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伦贝尔大草原:吉祥三宝的故乡敖包相会的地方

2014-03-15

中国三峡 2014年3期
关键词:套娃鄂伦春敖包

呼伦贝尔大草原:吉祥三宝的故乡敖包相会的地方

文/张 涛 编辑/田宗伟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摄影/刘朔/FOTOE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城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生活着汉族和蒙古、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的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一下车,我们就被这里美丽的草原圣景深深迷住了。大家拿着手中的照相机抓紧每一秒宝贵的时间,记下这美好的一刻和永久的回忆。这里还是“吉祥三宝”的故乡、敖包相会的地方。“吉祥三宝”的两名主唱乌日娜和英格玛从伊敏河畔走出,草原歌曲《敖包相会》从这里传唱于祖国的大江南北。鄂温克旗巴彦呼硕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外景拍摄地,一首主题曲《敖包相会》唱响大江南北,巴彦呼硕敖包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敖包”,吉祥三宝组合的故乡在鄂温克旗,享誉盛名的五彩呼伦贝尔少儿合唱团的成员大部分都是鄂温克旗的孩子。

顶着滂沱大雨,我们又走进了大兴安岭的林海深处,探寻走出大兴安岭的神秘的鄂伦春猎民。在托河办事处,我们见到了鄂伦春族的全国劳模——希日特奇村党支部书记白色柱。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这位被人们亲切称之为“酋长”的鄂伦春猎民认真地介绍了自己从大山走向幸福生活的经历。白色柱生于1958年,中等身材,一张古铜色的脸那么平静祥和,却又透着朴实而又神秘的慑人气势。为了迎接我们,白色柱特意穿戴了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缝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白色柱13岁第一次跟着父亲上山打猎,在马背上度过了十几个春秋,成为优秀的“莫日根”(猎手)。

敖包相会的地方。摄影/张涛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为了鄂伦春人的生存,1996年,旗政府发布了禁猎令。白色柱走出山林,交出了猎枪。随后,白色柱带头承包了500亩荒地。这年夏天,500亩麦地绿浪滚滚,吸引了众多猎民的目光,他们纷纷到白色柱的麦地观摩。当年,白色柱收入7万多元,不但还清了贷款,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放下猎枪的白色柱成为猎民致富的带头人。2000年,白色柱的胸前又挂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奖章。50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鄂伦春猎民乃至鄂伦春民族正在经历一次崭新的心理转换、实现一次生命价值的再定位,白色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使我们看到了鄂伦春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满洲里,曾经是一个偏僻的边陲小城,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商都。60年间,满洲里这座拥有着百年历史的口岸悄然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完美巨变……8月,我们抵达满洲里。在满洲里机场,身着盛装的美丽俄罗斯族少女向我们捧出“面包和盐”,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当我们走进满洲里,在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里细细品读满洲里。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1901年,沙俄修筑东清铁路时取名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便成了“满洲里”。这座拥有百年历史、融汇欧亚文明的口岸城市,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东依兴安之脉,南濒呼伦之水,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自古就是亚欧两大洲间的重要商埠,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我们到的那几天,每天“空降”满洲里的游客达5000人。走在满洲里的步行街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使我们如置身于异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现代性。满街都是琳琅满目的正宗俄罗斯纪念品,咖啡、巧克力、伏特加、水晶杯、树皮画、首饰盒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纪念品就像强力的万能胶粘住了每一位游客的双脚。

满洲里看上去像一座欧洲的城市,建筑风格充满异国情调,满街都是国外游客,并以俄罗斯人居多,据说高峰时每天入境人数超过一万,大多是来度假的。采访团抵达满洲里的时候正是旅游旺季,旅馆的房价很高,四星标准(未挂牌)要五六百,好在旅馆数量多,二星标准的一般200,私人小旅馆就更便宜了。满洲里街市充斥着酒吧、西餐厅、中餐馆、商店,高级宾馆里有夜总会,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住下来,慢慢品味这个城市的独有魅力。满洲里还是一座可以慢慢转悠、享受的小城,当夜幕降临,一阵阵悠扬的俄罗斯民歌在街市里回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三套车》……让我们备感亲切,仿佛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在满洲里,西餐肯定是游客们的必选。在这个中俄边境城市,品赏一顿比北京老莫餐厅老莫味道还要好的美味西餐,可算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了。干一杯伏特加,几片俄罗斯红肠,在俄罗斯风情歌舞里与火热奔放的俄罗斯少女共舞。

套娃。 摄影/张涛

30米高的套娃在蓝天下矗立着,这是满洲里的套娃广场。临近套娃广场,我们已经为这个巨大的套娃赞叹不已了。对套娃,其实大家早就不陌生了。“套娃”是俄罗斯的一种民间木制玩具,一般由七八个木娃,由大到小渐次套合在最大的一个体内组成,可分可合,因而称为“套娃”。在满洲里套娃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套娃五颜六色,异域情调扑面而来。满洲里套娃广场的套娃,大大小小,有序地分布在广场的各个区域,大的有几层楼那么高,小的和成人一般大小。高30米的大套娃,是套娃广场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达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套娃外部彩绘分为三面,由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少女的形象组成,分别代表中、俄、蒙三个国家,突出体现了满洲里三国风情兼得的特色。在主体套娃周围还有8个功能性套娃和200个世界名人及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在套娃广场,还有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形式各异,制作精巧,美轮美奂,让我们大饱眼福。

除套娃广场外,在通往俄罗斯的中国国门的9公里大道两侧也布满了一组组神采各异的彩娃,构成一道独特的美妙景观;而在满洲里市区,许多商场,乃至小店门口都置放着可爱的套娃,甚至连垃圾箱也采用了童真童趣的套娃造型,让人在漫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套娃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觐见边城通往俄罗斯的中国国门。站在国门的遥望台上,目光远眺远东,近处一片片丛生的茅草,远处隐约可见边界那一处俄罗斯的零星村落。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俄罗斯大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美文《白净草原》。

所有的人喜爱在国门下留影:国门下,41号界碑的前方,以满洲里湛蓝的天空为背景,让荒漠草原成为视野的轮廓。站在边界线的旁边,茫茫四野,两道不见边际的铁丝网,两条不同的火车轨道,两座不同国家的国门,两座不同的城市,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今天的盛世背景下悄然地融合着。当满载货物的国际列车穿越过两座国门,我们不由得激动了,这样的穿越,是一种流动,一种交互,更是友谊,是密切的合作。走进第五代国门,能看到各种出售俄罗斯商品的商店,俄罗斯套娃、树皮画、咖啡、巧克力、军刀、望远镜、手表、化妆镜,物美价廉。另外标有“正宗俄罗斯商品”的钱币、邮票、油画等应有尽有,许多游客都拿出砍价的本领,过了一把购物瘾。

国门之侧,是个开放的边贸市场。远远望去,停放着约20辆大巴,那是远途而来的俄罗斯人,到边城来购买中国商品。他们走下车来,行色匆匆地通过中国神圣的国门,直奔边贸市场。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近的来自俄罗斯赤塔,远的来自贝加尔湖畔。

中俄边境。 摄影/张涛

猜你喜欢

套娃鄂伦春敖包
Package Deal
亲亲的鄂伦春
祭敖包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有趣的套娃
神圣的符号:还原一个真实的敖包
凝望鄂伦春
神圣的祭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