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与对策
——以玉林师范学院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

2014-03-12张人崧沈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双语就业指导毕业生

□张人崧,沈远­征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与对策
——以玉林师范学院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

□张人崧,沈远­征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玉林师范学院抓住了东盟发展的契机,逐步建立面向东盟经贸发展的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课程的设置、就业指导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指导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析原因并提出促进双语复合型人才合理就业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广西高校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广西与东盟的对外交流合作经验等优势叠加,广西已成为东盟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首选区域[1]。广西部分高校,如玉林师范学院,把握了这一国际交往的契机,开设了与东盟各国语言相融合的经、贸、商、旅、文、法等课程,推进中国—东盟双语培养模式:“英语+1门东盟语种+专业方向”。通过专业学习、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教育一体化的方式,玉林师范学院培养的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们的就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一)通过国内外双实习模式提高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玉林师范学院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英语+1门东盟语种+专业方向”,即学生在相应的东盟国家需学习至少1年,体验东盟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加强自身的英语商贸知识和参与中国—东盟商贸工作的能力是培养重点[2]。因此,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要采取“实践+社会服务”的“国外+国内”的带薪双层次实习方式,进行专业基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涉外处事能力、心理受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成为拥有2种外语以及专业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兼备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能胜任国外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要培养胜任国外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学校除了依托雄厚的学科基础以及外语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外,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教育。在新生开学伊始,学校就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邀请了赴东盟工作的优秀校友回校介绍经验,并制作多版赴东盟工作的校友工作风采展板进行宣传,使新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和专业的前沿知识。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必修课),使学生注重从大一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逐步设计自己的短期和中期的奋斗目标。在大二、大三的就业指导中,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东盟各国的文化知识背景、外贸商务、法律文化等相关知识融入就业指导课内容,提升双语复合型人才的人文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以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指导双语学生通过技能培训、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就业竞争力。最后,安排双语复合型人才赴东盟国家为期1年学习和实习,以加深他们对东盟国情、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实践教育,近四年来,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初显成效:有38名学生境外就业,5名学生在国外高校深造。其中,赴非洲担任建筑工程翻译工作的有3人,赴新加坡从事外贸工作的2人,赴马来西亚、泰国从事外贸翻译工作的6人,赴东盟、中欧等国家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有27人,赴日本、泰国、英国等国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有5人。

二、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课程的设置、就业指导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学校在对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竞争能力不突出

对地方高校而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要注意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要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加强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提升,形成地方性高校人才的特色。[2]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玉林师范学院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毕业生掌握2种外语,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掌握国际惯例与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除了开设专业课程,还需要补充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现实问题是,学生的专业课程负担过重,为了应付考试和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指导这类课程兴趣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上上理论课,交了作业就了事,对于学生的校内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力、心里受挫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根据课程目标落实到位。面对泛北部湾经济区、东盟经济区市场的人才需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竞争意识和就业核心能力方面,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二)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

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在校学习阶段接受系统的、专业的、专门的就业指导教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实际过程中,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监督环节往往发生脱节,上课形式化,重理论、轻技能;在技能培养方面,很多时候只有指导环节,后续的培训强化、能力提升、教育评价等过程会因为专业课程负担重而直接被忽略。有些专业甚至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按时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的培训、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未能达到人才培养规格。

在常规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就业指导内容往往被同化。一个指导模式涵盖了所有专业、方向的学生,单一教条式的课程训练和形式化的实习成了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性、特色性内容较少,无法做到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而实施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同类群体中凸显自身优势,失去市场竞争力。

(三)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师资薄弱

就业指导是一个职业性强、专业性高的工作,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就业工作的专业性和专门化特点,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目前,从事就业工作的一线人员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部门的老师、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分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就业工作队伍不仅结构单一,还身兼数职,分管多块学生工作。精力有限,专业不对口,因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相关业务不熟悉等,这些都造成了就业指导师资缺乏专业性、专家化和专门化的特点。在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安排了部分专业课教师作为就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但是专业课教师仍以专业教学为主,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较低,指导内容深度不够,时间不足,难以形成系统的、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育。

三、完善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教育发展的策略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指导服务特色,有利于推进高校培养人才实现区域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一)优化就业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指导目标相结合。

学校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技能教育和专业化教学等途径来培养双语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还需增加就业技能教育的课程比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培养。

