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翁《哈姆雷特》之隐喻叙事策略

2014-03-11黄飞飞

短篇小说 2014年3期
关键词:双关语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黄飞飞

莎翁《哈姆雷特》之隐喻叙事策略

黄飞飞

莎士比亚生活于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学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创作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90~1600年的早期阶段,该阶段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喜剧和历史剧,作品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怀,主题表现为乐观愉快;1601~1607年的中期阶段,该阶段主要以悲剧为主,作品主题以悲愤沉闷为主;1608~1612年的后期,以传奇剧为创作中心。《哈姆雷特》是莎翁创作的 “四大悲剧”之一,又被称为《王子复仇记》,该作品讲述了一个王子忍辱负重最终为父报仇的故事。该剧的发展包含了三条互相交织的线索,其中的主线是哈姆雷特的复仇,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行为则构成了两条辅线,这三条线索共同构成了复仇的主题,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一、《哈姆雷特》评析

(一)生动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运用实现了极大的丰富性,形象性特别突出,评论家称其为散文诗一样的语言,特别是在该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包括明喻、双关、烘托等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物的形象。莎士比亚是公认的语言巨匠,在《哈姆雷特》中,他通过运用富有特色的语言使故事中的人物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作者依据场景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有时粗俗,有时文雅,有的抒情,有的则含有哲理。在具体的人物身上,王后与奥菲利娅、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等所使用的语言和本人性格完全一致。而与其相对的是哈姆雷特,他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例如在其心情极度沉闷的时候,他是这样描述世界的:“万物生长的大地,这一个辽阔的空间,只是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原,这个众生仰望的天空,这一华丽的苍穹,点缀着金黄色火球的宇宙,只不过是一些瘴气的集合……”这些语言的灵活使用完美地体现了真和美的和谐以及语言的生命力。

(二)丰富的故事情节

《哈姆雷特》具有丰富的情节,该故事曲折动人、险象环生。作者运用三条互相关联的线索来讲述该剧的复杂情节。哈姆雷特为了复仇与克劳狄斯进行了殊死地斗争,并且向封建王权发起了挑战,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则是为了个人的仇恨而展开了疯狂的复仇行为。这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为辅线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得益于故事情节的复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在《哈姆雷特》中,作者冲破了以往喜剧形成的牢笼,将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同时展现在一个故事之中,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成功地将滑稽与恐怖、卑贱与高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当然,在《哈姆雷特》中不仅仅只有复仇,还讲述了王子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两个人的爱情,虽然这段感情是那么的不幸:同时还介绍了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两人存在的可贵的友谊以及哈姆雷特的朋友罗森格兰兹等对哈姆雷特的背叛,并且还向观众展示了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的复杂关系和生活情况。这一切的情节都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张力。《哈姆雷特》还展现了众多的生活画面,从普通的家庭到华丽的皇宫,从凄惨的墓地到温馨的闺房,从造反的民众到镇压的士兵,如此丰富的场景充分展现了莎士比亚悲剧所具有的情节魅力。在对日常的生活进行描述时,作者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叠加到一起来使用,例如刚刚过去奥菲利娅不行身亡的悲惨画面,接下来就是掘墓者嬉戏打闹的现场。这样将恐惧与搞笑、丑角和英雄混搭在一起的做法强烈地展示了莎士比亚的故事具有的情节魅力。

二、《哈姆雷特》中的隐喻手法

(一)隐喻 “时代的灵魂”

《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是丹麦的宫廷,以戏剧的方式展现了宫廷贵族的封建生活方式。作者通过向广大观众揭示当时贵族的各种丑陋行为肯定了人文主义宣扬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利用对于统治贵族的诅咒,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全新的具有新理想和新生活的资产阶级即将把它取而代之。但是,通过仔细地观赏,人文主义虽然具有光明的未来,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例如对于女性的歧视、男女的不平等,这些缺陷与莎士比亚本身具有的反封建思想显得非常的不协调,具有明显的反差。在故事里,男性是唯一的主导,只有男性才配有伟大的思想和才干,策划复仇的重大的事件也只有男性才可以进行,有资格出国留学或是建功立业的也只能是男性,而作为社会的另一半的女性,则永远是男性的陪衬,她们永远都是或有或无的角色。对于涉及生命的政治问题,她们不是表现得白痴就是无能为力,她们活着的意义也仅仅是爱人、亲人和感情。在道德方面,男性更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可以要求女性绝对的忠贞。哈姆雷特也曾多次地指责自己的母亲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他希望将所有的女人都送到教堂,并且他自己对于爱情的不坚定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恋人。雷欧提斯奔赴法国以前要求自己的妹妹一定要守住贞洁,但是自己却在巴黎花天酒地流连忘返。

