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的科普

2014-03-11金涛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结缘右派汪曾祺

金涛

我所喜欢的作家中,汪曾祺算一个。汪曾祺怎么会转行搞起科普呢?这也是大时代的小故事,如同沈从文先生弃文而转向古代服饰研究,也是近代文坛的特殊现象罢。据汪曾祺自述,1957年反右时,他躲过一劫,可是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到了1958年还是在劫难逃,“补课”补上了一顶右派帽子。那时,他是《民间文学》的编辑部负责人,于是开了不知多少次批判会,“结论下来了:定为一般右派,下放农村劳动。”他被下放到河北张家口沙岭子,“右派的遭遇各不相同,有幸有不幸。我这个右派算是很幸运的,没有受多少罪。我下放的单位是一个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他后来在《随遇而安》的文章中如是说。“初干农活,当然很累,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真够一呛。”不过咬咬牙还是挺过来了。一介书生后来能扛170斤重的一麻袋粮食走上四十五度那样陡的跳板,说明汪曾祺改造得不错。他说到了1960年,“经所领导宣布: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暂时无接受单位,在本所协助工作”。于是,汪曾祺与科普有了缘分。

也许是为了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他的工作主要是画画,这和科普美术沾点边。他说他参加过地区农展会的美术工作,在所里布置过“超声波展览馆”,不过,汪曾祺最得意的还是创作了一部科普作品:“我的‘巨著,是画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这是所里给我的任务。”“这个所有一个下属单位‘马铃薯研究站,设在沽源。为什么设在沽源?沽源在坝上,是高寒地区(有一年下大雪,沽源西门外的积雪跟城墙一般高)。马铃薯本是高寒地带的作物,马铃薯在南方种几年,就会退化,需要到坝上调种。沽源是供应全国薯种的基地,研究站设在这里,理所当然。这里集中了全国各地、各个品种的马铃薯,不下百来种,我在张家口买了纸、颜色、笔……就坐长途汽车,奔向沽源,其时在8月下旬。”汪曾祺这一段文字,颇具科普特色。

据说,沽源这个塞外孤城是清代皇帝发配罪臣的地方,称之为“効力军台”,回忆这一段与科普结缘的日子,汪曾祺倒是颇为怀念:“我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这时正是马铃薯开花,我每天蹚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1962年初,汪曾祺回到北京,只是不知他的“巨著”——《中国马铃薯图谱》的命运如何,是否正式出版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品读】

汪曾祺是众所周知的作家,这篇文章介绍了汪曾祺与科普结缘的一段人生历程。“汪曾祺怎么会转行搞起科普呢?”文章开头的这一问句,扣住读者的心弦,为文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大量引用了汪曾祺作品中的原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缘右派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与虫结缘的钦俊德
与冰雪结缘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从结缘到坚守——我的黔茶记忆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小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