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爱情观教育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爱情观爱情交流

(1.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爱情这个话题,古老而又青春不老,是千百年来人们绕不过的坎,它总以独特的魅力拨动着每一颗年轻的心弦。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带着天生的冲动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要求。每一个时代,随着社会的变化,恋爱问题在校园中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虽然一直在讨论,但是却不尽相同。“90后”大学生的爱情,又有着怎样的现象和问题呢? 2009年12月24日,中国广播网刊发表了一篇报道——《“90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三成人认可“同居”》,结果显示:三成大学生对同居表示认同,至少一成学生曾同居。但由于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男同学大多表示“宽己严她”,自己接受同居,但如果现任女友曾与他人同居则不能接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在这个课程教学中,爱情这个话题,既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大学生急切希望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大学生今后的大学生活有着现实意义。因而,如何上好爱情这堂课是思政教师在该课程内容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 “90后”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

1.1 恋爱观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恋爱观受个人生理、心理成长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总的来说还不够成熟。依据当前“90后”大学生的现状,对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出现的因素,简要分析如下:

1.1.1 社会因素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交流异常便捷的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图片,也可以通过网络聊天、交友,因而他们走进了一个色彩纷呈的多元世界。在这个多元的新兴世界中,高尚的、低俗的、正面的、反面的例子鱼龙混杂,大学生由于明辨能力差,经不起诱惑,往往是非难辨。同时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恋爱观自由和开放,他们喜欢在网上寻找爱情,憧憬未来。总而言之,复杂的现实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恋爱观的最重要因素。

1.1.2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很多不能够自食其力,依赖心理极强。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是锋芒毕露,就是望而却步,为逃避现实从依赖父母转向对新的关爱的渴求,过起了所谓的“二人世界”。第二,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念缺乏正确的指导,或者家庭本身的残缺也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正确的恋爱观。

1.1.3 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恋爱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没有相关、具体的制度给予指导。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关于恋爱、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各类辅导讲座欠缺,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加以科学引导和教育,课堂教学往往一带而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量大,往往会忽视很多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恋爱问题漠不关心或不敢关心。

1.1.4 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按照青年心理学的划分,属于青年的中期,其生殖系统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但由于在校大学生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再加上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欠周全,使其恋爱过程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恋爱道德上的种种缺失。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能受到文学小说、影视网络、偶然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恋爱观、爱情观。

1.2 多元大学生恋爱观

“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各种恋爱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多元化的恋爱观,是我们恋爱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1.2.1 认真严肃型

有的大学生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以感情为基础。他们一般心理较成熟,有一定的责任心,彼此比较了解。恋爱是在朋友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日久生情而建立的,比较稳固、持续。

典型实例:某大学读书的王某,在某一次偶然活动中邂逅大一女生李某,王某对李某极具好感,又加上两人是老乡,经常在校园形影不离,王某对李某照顾有加,渐渐二人互相产生了好感,某天李某表白后,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1.2.2 随波逐流型

恋爱或许是一场偶然,受“月亮走,我也走”的从众恋爱心理的驱动,许多大学生本来不想谈恋爱,也没有恋爱的心理准备,但当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成双入对时,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自抑的虚荣心理而加入到恋爱者的行列。

典型实例:某高校大三学生赵某,学习认真,勤奋好学,一直没有把交女朋友这事放在心上。偶然一天,他发现宿舍男生都有了女朋友,渐渐地产生了想找一个女朋友的想法,所以在随后的日子里,宿舍同学某男生的女朋友把自己的舍友石某介绍给了赵某,赵某虽不喜欢石某,但经不起怂恿和激将,也开始了自己的恋爱。

1.2.3 功利实用型

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待价而沽;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总是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的家庭出身。

典型实例:小岑来自本省某山区,父母都是农民,家庭非常贫困,生活拮据。然而小岑相貌突出,好胜心强,是同学眼中的“灰姑娘”,追求的同学络绎不绝,然而都被她一一拒绝。大四即将毕业,由于工作难找,因为没有什么关系背景,让小岑陷入绝境,因为一份工作的“许诺”,她答应了一个富家子弟的追求,最终如愿以偿,找到工作

1.2.4 好奇攀比型

一方面,许多背井离乡的学子认为恋爱可以摆脱孤独,弥补精神的空虚。另一方面,谈恋爱在大学成为一种时尚。一些大学生虚荣心很强,处处都希望“高人一等”,男的希望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而女的则希望找一个潇洒的男朋友作为炫耀的资本。

典型实例:小蔡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都有稳定工作,家庭条件优越,眼光较高,一直没有看中身边的男生。大二的时候,宿舍的其他舍友都纷纷谈起了对象,她自认为自己并不比舍友差,在嫉妒和攀比心的驱使下,开始与某“帅哥”谈起了恋爱,最终陷入爱河,难以自拔。

1.3 爱情观的误区

“90后”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接触新事物的速度快,非常具有个性,对爱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爱情,存在着各种误区。

1.3.1 不需要恋爱

有人认为,自己不需要爱情,进入大学,自己是来读书的,不是来谈恋爱的,爱情离自己很遥远。爱情这堂课,谁都不能缺席,爱情是花朵,很美,但也会很快凋零,如果不及时把握,错过了,就会留下终生遗憾。所以说,没有谁能逃得了爱情,只有没有来临的爱情,没有得不到的爱情。爱情离谁都不遥远,只要生命在,爱情就在。

爱情是人们幸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爱情与事业两者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大学时代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既是为未来的事业做准备,也是为真正的爱情打基础。但如果因为谈恋爱,而忘乎所以,不知今夕何夕,耽搁了学习和前途,那肯定是要不得的,大好青春不应该浪费在儿女情长的温柔乡。相反,因为有爱在,彼此鼓励,相扶相伴,不断进步,共同创造美好明天,才是不虚度大学时光。爱情的第一误区,就是不能为了爱情而丢了学业,丢了未来。

