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探索有效育人策略

2014-03-14边玉芳吴洪健张海形时晓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注意力规律大脑

边玉芳+++吴洪健++张海形++时晓萍

编者按:

北京市“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需求,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提出的。该项目还将作为北京市在推进小学规范化工程之后提出的小学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项目。

在近两年的研究中,项目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全面揭示学生的发展规律,提炼了6-15岁学生的成长规律,系统梳理出小学低、中、高三个发展阶段7大方面的30-40个重点问题及关键任务。北京市13个区县44个学校聚焦小学低年级开展实验,积极探索有效的育人策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为了展示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本期我们特约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介绍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研究还将继续,我们会持续关注项目的研究进展,也期待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绿领巾事件”。“你学习不好,所以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放学的时候,一个小学的学生被领巾的颜色自然分成了两队,一个带红领巾的孩子对另一个带绿领巾的孩子如是说。这是二年前在西安某所小学发生的真实一幕。学校解释说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为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同学发放“红领巾”,让学习差思想道德差的“差生”佩戴“绿领巾”,这样可以激发“差生”向优秀生学习,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早日戴上“红领巾”。于是学校顿时被分成了“红”“绿”两个阵营。

二是近日成都某小学五年级男孩军军跳楼事件。据说这一天学校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有几个孩子说说笑笑,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老师留下4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学生写1000字的检讨。军军还没开始写检讨就哭着问:“要是写不到1000字怎么办?”老师批评说:“还没做就说自己不行怎么可以呢?”男孩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的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

看到上述案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里都会非常沉重。如果案例一中的学校能够预料这一做法会在全国教育界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如果案例二中的教师事先知道她的不恰当做法会导致一个少年的离去,我们相信他们一定都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好的动机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现象的背后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成长规律缺乏了解和尊重!目前,有许多学校和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后果,常常是“凭经验”“凭感觉”而教,经常导致一些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现象发生,不仅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还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受教育的学生是一个个有情感、有自己发展基础和性格特点的活生生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一条就写道: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普遍的规律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和学校的第一任务。只有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科学育人。

2012年1月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北京市“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多年持续深入的研究,揭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并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育人策略,从而为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提供育人指导和帮助。项目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通过系统梳理义务教育段学生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不同时期学生的关键发展任务,促进教师更新认知体系,使教师理解“培养什么人”;二是指导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基于成长规律探索有效的育人策略,促进教师形成策略体系,掌握“如何培养人”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三是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使教育者知道自己对学生“培养得怎样”。项目是对上述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现象的有力回应。

尊重成长规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1.尊重学生完整成长的需求,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下课的时候有的老师也不愿意让我们出去玩,让我们写作业、改错、读书,还有的时候老师怕我们出去跑闹有危险。但是一天到晚在教室里太闷了,好不容易下课了,还没有自由,学得都烦了。有些老师对我们比较宽松,我们特开心,跑到操场上想跟好朋友说说悄悄话。真希望老师把时间还给我们!”

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认为学生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但是却忽略了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需要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学生一生幸福的基础。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自己完整的世界,学生不只有学业,也有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从纵向发展看,学生“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塑造的,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还有长久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完整人生的成长。从横向角度看,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需要发展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等,而且各个因素也是彼此影响的。尊重学生各方面发展相互影响的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习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部分,学生同时也需要在运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获得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学习,甚至把学生的课间生活也剥夺了,或者把“安全第一、不能出事”的焦虑转嫁给学生,学生就失去了全面发展和自我探索的机会。如果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多样的活动才能发展自己,教师就能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各种能力,为未来生活奠基。

2.尊重学生发展关键期,让学生在最佳时期发展相应能力

“我最近特别爱看书,但不是课本,是各种课外书,科技的、生物的、小说的,觉得太有意思了,但是在学校里老师不让看,有时候觉得上课没意思,大家就偷偷传课外书,老师发现了就没收。但是有些书就是比课本有趣,而且我们还学了不少知识呢,真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不让看?”

