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联大研究的史料与视野问题*

2014-03-12杨海挺

关键词:西南联大史料云南

陆 韧, 杨海挺, 石 敏

(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档案馆,云南昆明650092)

西南联大研究的史料与视野问题*

陆 韧1, 杨海挺1, 石 敏2

(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档案馆,云南昆明650092)

西南联大研究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成绩斐然,但在地方系统档案的挖掘以及已挖掘出的一些特殊史料的整理出版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在西南联大的史料使用上,有的研究对史料较为重视,能较为全面地挖掘利用各类史料;有的研究则忽视了史料,或对史料使用不当出现失误。在西南联大研究视野上,首先要拓展史料挖掘和整理的空间,重视云南地方系统的隐性史料和普通师生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并加强已挖掘出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其次,要扩大研究的领域,要着力于研究西南联大对云南以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贡献,重视西南联大的多学科研究;关注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研究。如此,较为全面地解析西南联大真正的价值与贡献,将西南联大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西南联大;研究;史料;视野;问题

自1983年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以来,学术界对西南联大愈来愈关注,学术成果呈逐步增长的态势,西南联大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认为,史料和视野是西南联大研究进一步推进及至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本文就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西南联大研究中史料的挖掘与整理

(一)西南联大史料挖掘与整理的成果

1.档案史料的挖掘。对西南联大的档案史料挖掘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云南师范大学,他们共同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1]有总览、会议记录、教学科研、教职员、学生、经费校舍设备卷,共6卷,皆是依据各校所藏档案资料的分类汇编,是现有西南联大研究最权威、全面的档案史料,汇集了西南联大重要的多方面史料,是西南联大研究的必备工具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2]既有纪传体式的“院系史”,又有编年体的“大事记”,附录有学生表册和联大师生被评为院士之名录,系统地对西南联大进行了综述,与6卷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相得益彰,二者合读,一个充实的西南联大便完整呈现。此外,同样属于档案史料的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各自编纂的校史,[3][4][5]这部分著作立足于本校的沿革和发展状况,在校史里基本都称为西南联大时期,所载史料大同小异,互为补充。

2.日记、文集的整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日记、文集,与档案史料是同样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从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起开始收录出版西南联大师生们的调查报告始,先后有中国青年出版社“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丛书出版了曾昭抡《滇康道上》和《大凉山夷区考察记》,商务印书馆“碎金文丛”出版陈达《浪迹十年》,此外还有《吴宓日记》[6]等,这一类第一手文著史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整体上来说,有关西南联大档案和史料的挖掘,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回忆性文著的出版。回忆性文著是西南联大研究中较为常见的重要史料,何兆武《上学记》、[7]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8]等,对联大的求学生活有详细描写,并追忆其老师与同学,流露着对联大的深深留恋之情,其中不乏学术性的论述,如何炳棣对考试题目的解读,从命题人的学术背景,及自己对考题的理解等,处处闪耀着智慧。1983年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后,每年都会出版《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至今已发行53期,其中重要的部分是有对联大师生的怀念文章,西南联大不仅是精英们的联大,更是所有联大师生们的联大,此《简讯》汇集了众多普通师生人物的记叙,这里展现的才是真正较为全面的西南联大。

4.口述史研究的大量涌现。至今有部分联大人依然健在,或者他们的学生、子女大都活跃在学术界,这为开展口述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张曼菱编导、编撰的《西南联大启示录》[9]采访了众多西南联大学生,不仅在口述史方面对西南联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研究,更是将西南联大推向公众视野,是西南联大口述史研究的代表作。

5.报刊类文献的利用。西南联大师生,一直怀有“教育报国”、“学术救国”的书生报国情怀,“中兴业,须人杰”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表达。整个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共有至少832名学生从军参加抗战,[2][p.61]老师们则不畏艰难,以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为己任,做了大量应用型的科学研究工作,当时的报纸对师生们的这些行为进行过关注。如“一二·一”运动中,《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等曾进行过大幅的报道,在“一二·一”运动相关研究中,这些报刊皆是重点利用的文献。

