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阿尔寨石窟

2014-03-15

中国三峡 2014年3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西夏石窟

神秘的阿尔寨石窟

文/张 涛 编辑/田宗伟

阿尔寨石窟远眺。 摄影/张涛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最后一次征伐西夏,在鄂尔多斯草原成吉思汗勒马四顾,但见山青水秀,风光秀丽,陶醉之际,手中的镂金马鞭不觉落地,侍从欲去捡起,成吉思汗挥手制止,沉思良久,说:“此地甚美,为吾百年之后安葬之。”

谁想一语成谶,次年,也就是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却逝于军中,遗体运回草原安葬。由于葬俗特殊,而且保密措施极为严密,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成了千古之谜。

为了寻找成吉思汗的安葬地,至今,考古学者们在蒙古国的肯特山、杭爱山、阿尔泰山、乌兰巴托以北乃至俄罗斯的图瓦、布里雅特等地,都曾进行过实地考察,最终一无所获。不久前,《国家人文地理》杂志记者获悉,有专家考证内蒙古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的秘葬地,我们于是驱车前往采访。

草原中一座荒凉的城

驾车从银川到内蒙古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并不远,也就180多公里的路程,路也好走,但由于阿尔寨石窟地处偏僻,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们从银川出发,过石嘴山黄河大桥,到内蒙古地界后,边走边打听,4个多小时后,过棋盘井,穿千里沟,终于抵达位于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被当地牧民称为“百眼窑”的阿尔寨石窟。

“草原中一座荒凉的城”,记得一位诗人曾这样说。现在,在茫茫大漠草原中,一座褐红色砂岩平顶山在阳光下直刺我们的双眼。它高约80米,东西长约3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0余米,巨大,神秘,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什么。难道,这里真的就是7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成吉思汗的秘葬地?

草原上的“敦煌”

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的侵扰和风沙的侵蚀,阿尔寨石窟已经失去当年的模样,很少有人光顾。但即使这样,阿尔寨石窟的雄姿依然让我们震惊:遗址雄伟,壁画精美,石窟古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留下的千古之谜让我们浮想联翩。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很多的宫帐。公元1226年秋,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刺子模之后,为惩罚西夏的背信弃义,率大军南越阴山,在鄂尔多斯西部的阿尔巴斯地区与西夏军队隔黄河对峙。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阿尔不合”围猎时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扎营养伤。据考证,“阿尔不合”即今阿尔寨石窟所处的阿尔巴斯山;“搠斡儿合惕”译成汉文为“多窟汇聚”,就是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在阿尔寨石窟养伤,并设置指挥部,数十万蒙古铁骑也在此安营扎寨。

极目四望,阿尔寨石窟周围草原辽阔,不难想象当年蒙古大军旌旗蔽日的壮观场面。阿尔寨石窟因成吉思汗和夫人也遂征西夏时在此处养伤,并议定军国大计,也是成吉思汗转战万里生涯中,遗留的一处至今既有地名可考、又有准确地点可寻的故址,长期以来也一直是蒙古贵族纪念并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圣地。

据说阿尔寨石窟原有108眼石窟,因此又名“百眼窟”。据初步研究,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列。窟内现存的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是丰富而凝重的文化遗存。因此,我国考古学界、石窟学界认为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堪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等石窟媲美,被专家们誉为“佛教艺术宝库”、“草原上的敦煌”。

由于战乱频繁,岁月流逝,当年盛极一时的阿尔寨石窟开始衰落下来,被风沙所遮掩,不为世人所知。阿尔寨石窟最早毁于明末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战,解放后,曾一度是驻军的话务总站,后来还有人在这里行医求佛。如今,阿尔寨石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当地的文化旅游开发计划。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阿尔寨石窟多数石窟均已倒塌埋陷,形成一个较陡的山坡。从山坡向上走,我们登上石窟顶部,当年山顶上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如今已是断墙残垣,随地可拾的琉璃瓦碎片、兽头瓦当、青花瓷片和荒草杂生着,不少石窟内的壁画大多荡然无存。我们沿着山体攀爬,看到那些附着在山体上开凿的众多石窟,如同阿里巴巴的山洞,蕴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等候着人们前来探访。

我们登上阿尔寨石窟东南侧的10号石窟,该石窟据说是成吉思汗养伤时的住所,石窟门口依然树立着代表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威猛神勇的苏勒德神矛,红褐色的马鬃在风中飞扬,矛头直刺蓝色的天穹。门西侧壁上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在阿尔寨的石窟中,这眼窟是最特殊的,别的窟均是依山势在侧面开凿,唯独这座石窟,凿有两道竖壕,据说是为方便成吉思汗养伤时坐着射箭所凿的。

石窟壁画。 摄影/张涛

瑰丽神秘的石窟壁画

据介绍,目前,阿尔寨石窟原有的寺庙建筑仍有6处遗址;环山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风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较完整的尚有43座;我们在山周围岩壁上还发现不少浮雕佛塔,以西夏风格的居多。

最让我们兴奋的是,虽然历经磨难,阿尔寨石窟仍有近千幅彩绘壁画得以幸存。壁画多为彩色,以绿、红、黑、蓝、白、黄为主,为矿物质颜料,经历了数百年仍斑斓如新,实属弥足珍贵。也有仅以黑色线条白描的,似为未来得及上颜色的未完成之作,但也可看出线条流畅,技法纯熟。在阿尔寨石窟中还有多幅黑教、红教、黄教等教派的法王画像,雄壮威猛,跨越数百年,荟萃于各洞窟,蔚为洋洋大观。