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在课上看其他的书头痛不已,但是如果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能够理解学生的这些做法了。

很多追踪研究都发现阅读水平与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学业成就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上普遍认可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就看这个国家具有多少高阅读能力水平的青少年。但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三、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小学三、四年级以前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形成的阅读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若错过了这一时期,以后再去弥补就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个阶段有充足的时间阅读,阅读的种类要丰富多样。通过阅读数量的不断积累,学生就会发展出较高的阅读能力,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总盯着课本,一律屏蔽其他的书籍,就会使学生在阅读能力发展上错过最佳时机。

关键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若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不同心理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例如,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是0-4岁,而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当然,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即使错过了关键期,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也可使该能力获得良好发展,但往往要事倍功半。学生的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以小学为例,低年级要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发展自信。到了中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习内部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高年级是学生开始走向自主和独立的时期,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的时期,老师和家长如果强迫学生跟随自己的想法,会剥夺学生发展独立性的关键时期。

3.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现“因材施教”

“有好几次,我的作业本上有个字写错了,改了之后,老师又说笔太粗了,字又黑又难看,再重写,改了好几次,老师又说‘要认真写字,但是我真的是很认真地写了,课间都没出去玩,可是写不了几个字,笔又变粗了。我也想像她们那样把字写得好看漂亮,我真的努力了,但就是做不到呀!”

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境,对很多同学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有些学生就是做不到,有时候教师会觉得学生是故意的,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尽管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自的生物遗传特征、家庭养育方式、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点和时间、发展速度和过程、发展的结果和水平都有差异。

字写的不够好,可能是每个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导致的,如小学阶段的男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精细动作发展、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就是比女生晚一些。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差异,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学生,简单地进行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就会抹杀学生的独特性,抑制学生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只有教师真正地了解了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起点、速度、过程、顺序、最终达到的水平上的差异,才可能谈得上实质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全面而深远,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都会从教师身上获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师职业有很多专业素养的要求,如教学基本功、教材研究等,但是在这些技能之外,还有一项更为基本的专业能力,就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解与把握。我们把这一专业能力称为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1.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教师才能由盲目与经验走向理性与科学,才能避免对学生造成“无心伤害”

在很多课上,我们会经常听到教师说这几句话:“请大家集中注意力!”“某某某,说你呢,刚听了几分钟,怎么又到处乱看,走神了?”“某某,看你同桌坐的多端正呀,你能做到吗?做不到的话,站门口去!”“同学们,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再走神的话就得不到奖励还要扣分呢!”

很多教师虽然知道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但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有哪些特点就不清楚了,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注意力发展的规律,就会希望学生在一节课上都能够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样的期望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走神后,凭自己的感觉急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扳过来,跟着教师的节奏,这样做违背了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的规律,反而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对学生发展规律的了解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教师的所有工作才能有所依据,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关注哪些方面,在什么时候不需要过度紧张。但我们有许多教师往往“凭感觉而教”“凭经验而教”,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更不能把相关的经验和做法迁移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许多时候,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好的,但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比较随意,反而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如前面提到的“绿领巾”事件等都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有时教师在好的动机下,盲目地凭经验做出的行为,也承受了“师德滑坡”等社会的指责和巨大的压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发展的整体规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明确知道自己的哪些教育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避免因为“无心之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2.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曾听过一节《乌鸦喝水》的语文课,老师特别有提问与表扬学生的意识,如“乌鸦的前面是什么?”“瓶子。”“瓶子里是什么?”“水。”“你们真棒,咱们继续。”“水多吗?”“不多。”“乌鸦喝到水没有?”“没有。”教师颔首,重复:“没有。真棒。”“为什么没有喝到?”……

其实这也是在许多课堂中会发生的故事。教师经常问学生的问题是“你觉得对吗?“是不是这样?“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学生们回答最多的是“对”“是”“同意”,老师回应:“你真棒!”“你真聪明!”学生与教师的发言此起彼伏,热热闹闹,从表面看真的是“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有生命的课堂?学生是否在这样的提问和反馈中有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震撼?