(二)西南联大史料挖掘与整理的不足

1.特殊档案挖掘的不足。近些年来笔者在持续关注西南联大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档案馆和昆明市各区县档案馆的调研却发现还有大量未被整理与利用过的西南联大档案。这些档案是解析西南联大与云南地方政府关系的最好史料,也是表现西南联大对云南地方贡献的最佳史料。在云南省档案馆存有西南联大与云南省县政府之间的通讯文件等,数量甚巨,呈贡区档案馆存有大量西南联大的几个研究所与当时呈贡县政府官员之间的信件、文件,曾参与西南联大部分研究所组织的社会调查、人口统计的当地小学教员简历等档案。尤其呈贡区档案局的相关档案,全部夹杂在“教育局”、“民政科”等类目下,均未进行过任何整理,亦从未被利用。西南联大相关档案资料,还有较大值得挖掘和研究的空间。

2.已有史料整理的不足。西南联大在北返前,师生们竭尽所能出版了大量的文著,一类以《联大八年》为代表,是以资料形式记述了8年来师生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这一类的著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多次再版、重印。另一类是较少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以学者们的学术报告、研究成果等形式的文著,如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云南省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初步报告》(油印本)、《云南个旧锡业调查》等各类调查报告,①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已全部收入笔者主编《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近期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土地利用调查、地理考察研究报告,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学术刊物《边疆人文》和陶云逵《石佛铁路沿线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油印本),[10][p.423]还有联大学生们的学位论文等。这些文著是西南联大研究的第一手文献,惜因排版或是资料搜集的难度,基本难以系统出版。①如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曾计划汇辑再版《边疆人文》中的学术文章,后因原刊为油印本,字迹模糊,又有专业少数民族语言符号,难以印制,只好搁置。详见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编《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后记》,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如果说日记、文集代表个人的研究,这些调查与研究报告则代表了集体的成绩,西南联大的研究所最多时达13个,[1]每个研究所每年都有工作报告,在汇报该学年内的学术科研情形外,还用多种形式出版发行各类研究成果。这些调查与研究报告是西南联大学术科研的最直接体现,是无可取代的第一手史料,惜鲜有出版,在西南联大研究中依然未得到系统整理和应有的重视。

二、西南联大研究史料的使用

“西南联大是大师辈出的学校”、“西南联大是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等一系列高度的评价表现了学术界对西南联大的认可。为了探析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和价值,学术界进行了多方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现有代表性的研究中,可见史料使用的几个问题:

(一)西南联大研究史料使用的成果

1.西南联大研究重视的史料类型

(1)有关西南联大人物与精神的史料。在“史料”整理的基础上,西南联大研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杰出人物”和“联大精神”的选题。②简单阐述和史料的整理论文占所有选题的词频比例达20.1%,杰出人物与联大精神研究则为18.6%。具体见伊继东、冯用军:《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种词频计量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学术界现有联大精神的研究,一般以杰出人物为研究对象,因为有大量可供选择利用的史料。如梅贻琦,有《梅贻琦日记(1941——1946)》[11]《梅贻琦自述》[12]等原始资料,为梅贻琦个人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因联大精神及其他相关研究的需要,对梅贻琦个人文集的利用增多,促使《中国的大学》、[13]《中国人的教育》[14]等学术文集出版,在此基础上,梅贻琦的个人研究不断涌现,无论学术思想、人物生平、社会关系诸多方面都有广阔而又深入的研究成果,无论学术性或通俗读物,应有尽有。在人物研究中,史料的使用范围与深度均是西南联大研究中较为充分的。

(2)有关高等教育的史料。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的典范,教育学界对联大的课程设置、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等方式进行了深入探析,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这是西南联大研究中“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应用意识”的体现。[15][p.235-237]笔者对2008——2014年8月之间发表于CSSCI刊物中,以“西南联大”为标题的关键词搜索而得论文共92篇,统计得从教育史类视角下对课程设置与办学理念、大学改革及与他校比较的选题共有30篇,以“西南联大”为选题的学位论文中,出自师范类院校者达50%,③以“西南联大”为关键词搜索学位论文并统计,时间跨度为1997-2014年,所得50篇学位论文中,作者是师范类院校者为25篇。都反映出教育学界对现代教育方式、内容的反思,更表达了对西南联大的认同。周本贞等学者主编的《西南联大研究(第1辑)》[16]和《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17]等文著,汇辑了多篇西南联大教学与科研的文章,对西南联大的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图书馆管理、招生考试等进行了全方位探究。在这些研究中,均以6卷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三校的校史档案为研究基础。高建国等《西南联大“三常委”办学理念差异与契合》[18]及朱端强《西南联大与国立大学的三次统一招生考试》[19]等在校史资料的基础上,对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档案等史料亦进行了深入挖掘,是对史料使用较为全面的研究。教育学界之所以能在西南联大研究中取得优异成就,与其对西南联大史料的重视和充分使用密不可分。

