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果丰盈依新知
——福建省“农业百家讲坛”活动侧记

2014-03-10缪亮华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讲坛农技

□缪亮华

硕果丰盈依新知
——福建省“农业百家讲坛”活动侧记

□缪亮华

田间地头把课上

八闽大地回荡着勤劳的风气,海西先锋跨越出进取的步伐。自2010年以来,福建省远程办立足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时代要求,与省委农办、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以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百家讲坛”,让农业科技借助远教平台及时、有效、快捷地普及到了广大基层农村。全省基层党员群众真正实现了与农业科技的零距离接触,“农业百家讲坛”讲出了福建大地丰声片片。

累土不辍筑高台

农技推广历来存在着“培训散、传播慢、覆盖小”的难题,专家往往空有授业解惑的热情,却苦于没有一个统一、规范、成熟的平台来施展拳脚。因此,打造一个覆盖广、传播快、收看方便、互动便捷、点播自由的传播平台,就成为福建省远程办创新开展远教工作的着力点。

整合资源,实现对接。为将资源统筹运用起来,首先,省远程办将省电视台、省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省农科院网络视频服务系统、卫星转播系统、省区市科技局远程培训系统等多个平台统筹到一起。其次,自主开发网络影音耦合级联技术,进行分级耦合传递和层级控制,实现了不同平台间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140多个视频终端教室、19000多个终端站点、50多个移动远程教室的远教大平台。为了打造该平台,郑回勇、刘春荣、邢世和、潘标志、黄春庭等几位技术专家可谓绞尽了脑汁,仅是层级控制这一块硬骨头,几个人就不眠不休地啃了几天几夜,才最终把难题化解。正是有如此费心尽力的付出,才有了如今蔚为大观的远教大平台。

协调统筹,确保运行。为保障平台运行,首先,省远程办组建了一支实施团队,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各平台;其次,建立运行应急预案,从技术上确保不出差错。截至目前,已召开协调会议13次,进一步筑牢了农技专家施展才干的大舞台。2013年8月9日,一次重要的协调会正在举行。会上,谢华安、翁伯琦等专家献计献策,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在重要频道的黄金时段重播,请福建广电集团协商处理;一年至少两次在田间地头举办现场培训;各成员单位之间要继续加强沟通……这些切合实际的建议,确保了讲坛始终健康有序地发展。

栽得梧桐引凤来

农技师资的力量强不强、水平高不高,直接决定着培训成效好不好。以往全省各涉农科技部门师资丰富,但力量分散,而且培训规划性不强,导致成效不明显。省远程办充分重视这一现实,整合力量,合理安排,组建了一支专门的远程培训师资队伍。强大的师资成为了指导群众学用农技增收致富的“精兵强将”。

广纳人才,针对培训。为了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首先,省远程办组建了远程培训专家小组,邀请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负责对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教师、教材等方面的审核,同时组建了远程培训专家服务团,着眼十个重点领域,采取推荐和遴选结合的方式,选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以及涉农企业家、经营大户、基层农技人员等加入;其次,针对专家“乡土味”不浓的现状,定期开展课件制作、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等培训,使专家能够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进行授课。目前,专家团已吸纳成员一百多名。3月10日上午,省农科院大教室里,农民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王长康讲授蛋鸭养殖技术。王教授精彩的讲解引得大家时不时地拍掌叫好。但刚开始王教授可没这么有人气,由于以往没接触过“农民学生”,头一堂课下来,都说他讲得太“文绉绉”了。于是,讲坛对他进行了语言表达培训。再登上讲台的王教授可就不一样了,满嘴的农民腔。这下农民全都认可他了,都说“王教授的课听着既轻松又有用”!

精心备课,认真点评。为了让专家真正讲出效果,首先,省远程办每年年初根据农时农事,由专家小组对每年12期培训的主讲老师和授课内容进行审议和预安排,提前一个月通知老师备课;其次,安排3到5次试讲,请专家小组成员进行点评,保证讲授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到目前已累计有260多人次参与备课,有950多人次进行试讲,专家点评870多人次。8月4日,又一次点评会召开了。针对刚结束的几位讲坛老师的授课,吴敬才等专家们“放炮了”:“理论性的内容要少讲,多讲实际操作。”“图片实例太少了,要加量,增强直观性。”“语言还是不够通俗化,要让农民听懂。”……这些具体而准确的点评,都成为了论坛继续提升的坚实台阶。

