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芦山余震序列空间格局分析

2014-03-08董丞妍罗明良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芦山余震关联

董丞妍,罗明良,张 斌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0 引言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村发生里氏7.0级地震。截至2013年5月21日零时整,共记录到余震4249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303次,其中5.0~5.9级4次,4.0~4.9级45次,3.0~3.9级254次。

在余震研究方面,程承用傅里叶级数拟合汶川地区每天余震震级和时间的关系,得到短期余震回归方程[1];韩渭宾等对比了汶川8.0级、炉霍7.6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地震序列类型、余震分布形状及其阶段性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异同与发震断裂带的特性关系[2];李发等运用Matlab S波分裂程序对安徽安庆4.8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S波分裂研究[3];刘芳等对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4];朱晓华等分析了中国地震活动及其分维变化的特征,为中国地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性素材[5];毕晓佳等对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地震灾害监测评估进行了分析,为余震及地震灾害监测提供了新方法[6]。国际上对于余震的研究产生两大定律,分别是Omori定律[7]及Gutenberg-Richter定律[8]。Omori定律表明余震发生次数随时间衰减呈现幂律特征;Gutenberg-Richter定律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也遵循幂律特征[9]。

前述研究表明,余震时间序列具有内在关联性,那么余震空间序列是否完全随机分布?点与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存在何种统计特征?现有地震关联维研究表明一定区域内多次地震具有关联特征,见燕云鹏等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10],及闫春恒等对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研究等[11]。那么单次地震余震序列是否具有关联性?与地震烈度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些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点格局最邻近指数、空间关联维及插值模拟,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1 研究区和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属盆周山区县。北与汶川、东北与崇州及大邑、东南与邛崃、南与雨城区、西南与天全、西北与宝兴相连;跨东经102°52'至 103°11'、北纬 30°01'至 30°49',面积1364.42 km2。雅安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是四川盆地西缘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此次震中芦山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

1.2 实验数据

数据来自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http://data.earthquake.cn/data/),截至2013年5月21日零时整,共记录到余震4249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303次,其中5.0~5.9级4次,4.0~4.9级45次,3.0~3.9级254次。

2 研究方法

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反映各个点的离散程度,其实质是以随机分布的标准去衡量实际的点状分布状态的度量方法[12]。

首先计算随机分布点的最邻近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其中,A为点状分布区域面积;N为所有的点数。在此基础上,定义实际分布点与最邻近点的平均距离为Dobs,则最邻近指数R可定义为

当实际分布点密集分布时,最邻近指数R→0;当点随机分布时,R=1;当R均匀分布时,R=2.15。

2.2 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

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是一种加权平均内插法,该方法认为任何一个观测值都对邻近的区域有影响,且影响的大小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13]。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是基于相近相似原理,即两个物体离得越近,它们的性质就越相似;离得越远相似性越小[14]。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一般公式为:

式中,Z(S0)为待测点S0的预测值;N为预测计算过程中要使用的预测点周围样点的数量;λi为预测过程中使用的各样点的权重,该值随着样点与预测点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Z(Si)是在Si处获得的测量值。确定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参数,通过求均方根预测误差的最小值确定其最佳。权重与预测点和已知样点间距离的p次幂成反比,因此,它显著影响内插的效果。

2.3 空间关联度

如果考虑点群中各样本点之间的距离,假设点群的点数为N,可以设定一个临界值r,判定距离小于r的点对数并计算它在一切点对内(N2)所占的比例,即

如果r选得太大,则一切点都小于r,C(r)=1,因此,随着r的增加,C(r)也随之增加。逐渐减小r值,计算对应的C(r),得到一组点对序列。如果在序列中一段可以满足或近似满足:

则在lg-lg曲线上通过线性回归,得到分维估值 D[10]。

3 结果分析

3.1 余震点格局定性分析

芦山地震余震点格局分布的最邻近指数为0.72,偏离随机分布,表明余震分布呈现一定集聚趋势。这表明余震序列除具备时间序列的非完全随机分布外,确实还具备空间分布上的非完全随机性。分析芦山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可知,芦山、宝兴、天全三县是余震集中分布的中心区域,占所有余震的87%,高等级余震也多发于此区域。其中芦山县占69%以上(图1(a)),呈现高度集聚状态;高等级余震以芦山县居多,其中5级以上、78%的4~5级及74%的3~4级余震分布在芦山县境内,这同样表现出集聚现象(图1(b))。