(3)有关文学的史料。除教育学界对西南联大的认真关注外,在文学界也对西南联大表现出极大的兴致。笔者依据“西南联大”为标题搜索得4篇博士论文,其中3篇是文学类的选题。①以“西南联大”为关键词搜索学位论文并统计,时间跨度为1997——2014年,所得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46篇。文学界对西南联大的关注,缘于西南联大师生文学创作的成果数量较多,又因文学类的文章、著作读者面较广,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出版发行较多,保存至今的数量颇丰,为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如李光荣《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20]便是在报纸、期刊、校史、个人文集、口述资料全面使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文学学科体系下的西南联大相关史料固然较多,但正是文学界对史料的充分使用才促使研究成果大量出现。

2.西南联大研究史料使用成功的案例

(1)谢泳对文集、书信和日记史料的使用。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21]与《大学旧踪》[22]皆是西南联大研究文章的汇辑,他对西南联大与现代学术的关系把握较为准确,如《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不仅是对以费孝通为核心的一批社会学家的解构,更利用学者们的年龄结构、学术风气等提出魁阁“已形成现代学术发展的基本格局”,该文可谓是魁阁研究的奠基之作,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谢泳在研究中主要利用学者自己的文集、书信日记等史料作为立论基础,加之自身的思考,故在论述中处处闪耀着学术的光彩。谢泳的研究是现代学术视野下西南联大研究史料使用方法的典范。

(2)闻黎明对报刊史料的使用。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23]从战事对联大造成的影响,师生们斗争方法,及战后中日战事史料、中日关系等三大方面对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剖析,闻黎明的研究主要依赖报刊、日记等资料,不仅扩充提升了西南联大对抗日战争内涵和贡献的研究,更是合理利用史料进行西南联大研究的榜样。

(二)西南联大研究史料使用的不足

1.西南联大研究忽视的史料类型

(1)有关西南联大对云南地方文化贡献的史料。西南联大对云南的贡献是得到云南学术界极大认可的,但以此展开的研究却不多。陈友康、罗家湘《20世纪云南人文科学学术史稿》鲜明地指出“联大学术对云南学术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转移了云南的学术风气”、“促进了云南现代学术范式的建立”、“开辟出许多新的学术领域”,并“在学术研究的所有方面都为云南学术提供了示范”,在此基础上,作者断言:“没有联大学术的濡染和激发, 20世纪云南学术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和地位。”[24][p.49-52]就西南联大对云南学术的贡献来说,该著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作者聚焦于“民族文化”这个学术视野,研究对象也只关注了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所利用的史料仅是校史资料,并未关注云南地方相关史料以致缺乏具体的比较研究。此外,西南联大师生曾在云南各地的中小学兼职任课,云南省及多个县市的“文史资料选辑”中均有较多的回忆性文章,这些史料贴近现实,丰富生动,在西南联大对云南地方教育的贡献研究中,如蔡寿福《云南教育史》详述“迁滇高校及其影响”,[25][p.558-591]却未使用这些史料。利用云南地方史料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还有诸多可以深入探析的空间。

(2)有关西南联大理工学科的史料。相比较文科类的史料来说,西南联大理工学科类的史料使用极不充分。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中,有大量有关理工科教学与科研的工作计划和研究报告,以清华大学的5个研究所为例,现有相关研究,均是概述性的简述,甚至在《吴有训》[26]等个人传记中均未使用到这些史料。理工学科的相关史料,在西南联大研究中缺乏基本的关注。

