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桥听茶

2014-03-15

中国三峡 2014年3期
关键词:茶坊玉露清江

风雨桥听茶

文/吕金华 编辑/田宗伟

恩施城早就该有这样一座桥的。

现在有这样一座桥了。

有了这样一座桥,桥下清清的清江河水就滔滔地流进人们的心里去了,常年不息的潺潺水声就孜孜地流淌进人们的灵魂里去了。有了这样一座恢宏的土家干栏式桥梁,这清江和两岸滚滚红尘中行进的车流人流以及四面逶迤的青山就有了灵魂的依归,也就使得这座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有了灵秀而又高贵的气质。

入夜,站在桥上,倾听桥下潺潺流水的声音,那声音穿过地底透出,植入我的骨髓,使我得以孤独地品味这座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城市,身边的市民,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怡然自得,流行音乐的混响中清新地有丝竹管乐咿呀透出,像我孤独而又恬静的心境,自恋出适意的风景来了。

抗战时期湖北省临时省会的历史从脑海闪过,大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在恩施这块土地上战斗的英姿从脑海里闪过,黄庭坚热汗涔涔跋涉在恩施山水的身影从我的脑海里闪过,巴蔓子舍身为国的豪迈、柳叶剑冷月般的寒光从我的眼前闪过,随大山深处涌出的清江河水奔涌到我的脚下,又向远处奔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圣人的话真是意味深长了几千年啊!

于是,我知道了,我的孤独是因为我自己知道自己太渺小了。在这条河上,以及这条将汇入世界第三大的河流上,我比远古的那里尘埃还要渺小。而我又知道,我的恬静又是源于对这条河以及这条河的流域的深爱。

于是,约上三两个文朋诗友,上到这座桥的二楼,叫一个包间,品茶。

这是品茶的绝地。

河水就从这桥下流过,夜色中的清水走廊华灯璀璨,与流光溢彩的风雨桥相互辉映,河水的声音更清晰了,楼下桥面上的嘈杂远了。清江两岸的光影里,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光,远处高塔上的射灯一次又一次地从高空、从我们所在的窗前掠过,如梦如幻,那感觉,亲切而和谐,真的是超尘脱俗了。

难怪叫“清和茶坊”,一个挺有诗意的名字。

一个人凭窗独坐,要上一杯清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静静地坐着,是别有风味的。白天在俗不可耐的尘世里的一切烦恼都不在了,就剩下波光月影相伴,隐隐约约地还可以听得见桥两边的广场上流行的清江舞的音乐,老人们还在跳着摆手舞,芸芸众生,自在自己的天地里。

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景致呢?

当然,茶是可以自己选的,西湖的龙井,福建的乌龙,都匀的毛尖,昆明的普洱,全国各地的名茶是可以任意选叫的,本地人来这里,可以品味来自全国各地的香茗,把思绪放飞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以至于远古。以上这些香茗,是为恩施本地人准备的,在这个小城里的芸芸众生中,能够有机会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毕竟有限,茶,是得山水之灵气的,得文化之血脉的人间嘉木,在现在信息社会,只要读万卷书,不必像古人那样行万里路就可以的。如果是有朋自远方来,则可以稍稍铺张一点,视客位的多少,好好地下点功夫,每人来上一壶“恩施玉露”,或者一壶“翠泉”,或者一壶“沙龙”,都是本地名品,对于本地人来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平时品一壶“玉露”再随意不过,而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可是历史悠久的湖北名茶,一盏在握,轻轻小啜一口,顿时满口生香,那土板栗的香味绵密而悠长,家长里短之间,恩施土苗风情就尽在其中了。于是,有一个机会,我就为“恩施玉露”作过一首诗:我本逍遥客,独爱恩施茶。武陵雨露醇,滋养嘉木华。春深叶芽嫩,秋来香万家。有朋慕名归,相聚话桑麻。把盏谈锋劲,神思到天涯。

当然,在这样的氛围里,仅仅只有茶是不够的,得配上一碟花生、瓜子、山楂和些许甜点,最好。神思就飞到恩施的山山水水间去了。

风雨桥上的清和茶坊。 摄影/章新俊/CFP

不要像陆羽那样把品茶之事做得那样极致,就这样慢慢地啜饮,细细地品味就行了。

香茗之魂就这样沁进我的肺腑。

有人说,土家女儿会就是土家情人节,学界正有争论,我是不赞同这种说法的,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还原于民间也好,由政府主导也罢,界定为已婚男女幽会也好,青年男女的相会也罢,反正作为一张文化的名片,已经是越来越响了,都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是重情重义的民族;有人说,恩施的撒叶儿荷是我们这个民族参透生死的舞蹈,哭着来笑着去,现在哭着笑着已经到青歌赛上去拿回大奖了,也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豁达而又具有大智慧的民族。当然,龙船调的旋律、黄四姐的歌声已经在五洲四海飘扬,许许多多的表达我们这个民族认识世界、理解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这山山水水间生长的洋芋、苞谷、麦子和水稻,养育了我们这个临清江之水而居的民族的筋骨,也像这山山水水间武陵玉露滋润的嘉木一样,清香入于肺腑,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

这不是一壶好茶么!

坐在清和茶坊的包间里,听窗外潺潺雨声,听桥下滚滚涛声,就知道,这雨声已经下过几千年了,这涛声已经奔腾过几千年了,我不过是这江边听雨听涛的一个匆匆过客,这涛声会不舍昼夜地一直奔流下去,这雨声也会和这涛声一样,不绝如缕。穿越了腾龙洞的江水,穿越了恩施大峡谷的江水,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它穿山越峡呢?而我,不久的将来就会是一粒飘散的尘埃。但是,这雨声听过了,这涛声听过了,我这粒尘埃就已经与其他尘埃有了不同,因为我在这座桥上的茶坊里,用这江水煮过一壶自己喜欢的雨露茶,得了这山水之灵气。而且,同许多用这江水煮过茶的先人们相比,他们是没有机会在这样一座桥上来品茶的。我是多么的有幸!

我在这里品味的是我自己的人生况味,不是陆羽念的茶经。

清江上有这样一座桥,桥上有这样一座茶坊,真好。

在这桥上,在这茶坊里,一壶香茗,几碟蚕豆,薄雾缭绕间,灯影喧嚣里,一切都在自身而又远远相隔,就这样沉静在无边的遐想里,唇齿间玉露的醇香满腮,心境清明而和谐。这大概也就是这桥名“风雨”,而茶坊名之“清和“之意。

这样曼妙地品过恩施玉露,品过山川历史及芸芸众生,行走在滚滚红尘间,我心淡定如石。

猜你喜欢

茶坊玉露清江
玉露香梨“赛美人”
张文胜《清江帆影》
寒露感怀
“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建设
似淡却浓
冰灯玉露烂根怎么办
清江引
《水浒传》中的茶人茶事
游篁岭
鱼跃清江 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