课堂无疑占据着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载体”,但提问和表扬次数多就是有生命的教学吗?我们知道,有效的提问和及时的表扬的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提问和表扬的数量不是衡量好课堂的标准,一个好的课堂不是形式上的活跃而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有些课表面静悄悄的,但学生的思维也许正“千军万马”,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课堂。目前,有一些课堂和教学追求表面的热闹,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没有深层智慧碰撞和思考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这样的知识由于缺少和学生自己的联结,很难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所以课堂上看似学生都会了,但一到作业就错。

很多教师认为表扬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杀手锏”,事实上,对低年级孩子,表扬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高年级的学生却不尽然。有很多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但不会接受教师表面的、故意的、高密度的表扬,反而会怀疑教师的真诚:“老师有时候故意表扬我们,有点虚伪。”同时,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表扬外,教师也可以使用一些批评的手段,正强化和负强化原本就都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不能随心所欲。

真正地读懂学生,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才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在一节课中什么时间段是最高效的学习时间,什么时间容易疲劳、走神,不同的学生喜欢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学生原来的知识处在什么水平,而使用自以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未必是最合适的。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才能采用最适当的科学方法和策略,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3.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有些孩子就是捣乱,下课总跟别人打架,怎么说都没用。”“我平时对学生特别尽心尽力,但是学生见了我都躲着走,真是让人伤心,教师这个职业太辛苦了,一点没幸福感。”“我花了很多心思设计课堂教学,但就是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里总想着别的,课对他们没什么吸引力,我有时候真是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有时真没劲。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了解,盲目采用自以为有效的方法,但是效果往往不好,使教师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感。如很多老师会在小学低年级过分强调学生写字的工整和规范性,如果有些学生做不到就认为学生是故意不认真写作业。还有的教师特别喜欢听话、乖的孩子,特别强调纪律,如果学生违反了纪律,就认为学生是故意捣乱或者跟自己对着干。其实学生的这些表现是其成长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就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够,体验到日益增加的倦怠感。

如果教师从源头入手,按照学生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教育目标,采用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找到能够激发学生自信的途径,学生的发展就会更加顺利和健康,教师也能够持续不断地体验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教师的研究第一位的就应是研究学生。

项目成果之一

梳理3-18岁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

学生的成长规律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其重要影响因素。个体一生要发展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学习品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认知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抗挫折能力……这些能力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培养的时机和方法也就不同。

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的整体规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项目组根据国内外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结合项目组在全国和北京长期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3-18岁学生的成长规律。

以小学为例,项目组从入学适应、习惯养成、认知能力发展、学习品质培养、亲子关系与人际交往、品德养成、影响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走近青春期等方面,系统揭示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

下面举小学阶段学生大脑发育规律一例说明。

【规律1】大脑仍在继续发展,重量已接近成人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大脑快速发育,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大脑两半球功能专一化、大脑各区连结更为协调和紧密。在整个小学阶段,虽然大脑的发展速度不如婴儿期那么快,但小学生大脑和头部的发展仍快于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

小学阶段,孩子大脑的重量变化不大。一年级(6岁)时,大脑约重1200克,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到了二、三年级(7~8)岁时,大脑约重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

【规律2】大脑的结构发生较大的发展,变得更加“专业”

在小学阶段,孩子大脑结构会有较大的发展。大脑的白质得到稳定的增长,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额叶(主要负责意识,冲动控制、计划)、顶叶(主要支持空间能力)、胼胝体(负责正在两个皮层半球之间的高级交流)等部分。皮层的发展将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因此,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仍有局限。大脑的灰质部分也得到显著的发展。由于孩子接触的事物不断累积、能力不断发展,大脑中的突触连接被激活,神经纤维变得更加精致与髓鞘化。这加快了信息的加工和传导速度。