这些残存的弥足珍贵的壁画中,有不少与成吉思汗有关,为我们传递着探寻成吉思汗秘葬地的信息。

第28号窟中,还有一幅“成吉思汗安葬图”,这幅壁画成为不少考古学家认为阿尔寨石窟就是成吉思汗秘葬地的有力佐证。

“成吉思汗安葬图”为梯型结构,最上面两层绘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突出位置绘有两军对垒、激烈作战的场景,应是表现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战时的场面。第三层左侧绘有若干匹白马、一匹褐红色马及若干峰骆驼,表现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猎野马时,所乘“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右侧绘有两座白色蒙古包,尖顶高耸。其左侧有一间寺庙,一间宫殿,宫中绘一妇人,似在垂首痛苦,那是表现成吉思汗逝世,随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的画面。

在第31号窟,我们还看见一幅场面宏大的壁画,为一个地位尊贵、接受众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画中人物繁多,姿态各异。关于这幅画,有专家认为,图中主角为成吉思汗及其家庭主要成员当可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壁画中部,成吉思汗家族与密宗法王之间,蓝黑色背景之上,绘有一座赭红色平顶山,颇似阿尔寨石窟山。

这些有关成吉思汗的壁画出现在阿尔寨石窟,是一种偶然吗?

阿尔寨石窟近景。 摄影/张涛

成吉思汗秘葬地之谜

在阿尔寨石窟,我们还发现了几处据说是可以证明这里是成吉思汗秘葬地的遗迹。

在石窟山顶平台上,这里的岩石竟似人工做成,每块的衔接之处都显得非常的平直,用脚使劲跺一下地面,下面发出空洞的响声。由此猜测整个阿尔寨石窟是人工建成,是座空心的巨型建筑,里面可能藏着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平台上有一人工开凿的坑道,下连一石窟。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是阿尔寨石窟夏秋季节最为阴凉的地方,而且这座石窟是仅有的从地面下挖,然后开凿的石窟,其余的石窟都是依山势开凿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猜测这就是成吉思汗的停灵之所。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靠近平台最北部的地方,竟然有一个正好容纳一副蒙古式棺材的地方!靠西边的地方还有祭祀用的佛龛!蒙古人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寺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方面。蒙古人把佛龛、祖像都要供放在蒙古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蒙古人无论在自己的家里,还是到他人家作客,都要注意辈份。住房,长辈要住西间;客人不能坐于西侧;吃饭时,客人要礼请本家长者入席,并让上座于他。难道,石窟山顶平台就是成吉思汗的秘葬地?

阿尔寨石窟一角。 摄影/张涛

潘照东对阿尔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秘葬地作了三点推测:第一,史籍一般认为成吉思汗逝于位于甘肃省清水县的六盘山,时值8月酷夏,那么,遗体如何运回数千里之遥的蒙古高原北部?须知,蒙古人是很忌讳遗体腐烂的,至今蒙古人去世后在蒙古包里停放不可超过三天,且衣物等有可能依附灵魂的物件均抛诸荒野,以免阴魂不散,为害后人。

其次,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第三,成吉思汗逝世之时,西夏虽灭而金、宋犹存,清水当时乃诸兵家争锋之地,不可能安葬于此。遗体返回漠北路途迢遥,酷夏难当。鄂尔多斯草原已有一年多的经营,且为大军驻扎的后方,遗体的安全应无问题。

据专家考证,在阿尔寨石窟西边约80公里处,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还分布有若干处与成吉思汗安葬有关的地点。

《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于起辇谷”。那么“起辇谷”在哪里?鄂托克旗史志办主任仁钦道尔吉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鄂托克旗西北部的千里沟,即是史籍所说的“起辇谷”。千里沟蒙古语读音与“起辇”谐音,汉语意为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高山峡谷。成吉思汗猎野马即在这一地区。

专家认为,古代蒙古帝王贵族死后大都采用将树木掏空,再装入遗体的做法。埋葬的时候,人们将棺木运到漠北大草原上,先用大军将墓地周围封锁,然后按照习俗埋葬。埋葬完成后,人们选择一只带有小驼的母驼,在埋葬地方杀掉驼羔,等到第二年春天草长高的时候,撤走部队。以后人们祭奠时,只要放出母驼就能顺利地找到墓地。这种葬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地面不留任何标记。而在千里沟西北数公里,有一处依山傍水的草原,名为“包特根西力”,汉语意为驼羔梁,据称即史书所载成吉思汗安葬时杀骆驼羔之处。

沿山体开凿的佛塔。摄影/张涛

达尔扈特人与灵魂的驼毛

在阿尔寨石窟采访时,有当地人告诉笔者,现在看守石窟的喇嘛是达尔扈特人。

古代蒙古人信奉萨满教的灵魂崇拜,认为人去世,灵与肉就分离。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把一撮驼毛放在死者鼻口处试试是否有呼吸,并用以吸附死者的灵魂,供后人祭奠。

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人视成吉思汗陵为圣地,平日殿内圣灯长明,祭祀不断。作为成吉思汗的唯一守陵群体,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达尔扈特人守护并祭祀成吉思汗灵柩700多年而从未中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盛大祭祀活动,许多蒙古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阿尔寨石窟山顶平台的敖包就是达尔扈特人祭祀成吉思汗的敖包。

岁月沧桑,来者寥寥,却洗不去阿尔寨石窟的巨大魅力。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西夏石窟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夜宿石窟
西夏静州新考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夜宿石窟
西夏人眼中成吉思汗在西夏的最后一战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