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缘》艺术特征探析

2014-03-12蔡瑜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韵文弹词少华

□蔡瑜清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再生缘》艺术特征探析

□蔡瑜清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弹词《再生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在作品艺术特征的阐释方面还相对薄弱。本文着眼于文本,具体分析《再生缘》表现形式上的特征:《再生缘》运用小说的叙事机理和方法、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文体形式和雅化的文词演述一个女扮男装的巾帼英杰的故事,达到了叙事性和诗性的完美结合。

《再生缘》 叙事机理;文体形式;雅化文词

明清时期,弹词流行于江浙一带,乾隆年间江南才女陈端生创作的《再生缘》,是叙事体弹词的成熟之作。关于《再生缘》属于何种性质的文体,历来说法不一。陈寅恪先生认为,“《再生缘》之文,则在吾国自是长篇七言排律之佳诗”①。而在晚清的小说理论中,由于对小说的定义颇为宽泛,弹词小说亦被视为小说之一体。1904年俞佩兰为《女狱花》作序说,“中国旧时之小说,有章回体,有传奇体,有弹词体,有志传体”,把弹词归入小说范畴。鲍震培在《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中,采取的是“弹词小说”的说法,盛志梅在《清代弹词研究》一书中也称弹词为“韵文体小说”。

笔者认为,弹词的原初性质是说唱,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艺术样式的元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类型。《再生缘》作为叙事体的弹词,既保留着说唱的基本特征,又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机理和方法、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文体形式和雅化的文词,达到了叙事性和诗性的完美结合。

一、小说的叙事机理和方法

《再生缘》是一部上百万言的长篇叙事说唱作品,但其说唱主要体现于外在形式,实质性的功能在于叙事。清初的弹词在叙事体制上逐渐分化成叙事体和代言体,前者是案头化的文本,后者倾向于戏曲化,唱、白、表俱全,“按消费方式的不同,清代弹词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说唱艺人在书场里演唱的底本(大部分是讲场过录本),书坊主整理出版面向读者的坊本,文人创造自娱娱人的文本(多数是手抄本)”②。因此,对应地形成了“书场气、书坊气和书斋气”。《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是一位十八九岁的闺中女儿,她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娱亲和博取闺中知音欣赏,同时也表现作为一位有思想才华的女子的理想,所写的是叙事体弹词,是充满书斋气的案头化文本,相对于戏曲化的代言体,它更重视叙事性。

(一)叙事线索清晰,结构精密;以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相结合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

叙事的首要任务是要讲述一个头绪分明、情节引人入胜,内容丰富感人的故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在人物设置、结构布局、情节安排上精心构思和组织,在这方面古代各种文类中小说无疑是最富于叙事能力的样式,《再生缘》从小说中汲取创造故事的经验,而又能超出于一般小说之上。为了说明《再生缘》叙述故事的特点,先对其梗概简述于下:

云南总督皇甫敬的儿子皇甫少华和国丈刘捷的儿子刘奎璧,为了争得与尚书千金孟丽君的婚姻,通过射柳夺袍的比赛来决胜负,结果奎璧告输,乃施奸计陷害皇甫一家,逼婚于丽君。少华逃走他乡,丽君拒婚而女扮男装潜逃,并且让侍女苏映雪代嫁奎璧。映雪原已心属少华,新婚之夜投水自尽,被相府梁夫人所救,收为义女。丽君改名郦君玉赴科场考试,连中三元,被相府招亲,与映雪做了假夫妻。丽君得到皇上赏识,举荐少华出兵攻打朝鲜。少华凯旋而归,刘家下狱,皇甫家沉冤昭雪。至此丽君官至丞相,与父亲、夫君同朝为官,被家人识破真相,却以欺君之罪、师生之讳、少华娶刘燕玉等原因,不愿恢复女身。在父母、夫君、皇上等人苦劝相逼之下,丽君与封建礼教做抗争。不料在太后设计下醉酒,被皇上发现红锦鞋并且被逼为妃,丽君悲恨交加,心伤吐血。故事到此,大概作者感到难以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于是辍笔。