千途万径通农家

农技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新而活,才能保证基层党员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为此,省远程办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培训由分散变为固定、由单向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农民都成为“农业百家讲坛”的好学生。

固定授课,突出互动。为了让群众收看培训更快捷方便,首先,省远程办扭转了以往场所分散、内容零散、时间闲散的不利局面,每月10日上午9点到11点,以省农科院科技培训教室作为主课堂,以全省终端站点等为分课堂,同步直播培训;其次,改变了以往“你说我听“的培训模式,增加了“我有问题问专家”环节,农民现场问,专家现场答。据初步统计,共举办全省性主课堂远程培训50期,参加培训351.55万人次;累计现场提问538人次,专家解答农业科技问题741个,互动效果明显。6月10日上午,省农科院主课堂内人声鼎沸,茶科所的张文锦研究员刚讲完《生态茶园建设》,正在接受提问。只见这人问:“生态茶园投入大不大?”那人问:“不让用农药,病虫害怎么解决?”……面对各类问题,他都一一作答,现场气氛热烈。来听课的安溪县湖头镇湖一村的茶农曾顺全高兴地说:“这一问一答,可帮我把课上的内容都吃透了,这互动动得真叫妙。”

拓宽渠道,三线推进。仅让农民来“求学”是不够的,还要为他们去“送学”。首先,省远程办组织专家赴全省各地开展区域性远程培训,同时根据农时农事,将区域性培训课程安排在每月直播课堂中进行插播;其次,采取了有线电视推广、互联网推广、刊物媒体推广的三线推广法,通过省电视台开设的《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专栏,省远教平台、海西先锋网、秀农网,《福建农业科技·农村大讲堂》栏目等平台,拓宽农技推广渠道。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举办区域性远程培训45期,参加培训24.2万人次,通过省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网络平台点击收看53万人次。8月的一天,云霄县下河乡乡政府大院里热闹非凡,专家团成员、来自基层的农业生产大户何银河正在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山沟里致富的新希望》,原来这是省远程办在云霄县开办的区域性远程培训班。在现场,身为果树种植大王的何银河把一身的本领倾囊传授给了在场的乡亲们,并且还通过视频为全省此时正在收看直播的农民讲课。台上教得认真,台下听得仔细,人群中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和开心的笑声。

春霖滴滴润农心

农技培训要做到农民想看、能学、管用,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让培训内容真正贴百姓的心窝、接基层的地气。为此,省远程办在培训内容上大力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让农技培训成为春日里的甘霖,真正润泽农民群众的心田。

收集需求,按需授课。为了做到按需教学,首先,省远程办协调各地有关部门,通过发放调查表、网络征集、实地征询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其次,结合农时农事特点,组织专家论证,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截至目前,讲坛累计发放调查表24600多份,通过各渠道征集建议7100多条。德化县龙阙村原来是个偏僻贫困村,讲坛根据当地群众反馈的培训需求,开设了多期黑鸡养殖技术课程,并组织专家实地指导。目前,龙阙村已建起了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黑鸡40万羽,社员年均收入约2万元。村民都说:“多方讲坛送来了‘金点子’,帮我们养起了这发家的‘金鸡’!”

建立预案,适时调整。为了避免突发事件影响农民收益,首先,省远程办建立应急预案,并根据预案要求,做好相关的课程储备;其次,当突发自然灾害疫情等情况发生时,根据实情及时调整培训课程。讲坛共建立了13个应急预案,并已启动一次。在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下,清流县“鲜切花之乡”面目全非,花农损失惨重。讲坛启动了应急预案,及时调整课程,组织专家深入灾区举办“花卉栽培技术暨灾后恢复生产培训班”,120多名种植大户和农民技术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为当地花农尽快恢复生产提振了信心。他们感动地说:“虽然我们种的花被暴雨打了,但是心里的温暖之花却绽放了。”

远程教育学用工作的关键,就是如何真正让群众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这样才能使远教和群众之间真正“零障碍”地手牵手。福建省所开办的“农业百家讲坛”,开创了远教学用的新模式,打破了横在农业现代科技与基层党员群众之间的技术壁垒,既让广大农民通过远教平台共享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又让农业科技在远教体系的支撑下深入到千家万户,扎根在田间地头。“农业百家讲坛”酿出了一坛坛美酒,醉出了八闽大地上农民群众致富的喜悦和希望。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讲坛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父母讲坛”:为学校教育推开“另一扇窗”
农业农村部举办第77期每月讲坛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