【规律3】后天的学习能促进大脑的发展

人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因为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改变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对应脑区的发育,因此多学习、多接触各种事物,能为大脑提供丰富的刺激和信息,有利于大脑的发育。例如,经常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大脑的感觉运动皮层和两侧枕叶皮层会发生改变,对音乐更加敏感、加工速度加快。

【规律4】间接的学习同样能激活相应脑区,起到学习的作用

这里的间接学习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孩子观察他人的言行,从而学习到新知识。

研究表明,当人观察他人的时候,观察者特定的肌肉和脑区也会得到相应的激活。而这些肌肉和脑区与被观察者激活的区域重合,即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能激活、塑造大脑。例如,当孩子看到同伴在动手组装玩具,虽然他并未亲自动手,但是他/她的动手组装玩具所需涉及到的肌肉(运动)和脑区都会活跃起来,也就是他/她在观察了别人组装玩具的过程中进行了间接学习。

【规律5】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

孩子的情绪状况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脑功能。大脑中负责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是脑中央的结构(边缘结构)。情绪的调节除了影响情绪的表达外,还会影响大脑很多功能的实现。例如,情绪会促进或干扰人的心理功能,包括专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处于恐惧、紧张或有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规律6】饮食营养和睡眠对大脑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饮食营养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不吃早餐会阻碍大脑正常的认知和学习功能。美国一项涉及1023名3~5年级的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研究发现,吃早餐的孩子在所有标准测验的成绩都明显提高,包括数学、阅读、词汇方面。类似的研究很多,如蛋白质、锌、铁、硒、B族维生素等营养和微量元素对于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缺乏营养将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及脑功能,睡眠情况和质量也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很多研究者认为大脑皮层的功能只能通过睡眠才能得到恢复,而且大脑的很多功能通过睡眠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睡眠有利于记忆的形成,在睡眠的某些阶段记忆内容能得到巩固。因此,充足的睡眠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很重要。

根据小学阶段孩子大脑发育规律,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丰富的、多刺激的环境,让孩子的大脑经常工作;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同伴交流;为孩子创造一个情绪安定的环境,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提供合理的膳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项目成果之二

提炼出小学阶段不同时期的关键任务

个体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许多能力和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与未来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必须掌握小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重要的育人目标与关键任务。鉴于此,“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将梳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关键任务作为项目研究的重要内容。2012年,本项目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各相关领域专家的多次深入研讨和评定五个阶段,最终梳理并概括出小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特征,并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小学低、中、高年级各阶段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小学低、中、高三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共包含七大方面,包括适应和习惯培养、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品质与能力、情绪和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和品德、人际交往、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小学低、中、高三阶段在七大方面的关键任务在30-40个之间,不同关键任务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列为3-5星的不同级别。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及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过渡期,是从以游戏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学校生活的时期;孩子具有幼儿时期的行为特点,具有依赖性和服从性。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成人的监督和引导,崇拜权威,服从教师的指导,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初步克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主义,逐渐能意识到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还不能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在有矛盾时,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学校和教师的关键任务是帮助他们做好入学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及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会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的爱心,帮助学生建立与教师之间尊师又亲师的关系,引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欢同伴、喜欢学习。

表1为项目提炼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部分五星级关键任务(例举)。

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及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

小学中年级学生进入分化期,学生间的差异开始出现,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本质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业品质的差异。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内部学习动机开始发展,“我要学”的意识开始发展;对成人的依赖性在降低,逐渐进入道德自律期,从“他律期”过渡到“自律期”,自我管理能力在逐渐提高;形成同伴群体,逐渐有比较固定的朋友,拥有自己的同伴群体,其中以同性别的朋友居多,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择友标准。

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发展特征,学校与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中年级的学生提升注意力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感;帮助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他人,树立集体意识,学会集体合作;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加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自信心等各方面的指导作用。

表2为项目提炼的小学中年级学生部分五星级关键任务(例举)。

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及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