全书主线是孟丽君的经历,丽君潜逃后,由这条主线散发出几条分支,长华和韦勇娥在吹台山并肩抗敌,少华和熊友鹤访仙学法以救父,刘奎璧施奸计,苏映雪投水,刘燕玉拒婚逃往尼姑庵,以及顾氏、尹氏家族,康家、熊家等,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故事框架。各个故事齐头并进,多而不乱,始终以丽君为主线,在皇甫敬的冤情被洗清、各人封王封爵后,各条故事线又合为一流,笔锋再次集中到丽君身上。跟《红楼梦》的网状结构相比,《再生缘》的结构显得简洁利索,主线单一明确,没有过多枝蔓,主要人物重点突出,加上巧妙的伏笔,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处理得有条不紊,精密有致,没有古代小说那种因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等带来的拖沓冗杂的弊病,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吾国小说,则其结构远不如西洋小说之精密”,“求一叙述有重点中心,结构无夹杂骈枝等病之作,以寅恪所知,要以再生缘为弹词中第一部书也”③。

《再生缘》与一般小说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故事情节曲折缠绵,跌宕起伏,紧凑连贯,毫不散漫拖沓,通过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相结合的方法,顺利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且把矛盾一步步激化,最终顺理成章地爆发。

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常借助于外部张力来推动情节发展。《再生缘》也借鉴了这方面的经验,在叙述中,通过很多突发事件来形成其外部张力。当故事看似平静时,又平地起波澜,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比如第一卷,刘奎璧火烧小春庭这个突发事件,给少华与丽君的婚姻掀起第一个波澜,注定了不可能一帆风顺;第九卷皇甫少华第一次见到丽君的写真,一下子扭转了整个局面,把丽君推向困境;最精彩的是第十七卷,当丽君被脱靴验明女身后,读者都以为故事到此该了结了,丽君只能嫁给少华,但是突然又起波澜,“元天子巧设机关”④,逼丽君为妃,“郦相国暗添懊恼,”这个意外把丽君真正逼上了绝路,进退两难,所有矛盾也终于集中爆发。一个接一个的突发事件所形成的外部张力,使得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突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以一种不为人熟知的内容和审美形式打破读者的期待,帮助人们突破日常感觉的习以为常性。而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⑤。

用外部张力来推动情节可以令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但如果运用不当会显得牵强生硬,而借助内部张力,利用故事和人物本身的内部力量来推波助澜,更为自然流畅,这也是《再生缘》的成功之处之一。作品的内部张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物本身的性格矛盾,一个是人物之间的冲突。首先,孟丽君的矛盾性格就是故事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一方面,她是恪守妇道的深闺千金,深夜逃婚并非深爱着少华,而是为少华守节,后来以搅乱阴阳、师生之别为借口,不肯换回女装等,都是她深受封建礼教荼毒的表现;另一方面,她是心高气傲的才女,“愿教螺髻换乌纱,”并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而是要争取女子的自由与平等,雄飞已久,岂甘雌伏?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注定她的一生辛苦纠结。孟丽君性格的矛盾性,其实也是作者陈端生思想的矛盾性,她只是“以封建而反封建,正如她自己所说‘定要真龙夺假龙’,事实上她还是在那儿鼓吹忠孝节义”⑥。这个矛盾性让故事在曲折辗转中前进。其次,人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矛盾和张力,最明显的是丽君和父母、少华等一干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反叛势力与封建礼教势力之间的张力拉扯,大家逼迫郦君玉,是封建礼法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逼迫,要其重归正轨遵循礼法。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是这个根本矛盾使得整个故事流动起来。此外,还有皇甫少华与刘奎璧之间的嫌隙争斗,天子与郦君玉的非君臣关系,乃至江妈与瑞柳的争吵等等,都构成故事的整个内部张力网。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在性格,利用人物的内在张力,使得故事变得饱满有弹性,情节自然而然能顺畅地向前发展。

(二)多重叙述视角

《再生缘》总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兼用代言体的第一人称叙述。它采用了三重叙述视角:作者的视角、叙述人的视角、故事中人的视角。