图1 余震分布比例图Fig.1 Proportion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为了直观展示余震分布特征,以余震震级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制图及空间插值方法,模拟了余震震级分布空间格局。由于余震震级不符合正态分布特征,也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正态化,研究选择最邻近插值方法对余震震级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从图2可以看出,余震点集密集分布区形成北东向矩形区域(图中黑色矩形区域),其中高等级余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北部及东北部有零星分布。考虑到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15],结合区域与断裂带的关系可见,余震以大川-双石断裂为中心,密集覆盖断裂带两侧10km左右区域。空间插值的结果表明,芦山县余震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宝兴县,天全县最少,且较大震级余震大部分发生在芦山县。根据反距离加权插值结果推测,芦山县继续发生较大震级余震的可能性高于天全县和宝兴县。这些现象进一步表明,高等级余震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聚集状态,并非完全随机分布(图3)。

3.2 空间关联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余震空间分布的点间距离特征,计算了余震序列点间距离,基于指定距离r(单位:m),统计点间距离小于r的所有点对,得到C(r),经过lg[C(r)]及lg(r)双对数转换,得到图3(a-d)。其中,r采取等间距递增方法,增量为500m,取值范围为1~46.5km;点对(C2)计83,810个;点间欧氏平面距离为0~46.88km(表1)。

图2 反距离加权插值余震序列图Fig.2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 of aftershock sequence

图3 点簇空间关联度分析Fig.3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oint cluster

表1 芦山余震点集关联维分析r、N(r)及其双对数数据Table 1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analysis of Lushan aftershock point set and its lg-lg data

从图3(a~d)可以看出,在2.5~10.5km、17~22km、32~35.5km、36~40km四个区间内lg-lg线性关系良好(以下对应称第1~4区间),拟合直线斜率不断减小。燕云鹏等的研究表明,可以用关联维数来定量描述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丛集程度。如果地震分布相对均匀,则丛集程度较低,关联维数就相对较大;反之则地震相对丛集,均匀程度较差,则关联维数较小[10]。具体地,芦山地震存在一个丛集性较低的分布区域,其间余震分布相对均匀,即第1区间;第2~4区间分布均匀性依次降低,丛集性不断增强。这表明,观测尺度不断增大之后,余震丛集性特征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余震集中分布于大川-双石断裂两侧10km左右的格局。

中国地震局于4月25日发布“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烈度图”(图4)(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5/539/20130426185746117952058/index.html)。

图4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烈度图Fig.4 Intensity map of Lushan Ms 7.0 earthquake

地震烈度Ⅸ、Ⅷ、Ⅶ度区长、短半轴分别为11.5km、5.5km;29km、17.5km;56km、33km。关联维分析的结果得到的10.5km、17km、32km分别与Ⅸ区的长轴、Ⅷ及Ⅶ度的短轴较为接近。考虑到参与计算的余震点集没有根据震级进行分组,短半轴为5.5km没有得以体现应该能够理解。图3(a)还显示,无标度区间的起始值很小,为2.5km左右。考察芦山余震序列,可以发现很多余震接近在同一地点重复发生,形成经纬度偏差很小、但余震密集分布的情形;它表明,尽管已经有余震发生过,但一定时间后,临近地点发生余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据中国地震局初步分析,地震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5~40km;刘成利等的研究证实,地震破裂面南北向展布达到40km左右,断层破裂主要集中在起震点到两侧28km的范围内,沿断层倾角方向的范围主要在12~30km左右[16]。断层破裂长度与关联维分析的第4区间36~40km较为吻合。这表明虽然关联维基于欧式距离进行了分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震动力学机制相关信息。

4 结论

依据芦山3级以上余震数据,运用GIS等软件研究了芦山余震空间格局。插值模拟结果表明,已发余震集中在芦山、宝兴、天全三县,且该区域继续发生余震的可能性较大。最邻近指数0.72表明余震偏离随机分布,存在一定的集聚性。欧式距离关联维分析表明余震在0~11.5km、17.5~24km两个区间内关联程度显著;32.5~36km、37~40km区间也存在关联特征,分析结果与地震烈度区长短半轴较为吻合。研究突出了余震点簇空间分布格局的探索,对借助GIS分析和判断余震的发展特征等具有参考意义。

研究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文章仅是空间格局研究,缺少对其时间序列的分析,仍需做进一步研究,才能更好的分析和判断地震后余震的发展特征,为震后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由于分析数据仅为芦山3级以上余震数据,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研究也仅芦山地震1例,后续研究应当基于更多余震实例进行对比研究。

(3)地震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而研究在各向异性方面没有涉及,后续研究应加以重视和改进。

[1]程承.汶川地震余震研究[J].硅谷,2009(20):121-122.CHENG Cheng. Study on Wenchuan earthquake aftershocks[J].Silicon Valley,2009(20):121-122.