1.3.2 爱无力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谈恋爱,首先应了解爱,懂得爱。学习和培养爱的能力。没有爱过,就说自己不会爱,不懂得爱的人大有人在。爱的能力,有爱的判断能力,友情和爱情要分得清楚。爱的能力,有拒绝爱的能力,要学会对不希望的爱说“不”,既伤到自己也不会害了别人。爱的能力,是要有发现真爱的能力,当真爱来临时,要勇敢面对,真心接受。

“90后”大学生,面对爱,容易出现爱无力,既不知道怎么去爱,也不知道怎么去接受爱,拒绝爱。因而,有些学生感觉到,谈恋爱,很累,很乏味,爱无力。大学生,要学会拥有爱的能力,敢爱敢恨,让自己对爱充满信心,爱情更需要坚持、关心、平等、理解、信任、鼓励……

1.3.3 爱不起

怕受伤,或者因为受伤过,就变成了爱情的刺猬,再也不敢触摸爱情。当爱成为一种奢侈品的时候,就走进了爱不起的误区。面对爱情,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你可以不爱我,但是不能阻止我表达爱你的权利。

恋爱要文明,求爱不要冲动。爱情是浪漫的,但是激情过后,爱是否还在,要考虑清楚。你爱对方,但是要爱得起。对于爱情,有时候更多地讲究一个缘分,得不到的不要强求,唯有自己努力过、珍惜过,就足够了。

大学生的爱情误区多如牛毛,随时都可能进入误区。在《基础》课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讲解错误的爱情观念,有助于他们走出恋爱的误区,防患于未然。走出爱情误区,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学,大学生面临学习、人际交往、家庭、健康、生活、择业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他们需要倾诉和指点迷津,作为教育者要精心引导,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恋爱是男女双方共同相处的一个过程,在恋爱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分手还是走进婚姻殿堂,都要理智对待。失恋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不能因为失恋,就让精神受挫,一蹶不振,要教育大学生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责。

大学生恋爱问题层出不穷,那么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以便在未来的爱情之路上能够一路平坦。

2 思政课上做好爱情观引导

爱情观问题,是大学生及其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负载任务最重的问题,关乎学生自身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多种教学形式

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清楚全面了解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一般主要有案例教育、讨论交流、视频宣传、实践整理等多种形式。

案例教育就是寻找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案例,给学生讲解,既可以举正面教材例子,也可以举出反面教材的例子,这种例子易精不易多。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个人经历体会,以身说法,爱情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有自己经历的最深刻,讲讲自己的爱情故事,最有说服力。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爱情公开课,在很多地方,就以自己的经历展开讲解,情切而有说服力。

讨论交流主要是让学生对爱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听取一些有恋爱经历的同学说说心得体会,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也有助于同学之间广泛交流。

视频故事图文并茂,有很强的渲染力,教学时也可以使用。此外,在布置实践作业时,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成年人的感情经历,最后自己总结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

2.2 小而精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紧抓爱情话题的制高点,步步紧扣,抓住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说重点,抓要害,真感动。对一些爱情故事,要适当渲染,语言要有感情,力争把爱情在讲述爱情观问题时,注意强调社会热点,事实新闻,避免脱离现实谈“恋爱”。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爱情问题摆上台面,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当前社会中的“包二奶”“小三”问题完全可以拿出来讨论,不必忌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爱情观。

当然,爱情观的教学,还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说“恋爱”,避免恋爱成为别人的爱情。每个高校的地理位置大有不同,有些学校在市区,有些学校在郊区,甚至有高校在荒无人烟的郊外,谈恋爱就注意一个“场合”的问题,注意一个“安全”的问题,谈恋爱不是个小问题。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不要忽视学生正常交往的一个问题,不是说除了爱情,男女之间就不能交往了。怎样把握普通朋友与男女朋友的界线问题,怎样处理单恋与被恋的问题,怎样合理示爱的问题等等,教育更多要注意细节,不能大而化之。

3 思政实践教学常抓爱情观培养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备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爱情观教育,即是《基础》课教学的要求,也是爱情教学本身的需要。

3.1 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做知心姐姐,爱情大使

在实践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好思想咨询工作,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采用多元的交流模式,保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思政老师要做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当好一个爱情大使。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确实遇到了各种爱情方面的困惑,甚至无法抉择,但也碍于各种原因不详求助于同学或辅导员,思政老师作为一个学生圈子外的陌生人,反而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只要不拒绝学生,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

3.2 防止和学生谈恋爱,避免成为剧中人,杜绝师生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要多参加学生集体活动,不失时机地与学生多交流,建立融洽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尽量避免与学生单独接触,避免学生过分依赖老师。

老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比如电话、短信、邮箱、QQ、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交流,不一定要面对面交流。杜绝利用教师的自身优势,让自己成为学生爱情的剧中人,谈起师生恋。

总之,关于爱情的这门课,是大学生不能旷课的一门必须课。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爱情观,对于走向积极人生,幸福人生都有重要价值和作用。或许,在爱情的道路上,有人一帆风顺,有人失意惆怅,但无论如何,上好爱情这堂课,都是人生一个又一个驿站的指示牌,让当代大学生不会走错,不走弯路,更自信,更坚强。《基础》课对爱情观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源于此,让学生多年后回过头来,能感觉到过去不虚度年华,不悔恨青春。

【参考文献】

[1]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刘一达.“90后”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张云喜.90后大学生爱情态度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3(8).

猜你喜欢

爱情观爱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不谈爱情很幸福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