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解读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

2014-03-11

短篇小说 2014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幽灵秩序

牟 瑛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解读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

牟 瑛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被公认为其作品的四大悲剧之一。该作品于1602年面世,讲述的主要是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害突然去世,其叔叔篡夺了属于他的王位并逼迫其母亲改嫁,哈姆雷特在得知真相后进行了复仇。对于该作品的研究有很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故事开始阶段,哈姆雷特尚在德国求学接受关于人文主义的教育,突然他的父王被害,叔叔继承了王位并迎娶了他的母亲,悲伤疑惑的哈姆雷特回到国家以后,他的父亲显灵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并让他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通过一系列活动证实了叔叔就是害死父亲的凶手并决心复仇。他的叔叔则教唆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结果两人同时中了毒剑,哈姆雷特的母亲也因喝了毒酒而亡,最后关头哈姆雷特刺死了自己的叔叔,与仇人同归于尽。他的好友霍拉旭则接受了他的嘱托替他向人们传播人文主义。

哈姆雷特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对于丑恶的事物也十分厌恶。当这样一位年轻并充满活力的青年被迫卷入这样一场阴谋之中的时候,他期望的美好理想就已经开始毁灭。并且,当他看到那些阳奉阴违、暗地勾结的大臣时心里更加失望,甚至觉得大地都不再愿意衬托这样的人类,天空也不愿守护如此的人们,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长满了毒草的、无人管理的荒芜花园里,看到不公和残酷充斥着自己的国家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难过,这里的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哈姆雷特要向叔叔复仇,这是他对父亲的责任,也是他改变现状、拯救国家的方法。打倒现在的国王,就可以改变统治现状,使这个国家走向美好。所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也体现了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哈姆雷特的使命不单单是杀死自己的叔叔,更重要的是要把罪恶的源头公之于众,并借此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哈姆雷特具有为父报仇、拯救国家和时代的坚定决心以及昂扬的斗志。

最终哈姆雷特复仇成功,但是拯救国家和时代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只能遗憾地死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封建势力还非常强大,还不具有建立新社会的客观条件。同时接收人文主义教育的哈姆雷特在承担起复仇的艰巨任务后,虽然感觉到了民众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我觉得三年以来人们越来越聪明,农民的脚趾头已经开始接近贵族的脚后跟了,可以治愈脚上的冻疮了。”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民众才是改变一切的力量。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一切,他选择了独自一人去战斗,这也就注定了他要失败。所以哈姆雷特的不幸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在整部作品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代表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斗争。作品通过描述两人的斗争揭示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示了新旧两股力量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的殊死斗争,对于封建势力的反动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哈姆雷特反封建意义十分重大。

另外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该作品关于道德的叙述全都体现在女性的身份上,该作品中的女人代表了性、忠贞以及软弱,哈姆雷特曾经在开始阶段责备他的母亲背叛了他的父亲,迫不及待地与新国王成亲。通过哈姆雷特的独白,将女性描述为没有主见、没有力量、在性格上也不完善的人,这也是哈姆雷特在前四幕对于女人的认知和评价。他曾经感叹女人就是脆弱的代名词。所以在该作品中,从男性的角度来看,女性的道德层次要低于男性的道德层次。

二、认同政治的呈现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幽灵一般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通常指向人性的某一个方面或者作为审视人类的参照,并且他们喜欢讨论历史,警告将来会发生的不幸和灾难,并且不停地告诉我们在世上缺乏归属感、到处流浪的不幸,在他们看来,我们在一个未知的空间里迷失了,并且这样的空间是不可再造的。所以,幽灵通常会向我们揭示一些未知的秘密,告诉我们脱离困境的方法或者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示。作为伟大的著作,《哈姆雷特》的情节中就有老哈姆雷特王作为幽灵的形象出现,因而被认为是和幽灵有关的著作。曾经有人说过,《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幽灵作品”,它代表了揭示文学处理秘密和揭示秘密的方式方法,对于秘密幽灵一般都是采取边告诉边隐瞒的方式:幽灵在想办法揭示牢房的秘密的同时却死守那个秘密不说。这样的方式在文学中是比较常见的。不管是莎士比亚,还是20世纪流行的侦探小说,都涉及这样的方式。幽灵的出场可以使文学主人公在场与不在场发生纠结,《哈姆雷特》就表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看来,幽灵在《哈姆雷特》中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揭示秘密,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认同政治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身份危机。

“认同”具有十分复杂的含义,涉及到语言、种族、历史和政治以及传统的领域。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对于认同的理解是:认同 (identity)代表了一个人对于自己是谁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质的理解和感知,他同时指出别人不正确的承认会对我们自身的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个人或者群体会因为这种歪曲的承认受到伤害。如果个人周围的人群和社会向他们反馈的是他们自身的狭隘和卑微以及令人厌恶的信号,那么无法得到别人认同或是只是得到别人扭曲的认同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并且会逐步形成一种压迫的力量,使人处于一种歪曲的、妄想的被迫害的幻想中。泰勒着重介绍了认同和承认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认同对人产生的影响。