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自主期,自我意识发展,要求独立自主;身体发育加速,逐渐进入青春期;以抽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逐渐占主导,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自己而非他人,“我要学”的观念逐渐加强;更在意周围他人(如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情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增加,同伴关系较为稳定,拥有较为固定的同伴群体,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增加,朋友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认识处于自律阶段,能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学校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发展学生组织策划集体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敢于承担责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初中生活做好准备。

表3为项目提炼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部分五星级关键任务(例举)。

项目成果之三

探索基于成长规律的科学育人策略

在全面梳理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2013年,项目组聚焦小学低年级,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育人策略,并形成小学低年级教师培训手册。

在2013年聚焦小学低年级学段如何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实施有效的育人策略的基础上,2014年,项目将聚焦小学中年级学段有效育人策略的探索,2015年,将聚焦小学高年级学段有效育人策略的探索。在2015年,项目将形成完整的小学教师培训手册和案例集。

下面呈现的是项目组及实验学校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几个主要发展任务上探索的有效育人策略。

主题一:入学适应

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接受小学教育,意味着新的人生的开始,也是学生独自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开端。入学适应较好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节奏、体验到同学之间的友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喜欢学校的校园生活,从而获得快乐幸福的情感体验、提升自信心。而这些重要的心理品质,会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入学适应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来说,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也是重要的成长机会。

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规律及特点

规律1: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包含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对学校的态度等五方面。

规律2: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感知阶段,因此学校的环境带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会影响整体的适应情况。

规律3:受认知能力发展以及相应学习技能不足的限制,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各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也容易无意识地违反学校和老师的规定。

规律4: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家校合作状况会对学生的入学适应产生重大影响。

促进学生入学适应的有效策略

1.编写《新生入学指导手册》,指导学生与家长感知学校生活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环境、学习生活、老师和同学等都是陌生的。为更好地帮助一年级学生和家长适应学校,很多学校探索了有效的做法。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感性阶段的成长规律,编写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新生入学指导手册》,提前发放给家长和学生。手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更特别的是让高年级的学生创造和绘制指导画册,帮助家长和孩子熟悉学校的设施和要求,如学校历史与文化、学校环境、作息时间安排、课程学习安排、对学生的要求、对父母的建议等,并且非常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收拾书包、接水、排队,以及上厕所的规则、上课要养成的习惯等。

图1:学校为学生编写的《新生入学指导手册》

2.改善环境,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学校

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所以更容易感受到新环境外在的变化,如果学生第一次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外在环境觉得亲切、安全、有趣,甚至是自己亲手设计的,就会有更多的情感连结,就更喜欢和愿意来学校。

丰台区第五小学从学校文化的总体设计,到每个小小指示牌的挑选,无不渗透着对孩子的关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尽可能地将环境设计得生动、丰富,每一间教室透出童趣和童真,每一面墙壁都留下了孩子们的成长印记。校园环境的改善,增加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能够使学生对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入学适应提供良好的基础。

3.培训教师,掌握在新生入学适应上的重要关注点

根据项目组提供给实验学校和教师的入学适应关键指标: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对学校的态度,许多学校行政干部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从学校层面为一年级孩子创设一个快乐、温馨、安全的学习环境,如何提升教师队伍和家长队伍的育人能力,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把影响低年级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的因素降到最低。

4.开展“新生培训周”,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让孩子有准备地开始小学生活

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情绪、行为、学习、人际及对学校的态度五个方面的适应同等重要。丰台区第五小学、房山区第三小学等结合入学适应的关键问题,带领一年级全体教师开展“新生培训周”活动,设计系列新生培训课程。在培训周里,每天设定一个主题,包含“入学教育”“常规教育”“交往教育”等,涵盖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行为、人际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有准备地开始小学生活。

5.家校合作共同携手,促进学生入学适应

学生的入学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行为方式、对学校的态度、为孩子提供的心理支持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学校联合家长,开展塑造“家长五个好习惯”活动。家长的五个好习惯是指:倾听孩子说话、和孩子一起锻炼身体,指导孩子交往,让孩子生活自理而不包办代替,坚持与孩子共读、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发现并发展孩子的兴趣。