作者视角的叙述,出现在每卷的卷首、卷尾。每卷的开头都有一首七律和一段韵文,结尾也有一段韵文,这都是作者陈端生的言语,看似与正文无关,其实从中可读出很多重要信息。首先,是关于写作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等背景,以及写作目的:它面对的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文化素养较高的闺阁阅读社群,陈端生写作此书,只因“知音未尽观书兴,再续前文共玩之”,“闺阁知音频赏玩”,一方面想要满足闺阁知音的阅读需求,同时也为了满足了作者靠洋洋洒洒的文字来发泄不平之感的写作欲望。其次,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思想:如第十一卷和第十五卷的卷首,作者称赞孟丽君“雄章笔健扛龙鼎,妙手言高造凤楼”,“琴瑟无心偕伉俪,衣冠有志报涓埃。岂因富贵倾贞节,却仗聪明避俗猜”,可见作者对笔下人物的赞美、向往及自鸣得意之情。

而叙述人的第三人称、故事中人的第一人称这两个视角的叙述,是交叉出现、相互转换的。《再生缘》的主体是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者无法直抒胸臆,书中人物更不可以像代言体一样表白心声,而叙述角度方面的巧妙转换,能弥补单一叙述视角的不足。细读文本可知,书中叙述角度的转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叙述者和故事中人物之间,另一个是故事中不同人物之间的转换。在不同的情况下,作者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叙述,转换得恰当自然,而且语言和语调也跟着转换,贴切地符合其身份与性格。

以第三卷中“孟丽君花烛潜逃”一节为例,当丽君得知皇上为她赐婚时,她“心寸裂 掩花容 一声长叹倒鸳衾”,此时她心里肯定翻山倒海思绪万千,但是叙述者只是旁观者,对人物的心理是无法得知的,更不应该代替她叙述。所以作者灵活转换叙述角度,隐去叙述者的地位,让孟丽君站出来,把叙述权移交给人物本身,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第一人称叙述,“呵唷,皇天呀,奴家好苦也!……奴亦无心怨圣明……”这样更容易表达丽君的心理,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真实生动。又如第一卷中,皇甫少华和刘奎璧射箭夺宫袍一节,当他们看到高楼上的苏映雪等一干女眷时,作者先从刘奎璧的角度叙述这个场景,然后用一句“奎璧沉吟心暗虑 少华公子也狐疑”把角度转向少华,这样从皇甫少华和刘奎璧这两个角度叙述,能够让故事更丰富,也更对比出刘的意荡神迷和皇甫的慷慨安详。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但不会因为角度的转换而造成故事情节的杂乱,而且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力度。

(三)丰富的叙事想象力和详赡细腻的描写

郭沫若先生认为“从叙事的生动严密、波浪层出,从人物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来说,我觉得陈端生的本领比之十八、九世纪英法的大作家们,如英国的司考特、法国的司汤达和巴尔塞克,实际上也未遑多让”⑦。《再生缘》的作者虽然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少女,但却具有丰富的叙事想象力和敷演描写能力,对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情节都能根据人情物理,设身处地,揣摹想象,展开生动细致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丰富精彩的内容。

且看第一卷中少华和奎璧赌射宫袍这一节,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敷演,先是叙述尚书府里小姐夫人、仆妇丫鬟议论纷纷、招呼着去观看,只有小姐“面带羞容言不往”;接着两个少年入场,详细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尚书府景色和楼上女子的姿容,以及佳人眼中的少年风姿;射箭过程,也不厌其烦地描述了他们每射一箭时的心态和众人的反应。整个过程让读者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又以第三卷中“孟丽君花烛潜逃”一节为例,作者也用很多笔墨叙述孟丽君如何做出潜逃的决定,如何应对家人的关心,如何描写真容,如何准备男子装束,如何和家人拜别,以及荣兰偷钥匙和马等情节,单单这一节,就是一幅生动逼真甚至琐碎的生活画卷。尤其是描写真容那部分,丽君画了三次才成功,而作者也不厌其烦地叙述她吁气痛泣、调颜色执彩毫、看一眼来描一笔的整个过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再看第七卷描写战争场面,两军交战时,“千舟混杂翻波浪 百士喧呼荡铁衣 金鼓盈天人踊跃 旗幡招展马奔驱”,“冲踹诸军如猛虎 只杀得 血流铠甲染斑斑”,敷演出壮观激烈、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不同于叙述闺阁中人事时的旖旎细腻。

