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附丽于存在

2014-03-12胡梅仙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14年5期
关键词:全集光明理想

⊙胡梅仙[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鲁迅曾说,“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①说明鲁迅心中还存有希望。既然绝望是虚妄的,希望也必将存在。在《记谈话》中,鲁迅说:

我们总是中国人,我们总要遇见中国事,但我们不是中国式的破坏者,所以我们是过着受破坏了又修补、受修补了又破坏的生活。我们的许多寿命白费了。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②

存在就是希望,黑暗的东西终会消亡,不会存在太久,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长久存在的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这是一种对生命、生存的信念,对希望、光明决不放弃的精神。这里包含着鲁迅对于希望、存在、历史、轮回等的辩证法思想。人类的存在来自于对未来的希望,在向未来的途中,一定会有黑暗缠绕着的事物,如果我们有一颗向着光明的心,就会摆脱黑暗。而且黑暗只能附在渐将灭亡的事物之上,我们只要有摆脱黑暗的决心,就一定有未来。这里有几层意思: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但不是一蹴而成的。黑暗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决心摆脱它。有存在就有希望,这里的存在指的是一种光明、希望、合理的存在。只要我们不依附黑暗,不要让黑暗遮盖了光明,我们就一定有悠久的希望的未来。合理的存在是鲁迅心之光明所在,他一生要追求的也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类存在状态。

存在着的都是中间物,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希望也是中间物。鲁迅决不是一个像有些人所说的虚无主义者。一个承认希望是中间物的思想家一定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进取的乐观主义者。所以,对于鲁迅心中的希望是被很多研究者忽略或抹杀的。虚无中升起的希望或者虚无背面的希望,是鲁迅一贯的人生底色。一般人们习惯于用反抗绝望来形容鲁迅,绝望之于鲁迅是人生体验,希望之于鲁迅是活生生的生活行程。如果鲁迅真的是那么绝望,我们何以理解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情调,还有诗意的文字,只能说,鲁迅是一个敢于正视人生绝望底色的生活热爱者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实践者。丸山升非常注重鲁迅强韧的革命意志,这种意志从何而来,我想它应该是从对人类的希望而来,从关怀现世、热爱生活而来。

希望在行走中,实践中,希望不是成形地存在着,它是多种可能性的结合。希望就在不断地追寻和行走中。希望不是一个悬在前方的固定物,你只要朝着它奔去就可以了。希望是在寻找的过程中慢慢呈现的。“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③希望的路是靠走出来的,鲁迅历来反对那些坐着等待观望的人们,最后终是老死而无所行动。希望在行动,是切切实实的行动。鲁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敢于面对惨痛的现实,在对希望的追求中反抗绝望、虚无,朝着一个未定的却又是一定存在的希望走去。只有在反抗绝望中才能接近希望,而不是走在绝望之网中无法自拔,悲观失望。希望即在奋斗前行中,可以说,希望是一条朝着理想结局飞奔的路,路的形状就是朝向希望的印迹或者说就是希望。

鲁迅对于生命的体认与从容,对于世间的弹劾和不满,其构成鲁迅对于承受、牺牲的需要。一个以身饲虎、独战多数的战士固然有寂寞的悲哀、绝望的袭击,但更多的是沉浸于那种承受、牺牲的大欢喜、大悲烈中,这样的鲁迅就完成了自身的一次噬心的洗礼,以“捣乱”“偏要”这些强盗式的名目来实行自己承担苦难、救赎内心、掀翻吃人筵席的使命。黑暗被捣碎了,自有光明填充。黑暗仍然板结一块,光明终究会被吞没。黑色染缸不砸碎,随便多好的东西丢进去,仍会染成漆黑。鲁迅一生致力于“现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改造”,“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④。只是希望虚幻的将来就像随顺现在一样,都是对现在的不负责任。不敢正视现在,也便没有好的将来。鲁迅多次谈到要人们关注现在,献身现在,无论是在文学上提倡“为人生的艺术”,还是自己的为启蒙主义的文学写作和一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实际斗争,都可以看到鲁迅踏踏实实做点事的思想。“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⑤

因为鲁迅确信希望是在将来的,他从未抹杀希望之所有。即使希望的背后是绝望,鲁迅的挑战绝望就是因为从未放弃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和西西弗斯的推石头上山不一样,鲁迅的反抗绝望是为了有希望的明天,而西西弗斯的反抗绝望是为了显示生命的强力意志。就像萨特所说:“我在反抗,我要在希望中死去,然而这种希望是应该创立的希望。”⑥生命是向上向前的,所以,人终还是要往前走。人生、社会是存在,只要人生活着,就有希望,生活着本身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有光明。在这里,鲁迅以存在论的意义阐释了生活的实有,又以进化论的态度看到了生活着的本身就是希望。所以,相对于更绝对的虚无“死亡”来说,始终狂走就是一种存在主义者始终与生命相对相待相抗的战斗姿势。只有用不停地走才能验证生命的存在,对人生虚无绝望的反抗;只有不停地行走,才能验证生命的活力,以此来证明存在着的一切光明。希望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在《故乡》中,鲁迅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⑦“他们应该有新的主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⑧

“自然赋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绝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⑨“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⑩前面是一定有路在的,只要义无反顾地走,只要向着“生存的方向”走。“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11]鲁迅鼓励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12]。向上走,这就是鲁迅所谓的未来的希望。

因为中国文人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所以鲁迅把他们称之为卑怯。鲁迅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敢于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忍从是虚伪,却是伟大的忍从;认为甘地是“艰苦卓绝的伟人”,但“只在印度能生”[13],他不说陶渊明的“静默”不伟大,只说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因为鲁迅敢于正视黑暗,正视人性中的卑怯、虚伪、逃避,敢于正视意味着敢于承担,只有敢于把自己浸在黑暗中,才有敢于反抗黑暗的勇气。对于鲁迅来说,反抗绝望的最有效的行为是行动,他把自己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地验证自己的价值理想。也可以说,鲁迅是把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合一,真正地实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理想,并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力图灌输到每一个大众心中。如果有人要问,鲁迅的价值理想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反抗一切剥削、奴役人的制度,同情底层、下层人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而并不是如很多人所说,鲁迅只知道骂人,从来不提出自己改造社会的方案。因为鲁迅永远都走在路上,也不相信一个固定的方案,更不相信一个一成不变的黄金世界。他只是永远在批判,在寻找,在不满足中希望社会变得更好。

①④ 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第20页。(以下《鲁迅全集》引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② 鲁迅:《记谈话》,《鲁迅全集》(第3卷),第378页。

③ 鲁迅:《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第3卷),第154页。

⑤ 鲁迅:《且界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

⑥ [法]让·保罗·萨特:《他人就是地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⑦⑧ 鲁迅:《故乡》,《鲁迅全集》(第1卷),第510页,第510页。

⑨ 鲁迅:《生命的路》,《鲁迅全集》(第1卷),第386页。

⑩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25页。

[11] 鲁迅:《导师》,《鲁迅全集》(第3卷),第59页。

[12] 鲁迅:《随感录·四十一》,《鲁迅全集》(第1卷),第341页。

[13] 鲁迅:《马上日记之二》,《鲁迅全集》(第3卷),第360页。

猜你喜欢

全集光明理想
遇见光明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8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李太白全集》
秋天 一个绚丽、光明的季节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