对于广大的女性来讲,男权已经成为了她们生命的一部分,但是聪明的男性们却没有想过回报她们的奉献。对于男权的高高在上她们觉得理所应当,在她们看来,女人就是为男人服务的,男人则只需为了国家大事进行奋斗就可以了,剩下的则由女人来完成。《哈姆雷特》真实地反映了在文艺复兴的晚期整个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这个时期对于英国来说恰好处于历史的一个转折时期,这时的英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正在悄然地兴起,处于新旧更迭的时期,难免会有两种制度汇聚的特殊地带。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就是这样的地带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和客观的实际,莎士比亚在无意中向人们抛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对于女性命运的反复是客观的现实。如果我们将女性的命运扩展到全人类的立场,再结合资本主义初期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众女殉情的举动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必然性。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因为莎士比亚具有大男子主义或者讨厌女性,实际上它就好比是一面社会的大镜子,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现实,也使得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资本主义未来具有的担忧和预见。但是,无论作者如何关注女性的未来,如何担心社会的将来发展,作者始终没有忘记人文思想的宗旨也就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拓展文艺复兴的精神外延。

(二)人物语言中的隐喻

哈姆雷特具有机智的大脑和灵活的反应,尤其是他喜欢使用双关语和重复话语。双关语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同时也是一种文人爱用的修辞手法,他可以利用某一词语音和义具有的特色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双关语的使用不限于插科打诨,一些特别严肃的话题也可以用双关语。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既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又独成一派。在《哈姆雷特》中,第一幕结束时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了父亲的真实死因,对于自己的叔叔在哥哥刚死就要迎娶自己的嫂嫂他非常的愤懑,于是就有了 “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这样的话语,当他的叔叔问他为什么满脸愁云时,哈姆雷特就使用了双关语进行回答:“国王大人,我已经在太阳下很久了。”在和叔叔的对话中,哈姆雷特利用 “sun”具有的多个意思不但表达了自己因为在为死去的父亲守孝正处于极度的忧伤之中而不愿意出现在光天化日下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想再见到国王的心情。在英语中,“sun”不仅具有太阳的意思,也象征了 “帝王”。在这一句的回答中,哈姆雷特还巧妙地利用了 “sun”与 “son”读音相近的特点,拒绝了叔父想要称其为 “儿子”的想法。哈姆雷特对于双关语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对于叔父的不道德和虚伪进行了讽刺。哈姆雷特与自己的叔父第一次见面,莎士比亚就安排两人用双关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就此开启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在剧中,哈姆雷特对于双关语的运用很多,在嘲弄波洛涅斯时,哈姆雷特就用 “卖鱼的贩子”对其进行了嘲讽。第五幕有一个场景,哈姆雷特调侃了掘墓人扔出的骨头后,又问霍拉旭:“亚历山大高贵的尸体是否就是塞在酒桶上的泥土?”霍拉旭则觉得他想得太多了,但是哈姆雷特不仅以散文批评了霍拉旭的观点,还即兴说了一首打油诗。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实际上是利用哈姆雷特的嘴对一些帝王和英雄进行了讽刺和调侃。恺撒作为罗马的英雄和曾经的国王,在人们心中具有和亚历山大一样的地位。亚历山大作为马其顿曾经的英雄,拥有出众的相貌和芳香的身体,通过不停地战争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征服者,但是最终还是化作一堆白骨。《哈姆雷特》虽然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哈姆雷特》的幽默风趣使观众得到了精神上的缓解。伪善和自吹是一般喜剧中人物具有的特征,但是在《哈姆雷特》中的反面角色也有这样的性格。例如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就是典型的代表。克劳狄斯阴谋害死了自己的哥哥,然后又强娶了自己的嫂嫂,他为了平息别人的不满就在众人面前建议全国对国王的死进行哀悼,将自己迎娶嫂嫂的行为粉饰为继承了国家的伟大传统,他越是掩饰自己的罪过和丑行,越是暴露他伪君子的本质。他将自己卑鄙的丑恶行为渲染得充满了正义,告诉人们他这么做是出于对整个国家的考虑,但是当人们知道了真想以后,对他只有无比的痛恨和鄙视,他的行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

三、结 语

《哈姆雷特》的风格和语言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于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悲剧理论以及诗学理论的学习和继承,更反映了莎士比亚的创新精神和对于传统的突破。继承和创新作为哲学上的统一体,只有实现了继承的前提,才有创新的可能。莎士比亚正是吸收和继承了许多前辈伟人的伟大成果和传统,才得以进行大胆地创新,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和文学财富。

[1]常宇星.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

[2]韦立英.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陈伟彬.哈姆雷特的理性与复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4]张静.《哈姆雷特》艺术特点之我见[J].文教资料,2009(17).

黄飞飞(1980— ),男,陕西榆林人,硕士,榆林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双关语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浅谈俄语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
大脑如何感受幽默
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研究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