2.西南联大研究使用史料不当的案例

(1)杨绍军对第二手史料的使用。杨绍军在西南联大研究中发表了诸多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2012年,杨绍军的《战时思想与学术人物——西南联大人文学科学术史研究》出版,总结了他对西南联大的最前沿研究。该著作是第一部以学术史的视角来对西南联大的综合研究,本应在学术界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惜因史料的运用不当,导致文中出现部分错误。如在叙述罗常培《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一文的资料来源时,杨绍军引用杨立德的成果写道:“他(罗常培)在佛教圣地鸡足山一座叫悉檀寺的庙里,发现一部丽江木氏土司的《木氏宦谱图家室系考》。回昆明后,他又先后与陶云逵商讨,并参考一些文化人类学专家的文献。”[27][p.184]而罗常培在他的文中则记述:“1943年春天我到云南西部的鸡足山上去游览,在一个叫作悉檀寺的庙里发现一部丽江木土司的《木氏宦谱图像世系考》,当时颇发生浓厚的好奇心。回来整理游记,曾参考陶云逵、董作宾、凌纯声各家的说法写成一篇《记鸡足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28][p.132]比较而言,就会发现前文中的错误:一是木氏土司的家谱名称有误,二是罗常培本人并没有和陶云逵商讨,只是参考了陶云逵的研究成果。罗常培的《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一文最先分三篇发表于《边疆人文》和《边政公论》刊物上,后来收入《语言与文化》、《罗常培文集(第5卷)》,[29][p.180-212]还有罗常培的《苍洱之间》[30][p.178-190]一著可以佐证。但作者未参照罗常培的原文,导致延续了杨立德的错误。杨绍军在研究中忽视第一手史料,比较多地使用第二手史料,这是致使该著作及其他西南联大研究中有所不足的根本因素。

(2)易社强对口述史料的使用。被何炳棣评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易社强,在1973年至1986年的13年间,采访了90位联大学生、43位联大教师、29位与联大相关的社会人士,获得了丰富的口述资料,以此展开的研究拥有更加生动的材料,在国内外学术界均享有较高声誉。但易社强注重“生动的个体经验”,“把个人的言行和性情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联大师生们的学术工作与学术成就绝少探究,只有人文现象而无学术高度,导致该部著作可读性高于学术性,文中也不乏西方学者固有的偏见,如他认为联大的社会科学家“他们所传授的大部分知识,要么是高度抽象的理论,要么与海外情形关系密切,与中国实际反而较为疏远”。[31][p.2,144]事实上,以社会学为例,陈达、李景汉、费孝通等学者为代表的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为社会学中国化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出现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正是易社强在访谈与研究中,未关注师生们的学术成果等原始文献,以口述资料代替实证研究导致的。

三、西南联大研究的视野问题

(一)西南联大研究史料挖掘和整理的视野有待拓展

1.应当重视地方系统档案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在云南多个县市的档案馆仍然藏有大量的特殊档案,这类隐性档案的挖掘对西南联大与云南地方关系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以龙云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政府及各界人士,积极为联大师生提供住房、工作等,在多个方面为西南联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云南地方系统史料中有大量的回忆文著及个人传记资料可资利用。同时,联大师生们亦在云南各地进行了考察或旅行,他们站在外来者的角度对云南的人文风俗、生活环境均有细致描写。在云南研究视野下对这些档案、笔记、游记等进行发掘与整理,是解析西南联大与云南地方政府关系的最好史料,也是表现西南联大对云南地方贡献的最佳史料。

2.应当重视西南联大普通师生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史料较为有限,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他们的同学、学生或后辈进行访谈,可以获得大量珍贵的相关人物资料。同时,在鲜有利用的《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等回忆录、文著、日记中,往往能发掘出联大普通师生的片段记述,将挖掘出来的这些史料结合已整理出版的档案等,可以极大地扩充各类人物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实现较为生动完整的联大普通师生人物研究。

3.重视已挖掘史料的整理出版工作。西南联大老师们授课内容、学术专著,以及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等,都是学科学术发展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除了在校史中有部分收录外,均散布于师生们的个人文集、日记等史料之内,还有不少已经湮没。西南联大师生们在课堂之外的学术科研也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出版,但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出版质量与发行数量均十分有限,时至今日很多已经难以利用。对这些已挖掘史料的整理出版,不仅是探析论证师生们为所在学科专业学术贡献的重要史料,更是深化多学科体系下西南联大研究的重要支撑。

(二)西南联大研究领域有待扩大

1.应当重视西南联大对云南现代学术贡献的研究。西南联大的师生直接参与了云南现代学术活动,在环滇池区域的社会调查、地理考察,滇西、滇南的经济地理、民族社区调查,滇东北的语言学调查等成果就是云南现代学术的成就,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就代表了当时的云南学术。[32][p.1]重视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学术关系的研究,是深入解读西南联大学术价值,探析云南现代学术发展历程的关键。

