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看待大众媒体口中的中国版

2014-03-14刘佳

国际太空 2014年9期
关键词:航天局科创爱好者

本刊记者 刘佳

理性看待大众媒体口中的中国版

本刊记者 刘佳

1 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自己造火箭的少年

造火箭,是一个普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活动。可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有一群并不普通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但也不乏高中生和成人,他们散落在全国各地,但一个共同的爱好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而一个网络论坛为他们提供了技术交流的平台,它就是科创网。如今,你只需在百度上输入“科创航天”的字样,就可以找到他们。

2003 年,他们的论坛叫做“创造社区”,2006年改名为“科创论坛”。2011年5月8日,科创航天局成立。这是我国民间第一个有关探空火箭和航天探索活动的网络俱乐部,主要负责组织业余探空火箭活动。而其爱好者围绕火箭技术进行地讨论则主要通过科创网上的科创航天板块。他们研究的切入点是探空火箭。与运载火箭相比,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m,箭体直径不超过300mm,在近地空间进行探测和科学试验的火箭。而科创航天局的长期目标是发射轨道飞行器。

截至目前,科创网已经注册46000多人,航天活动的参与者有700人左右,航天局作为特殊的试点团体,2013年开始民主化建设,涉及投票选举,需要递交注册表格才有选举权,迄今为止已有来自高校和企业界的航天爱好者80 多人实名注册。

科创航天的活动方式是由各地会员自由组合开展研究交流,他们自己动手将小型运载火箭解剖,从结构设计到传感器选型。目前,科创航天的会员们正在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以及依靠市场现有零部件制造火箭的论证,惯性导航平台的改进等等。科创航天内部细分为总体组、导航组、动力组等小组。除了线上交流,科创航天局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线下交流年会,各个地区的会员亦可以按照需求组织当地活动,偶尔也会参与和其他科研院所的交流。

据统计,国内火箭爱好者进行过上百次的发射实验,其中专业性较强的发射有14次。一名来自深圳的爱好者卢驭龙自行设计研发的DAS-1液体火箭,起飞质量500kg,有效载荷100kg,采用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推力能达到20kN。但由于发射场地和相应许可无从获取,而无法升空验证。

为实现轨道飞行器的最终目标,科创航天局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包括复合固体推进剂与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级间分离技术、挤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液体探空火箭的遥测、飞行控制技术、泵送式液体火箭发动机,以及运载火箭技术。

电火箭发动机

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

卢驭龙自行设计研发的DAS-1液体探空火箭

科创航天正在通过爱好活动积累技术经验,探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方式,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比如其主研方向—探空火箭的主要用户群体是科研院校、高等院校、通信企业等,在国内,因为技术封闭和行业垄断,导致虽然高校和研究所有大量需求,但其高昂的价格使得这些需求被抑制。如果要按照发展规划一步步推进,研发团队就需要更多的外在条件与之相匹配,其中,试验场地就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前,为了火箭试验场地的问题,科创航天局曾经找过相关部门申请场地,但都以无相关规定被驳回了。这对民间航天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技术无法试验、验证,就无法继续发展,就更不要说产业化了。事实上,政府目前对私营航天发展态度并不明朗,只有《2011年中国航天白皮书》中提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和“营造更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这是一片庞大而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2014年报告,2013年全球航天领域相关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141.7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了商业运载平台SpaceX和提供亚轨道旅行产品的维珍航空为代表的多家私营公司。而在中国,除了2014年年初创立的翎客航天之外,尚无私营航天公司出现。

科创航天论坛海报

2 国内首家私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

翎客航天的创始人之一胡振宇曾经是科创航天的活跃分子,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与媒体联系密切。由于各种原因,2013年底,胡振宇离开了科创航天局。2014年1月2日,胡振宇在深圳注册了国内首家私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迈出了从爱好到商业化的第一步。他的两位合伙人严丞翊和吴晓飞随后加入。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胡振宇担任执行董事,负责团队的运营规划,科创航天局的经历使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作为首席技术官,机械工程师吴晓飞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械工程师。他们的目标是发射微小商业卫星及亚轨道太空旅游。但现在,他们的阶段目标是将研制、发射探空火箭,并将其价格压至市场单枚售价200万元,使用成本降低至每千克每千米100元。在翎客航天的规划中,该公司2017年将实现新型探空火箭发射,2020年推出直径达3.35m的运载火箭。

翎客航天“三剑客”胡振宇(左)、严丞翊(中)和吴晓飞(右)

这些目标真的可以按规划实现吗?毕竟航天制造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任何一个航天器的制造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较于其他行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回报周期长。私营航天公司想要在航天领域站住脚,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充沛的资金和过硬的技术。美国SpaceX公司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满足了以上两个必要条件,还是其他多种有利条件作用的结果。

3 不可复制的美国SpaceX 模式

2013年,随着《钢铁侠3》的热映,美国企业家伊隆·马斯克火了。这个被称为“钢铁侠原型”的男人,又被称为“最励志的企业家”。他从网络支付,到新能源汽车,再到航天,都游刃有余。SpaceX公司的发展历程就像他本人一样已经成为业内口口相传的传奇。

