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

2014-03-09刘志聪刘焱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6期
关键词:价值农业功能

彭 建,刘志聪,刘焱序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 518055)

农业是立国之本,关系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和国家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业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农业同时具备多种功能的特性,即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成为传统农业改造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1]。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分析方法,统筹协调农业多种功能的效用,已成为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下,农业多功能性和多功能农业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2]。近年来,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3],其中经合组织 (OECD)、欧盟(EU)、世贸组织 (WTO)、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等国际机构和相关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OECD先后提出的4个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报告[4-7],已成为研究农业多功能性的基础性文件。相对而言,我国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后,有关农业多功能性及其评价的研究迅速涌现,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性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方法论等基础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于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指标构建、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基于此,该文从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内涵出发,系统梳理了农业多功能分类体系,对比农业多功能性与多功能农业的概念异同;进而从农业单功能定量化、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评价等角度,对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归纳述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深化中国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

1 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类

1.1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稻米文化”中引入了多功能性 (Multi-functionality)概念;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农业多功能性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MFA)”的概念推向全球;1998年,农业多功能性首次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欧盟公布的《乡村社会的未来》文件中。由此,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深化。综合来看,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农业多功能性定义主要包括以下3个代表性论述 (表1):(1)荷兰在1996年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计划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rganization,DTO)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把农业多功能性定义为“除了粮食生产和市场外,还兼顾自然、文化、景观、保健和福利基础上的可持续农场管理”。(2)欧盟于1997年提出“欧洲农业模式”(Model of European Agriculture,MEA),指出“除了生产功能外,农业必须能够维护农村,保护自然并成为农村活力的最大贡献者,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必须对消费者的关心与需求做出反应”。其核心概念在于各种商品与非商品的联合生产成果,特别强调农业的非商品产出能以公有产权或私有产权的形式,进入到公共服务与市场流通领域。(3)1998年OECD农业部长委员会宣言,则将农业多功能性定义为“除了基本的提供食物和纤维的功能外,农业活动还能改变大地风景,提供诸如土地保护、对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利益,同时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存有利”。它采用私有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二分法,指出农业的多种功能实际为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干预。

表1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内涵对比

由于发展背景、关心问题、研究角度等原因,各机构对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表述、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究其本质仍然是大同小异的将农业生产活动归结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从这一意义上说,该文认为农业多功能性作为农业及其发展的客观属性,是集农业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生态属性为一体的农业多元价值属性的综合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多功能农业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MA)与农业多功能性虽然关系密切,但属于不同的概念。多功能农业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多功能性思想指导下发展而成,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农副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承担满足其他社会、经济与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产生和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8]。相较而言,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强调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发挥其他衍生功能,而多功能农业更侧重于要求形成发挥不同功能的农业类型。多功能农业是以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为基础的,这种农业经营模式不仅仅是生产和收获农产品以便从市场换取收入,它还能从农村经济和文化传承、环境保护、食物安全、景观价值以及动物保护等多方面获得市场回报或政策支持[9]。因此,农业多功能性使农业具有多种外在功能的产业特性,而多功能农业则是能够显现农业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的农业经营方式或经营类型;也就是说,多功能农业与农业多功能性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在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必然展现。

1.2 农业功能分类体系

把复杂的农业社会—经济—生态耦合系统分解为有限的、可被人量化的功能指标,是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一项重要步骤。广义来讲,农业多功能的范畴涵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卫生、粮食安全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动物福利等诸多方面[10-12]。由于各国国情和价值取向不同,对农业多功能性具体内容的认识和表述存在差异。例如,日本在1999年农业白皮书里将农业多功能性归纳为4个方面,即保证食品安全、形成自然风景、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增加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存能力;英、法等欧洲国家则认为农业具有提供食物、维护农村景观、审美娱乐、维持农村社区生存等功能。虽然中国还没有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具体内涵,但已有学者提出农业具有保护环境、国土整治、水资源管理、生态平衡和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扩大就业、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等多种功能[1,13-15]。一般而言,考虑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多功能分类体系各异 (表2)。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农业功能分类的认识略有不同,他们或者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态框架下的某一方面,或者对某项功能采用不同的名词表述,又或者在描述功能的具体性、深入性上有所差异。与此同时,尽管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现有类别划分多是以罗列现象的方式简单描述农业具有的各种功能,功能特征不清晰,没有考虑农业多功能性的原因和影响,缺少理论分析和研究框架。鉴于农业系统涵盖范围的模糊性,农业功能分类能否涵盖农业系统属性的所有方面,其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表2 农业多功能类型划分