主题二: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第一次进入学校开始正规的学习,他们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参加各种活动等方面都需要良好的注意力作为基础,因此,注意力发展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效率、学业成就、整体发展情况都有重要影响。同时,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如何在孩子学习的开端时期,通过有效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规律1:从注意力的类型看,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越有趣的信息,越容易引起注意,但也容易分心,受环境影响较大。

规律2:从注意力的稳定性看,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20分钟左右,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

规律3:从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看,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仍较弱,不适宜一心二用,转移能力较弱,不容易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规律4:学生注意的通道有差异,好动活跃不一定就是多动症。

促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策略

1.课堂教学设计既顺应学生注意力特点,又促进其注意力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课前3分钟,调动学生无意注意。课间活动都比较剧烈和兴奋,不易快速回到课堂节奏,而课堂最初的气氛将决定整节课的效率。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昌平区七里渠小学等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在每节课前二三分钟设置预备铃,用学生的口气提醒:“上课了,请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铃声响后,通过猜谜语、成语沙龙、绕口令,或者听舒缓的音乐等,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进入上课的状态。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感官通道交叉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同时,不同学生注意信息的感觉通道有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中关村一小的老师在讲到《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时,老师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动作,体会文章的含义,学生在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英语老师李英在教授完第七单元水果后,课下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分不清lemon,orange这两个单词,也区分不出这两个图片。”有的学生就好奇地问:“老师,柠檬是什么味道的?和桔子有什么区别呢?”听到学生的疑问,李老师在下一节课前买来柠檬和桔子,通过手、眼、耳、口多感官参与学习后,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单词的发音,还能很快地辨认出单词和图片。

设置有趣、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断给学生适当的刺激。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新鲜刺激的吸引,如果学习难度太低,很多学生会觉得没劲,会更快失去兴趣,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如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故意设计一些小错误,可以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注意了,二是可以让细心的学生获得满足感,更愿意投入注意力。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保持良好注意力的技能

有些学校还探索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促进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如很多学校一年级的老师们围绕注意力培养召开了主题班会,包括《集中我的注意力》《我和注意力交朋友》等,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如比比看、小小情报员、看谁算得快、托乒乓球等。通过班会活动,学生懂得了做事要专一的道理,还总结出了一些口号,如我们做事、学习时要牢记“明确目标,集中注意好”,“排除干扰,集中注意,我能行”。

3.通过专业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处于注意力发展关键期的低年级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外再辅助一些专门的训练,就会更好地促进其注意力的发展,如视觉追踪训练、划销训练等。

主题三:自信心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出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积极的评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影响较大,同时又面临着新环境的压力,如果在入学开始就感知到自己被接纳和认同,就会发展出适当的自信,如果感受不到认同和接纳,就会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学业、交往、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小学低年级是自信心培养的关键阶段。

低年级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规律1:相比于学前期与高年级,低年级的孩子更容易失去自信,对自己的评价较低。

规律2: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能建立较好的自信会影响后续发展。

规律3:孩子的自信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三方面,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前两方面。重要感是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及肯定的情感体验。例如,孩子得到了教师的表扬,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受到他人的肯定。自我胜任感是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所获得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孩子考试名列前茅,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些事情。外表感是从身体外表方面获得的一种自我价值体验,如孩子认为自身长得好看或认为穿得漂亮而有一种优越感,对自己更加自信。

规律4:教师、父母、同伴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

规律5:学生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发展,成功时从外部找原因,失败时从内部找原因的学生最容易失去自信。很多学生失败后的消极情绪体验是影响其自信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整技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低年级学生自信心发展的策略

1.“明确要求、合理期望”—— 为学生自信发展搭建“支架”

猜你喜欢

注意力规律大脑
让注意力“飞”回来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