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语态研究

2014-03-11周蔚蔚

关键词:语态被动语态原型

周蔚蔚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语态研究

周蔚蔚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阶段英语语态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来探究英语语态。解决人们在学习英语中遇到的语法问题,帮助英语学习者突破语法学习的难关,提高其对英语语态的认知程度,消除人们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英语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率。

认知语言学;英语语态;被动语态

语言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媒介。现如今,英语已在世界各国中普遍使用,成为世界各国交流的第一语言。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非常重视英语学习,力求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但是就目前而言,人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英语语态的学习上缺乏效率。英语语法本就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语法界一直将其视为最热门的研究对象,但却始终没有统一的研究结果,不同学派的语言学者对英语语态的研究角度就不同。本文着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究英语语态。

一、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受体验哲学理论的支持[1]。认知语言学成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以生成语法为基础。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具有综合性,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例如人工智能、心理学等。认知语言学并不赞同主流语言学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创建和学习及其运用都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由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解释,人类知识获得的最根本的途径便是人类的认知能力;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产生于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而其不同的语法结构和句型都反映了人们从观察到感知再到理解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人们所进行的语言行为都是结构形式与句义内涵的有机结合。

认知语言学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理论,而是各种认知语言理论的总称,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研究模式[2]。其研究特点是将人们日常使用语言的经验作为语言应用的基础,重点研究语言使用与人们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虽然在认知语言学中不同学派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其中心观点保持一致,所采用的研究假设也大同小异,只是在研究的角度和研究对象上有所差异。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有以下几种[3]:一种是来自于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一种是Langacker等人所提出的认知语法,另外两种则是Lakoff等人所说的认知语义学和S.Lamb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者认为认识和理解是认知语法的基础,而其目标则是展示出语言所表达的真实心理,可利用抽象性、视角、突显和图形/背景相转换的方法,来对相同情境下的认知能力进行分析。不仅要对语言中的各项元素,如词、句、短语等开展研究,还要对其结构的构成和产生进行说明。

二、 现阶段英语语态的研究状况

目前,英语语态问题是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是语言领域中各学者纷纷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英语语态学派认为,对英语语态的研究就是对其表主谓关系的动词形式的探究,附属于动词语法内容。其认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可以相互转换,被动语态的出现便是从主动语态形式的句子转变而来。在对英语语态的研究中,动作的对象是句子中的主语,我们将其称为动作的承受者,需要注意的是若想将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则必须保证句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简单来说,在传统的英语研究观点中认为只要在英语句式中发现动词的被动形式,那么此句子便是被动语态。这种观点曾为英语语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更深入的英语语态研究发现,这种观点缺乏全面性。部分语法学家则认为在英语语态中,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同,只是说法的转换。

著名语法学家N.Chomsky提出了一种“被动转换”的概念[4],认为英语主动句式与其被动句式之间存在联系,不仅如此,其联系还是一种垂直的转换关系。对此,Chomsky在其所创造的语法体系中,将这两种语态之间的联系称为是“被动转换”。通过对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转换过程进行研究,来从二种句式的结构上来阐述了二者间的转换。英语主动语态的结构是由动作的主体、谓语动词和动作的对象三者按顺序排列而构成,而英语被动语态则是将这三个部分进行形式的转换和位置的调换,变成动作的对象+be(具有一定的时态,表示发生的时间)+动词的过去分词+by动作的主体。我们可将其归纳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转换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带入be+en,第二步则是把句中的宾语提出来放在前面即宾语前置,第三步则是将原句中的主语放在后面,并通过by来构成短语。

另一位语法学家M. A. K. Halliday则认为[5]被动语态的形成并不只是从主动语态中直接变化而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系统化,也可能是一种间接关系。Halliday认为英语语态可分为中动和非中动两种类型,而这两种的辨别方法则是观察句子中的参加者数量,若在动作过程中只出现一个参加者,那么此句子则属于中动态;若是在动作过程中参与者大于或等于两个,那么此句子则属于非中动态。例如,在“The telephone is broken”这句话中,“The telephone”是动词“broken”中的唯一参与者,因而其就属于中动态;在“I broke the telephone”这句话中有两个参加者,即:“I”和“the telephone”,因而属于非中语态。在第二句话中动作的实行者是“I”,我们将其称作施事,而“the telephone”则是动作的承受者,我们将其称作受事。若将施事和受事的位置调换,则可将句子变为被动语态。如:“The telephone was broken by me. ”。这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并未重视英语语句的意义,没有从人们的心理方面来研究被动语态,其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划分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有效性。

鉴于现阶段语言学家对英语语态的研究还存在着问题,许多学者开始采用新的视角、新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以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学为研究方向,来深入挖掘英语语态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关系和转换规律。

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究英语语态

在认知语法中有两种重要的理论知识,一种是原型理论,另一种则是图形—背景理论。这两种理论是从认知语法角度来研究英语语态的重要方法,其并未从句子的语法上来分析其语态,而是重视对语态中认知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 利用原型理论来研究英语语态

