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出事件的波澜

2014-03-11刘惠臻

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 2014年2期
关键词:突转误会悬念

刘惠臻

之前我们讲到,写一篇好的叙事类记叙文需要选择好的故事。但是,有了好的故事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吗?那可不尽然哦。

写文章就好比做饭、讲故事:同样的食材,那些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优秀厨师能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佳肴,刚学做饭的生手却可能做得色香味俱无,让人难以下咽;同样精彩的一个故事,叫王刚、周立波那样的名嘴去讲,就会有荡气回肠、让人沉醉的效果,叫那些笨嘴拙舌、不善言谈的人去讲,可能就是三言两语、平淡乏味。

所以,有好故事,只是有了好的食材而已,能不能做出让人垂涎的大餐,全看我们这些“小厨”的技艺啦。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人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喜欢看那些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帐一样单调乏味的文章,而喜欢看那些像山峦一样高低起伏、变幻万端的文章。既然如此,那么,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记叙文写得像山峦一样曲折有致,波澜起伏,不就比较容易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了吗?

说来容易,怎么才能做到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学会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灵感。

生活常常变化波折,充满戏剧性,一时峰回路转,一时又柳暗花明;有意外的惊喜欢欣,也有难以预料的变故悲愁。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善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这些曲折,用生动的文字将他们如实地描述出来,或者在现实的基础上略作夸张,将小的曲折加以放大,就能写出扣人心弦的文章。

我们读过的一些自传体小说,比如《城南旧事》、《童年》中的有些情节几乎就是对生活的写真。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序言里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关注生活中人与事的变化,关注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养成把那些触动心灵的时刻写出来的好习惯,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现实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

叙事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讲究技法,制造变化,掀起波澜,即使寻常的故事,有时也能写得声色俱足、起伏跌宕,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常用的兴起波澜的方法有:

★制造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指读者、观众对事情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很难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有悬念,人就容易对一件事情保持持续的关注和期待;没悬念,人就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懒得去看懒得去琢磨。比方说体育比赛,要是竞争双方实力相当,胜负难料,我们就会满怀期待,热切关注每一个回合,看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要是双方实力悬殊,结果早在预料之中,我们就不会怀着那么强烈的期待和热情去看它。

我们在写叙事类记叙文时恰当地设置悬念,也是为了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期待,产生一种一探究竟、非看下去不可的冲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特别善于设置悬念,这里推荐同学们翻看“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个情节,从中借鉴层层铺垫、设置悬念的技巧。

★制造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让人经久难忘,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当运用这些巧合,借鉴这些巧合,或者巧妙地制造出巧合,既能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铺垫,又能给人一种“哎,后文有好戏看喽”的感觉,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沧州遇旧”这个情节,写林冲在街上走着,忽然遇到了在京城时的故人店小二,世界可真小啊。后来,前来谋害林冲的陆谦和福安又恰好到店小二的酒店来吃饭,这就更巧啦。再后来,陆谦他们火烧草料场,林冲恰好又出去买酒了……

正是这一系列鬼使神差般的巧合,使整个故事一张一弛,特别吸引人。当然,巧合要运用得自然合理才行,不能胡编乱造,漏洞百出,甚至违背生活常理。

★制造误会(矛盾)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生活中人与人交往,难免会因为隔膜、猜忌等原因而产生许多误会。这些误会,有时会因为双方未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而一直持续下去,成为一种“心结”,有时会因为及时的沟通和了解而得以消除,甚至会出现“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交”的戏剧性结果。

如果我们能在写作文时恰当地运用这些误会,或为了突出某个内容而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误会,就可以使文章产生波澜,有起有伏,引人入胜。

《水浒传》在制造误会方面堪称一绝,鲁智深与史进,林冲与杨志,杨志与索超等,都是先大打出手,然后相识相交的。连平日最敬重宋江的李逵,也会对宋江产生误会,在误听宋江强夺民女等劣迹时,勃然大怒,把水泊梁山闹得沸反盈天。影视剧里也有很多利用误会来增加故事戏剧效果的例子,我们平日可以留心学习。