结合上述的概念来看,在《哈姆雷特》中,老国王作为幽灵是一种隐喻,也就是认同政治。老国王为哈姆雷特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认同符号,就是对家园的向往。哈姆雷特作为国家的王储,自己的儿子,他的身份认同要符合家庭伦理和国家民族的要求,他必须对自己的家园和国家忠诚。即便父亲被害身亡,他也不能抛弃对于母亲的尊敬,他必须承担让国家繁荣与兴盛的责任,这也是老国王对于自己事业和所建秩序的延续。与此相对立的则是新国王克劳狄斯努力创建的新秩序,但是他新建的秩序显得十分的混乱。表面上看来,克劳狄斯延续了老国王建立的政治秩序,他迎娶了自己的嫂子为王后,并让自己的侄儿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实际上他却另有打算,他害怕哈姆雷特挑战自己的新秩序,就想尽办法陷害哈姆雷特。所以克劳狄斯建立的所谓新秩序与老国王的旧秩序处处对立、势如水火,因此双方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冲突在所难免。在这场关于秩序的斗争中,哈姆雷特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的坚决,他没有坚持维护老国王的旧秩序,而是在国家利益和新秩序之间徘徊不定,被逼无奈的时候才想起反抗,杀人、遭到流放然后与仇人同归于尽,最终将整个国家命运交予他人。所以,从认同政治的立场来看,认同危机使哈姆雷特在精神上进行了自我流放。客观的事实造成哈姆雷特被国家和人民遗弃,他有家不能回,有国难以管理,在精神上哈姆雷特已经被各种消极因素所控制和禁锢,他对家庭伦理的漠视、对于政治和流亡的冷漠等带有明显的个体精神的否定特征。

三、死亡的基调和底色

在人物的设置上,具有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老哈姆雷特的角色代表了圣父,他将自己的不幸以及弟弟的罪恶告诉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为自己复仇,并且彻底清除丹麦国内的罪恶根源。哈姆雷特则是圣子的代表,面对所有的罪恶,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肩上,并且用自己的鲜血去洗刷所有的罪恶,最终完成了圣父交给自己的任务。

哈姆雷特与小福丁布拉斯不同,他并没有完全继承自己父亲的衣钵,或者说他根本不是老哈姆雷特的精神传人。所以当哈姆雷特在怀念自己的父亲时,虽然也仰慕父亲的英明神武,但是思想和行动却没有和父亲一致,而是转向第三极发展。这里的第三极毫无疑问就是死亡代表的圣灵,虽然不是以具体的形象出现,但它却是这个结构中最稳固的基座和无法逃离的命运归宿。

该作品中还有一个人物的设置与三位一体的结构相对应,那就是处于众人之上的父。他注视着人间发生的一切,将所有的苦难和罪恶看得一清二楚,并拥有对此审判的最终权利。即使是敢于杀兄篡位的克劳狄斯,对天上的父也是满怀敬畏。哈姆雷特的社会地位比霍拉旭要高一些,但是霍拉旭却是哈姆雷特的精神偶像,代表了哈姆雷特个人的高尚道德和品质。死亡在这个结构中仍然是不能少的一极,唯有利用死亡的镜像,才能让我们认识到人的本质,就好比我们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影像时往往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死亡在《哈姆雷特》中是永恒的主角,在哈姆雷特出现的所有场景中,我们都可以隐隐发现躲在他背后的死亡的影子。在该作品的大部分时间里,死亡只是躲在哈姆雷特的背后,若隐若现。但是在墓园那一节,死亡终于抛开了神秘的面纱,直接以掘墓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在整个《哈姆雷特》中,掘墓人的话就是死亡真理。

四、结 语

在大多数人看来,《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30多部作品中的典型代表。我们暂时不对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进行评价,单看作品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王子的遭遇无比类似于作者本人的遭遇就可以断定该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作者本人,就连王子的画像都与作者的画像近乎相似。谜一样的王子与莎翁引发了无数后人的评价与猜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可以将对莎翁作品《哈姆雷特》的批评史看做一部 “王子变形记”,而剧本本身的不确定性则是王子形象变换的基础。

[1]王虹.《哈姆雷特》与意义的非确定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4).

[2]韩家驹,侯晓之.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3]李子银.从《哈姆雷特》看人性主义[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4]苏福忠.《哈姆雷特》中的莎士比亚[J].读书,2002(11).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2011年度 “十二五”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QJI12531)。

牟瑛(1975— ),女,山东日照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幽灵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快把我哥带走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秩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老师来审题
乱也是一种秩序
哈姆雷特(中)
1916年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