2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

2.1 农业单功能量化

农业单功能量化是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态学原理,农业是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于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是形成农业多重功能的自然基础[35]。因此,农业多功能评估是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单一功能的综合量度。相较于农业经济功能定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多样性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单功能量化的研究重点在于农业生态、社会功能的定量评估,尤其是币值化度量方法。

农业生态功能指农业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36],代表人类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取的利益,如调节气候及大气中气体组成、涵养水源及水土保持、支持生命的自然环境条件等,即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目前,伴随着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相关进展,国内外学者基于实际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法,开展了大量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其中,对于林地和草地的价值评估已取得了众多成果[36-40],而耕地和渔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略有欠缺。近年来,国内外对耕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有所进展。杨志新等研究发现,在北京郊区现有耕作制度下,调节大气成分和净化环境价值占据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绝对主体 (约77%),农产品份额仅占12.41%[41]。

农业的社会功能是指农业的生活或社会文化功能,如消除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单一性,保持社会的稳定性、永续性、创造性和多样性[42]。目前,农业社会功能价值评估主要聚焦于耕地社会价值,尤其国内研究较多。关于耕地社会价值的内涵,部分学者认为是由社会保障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构成[43-44]。前者指耕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形成的价值,一般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标准来量化[43,45,46];后者则是耕地保障社会粮食安全所具备的价值,代表性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平均成本替代社会稳定价值[47]、采用人均粮食需求量价格量化社会稳定价值[48],以及除新开垦耕地的固定资产量、投入折现值和收益损失值之和共同表征社会稳定价值[49]。

总体来看,农业生态、社会功能的定量化多采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目前在相关研究中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关注不足,在具体方法选择时随意性较大。由于对于同一种功能价值而言,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时其结果有时会大相径庭,导致不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较低。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社会功能评价相关参数往往依赖人们的主观意愿,而不是以实际的市场行为作为依据,导致了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较高。因此,基于多种评估模型、方法引入、对比及改进,有效提升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已成为当前农业单功能量化,尤其是农业生态、社会功能量化研究的重要趋向。

2.2 农业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评价

农业承载着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如果仅对某一类功能进行评价,必然不能反映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本质。为此,需要在农业单功能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将单个因素的评价结果有机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不同功能间的关联特征,从而实现系统化的农业多功能性评价。不过,目前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重点仍聚焦于农业综合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关农业多功能相互关联及多功能特征属性的定量表征尚不多见。尽管基于多功能指标加权求和的农业多功能综合指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多功能性,但由于不同功能指标间高低值的相互补偿,常常导致评价结果过分折衷、重要的功能组合特征信息损失,从而使得亟待重视的农业功能均衡发展问题被忽略。

评价模型与方法是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核心。层次分析法因其系统体现了相关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层次性,以及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简单明了、易于公众认知等优点,而在国内外农业多功能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对农业功能分类体系的认知不一,农业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概念内涵理解的差异,以及农业多功能性在不同地区间的表征差异,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善而普遍认同的评价模型方法。首先,在层次体系构建时,由于对农业多功能类型的认知不同,不同学者对农业功能的评价视角存在差异。例如,高春雨等从农业产出水平、生活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农业支撑水平4个方面选取了14项具体指标,综合评价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功能,进而定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50];乌东峰等区分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都市农业六大农业功能指标集,筛选了24个单项指标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区现代多功能农业进行了测评[51]。其次,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用方面,大部分学者直接采用农业相关统计指标,仅有少数学者通过构建综合指标来表征农业特定功能。例如,吕耀在采用多维模型评价我国农业多功能性时,选用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生产效率及各地区农产品的供应水平等指标表征农业生产功能,用农林牧渔业产值、农业支出、农产品出口额、农村居民消费、家庭经营收入、乡镇企业产值及上缴税金等作为农业经济功能主要指标,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水、土、生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状况、单位面积内灌溉、化肥、农药、农机和农用薄膜等物质投入量等作为农业生态功能的代表性指标[18];何露等在对浙江省青田县农业多功能性进行定量评价时,则构建了农业生产功能指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指数等指标[52]。此外,权重值的变动可能会引起各评价指标及最终评价结果的显著改变,但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尚无普遍基准,往往依据不同学者研究视角、评估目标偏好主观设定。

有别于常见的层次分析法,近年来还有部分学者基于环境经济学相关方法来评价农业多功能性。例如,蔡运龙和霍雅勤提出耕地多功能价值是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以及社会保障价值的加总,并提出经济产出价值为耕地年收益与贴现率之商,生态服务价值为耕地生态服务年价值与贴现率之商,社会保障价值则是耕地提供的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价值之和[46]。李景刚等采用类似的方法对青岛市耕地资源多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44]。李俊岭等核算得出东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为18 863.48亿元,价值量大于当地的经济总值,说明当地的农业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28]。

