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仲:举世论水第一人

2014-03-15

中国三峡 2014年3期
关键词:齐桓公管仲齐国

管仲:举世论水第一人

文/陈 陆 编辑/任 红

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前的管仲塑像。 摄影/聂鸣/FOTOE

立言、立德、立功,是先秦诸子名传千古而不朽的根本。管仲,其德曾为人所诟病,但其赫赫功绩,却在先秦诸子中卓然矗立。他以“春秋第一相”的身份载入史册,又以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而威震华夏。

在其立言之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治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成为举世论水第一人。他指出,只有治理了水害,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难怪孔子连连发出感叹,“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将被发左衽矣”!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管仲(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或敬仲,尊称管子。颖上(今安徽颖上县)人。他出身贫寒,曾做过小本生意,养过马,服过兵役。他走游四方,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社会经验。在狼烟四起的诸侯纷争之中,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难,思索着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的大计,并在为实现目标努力实践着。他曾一度侍奉齐国的公子纠,与齐桓公进行继位之争。后齐桓公胜,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沦为阶下囚。但由于他出众的才能,受到齐国大夫鲍叔牙的让贤推荐,遂被思贤若渴的齐桓公拜为上卿。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天下无主,诸侯纷争。管仲在任齐国国相的四十多年里,如何抓住时代契机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对外,他以非凡的睿智制定了“尊王攘外”之策,以尊崇周天子为名,行号令诸侯之实。齐桓公多次会盟天下,使齐国成为了当时华夏的权力中心。“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达到军事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他又联合北方邻国抵御外族——山戎族的南侵。

对内,他改革内政,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他认为治理国家和人民,必须先从经济入手,因为物质基础对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故治国者常富,而乱国者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他的这些观点符合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精髓,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进步意义。

为了发展农业,促进经济的繁荣。他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田赋制度,按照土地的肥瘠定赋税的轻重,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此举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齐国靠海,有发展盐业和渔业的优势。他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鼓励渔业发展,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提升,齐国很快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春秋五霸图。

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都力图一统天下。由于割据,各国互相敌视,水利建设更是“壅防百川,各自为利”。对自己有利的水利工程则干,于自己无利的则不为,因此,河流得不到统筹规范和综合治理。不仅如此,一遇水灾,为了避免自己的国家被淹,甚至以邻为壑,将洪水引向邻国,将灾难转嫁给别人。诸侯间的连年战争更使得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加之水灾、旱灾、虫灾频仍,齐国的百姓灾难深重,他们都迫切需要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害为利。

管仲在多年的游历生涯中,亲眼目睹了这些灾害给百姓带来的苦痛,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和水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管子·禁藏》中明确指出:“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土地和水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他在辅佐齐桓公时,首先改革齐国仍旧保留的井田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实行按土地的肥瘠决定税收轻重的税收制度,得到人民的拥护,生产积极性高涨。他十分注重水利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管子·立政》中说:“沟渎不遂于隘,障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反之,“沟渎遂于隘,障水安于藏,国之富也”。

齐桓公向他咨询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说:“我称王不久,人心未定,国势不强。如今想修理朝政,立纲陈纪,该从何下手?”

管仲答道:“一是把握国家的四维,即礼、义、廉、耻。这四维不加以弘扬,国家就要灭亡。二是要关注治水。因水是万物之根本,水是土地的血气,就像筋脉流通一样。一个国家是否得到安定治理,不用别人告诉,看他国家的河水治理情况便知道。一个国家必定喜欢肥沃的土地,但离不开水。”

管仲在与齐桓公探讨治国方略时,还进言道:“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除五害,以水为始。”管仲将治水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

他不仅强调水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还提出水对生命、对万物生长都至关重要。在《管子·水地》中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除太阳、土地之外,人类和其他所有生物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元素,也是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为文明以水而生,以水而兴,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

他还说:“是(水)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大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华,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机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这里他强调水浮天载地,无处不在;万物靠水滋养,无水则失去生存的根本。

管仲在2000多年前对水的经典论述,与人和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唯心论针锋相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管仲像。

置水官 使都匠 保堤防 安水藏

齐桓公请教管仲“为备五害之道”,即除五害的具体办法。管仲对曰:“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即为了消除“五害”中危害最大的水害,管仲采取的具体措施,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国家专门设置管理水利的官员,任命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统率校长、官佐和各类徙隶。然后挑选水官的左右部下各一人,当水工头领。派他们巡视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凡应当修缮的地方就拨给士卒、徙隶修缮。

明确水官的职责,大力兴修水利建设。他说“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有凶旱,有所分获,司空之事也。”

司空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吏。他的具体职责是负责积水的排泄,沟渠的疏通,堤坝的修筑,水库的贮存。这样,即使遇到水灾,也不影响五谷的生长。即使发生旱灾,粮食也有收获。

他还饬令在河渠修筑防洪大坝时,在河渠边的不毛之地挖一些大小不等的水库。即“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水库)。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水四周。”大水库修堤,小水库修防,使堤防围绕水库四周。这样这些水库既可以分洪抗涝,又可以蓄水灌溉农田,一举两得。这就是今天说的“沿河挂铃铛”的治黄方法。

