息高速路

新世纪初,邓世昆开始负责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当时,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正准备启动,西部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也即将开幕,同时,云南大学也正准备扩展洋浦校区,网络中心意识到这正是发展校园网的好时机,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带动下,云南大学有目标、有策略地开始建设校园网。”对于校园网建设,邓世昆表示,校园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进行准确定位。要认识到,校园网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如同宿舍、食堂、教室一样不可缺少。针对那种认为建设校园网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师生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的观点,邓世昆说,如果仅是为应用此功能,租用网络完全可以经济地实现目标。而事实上,校园网是学校自身的信息高速公路,没有这条信息公路,学校就不能实现信息化。因为,学校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等办公信息都要在这条路上跑。只有这条路才能真正做到为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服务。

原CERNET西北地区兰州主节点主任兰州大学教授陈文波

陈文波:网络改变“孔雀东南飞”

1994年11月,在漫漫黄沙中的敦煌研究院,世界一流的考古专家和美术专家们济济一堂,认真聆听陈文波讲授用以管理世界一流文化遗产的计算机知识。此时的陈文波,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然而传播所学为其他学科专家所用的那种自豪感,支撑着他在以后的网络工作中的激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文波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IT人,没有激情是不够格做IT人的。”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不懈努力,在兰州大学内做着IT文化素养的普及工作,他说:“网络可以做比看电影更多的事。”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在学校开始进行网络服务科研的艰难进程,他说:“我们要让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一起坐到一张桌子上,探讨利用网络进行高效的协同合作。”兰州大学有60%的学生来自农村,尤其是信息学院的学生,接触计算机都较晚,一般都是到了大学里才开始计算机和网络,一些基本的网络常识较为薄弱。针对此,陈文波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做基础的理念灌输工作,不应该把大量的问题,如安全问题、网络负载问题、垃圾邮件问题推给社会,甚至交由机器来控制。

CERNET西北地区网络中心西宁主节点主任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马克

马克:以大应用突破困境

从1986 年起,马克就扎根青海师范大学从事信息化工作。1996年,CERNET西北地区校园网建设上马,他与时任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张德运、新疆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吴向前等成为了西北地区校园网建设的先驱者。

谈到十多年的建设,马克认为最关键的变化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他说:“在西部校园网工程之前,我们的流量在10M以下,而工程完成之后,我们的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中,西宁市建设完成了四所本科院校的宽带校园网和宽带2.5 G的环状教育主干城域网。从2002年10月开始,到2003年底结束,一共部署到了36个单位,覆盖了西宁市大部分大、中院校及主要教育、科研单位,周边其余高校及相关单位和部分重点中学也可宽带联入。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批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传输等应用系统。这对改变青海省高等教育的落后状况,实现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缩小与发达省区间的差距,全面提高青海省教育信息化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尼玛扎西:拉近西藏与世界的距离

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尼玛扎西回到家乡西藏。这之后他所做的努力归之一句话便是拉近西藏与世界的距离,让世界了解西藏,让西藏认识世界。

1997年,教育部和CERNET决定在西藏建立主节点,任务落在了尼玛扎西身上。年初,他还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就收到学校的消息:要求他负责建设CERNET西藏主节点。4月他一回国先去了电子科技大学考察学习、熟悉工作,旋即回到西藏大学开始着手主节点的建设。CERNET主节点在地球最高点建成了,这是西藏第一个与世界联网的中心,西藏自治区的互联网建设也以此为标志开始建设,时间是1997年6月。在那之前西藏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主节点的建设与西藏大学校园网的建设是同步进行的。他们“白手起家”,在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才以及开通应用一系列工作之后,西藏大学校园网初具规模。

尼玛扎西说,西藏大学校园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服务到全面服务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现在,西藏大学校园网覆盖了4个校区,接入的校内信息点有10000多个,各种网上应用系统都已经上线并在不断丰富。尼玛扎西说:“网络改变了西藏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改变着高原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为西藏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契机。”

CERNET西南地区网络中心西藏主节点主任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

高玉琢:育人是百年大计

CERNET西北地区银川主节点主任宁夏大学教授高玉琢

宁夏大学校园网于1994年11月起筹建,是全国第一批100所入网高校之一。从1994年参与这一建设起,高玉琢亲身经历了校园网和CERNET主节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信息化建设的大小事务。

2001年,世界银行投资50万美元,建设完成“世界银行—宁夏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中心(DLC)”,该项目的建成与开展的培训工作,对宁夏乃至西部远程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从那时起,宁夏大学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就担负起远程视频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利用CERNET,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完成的天地网跨校教学项目;大学英语网上教学项目等。高玉琢也在远程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主张,教学模式应该是立体化全方位,以达到教学要求为目的,而不是以先进技术应用为主要目标。“育人是百年大计,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遗害无穷。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网络教学要做什么,什么条件下的被培养对象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吴向前:大力推广CERNET在边疆建设

原CERNET西北地区乌鲁木齐主节点主任新疆大学教授吴向前

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自治区有其特殊性,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信息流通不畅,全疆的信息化工作比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作为多年的节点主任,吴向前认为,越是不加快信息化建设,数字鸿沟就越严重。

新疆大学作为CERNET西北地区网络乌鲁木齐主节点,承担了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广大教师使用网络,了解学科前沿内容,学习发达地区高校优秀的教学方法,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二是大力推广CERNET在新疆自治区的建设,拓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覆盖面。

猜你喜欢

校园网节点建设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