★巧用抑扬

抑,就是贬低、批评、厌恶;扬,就是赞美、歌颂、喜爱。巧用抑扬,就是在作文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对人、事、物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或时抑时扬,或欲扬此而抑彼,以突出对人、事、物、情感、认识、态度等的变化。这样的写作方式会使情节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丑小鸭》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则时抑时扬。有时候我们对人或事物的认识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那些我们本以为美,最终却发现并不美甚至是丑陋的人与事;或者那些我们本来不喜欢,最终却发现特别值得我们喜欢的人与事,总能带给我们特别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现实,用有意识的抑或者扬,制造出这种效果。

下面我们来学习新的写作技巧——巧用倒叙和突转。倒叙就是在叙事时把后面发生的故事提到文章开头来写。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形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自然而然地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牵挂和思念;然后再详细描写父亲的背影,抒发自己在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取得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又如2011福建宁德有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校园的记忆》是这样开头的:“重新站在小学的水泥道上,望着蒙蒙细雨,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伤在心中弥漫开来……”这样的开头,既具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动人效果,又能自然地转入对校园生活的回忆,还能引发读者的好奇——究竟是什么事让作者这样悲伤呢?可谓一举多得。

但是,怎样倒叙才可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呢?我认为应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选择。比如,如果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我们可以仿照上面提到的《背影》和《校园的记忆》这种追忆式的开头;如果为了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将事件的高潮部分,或某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瞬间,或事件的结局等提到文章开头来写。

比如,以“不该发生的事”为题目写一次邻里纠纷,至少可以有两种倒叙法:第一种,先从两家现在的矛盾写起:“一个星期以来,我家楼上那门对门的两家可算卯上劲儿了:你见我横眉相向,我见你怒目圆睁;你在小区里宣扬我素质低,我就宣扬你怎样霸道不讲理;连两家那原本总爱一起玩的孩子也不在一起玩了。好端端的邻居怎么就成了仇人?这还要从一周前的一场矛盾说起……”

第二种,先从矛盾冲突比较剧烈的一个场面写起:“哇——妈妈——”一声哭喊从楼下传来,我刚起身想到窗边去看个究竟,就听见一个女人高声大嗓地嚷了起来:“怎么啦?你这孩子怎么打人啊?你还拿坦克砸他脑袋,你想要他的命啊!”接着,就听见“啪”的一声,另一个孩子的哭声随即响了起来。一时间,两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哭得响亮,哭声中夹杂女人喋喋不休的责骂声,原来……”

“突转”,是指记叙事件时,先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故事发展的某种可能性上去,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让人的情绪随之而起伏、变化。

有一个故事能形象地说明“突转”是怎么回事: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于是举座皆惊;接着又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于是满场喝彩;又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们个个惊怒;最后题曰“偷得寿桃献至亲”,众人拍手叫好。短短四句,三次突转,起起伏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突转的效果,如峰回路转之时,又见奇峰突起;如走投无路之时,又在绝处逢生,能不断地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父亲总是重复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母亲的夸赞、家庭的上千种计划、二姐的婚事以及外出旅游等等,似乎百万富翁“于勒”马上就到,发财美梦即将成真。而小说的情节到此关键之处却突然来一个大转折,迎来一个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那就是巧遇贫穷落魄的于勒,发财美梦瞬间破灭,家人避之唯恐不及。小说以这样的突转结尾,既使小说的情节显得离奇曲折,也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情节突转能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但是决不能胡乱转折,必须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起伏变化,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生活的情理;否则就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另外,为了使突转显得合情合理,我们需要在前面的叙事中巧妙埋下伏笔,交代清楚“突转”的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原因,否则读者会“一头雾水”。

简而言之,也就是突转必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都堪称经典,推荐同学们悉心研读,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突转误会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你误会了》等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