曾几何时,中国的商业发射报价是全球最低的,然而,就在2008年9月,猎鹰-1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曾经令中国引以为傲的全球最低商业发射报价已经被这家美国的私营公司所击败,他们不但价格便宜,其技术也超过了我们倾国之力发展的航天工业的水平。在震惊于SpaceX公司成功业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家公司的竞争力到底来源于何处呢?笔者认为SpaceX公司的成功与以下四个因素紧密相关:

1)创建者伊隆·马斯克雄心勃勃,有雄厚且持续的资本支持。2002年,贝宝(PayPal)被网上拍卖和购物网站电子港湾(eBay)以15亿美元收购,马斯克用这笔钱开创了SpaceX公司。猎鹰-9重型运载火箭从绘图板上到首次发射,用了4年半时间,由于严格地成本控制研发费用仅为3亿多美元。从零开始的“龙”飞船从绘图板到首次发射用了4年时间,研发费用约3亿美元。这些冰冷的数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航天工业的爱好者来说实在太过庞大。

2)美国军方和政府航天机构陆续投放的巨型订单的大力支持。例如,猎鹰-1首获成功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SpaceX公司提供了一纸合同以帮助SpaceX公司进行火箭发射项目,这张合同书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资金数额,而是根据公司的发射项目来提供2亿美元至10亿美元的支持。就此,伊隆·•马斯克的火箭公司迎来了新的曙光。2008年12月,SpaceX公司获得了正式的商业补给服务(CRS)合同,这项合同价值16亿美元。这些合同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增强了潜在商业客户对公司的信心。

3)SpaceX公司有大量成熟可用的技术和设备可供使用。例如,SpaceX公司目前的主力发动机灰背隼-1至关重要的喷注器来自于阿波罗计划登月舱下降段发动机,发动机整体设计源自TRW公司。SpaceX公司的2195铝锂合金以及搅拌摩擦焊的使用,也不需要像其他国家航天机构那样独立研发工艺,只需要直接购买相关设备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火箭的开发费用。

4)SpaceX公司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活跃在美国的私人太空公司并不少,包括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和专人致力于太空旅行业务的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但SpaceX公司是这群胆大妄为的公司中最现实的一个—其业务定位于帮助美国航空航天局这样的机构进行太空运输,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且容易获得稳定的大额订单。

开发运载火箭,需要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十亿级别的的资金支持。SpaceX公司的成功,除了决策者的睿智和胆识之外,更多的得益于美国航空航天局数十年对航天工业的巨额投资,使其具有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水平和最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数量众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

4 大谈“中国版SpaceX”为时尚早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对于民间的科技创新都是积极鼓励的,因此他们拥有大量的火箭爱好者,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传承。在美国很多火箭爱好者俱乐部里都可以看到NASA的技术资料,因为它们都是开源的。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对小火箭试验发射豁免,对大火箭的申请流程清晰、办理迅速,内华达黑石沙漠就是不少爱好者的首选发射地点。这些都是我国火箭爱好者所羡慕的。

而在我国,航天技术属于国家秘密,国内对于民间航天试验和活动受限制较多,审批困难,有些活动缺少明确的管理条例,就连合适的试验场地都难以解决,发射火箭无章可循。政策的制约是国内私营航天发展最大的瓶颈。科创航天创始人刘虎将其比作 80年代的电动车,虽然很早就研发成功,但牌照问题近几年才解决,期间倒闭了大量早期进入的企业。

除了政策因素,大型火箭本身技术门槛很高,涉及若干重大专项,即便按图纸原样抄袭都不容易,就不用说爱好者们自己一点一点的专研积累了。此外,火箭制造工艺分工细致,系统复杂,要想依靠私营工业的低成本来制造火箭,组织难度极大。

持续的资金也是私营航天迅速发展的保障之一。民间资本多追求时效性,而航天项目的周期长且风险大,对于不了解航天的投资者来说,很难熬过一个周期,因此,对于投资人对翎客航天的追捧可以持续多久尚未可知。

综上所述,国内产生SpaceX公司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航天在中国无从谈起。翎客航天在国内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天使汇上3天获得了515万融资认购,国内著名天使投资人杨宁认购300万元。由此可见,国内投资人对这一行业充满热情。只要私营航天公司技术积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加上外界的政策给力,长期前景看好,乐观估计未来的年增长率能达到20%。但短期缺少明确的盈利预期,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私营航天可以采取与举国体制互补的模式,制造发动机,研究小卫星以及小型运载火箭。私营航天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同步健全,运行机制的完善;通畅的信息沟通及工作运行渠道;建立军民一体化的通用技术标准。然而,在航天产业与私营工业相互隔绝的今天,大谈“中国版SpaceX”为时尚早。

伊隆·马斯克

装有灰背隼-1发动机的猎鹰-9重型火箭

猜你喜欢

航天局科创爱好者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直播答题爱好者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