所谓原型理论是一个范畴,是由三部分所组成的,一个是含有所有组成成员最多特点的原型,一个是与原型具有相似性的其他成员,另一个则是并不清晰的边界。据此,我们说范畴的界定并不是由成员间共同拥有的充分条件所决定。范畴中主要存在着三种元素,即原型、其他成员和边界。其中范畴的中心成员是原型,所具有的属性更为丰富。而其他成员的位置则是根据其与原型的相似程度来安排,以形成边缘成员。越接近于典型成员,其相似性则越高,反之越接近于边缘成员,其相似性则越低。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语态中,无论是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亦或是中动语态,其都具有各自的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

据研究发现,部分学者认为在英语语态中,主动语态对应的是使成动作事件观,中动语态对应的则是自发动作事件观,而被动语态所对应的则是状态事件观。在主动语态中,其认为事件的主体就是事件的起点,而事件的客体则是事件的末尾;在中动语态中,将事件的客体作为自发事件的起点,而且其客体也是事件的主体。英语的被动语态所描述的是一个事件的状态,从认知语法学的角度来说,英语被动语态既属于语义原型范畴,又属于句法原型范畴。当其为句法原型范畴时,其固定结构应该是主语+谓语动词原型+过去分词。例如:Two kites in the shape of a boat are made by John every day.而其在原型基础上发生的改变主要是:引入事件的控制者,使用及物动词,可添加一些主观可能性,例如:Two kites in the shape of a boat will be made by John tomorrow.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利用原型理论来研究英语语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对各种不同形式的英语语态进行分析,了解其含义,并对其作出科学而合理的阐述,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把握英语语态的本质内容,掌握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 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来研究英语语态

认知语法认为:一句话中的动词是对整个事件过程的描述,而主语和宾语的确定则是由其所侧重的参与者决定,作用在于说明事件中的侧重关系,并对其图形和背景进行标注。在整个言语行为中,图形和背景具有不对称关系。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可用语言表达,除此之外,在人类对事物进行认知时,图形太过于突出,而背景作为参照物优势比较小。

认知语法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充分利用图形和背景两种元素来区分英语语态的认知原则。这种理论在选择语态的时候要以其所突出的图形和背景为依据。在认知过程中看,图形的优势要大于背景,其是事物最为突出和明显的部分,是焦点内容,最先被注意。其特点在于体积比较小、结构简单,具有完整性和可移动性。相比而言,背景在认知过程中,便不占有利地位,常常作为认知中的参照物而存在,缺乏明显性。其独特的地方在于可以对图形还未挖掘的部分进行描述,其体积比较大,结构较为复杂,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具有独立性和可预测性。

在利用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英语语态时,可将含有及物动词中的主语当作是图形,而其宾语则为背景,其关系则可以用句子中的动词来表示。主语的不同则表明了发话人的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在“This car is parked in front of the supermarket”中,“This car”为图形,而“the supermarket”则为背景。认知语言学者认为在英语语态中,中动语态同被动语态一样,都表示被动状态,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在于:一是二者的图形是一样的,但是图形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二是二者中所隐含的背景并不相同,背景所凸显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认知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全然不同。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中还提出,中动语态所表现的事件受主语的影响,与外力无关,其主语是整个语言行为中的控制者,使其在中动语句中充当了两种角色。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来研究英语语态十分有效,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来全面理解英语语态,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思路。

四、结束语

由于英语是与我国母语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也有着较大差异,以致于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英语语态方面。英语语态与汉语语态并不相同,但人们习惯性的用汉语语态的思路去考虑英语语态的应用,难以掌握英语语态的相关知识。面对这种状况,为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语言领域的学者积极地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英语语态,通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研究英语语态,来提供新的英语语态研究视角,以使人们能正确的认识和运用英语语态。

[1] 吴石瑛.英语被动语态及其在中学中的教学的认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刘亚琼.英语语态认知视角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25-27.

[3] 蔡俊.英语中动结构典型性例证分析及其认知语言学层面的教学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66-68.

[4] 肖志红.英语动词语态的认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53-55.

[5] 林春,郭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英语被动语态的任务式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90-93.

[6] 王健.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被动语态的认知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2.

[7] 王晓莉.从认知语言学看科技英语被动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上),2013(1):44-46.

[8] Geeraerts D, Cuyckens H.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责任编辑:李 军)

Research on English V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ZHOU Wei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alyzes the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English voice, and explores the English voice from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English voice , the article solv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English grammar, helps English learners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of English grammar ,and improve the cognition of English voice, so English learning will be spread to more people. The article can eliminate the fear of English learning, enhance English learner 's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lear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English voice; passive voice

2014-03-26

周蔚蔚(1966-) ,女,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H314

A

1671-5322(2014)03-0074-04

猜你喜欢

语态被动语态原型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包裹的一切
被动语态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原型理论分析“门”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
动词的时态、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