更值得称道的是对心理活动的叙述描写,“描状细物琐情无微不至”⑧,用大量文字敷演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入微,颇为精彩。比如第十卷,得知少华将迎娶燕玉后,丽君的反应复杂纠结,此处作者既采用叙事体,从他者角度写出丽君的情形是“心辗转 意沉吟”,又夹杂局部代言,让丽君直接发出惊世骇俗的感慨:“从今索性不言明 蟒玉威风过一生”,“何须我 归宗复姓认家门 若言皇甫芝田处 他现在 半月之中要做亲 我若此时来说破 分明与 刘家郡主夺夫君 吾为当世奇才女 岂作无羞这等人”!多么心高气傲,打算得多么精密妥帖!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既表明丽君思想的大转变,又体现了她作为才女的高风亮节,喊出了女性希望挣脱封建礼教和渴求平等自由独立的心声!丽君之心声正是端生之情感流露和理想寄托。《再生缘》中,陈端生的情感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她站在孟丽君这个反叛者的角度,赞美女性的才智与胆略,歌颂敢于反叛、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所作所为,这种情感思维支撑着孟丽君勇敢坚决地走反叛之路,也保证了陈端生的叙述思维不会横逸斜出,始终一脉相承、融化贯通无所阻滞。或许正因为这样,写到最后郦君玉伤神吐血时,陈端生只能搁笔,因为残酷的现实令她清醒,也打断阻隔了她的思维文气,她不知道孟丽君该如何走下去,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笔该如何续下去。这些都体现了陈端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以及详赡细腻的敷演描写能力。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文体形式

《再生缘》既具备小说的叙事特点,又采用以韵文为主、韵散相间的形式来组织文句,用韵属对的功力都令人叹服,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更像一首长篇叙事诗,具备诗歌的基本特点。然而,作者灵活巧妙地运用韵文形式来叙述,却不为韵文格式所束缚,韵散结合,主体采用对仗工整的韵文,灵活顺畅地穿插散文句式,用韵灵活,恰到好处。

《再生缘》采用七言排律的形式,韵文部分对仗工整,试举第一卷中介绍孟丽君的文字为例,“生成玉骨冰肌态 长就兰襟蕙质心 七岁吟诗如锦绣 九年开笔作诗文 篇篇珠玉高兄长 字字琳琅似父亲 对答如流心颖悟 语言清正性聪明 朝云夜月添词兴 玉版霜毫解淑情 绣户深沉人莫识 春园明媚迹堪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朗朗上口,从外貌体态到文采学识,短短十二句就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旷世才女形象。

《再生缘》中的七言韵文遵守排律诗的押韵特点,“通篇的平仄和规律都很严,转韵很自然,只是韵脚每每是用杭州方言押韵而已。”⑨不过,弹词的本质还是叙事性的小说,所以押韵平仄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作者根据情节的具体需要而灵活巧妙地押韵,这是弹词跟叙事诗的区别之一。比如第一卷中,“都督闻言喜异常 果然吉兆应黄粱 亥时生下裙钗女 少刻还将产一郎……都督欣然看端详”,用的是阳韵;但接下来在同一段随即换韵,“但见他 一双儿女貌端严 锦被遮身宝带栓……上学从师诵圣贤”,用的是先韵。其实在内容上也发生了转换,采用阳韵的韵文片段是描写都督的心情,采用先韵的韵文片段则转向描写两个新生儿的模样,两部分采用两个韵以示区别。《再生缘》是一部弹词,不像律诗那样韵律严谨,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巧妙地换韵,或者根据情感态度恰当地选择不同的韵,如果强求遵循规则,往往只会以辞害意。