为了保护堤坝,他提出每年堤坝要加土修补,堤上“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枸,以备决水”。即在堤上种植荆棘灌木,来保土固堤。还要种植柏、杨等高大乔木,在洪水冲决大堤时备用。为了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他建议齐桓公,对那些为植树造林作出贡献的能人,奖励金一斤,相当于8石粮食。

识水性 借水势 兴水利 治水害

在《管子·度地》中,当齐桓公询问管仲水的特性时,管仲将水分为干流、支流、季节河、人工河和湖泽五类。他认为治水要根据不同水源的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兴利除害,使其为灌溉和航运服务。

他说,“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

就是说,水的性质,从高处往低处流就快,以至于把石头冲走;从低处往高处流,就停而不行。所以把上游水位提高,用瓦管将水引流下来。瓦管每尺有十分之三向下倾斜,水就可以急行四十九里。然后使水迂回到更远的地方,顺应其流势往高处。这里管仲所说的过水的瓦管便是今日的渡槽。可见,2000多年前,齐人已经懂得在山地采用渡槽进行输水灌溉了。

灌溉水是通过渠道和其他建筑物送往田间的,这就需要选择适宜的断面和比降,以及修建拦水和输水建筑物。他说堤坝的断面“大其下,小其上”,即堤坝的基础要宽,才免于被水冲垮。

在《管子·度地》中,他对渠系水力学的观察也十分细致,并作了生动的描述。他说:“水的性质,是走到曲折的地方,就停而后退;满了,后面就推向前进。地低就走得平稳,地高就发生激荡,地势曲折则将冲毁土地。如地势过于曲折,水流就会跳跃,跳跃则偏流,偏流则打漩,打漩则集中,集中则泥沙沉淀,泥沙沉淀则水道淤塞,水道淤塞则河流改道……”

他说,渠道的比降大了,水流过快会冲毁渠道;比降小流速慢了,又会造成渠道淤积。他甚至计算出了一个合理比降,大约是千分之一。他还提出,当渠道通过道路、河流或山谷时,还需要修建多种形式的建筑物,如渡槽、跌水等。陡坡、跌水之下容易产生水跃,会对渠道产生危险冲刷。对于渡槽他也提出了进水高程必须高于出水高程,否则水流不能通过。

2000多年前,管仲就能对渠道工程的水力学作出明晰的说明,特别是对水跃和环流两种破坏性的水力现象,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论述,实在难能可贵。而他对水利工程的了解,也充分证明他平时重于实践、精于思索和注重积累的精神。

平时有备 祸从何来

为了防备来年的水害,管仲要求每年秋后就要核查治水大军的人口,普查劳力状况,备好治水工具和物资。

管仲主张,水利工程的劳力要从百姓中抽调。秋末要按家里人口的数量、土地的多少抽派劳工,组织治水队伍。他要求基层选派的劳力,要区分男女老少不同的劳力状况上报“都水官”,“都水官”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劳工人数,然后“都水官”再通知下级水官,让他们把选定的劳工人数,会同三老、里有司、伍长等到“里”(“里”是一百家组成的一个基层单位)中具体研究,最后再与选定劳工的父母协商确定。

修堤的工具及物资,也要在冬闲时准备。工具也从民间征集,并明确规定:每十家为一征集单位,土筐、锹、夹板、木夯为一套,要备六套;备土车一辆,雨篷两个。甚至连吃饭用具都有明确规定,每人两套并保存在“里”内,以防遗失损坏。水官和工匠头领还要依靠三老、里有司、伍长等检查所备的工具和物资。

在冬闲时,由州大夫率领,派出甲士轮流砍伐治水工程所需的木材,并堆放在水旁,以备待用。治水物资必须按时保质完成。这就是管仲所说的“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此谓素有备而豫具者也。”

管仲还要求,经常派治水官吏冬季就视察堤防,发现要修缮的问题及时向都水官报告。都水官一般在大地解冻、农事较少的春季组织劳力修筑堤防。因“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裂之时”,土含水量适宜,易夯实堤坝,质量有保障。此时是“山川涸落”的枯水期,有利于河床滩地取土筑坝和疏浚河床。又恰逢是“故事已,新事未起”的农闲时节,昼益长而夜益短,易于组织劳力,也适宜劳作。

大堤修筑成功后,还要时常巡视检验。若遇大雨,堤防需要覆盖要及时覆盖;冲水时,堤防需要屯堵时就要组织劳力及时屯堵。一年四季以保持堤防不坏为治水成效。这就是管仲强调指出的“平时有备,祸从何来”。

由于管仲缜密的思考、周密的布置和细致的安排,齐国的水患得到治理,旱情也大大减轻,农业得到大的发展。

春秋名相 世代流芳

管仲一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孔子所说:“微管仲,吾将披发左衽矣!”即没有管仲,华夏早已亡于异族了。这个评价绝非过誉。齐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华夏民族的繁荣和稳定。管仲“相地而衰征”的田赋制度,承认了私田的地位,为后来井田制的废除开了先路,也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产生了积极影响。

管仲成为了我国春秋时代的名相,也成为历代将相效仿的榜样。三国名相诸葛亮,对他也无比仰慕、敬重,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魏、蜀、吴三分天下。他们因在中国历史上居功至伟而万古流芳。

除了立功之外,管仲还有一部巨著——《管子》留给后世,他深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齐桓公管仲齐国
老马识途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齐国强 作品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秉笔直书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