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昂歌声下的卑微——郭小川的《秋歌》之思

2014-03-12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名作欣赏 2014年5期
关键词:礼花火种知识分子

⊙孙 娜[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 150025]

自古诗歌伤春悲秋,寒秋气氛,孤凄寂寥游荡心头,纵使丰硕景象,昂扬之情,也难解萧瑟愁绪。郭小川于1975年创作的《秋歌》也是如此。往昔诵其章,思其人,可见那雄浑而壮丽的气势,高调的战斗激情跃然纸上,仿佛是当年历史舞台上昂首赤膊的勇士在孤独地吟啸。可今日再三读之,你还会有那种受到激励的感动吗?更多的是感悟诗人潜伏于这种激昂下的矛盾而复杂的心境。

郭小川的一生是曲折的,1959年他因《望星空》而受到批评,十年“文革”动乱,郭小川经受了反反复复的迫害,他检讨检查,认错认罪,但是他的精神深处却依然愁云弥漫,飘荡着孤寂与忧伤。

《秋歌》张扬了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生活困境中应该保持的姿态和情怀以及保卫自己意志的情愫,它所传达的气度,在“文革”后仍能焕发感人的艺术魅力,时代造就了诗人,同时也制约着诗人,那个时代对诗人理解力、想象力的妨碍和束缚是我们难以确切感知的。郭小川虽然是优秀的诗人,但他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的影响,他诗歌传达的是政治所需品,同时,也有着作为诗人最为敏感的内容,外表铿锵,里面却渗透着暗暗的个性溪流。“不止一次了,清爽的秋风把我从昏睡中吹醒;不止一次了,节日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郭小川是无力的,被秋风吹醒后,无法改变什么,燃起的生命火种都会被熄灭,但今夜的秋风和礼花让诗人呼出了内心的想法。如果说无力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那异常绚烂的大喜大悲更显得凄凉,突兀出来的喜和悲更加苍白。寂寥的秋风、高空的礼花此时成为诗人的知己,折射出诗人在精神上与环境的疏离和隔膜,昭示出他内心难与人言的焦虑与孤寂。

“我曾有过迷乱的时刻,我曾有过灰心的日子”,这样一位忠实的革命战士,这样一名歌颂工农兵的知识分子,内心存在着无限的怅惘。郭小川审视自己,反省过往的思想,承认在美丽的光环背后,隐藏着知识分子的苦楚。

“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一分钟;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面对刀丛”,郭小川在“文革”中遭到迫害,满腔的热忱和压抑在此时得以喷发,斥责那些束缚着他的杂念、气馁、声名、市侩哲学。他的心中燃起了一团光亮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前景的畅想。

“面对大好形势,一片光明,而不放声歌唱的人”和“眼见修正谬种,鬼蜮横行,而不奋力抗争的人”,其实这两种人是一类人,他们都是心中有所思而缄口不言的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因为这种人是饭桶,而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为了自保而不得以为之。“重新唱出新鲜有力的战斗歌声。”“再度激起久久隐伏的革命豪情。”战斗的歌声与革命豪情已经隐伏了太久,不得激发,现在把吹醒的激情和熄灭的火种重新燃动起来,给人们指出道路,是时候出发了。

“跟上工农兵的队伍吧。”“人民的乳汁把我喂大,党的双手把我育成。”“帮我带我的,是雄强勇健的亿万群众。”这几句诗隐含着浓重的其时知识分子的价值认同错乱。个人是渺小的,这是对自我能力、个人价值和知识分子本身地位的贬低。

秋风、礼花首尾呼应,身躯被吹得飞上晴空,觉得自己释放了包袱,身体得到了放松,变得很轻很轻,随着清风飘了起来,节日的礼花把心中的火种烧成了熊熊大火,心中充满了向往,在困惑和压抑中得到了一丝的解脱。1975年,在郭小川的观念中,仍然还是战斗与革命,在《秋歌》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主流思想与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深刻冲突,在这种冲突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有了复杂的感受和认识。

《秋歌》是嘹亮歌声下的悲歌,是光鲜亮丽后的凄苦,在郭小川大声疾呼的同时,压抑无处不在。在文学史的框架里,《秋歌》传达了一种坚毅,一种忠诚,一种不屈服的战斗革命精神,可是重读之后,在我的眼中,它展现了不同的侧面,有着知识分子的无奈,有着知识分子的迷失,更有着那个时代的悲哀。

猜你喜欢

礼花火种知识分子
来自奥林匹亚的火种
亡命鸡礼花
武警战士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火种”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难忘的礼花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鱼儿的火种
火树银花不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