2.应当重视西南联大对中国现代学术推进的研究。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大都有留学欧美的学术背景,他们中很多人是将国外科学的学术方法、理念带入国内的先行者,中国的诸多现代学科都是在那个时代开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离不开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现代学术。故将西南联大研究视角置身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中才能更加清楚解析其学术贡献与历史价值。

3.应当重视西南联大多学科研究。“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学界的共识,但西南联大研究集聚于教育学、文学界,其他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凤毛麟角,甚为少见,如此的研究现状对一所诸多学科均有建树的综合类院校来说,无疑是有较大缺陷的。加强对各个学科视野下的学科学术探析,是深化西南联大研究的重要方向。

4.应当重视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研究。现有西南联大人物研究集中于“杰出人物”,在此基础上的联大精神、学术科研等研究均局限于此。此种研究固然有其优势,但杰出人物是不能代表全部西南联大,共同承载联大精神、联大学术的,还有更多并非那么有名气,但依然在所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师生人物。西南联大共有师生4000余人,[33][p.8]所有师生都是联大精神与学术的承载者、传播者,注重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的独特意志,才能赋予联大更丰富与深刻的精神与学术内涵,故联大人物研究,还应有底层人物的关照,联大教师中的教员、助教,学生中的调查员、战士等,是他们也把“刚毅坚卓”的精神传播到社会和学术各界,并传承至今。现有研究中,何兆武《上学记》有不少普通人物的鲜活例子,为西南联大普通人物的研究做出了榜样,如讲教有机化学的年轻女教授朱汝华,因担心不能威慑住学生,常常表现出一副严肃的神情;还有物理系学习最好的学生张崇域,读书至研究生,因患了肺病,毕业不久就去世了。[7][p.136、170]除此之外的研究甚为少见,学术界对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关注远远不够,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结 语

西南联大研究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成绩斐然,但在地方系统档案的挖掘以及已挖掘出的一些特殊史料的整理出版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在西南联大的史料使用上,有的研究对史料较为重视,能较为全面地挖掘利用各类史料;有的研究则忽视了史料,或对史料使用不当出现失误。在西南联大研究视野上,首先要拓展史料挖掘和整理的空间,重视云南地方系统的隐性史料和普通师生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并加强已挖掘出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其次,要扩大研究的领域,要着力于研究西南联大对云南以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贡献,重视西南联大的多学科研究;关注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研究。如此,才能较为全面地解析西南联大真正的价值与贡献,将西南联大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1]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Z].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2]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萧超然.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3卷·1937——1946:抗日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与清华大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5]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 吴宓,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2版·修订版)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8]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张曼菱.西南联大启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10] 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11] 黄延复,王小宁整理.梅贻琦日记(1941——194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 梅贻琦.梅贻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13] 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4] 梅贻琦.中国人的教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15] 梅贻琦.就职演说[A].杨东平.大学精神[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6] 周本贞,西南联大研究所.西南联大研究(第1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7] 伊继东,周本贞.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 高建国,晏祥辉,李杰.西南联大“三常委”办学理念差异与契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9] 朱端强.西南联大与国立大学的三次统一招生考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0] 李光荣,宣淑君.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1] 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2] 谢泳.大学旧踪[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3] 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4] 陈友康,罗家湘.20世纪云南人文科学学术史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5] 蔡寿福.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6] 林家治.吴有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7] 杨绍军.战时思想与学术人物——西南联大人文学科学术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8]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9] 罗常培文集编委会.罗常培文集(第5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0] 罗常培.苍洱之间[M].合肥:黄山书社,2009.

[31] 易社强.饶佳荣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32] 杨海挺.西南联大在云南的人口调查与地理考察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3] 吴宝璋.春城结巨子,赤子恋故乡[A].苏国有.杨振宁在昆明的读书生活[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Use of historical data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LU Ren1,TANG Hai-ting1&SHl Min2
(1.School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2.Archiv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The use of historical data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has made much progress but the use of the local archives or some special ones is far from satisfaction. Quite a few misunderstandings or misinterpreta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ignorance of some historical data.Thus,the perspectives in this field should be oriented to a wider explor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local data and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is university,and then a broader vision with a focus on this university's contribution to Yunnan and to the modern academic research of China as well as its multidisciplinary vision.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university and promote the related studies.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research;historical data;perspective;problem

I206.6

A

1000-5110(2014)06-0136-08

[责任编辑: 王德明]

2014-10-23

陆 韧(1955—),女,山东平阴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南边疆史地。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史料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云南邀您来“吸氧”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史料二则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