综合国内外农业多功能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1)由于农业多功能性大多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国际上对农业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评价的系统深入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案例成果仍较为有限,缺乏既具普适性又不乏区域性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2)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评价不仅体现在耦合多项农业功能的综合指数高低,还应包含不同农业功能之间相互权衡与互动关联。相较而言,目前对农业综合功能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具体针对农业多功能性表征方法的研究尚不多见。(3)已有农业综合功能评估模型大多关注静态存量信息,对多种功能的时空动态流量变化关注不足,缺乏农业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的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4)农业多功能综合评价单元多为县域行政边界,未能明晰农业多功能性在国家、区域及地方等不同空间层次的内涵差异及其重点关注环节的异同。(5)从研究关注的农业类型来看,现有的农业多功能综合评价研究重点关注农田种植业的多功能性,对于林业、牧业、渔业的多功能性研究相对较少。

图1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概念框架

3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展望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现代农业尤其是都市农业的传统食物生产功能将逐步趋于弱化,其在自然生态维护、乡村社会保障、农田景观美学、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日趋重要。因此,农业多种功能的相互关联,即多功能性成为评估农业功能的重要视角。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及其评价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一定关注,但其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理论上,一个系统的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应至少包括四方面的核心内容,即农业多功能性定量表征及其空间化、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解析、农业多功能性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农业多功能性多层次关联 (图1)。其中,前者提供了农业多功能性定量研究的数据基础,后者指向相关研究结果的决策应用,而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与多功能性动态演变分别构成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核心环节与主要内容。上述四个方面同时构成了当前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农业多功能性定量表征及其空间化

目前,关于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研究大多仅将其看作农业单功能的综合,未能考虑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综合功能的本质差别,亦没有考虑相关评价因子,尤其是农业生态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基于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综合功能的概念内涵差异,有必要在农业多功能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农业子功能互动关系的表征方法,进而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定量评价及其空间化。一个可行的工作思路是:在农业综合功能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指数的高低识别农业各子功能的热点区域;在此基础上,将各功能图层叠加,以最终结果值的高低及各个子功能的耦合情况,来实现农业多功能性量化。同时,在评价结果的表征上,有必要综合对比行政区、小流域、矢量格网或栅格图层等多种空间单元形式下农业多功能性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晰区域农业功能比较优势,实现农业多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统筹与协调。

3.2 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解析

农业多种功能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制约的密切关联。区域农业的多项功能虽然融于农业综合系统一体之中,但亦有主次之分,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的转变而不断更替、演化。由于不同的农业功能之间往往难以直接比较,必须深入分析主导功能与次要功能的内在联系和消长关系,才能寻找合理的对比方式。深入理解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揭示其相互影响的规律、原理,可以为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阶段农业发展方向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定量识别农业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互动机制,寻求农业多功能之间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是实现农业功能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我国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下,既需要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严格保障农业的基本粮食生产功能,又需要重视农业的产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还需要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新时期下,农业的多种功能相互关联推动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农业多功能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目标。如何权衡和协调不同农业功能,使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最大化,势必需要深入了解各功能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系统化的视角综合评判多种功能的协同效果;将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纳入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框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3 农业多功能性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

农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由于不同农业系统起点水平不同,系统的功能效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替过程。系统的评价必须建立在系统的特征基础上,静态的评价方法难以动态认知区域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同一系统不同时序间的农业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以揭示该系统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有效调控。基于状态评价与趋势分析模型,对农业多项功能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客观反映某时间点上区域农业多功能性状态以及各子功能的水平,还有助于系统把握区域农业多功能性的变化趋势并明晰其影响机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深刻影响了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的农业功能发生显著差异。探索这种功能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无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乡村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测。

3.4 农业多功能性多层次关联

由于农业多功能性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实现的,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则是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农业多功能性及其价值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特征,农业功能随主体层次的变化而显著不同 (表3)。在全球尺度上,农业多功能性作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国际农业政策概念,多与全球贸易、经济稳定性、粮食安全、农村文化多样性、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成为政府间谈判磋商的热点。国家或区域尺度上,农业多功能性在经济维度主要关注农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社会维度重视粮食安全与减贫、乡村发展与城乡差异、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生态维度则强调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联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前两个层次相比,地方层次主体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关注视角更为具体,主要关注家庭投入与产出、家庭食物保障与可持续生计,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的相互关联及其动态演变、驱动机理。基于此,英国学者Wilson认为,从空间性的概念而言,农业多功能性就像一个空间复合的嵌套层级体制,是包括不同“层级”的多功能决策所相互连接起来的[53]。农业功能的多元化、高级化发展必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级上兼顾政府、社会和市场三重机制的分工与合作。开展农业多功能性多层次主体关联研究,必须要深入剖析不同农业功能的源与汇及其空间作用过程,这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表3 农业多功能性不同层次的关注视角