如果全书只用对仗的韵文,不但形式上呆板繁琐,而且严重限制故事的流动性,所以,作者巧妙地兼用韵文和散文句式,每段韵文之后插入一段散文。全书的散文句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说书人叙述者的言辞,大都是以“话说”开头的介绍性的句子,引出另一件事或人,起到转移场景或补充说明的作用;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语言或心理,大都以叹词开头,简短精确,感情色彩强烈,起到突出强调或转换叙述角度的作用。这些散文部分与韵文主体相间,转换结合非常自然灵活顺畅。第一类以第一卷为例,共出现了42处叙述者口吻的散文,“话说大元世祖朝中,有一位少年豪杰,复姓皇甫,名敬,表字亭山。”引出皇甫敬这个人物,书中重要人物都以这种方式出场,说书人的散文话语,把故事的来由和人物情况介绍清楚。而“话说秦公轿到府前”,“话说孟尚书这日”等,则以语言文字形式上的不同,引起观者的注意,从而顺畅地转移时间场景,推进故事发展,使之曲折丰富。第二类大都以叹词开头,这是《再生缘》的特色,对比一下另一部叙事体弹词《天雨花》,也是韵散相间,但是散文部分都比较长,有些甚至稍嫌啰嗦,而《再生缘》的散文部分,以叹词开头,简练精妙,恰到好处,充沛的情感溢于言表,尤其在情节跌宕起伏、气氛紧张时,出现得更为频繁。以第十七卷为例,丽君发现自己被脱靴验身后,此处作者频繁采用韵散相间的句式,每处散文都以感叹词开头直抒胸臆,“呵唷,我好恨呀!”“呀,这也奇了。”“哦,是了,是了。”等等,突出强调了丽君焦灼、担忧、猜疑、矛盾混乱的心境,生动逼真,令观者在这种频繁的韵散转换中感受到那种紧张焦灼的气氛。

三、雅化的文词

《再生缘》文词雅致细腻,赏心悦目,已经逐渐脱离满足消遣和猎奇的商业性、娱乐性特征,带着浓郁的江南文化色彩,也体现了女性创作的细致文雅的特点,融合了女诗人的气质和女史的才华。

首先,《再生缘》的遣词造句优美精致,体现了陈端生横溢的才华文气与卓越的文字功底。且看第一卷如何描写孟府的园林景色,“悠悠小径生芳草 曲曲长栏砌玉砖 迭迭假山遮锦树 层层古木霭苍烟 条条柳树随风舞 片片桃花落水翻”,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园淑景。再看第三卷如何描写丽君自己画的真容:“乌云宝髻一层盘 金凤斜挑翠鬓边 面映芙蓉含玉露 眉分柳叶带春烟……飘然出世神仙态 绝代无穷独占先”,一个绝色美人跃然纸上。更难得的是,陈端生很好地把握尺度,并没有因为过分雅化而卖弄文字,仍然没有抛弃弹词的消闲特征,文词优美却不用生涩怪僻的字眼,也不过于杂糅繁复,更没有淫词艳曲,优美中显得通俗易懂,文气流畅。

其次,作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语言色彩,而不必迎合听众水准,脱离了说唱文学的环境束缚,所以《再生缘》的叙述语言很精准到位,人物语言极具本色化,很注重与情节、环境的配合。不同气氛的场景,采用不同情感色彩的字词,比如描写闺中小姐时,用优美动人的词藻;描写战争场面时,则用一些比较狰狞凶险的字眼。第七卷中,“冲踹诸军如猛虎 只杀得 血流铠甲染斑斑”,把战争场面形象生猛地表现出来。对于不同性格的人物,也采用不同的语言,比如第十一卷,孟士元设计要丽君认劬劳,丽君偏偏不肯,“故意的 春风一笑便相嘲这又奇了,尊夫人有何心病?莫不是老前辈近纳如君么?”一句话就巧妙地破解了困局,也体现了丽君的聪明狡猾与风流得意。再看苏映雪,作为贤惠规矩又保守懦弱的封建女子,一心只想让丽君做回女子,自己也好嫁给少华,但是她又不敢明说,“梁氏夫人难再劝 芳心脉脉怨千金”,无限愁绪。本色化的语言,体现了人物各自的不同性格,这也是作品语言的成功之处。