[2]韩渭宾,蒋国芳.四川3次7级以上地震序列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对比[J].四川地震,2009(4):12-17.HAN Weibin,JIANG Guofang.Comparison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sequence type of 3 strong earthquakes(M≥7)from 1970 to 2008 in Sichuan province[J].Earthquake Research in Sichuan,2009(4):12-17.

[3]李发,李罡风,张佑龙,等.安庆4.8级地震的余震S波分裂研究[J].华南地震,2012,32(1):28-34.LI Fa,LI Gangfeng,ZHANG Youlong,et al.Study on shear wave splitting of aftershocks of M4.8 Anqing earthquake[J].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2012,32(1):28-34.

[4]刘芳,曹井泉.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J].东北地震研究,2004,20(4):22-27.LIU Fang,CAO Jingquan. Precision 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ofMs5.9 earthquake aftershock sequence between Balinzuoqiand Alukerqinqi[J].Seismology Research of Northeast China,2004,20(4):22-27.

[5]朱晓华.中国地震活动及其分维变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4):90-92.ZHU Xiaohua.China Seismic activity and its fractal dimension changes[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2,13(4):90-92.

[6]毕晓佳,汪宝存,徐华全,等.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地震灾害监测评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23(2):116-121.BI Xiaojia, WANG Baocun, XU Huaquan, etal.Earthquake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2,23(2):116-121.

[7]UTSU Tokuji,OGATA Yosihiko.The centenary of the Omori formula for a decay law of aftershock activity[J].Journal of Physics of the Earth,1995,43(1):1-33.

[8]GUTENBERG Beno,RICHTER Charles F.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alifornia[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4,34(4):185-188.

[9]ZHANG Bin,SHI Kai,LIU Chunqiong,et al.Scaling behavior of magnitude clusters in aftershock sequence:An exampl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55(3):507-512.

[10]燕云鹏,许建东,董瑞树.台湾地区地震的空间关联维特征与构造环境研究[J].地震地质,2004,26(1):15-23.YAN Yunpeng,XU Jiandong,DONG Ruishu.Tectonic background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fractal dimens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iwan,China[J].Seismology and Geology,2004,26(1):15-23.

[11]阎春恒,吴小平.云南西北部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关联维的降维过程[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3):266-271.YAN Chunheng,WU Xiaoping.The reduction process of space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large earthquake in northwest of Yunnan[J].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7,29(3):266-271.

[12]角媛梅,肖笃宁,马明国.绿洲景观中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10):2092-2100.JIAO Yuanmei,XIAO Duning,MA Mingguo.Spatial pattern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asis landscape[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3,23(10):2092-2100.

[13]阳文锐,王如松,黄锦楼,等.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在污染场地评价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013-2018.YANG Wenrui,WANG Rusong,HUANG Jinlou,et al.Application of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 method in contaminated site assessment[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9):2013-2018.

[14]赵海卫,王芹,刘照永,等.基于ArcGIS的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及三维模拟[J].城市勘测,2010(5):47-50.ZHAO Haiwei,WANG Qin,LIU Zhaoyong,et al.Analysis of building’s subsidence survey data and demo of threedimensionalmodel based on ArcGIS [J]. 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2010(5):47-50.

[15]刘成武,吴斌祥,黄利民.湖北省历史时期地震灾害统计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135-140,150.LIU Chengwu, WU Binxiang, HUANG Limin.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of the seism-disaster in historic period of Hubei Province and counter measures for disaster reduction[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4,15(3):135-140,150.

[16]刘成利,郑勇,葛粲,等.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43(6):1020-1026.LIU Chengli,ZHENG Yong,GE Can,et al.Rupture process of the M7.0 Lushan Earthquake[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43(6):1020-1026.

猜你喜欢

芦山余震关联
“超长待机”的余震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