[1]李铜山.论农业多功能性及我国的发展方略.重庆社会科学,2007,(5):13~16

[2]周显荣,冯焕玲.多功能农业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研究.中国农业信息,2013,(05):210

[3]赵建.农业多功能性与黑龙江省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Shobayashi M,Maier L.Multifunctionality: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Paris:OECD,2001

[5]Shobayashi M.Multifunctionality:the policy implications.Paris:OECD,2003

[6]Shobu J.Multifunctionality in agriculture:what role for private initiatives?.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2005

[7]OECD.Multifunctionality in Agriculture: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Jointness,Policy Implications.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2008

[8]夏庆利.论多功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实意义.农业经济,2006,(9):18~20

[9]张燕丽.北京郊区都市农业功能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1996,(10):48~53

[10]Dobbs T L,Pretty J N.Future Directions for Joint 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 Policies:Implica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Experience for for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Economics Department,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2001

[11]Moyer W,Josling T.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politics and process in the Eu and Us in the 1990s.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2

[12]Jongeneel R,Slangen L.Multifunctionality in agriculture and the contestable public domain in the Netherlands.Sustaining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nvironment:Governance,Policy,and Multifunctionality,2004,183

[13]陶陶,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45~49

[14]王国平,赵敏.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解读农民素质.求索,2005,(8):59~61

[15]罗其友,高明杰,陶陶.农业功能统筹战略问题.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6):25~29

[16]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理论探讨,2004,(3):42~44

[17]朱启荣,闫国宏,王胜利.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国际贸易问题,2003,(6):20~24

[18]吕耀.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估.经济地理,2008,28(4):650~655

[19]梁世夫,姚惊波.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进.调研世界,2008,(4):7~11

[20]张红宇.新农村建设要充分释放农业的多重功能.新视野,2006,(4):13~16

[21]王勇,黄门福.城市化区域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可持续发展.广东农业科学,2007,(7):111~116

[22]石言波.21世纪我国农业功能定位初探.江西农业经济,1999,(1):5~6

[23]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7,29(3):71~79

[24]赵敏.论农业的多功能性.求索,2005,(1):29~30

[25]Tipraqsa P,Craswell E T,Noble A D,et al.Resource integration for multiple benefits:multifunctionality of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 in Northeast Thailand.Agricultural Systems,2007,94(3):694 ~703

[26]孙新章.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71~75

[27]吕耀,王兆阳.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理念的农业多元价值体系重建.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4):35~36

[28]李俊岭.东北多功能农业功能价值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2):32~36

[29]管曦.建设茶业多功能性的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78~179

[30]吕耀,谷树忠,王兆阳.农业多功能性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兼论我国世贸谈判的应对策略.经济地理,2004,24(6):838~841

[31]李健,史俊通.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投资的社会性.经济纵横,2007,(5):13~14

[32]郭晓燕,胡志全.农业的多功能性评价指标初探.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69~73

[33]高林英,王秀峰.论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其价值.理论前沿,2008,(23):27~28

[34]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7,(7):4~9

[35]钟珍梅,翁伯琦,黄勤楼,等.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生态学报,2012,32(18):5755~5762

[36]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等.小尺度森林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台湾惠荪林场为例.生态学报,2004,24(9):2081~2088

[37]靳芳,余新晓,鲁绍伟.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中国林业,2007,(7):40~41

[38]马建伟,张宋智,郭小龙,等.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3):27~30

[39]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40]闵庆文,谢高地,沈镭,等.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资源科学,2004,26(3):56~60

[41]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64~571

[42]鲁可荣,朱启臻.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政府的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99~3701

[43]陈丽,曲福田,师学义.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探讨——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资源科学,2006,28(6):86~90

[44]李景刚,欧名豪,张效军,等.耕地资源价值重建及其货币化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09,(11):1870~1880

[45]张燕,张洪,彭补拙.我国耕地价值研究现状概述.土壤,2008,40(1):1~8

[46]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地理学报,2006,61(10):1084~1092

[47]金姝兰,金威,徐磊,等.基于耕地价值的江西省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054~3057

[48]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核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9):5~10

[49]李佳,南灵.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及测算方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9):10~15

[50]高春雨,邱建军,尹昌斌.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与模式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18~23

[51]乌东峰,张世兵,曾栋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现代多功能农业研究.经济地理,2009,29(12):2075~2079

[52]何露,闵庆文,张丹.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53]Geoff A.Wilson.The spati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Geoforum,2009,40(2):269 ~280

猜你喜欢

价值农业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