再者,《再生缘》的抒情文词也体现了与代言体弹词不同的特点。《再生缘》是总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叙事体弹词,而兼用代言体形式。作者站在全知的角度叙述,无法站出来直抒胸臆,书中人物更不可以像代言体一样以第一人称来表白心声,所以它的抒情不像书场上的代言体文本一样直白浅俗,而是巧妙地采用书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描写委婉到位地抒情言志。《再生缘》中很多精彩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女性叙事细腻的风格。比如第三卷,作者用大篇幅写丽君如何作出潜逃的决定,“心辗转 意推敲 双合秋波暗计较”,本想“全身尽节赴阴司”,又怕“朝廷必罪我双亲”;“若然且到伊家去 唯恐冤沉说不明”;最后决定“改妆逃出去”,又担心“刘家要娶费调停”,于是让映雪代嫁,荣兰随己出逃。多么缜密的心思,体现了丽君的聪敏与果敢。再看第十七卷,丽君发现自己被脱靴验身后,情绪激动、思绪复杂,又惊又恨又焦虑,作者如何抒写这些情绪呢?此处作者既采用叙事体,从他者角度写出丽君的情形是“只吓得魄散魂飞骇更呆 好一似 冷水满头浇脊骨 好一似寒冰千块抱胸怀 愁脉脉 桃花两颊全消晕 恨重重柳叶双眉惨不开 痴呆呆 一体四肢如土木 渺茫茫三魂七魄赴泉台”,用客观描写令读者感受到丽君的情绪;又夹杂局部代言,让丽君直接抒发对皇甫少华等人的愤慨:“你是英雄大丈夫……及时行乐诚无碍 学那些 腐气书生却为何……虽然守义算多情 转觉得 迂执愚痴太可憎”,然后丽君的思绪又转为不肯屈服:“旧定姻缘不愿谐 怎么肯 贪生为宠入宫来 九重圣泽徒怜悯 郦明堂 一点孤贞岂肯衰”,喊出了女性希望挣脱封建礼教和渴求平等自由独立的心声!而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抒情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令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也更体现文词的巧妙精雅。

《再生缘》唱出了女子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声,赞美了女子的才智胆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运用小说的叙事机理和方法、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文体形式和雅化的文词,谱写出一曲唱不尽的弹词奇葩,达到了叙事性和诗性的完美结合。诚然,这部作品里有较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和神仙迷信因素,所描写的男性也具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这些都是不足之处,不过陈端生身为封建社会的深闺女子,能够有这个程度的批判思想和优秀的文学才能,已属难能可贵了。作为一部弹词杰作,《再生缘》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值得重视和研读。■

注:

①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

②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③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④[清]陈端生《再生缘》,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本文中,所有《再生缘》的引文,皆出自此版本。)

⑤[联邦德国]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⑥郭沫若《谈<再生缘>和它的作者陈端生》,《再生缘》,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⑦郭沫若《序〈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本》,《再生缘》,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⑧阿 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⑨郭沫若《谈<再生缘>和它的作者陈端生》,《再生缘》,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责任编辑 吴庆丰】

Analysis of the Art Features of "Zai Sheng Yuan"

CAI Yu-qing
(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There’re rich researches about Tanci "Zai Sheng Yuan", but the interpretation about its artistic features is inadequate. Focus on the text,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the expression form of "Zai Sheng Yuan": "Zai Sheng Yuan" uses the narrative mechanism of the novel, the stylistic form that mainly expresses with the form of the verse and combines rhyme with prose, and elegant diction to narrate a story about a disguised-asman heroine. It achieves the combination of narrative and poetic.

"Zai Sheng Yuan"; narrative mechanism; stylistic form; elegant diction

I239.1

A

1004-4671(2014)06-0071-06

2014-09-30

蔡瑜清(1989~),女,广东潮州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韵文弹词少华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毕业了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婚前与婚后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二则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