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涵盖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自我管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人文素养方面以及求职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实践技能方面。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避免与学生专业学习课程内容相重复,还要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指导目标的一致性。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需要融入东盟各国的文化知识背景、外贸商务、法律文化等相关知识,还要从专业的特点、就业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把专业基础知识、社会文化、个性品质培养、心理受挫能力、实践能力等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达到提升双语复合型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就业目标。比如,双语复合型大学生在学习东盟国家经贸、文化等课程中,除了课堂学习,还可通过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赴东盟工作的优秀校友回校讲座,了解东南亚各国文化背景、涉外工作经验和创业等知识;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翻译大赛,英语能力竞赛,课件比赛,教师技能大赛,外文演讲、外文戏剧、外文朗诵、外文歌曲、外文书写、外文辩论等学科竞赛和文化活动,提高双语人才的语言优势、心理承挫能力、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到外资企业见习,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参加计算机学习、创业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活动,加强双语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强调“四早”教育,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

大学四年,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需要建立科学、有效、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展开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就业指导教育。结合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我们强调“四早”教育,并贯穿大学始终,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四早”教育指的是:早启蒙、早引导、早规划、早指导。根据双语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我们重点设计从大一新生的“早启蒙”开始到大四毕业生的职业设计。

首先,新生开学伊始,学校就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制作多版赴东盟工作的校友工作风采展板进行宣传,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和专业的前景;接着,注重对新生进行就业启蒙,通过心理测试,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确立最初的职业倾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我的人生,我规划”、“成功的人生,早规划”的就业意识。其次,早规划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专业和技能培训,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注重自身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个性品质方面,逐步引导和加强大学生追求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激发追求梦想的激情。第三,为准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为社会就业做好求职面试、简历制作指导、心理辅导等准备。根据学院自身情况成立就业咨询室、境外留学服务指导中心,为有赴东盟各国就业意向的学生做好答疑解难、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等指导。同时扩大就业指导的范围,为其他专业毕业生开展各种创业、出国就业、语言培训等服务,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更多的职业中介或就业合作伙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国内外的就业机会。正规的职业中介平台或与外企实习合作的模式,是实行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并轨的新举措,旨在强化市场推销毕业生的意识,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第五,为有境外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暖心工程”和全心服务:从课程到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保障支持,导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出国服务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早”内容是连续递进的,是系统指导服务的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队伍,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可以帮助毕业生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求职成功率。要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就要提高整个就业指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胜任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双语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组建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互补、专家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队伍,并建立合理、有效、系统的培养和评价保障制度。

首先,采取专兼结合方式,培训发展部分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师。学校要重视推荐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专兼职教师参加东南亚双边合作项目交流或培训的机会,增加他们对东南亚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贸合作等的了解,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参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积极性。还需要制定系统的职业实践培训,引导被选拔出来的双语人才就业指导教师按计划到校外企业、公司挂职实践,使他们具备先进的学科理念、敏感的市场洞察力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能够胜任双语人才就业课程的传授、专业实习的指导以及特色就业服务。

其次,对选拔从事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定期的专业学习或职业课程培训,尤其是国家级、省级的职业指导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取相应的就业指导证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指导能力。也可聘请同专业的优秀校友、东盟经济区的知名企业家、青年创业才俊给准毕业生当就业导师,针对双语复合型人才的择业前景、就业面试、创业培训等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加深他们对东南亚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拓宽他们的国际人脉[3],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建立服务评估机制,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学校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双语人才就业指导师的培养和评价机制。针对就业指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发展空间等方面实行差别考核标准,可通过激励机制和评价等环节,使双语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师更加坚定从事这一工作的信念,激发其工作潜能,努力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化队伍,切实提高双语复合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建议省级教育部门将高校就业指导师列入高等院校的职称评定范围,真正解决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职称的评聘问题,提高就业指导师的现实地位,努力打造一支专家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队伍。[4]■

[1]杨琴,吕伟.构建广西北部湾地区与东盟邻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7).

[2]王军.关于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0).

[3]陆惠君,蔡其明.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初探—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李敏智.女大学生择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3):176-180.

【责任编辑 谢文海】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Guidance in Guangxi——Take Bilingu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Ren-song,SHEN Yuan-z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Study,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holds the ASEAN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s the training mode of bilingual compound talents for 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However, due to the curriculum,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teachers and other factors,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bilingual compound talents, we ne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bilingual compound talents for their reasonable employm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bilingual 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G647

A

1004-4671(2014)06-0106-04

2014-09-10

本文系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JGB208]的阶段性成果。

张人崧(1980~),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双语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