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论为官

2014-03-10本刊编辑部

月读 2014年11期
关键词:荔枝百姓苏轼

苏轼论为官

苏轼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坛巨擘。

苏轼天资颖悟,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有极高造诣。其诗词舒洒隽永、铿锵豪迈,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其文章汪洋恣肆,通彻畅达,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书法行楷双绝,舒放跌宕,堪称“宋四家”之首;其绘画自然尚简、传神写意,由他首倡的“士人画”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仕途方面,苏轼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他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政绩卓著,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但因其政见不容于朝廷,屡遭贬黜,甚至被捕入狱。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在诗词文赋中亦多有反映其政治观点与为官理念的文字,这些作品被编入《苏文忠公全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

错论》)

大意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要具有高于世人的才能,更要具有坚定的志向与顽强的毅力。

简评 人们常说,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苏轼承认人与人之间才能的差异,却不唯天才论。他认为超世之才仅仅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志向和毅力。

见义勇发,不计祸福。(《陈公弼传》)

大意 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不要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或安危。

简评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此处的“见义勇发”与此同义,都是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坚持“义”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人。对于从政者而言,此处的“义”,是国家之义、民族之义、人民之义。在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面前,应当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不计个人得失,勇往直前。

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策别》)

大意 选拔人才应当精细,任用人才应当长久。

简评 这是苏轼对选人用人的见解。选拔人才应当精心细密,否则就会误选庸才;人才既已选出,任用时间就要长久一些,使其有充分的时间一展才能。

易以理服,难以力胜。(《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

大意 与人相处,易于用道理使其信服,难以用权力或武力使其屈服。

简评 不论是上级对待下级,还是干部对待群众,抑或是普通人之间相处,只有以理服人,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若一味以权力或暴力相威逼,则只能令对方顺从一时,终不能使其信服一世。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深意正在于此。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策别》)

大意 想要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想要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宥。

简评 事物有正反两面,形成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取与舍、禁与宽都是如此。凡事不可能尽得,必有所舍弃;正因为有所舍弃,才能够集中精力去争取想要得到的。凡事不可以都禁,必有所宽宥;在一张一弛之间,才能循序渐进,最终控制住局面。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如此,要有全局观念,衡量得失,选择取舍,以免失之偏颇。

有莠则锄,有疾则医。(《祭司马君实文》)

大意 有了杂草就应当坚决铲除,有了疾病就应当尽快治疗。

简评 社会中的不正之风犹如杂草,好似病灶,需要及时清理、彻底医治,切莫坚持错误、讳疾忌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到的“治治病”,就是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和治理。

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文与可字说》)

大意 要坚守道义而忘却权势,要躬行仁义而忘却私利,要修洁品德而忘却浮名。

简评 时时处处做到如上三点主张诚非易事,但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规范自身行为的标准而谨记心头,对于从政者培养个人道德品质与情操修养是不无裨益的。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荔枝叹》)

大意 我愿上天怜悯这些百姓,不要再生出珍奇的东西而给人民带来灾难了。 疮痏(wěi):疮疡,这里借指灾害。

简评 在古代,荔枝因味道鲜美而作为贡品供皇家享用,但它极难保鲜,需要马不停蹄地从产地运往宫廷,驿马、驿卒累死无数,劳民伤财。为此,苏轼仰天长叹,情愿世间没有荔枝这类果中“尤物”,以免百姓为其所累。此诗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民生问题古今同一,为官“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无愧于民,就是要关注百姓疾苦,尽全力为人民谋求福祉。

猜你喜欢

荔枝百姓苏轼
岭南荔枝红
Fruit of the South
不让百姓撇嘴骂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千里采荔枝的鹤
苏轼吟诗赴宴
百姓看家“风”
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