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上西楼

2014-03-12李梦琪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西楼崇尚阮籍

李梦琪

唐后主李煜曾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易安居士亦有词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好一个“寂寞梧桐”“雁回月满”!也许文人都必须能忍受寂寞,抑或这本不该称为“寂寞”,而应称作“清高”。

楚君死,国亦亡。迁谪途中的屈原从此失去了一切,他以自己仅存的尊严和骨气说服自己投江以报国。留下《楚辞》和《离骚》,屈原死而无憾。

屈原的死给后人留下了典范。从此人们对“忠君”“节义”的古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渐渐明白何为“清高”。

嵇康,魏晋时代著名的学者,学富五车,胸罗文章,却终身不仕。隐居于僻野乡间,打铁为生。司马氏欲招之为婿,被他一口回绝。后被他人诬陷,判以斩刑。

嵇康行刑的那一天,以一曲《广陵》绝响为他“巍巍兮如青松之独立”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走得坦然而无悔。

如果说嵇康的离去是一曲悲歌,那阮籍便是为这曲悲歌寄情的人。

他常常驾着车,载着酒,毫无目的地在野外独行,待途穷酒尽时,便大哭一场,然后调转车头往回走。阮籍无休止的悼念,使嵇康的清高成了一种过错,这无法弥补的过错断送了嵇康的一生。

古之文人以“清高”为荣,在历史上“清高”便是对一个文人最高的评价。

诗仙李白便是最想成为清高的人,但终又无法冠以清高之名。他自称道:“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如此的豪放与不羁尚不能算是清高,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恰当的原因,那只能怪他太过于恋及官场了。

李白在入长安之前就曾夸下海口:“归时若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待仕途无望之后却又改口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聊以自慰。

自李唐来,世人皆崇清高,不论是登仕文人,还是隐士文人。

八大山人朱耷,以“天地为之一寒”的白眼傲视权贵;青藤老人徐渭文韬武略,留下“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传奇。

清高的人多无法善终。古之文人相轻,对稍有名气的后起之秀或同朝幕僚都加以抨击,没有任何前仇旧怨,甚至没有一个恰当的理由。

在那个崇尚清高的时代,没有过多的政治色彩,没有多余的闲话杂谈,有的只是“无人信高洁”的失落,是“忧思独伤心”的愁苦,是“往往酌酒还独倾”的孤寂。

在那个崇尚清高的时代,没有“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雄壮,没有“骣骑蕃马射黄羊”的气魄,有的只是“一船明月一帆风”的逍遥,是“不须檀板共金樽”的闲适,是“万里归船弄长笛”的洒脱。在那个崇尚清高的时代,君子只能喟然叹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然后挥手自兹去,吟一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指导教师:郑家福)

评点:郑文龙

此文立意新颖,截取古代士人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清高”,对文学史进行了饶有趣味、不乏灼见的论述。文章开始以“清高”释诗词流露之“寂寞”,由情言志,从感性认知深入心志觉解,引人入胜。其后追溯文人“清高”源头,首列屈原为“清高”之伦理楷模,次叙嵇康、阮籍为“清高”之情志典范。于盛唐李白则微词寓讽,揭橥“清高”之难能可贵。至以朱耷、徐渭论“清高”,则触及隐士清高之狂狷底蕴。终以盘点士人政治生态、仕途失意与道德困境,对传统社会中“清高”人格的持守与背景聊作烘托点染。文章妙处在内容丰富,人物、诗词连缀,选材精当;正反合的三段论式结构叙事,使历史逻辑与构思理路相结合。不足之处在于以“清高”母题统和文人事迹、诗词意蕴本是简化历史,故伤于肤浅、悖于史实,以此抒情言志更淡化了士人人格政治色彩的主调。

猜你喜欢

西楼崇尚阮籍
处暑西楼听晚蝉
春花秋月望西楼
秦朝
———崇尚“大”的短暂朝代
崇尚精巧的枫丹白露画派
崇尚奋斗
好是怡情处,西楼长景真——中晚唐赏石家张祜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阮籍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