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对策研究

2014-03-07叶舒颖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商场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消费政治思想

■叶舒颖 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思想政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对策研究

■叶舒颖 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大学生消费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而消费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举足轻重。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大学生消费及消费误区进行分析总结,并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消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科学的消费理念与合理的消费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消费的定义及特征

1.大学生消费的定义

所谓消费,是指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观念和行为等要素的集合。它是社会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消费不仅贯穿了物质领域,而且渗透到了精神文化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体现,深深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消费的革新者和新型消费的倡导者的双重角色。

2.大学生消费的特征表现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而言,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在习惯意义上大学生已经被视为成年人,但由于其经济尚未独立,消费多受到家庭的制约和影响。二是大学生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事物,容易受到多元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根据2009年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科学的,但综观当前校园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消费误区。

二、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分类

1.超额消费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中的“西化”现象也愈演愈烈,出现不断追求高消费的趋势。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700万人,他们家庭平均的每月收入是3109元,而每学期有5593元的钱可以花,这不包括他的学费和住所费。其中10.5%的人是负债消费,他们要么有信用卡,要么有借贷的行为。从耐克到兰蔻,从星巴克到哈根达斯,从苹果到索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顾我国经济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消费品、新产品和品牌商品。报告显示: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金额已经接近5000元、每年消费近万元,这不仅远超上世纪大学生的支出,也超过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472.2元)。更有66.5%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就要及时行乐,何必每天苦读”。

很多学生的花销毫无计划性,月初就成了“月光族”,到了月底只能缩衣节食或向同学借钱“举债度日”。为了维持所谓的高档消费,有的大学生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而有的大学生办理多家银行信用卡,通过提现或者预支进行周转,解决部分信用卡还款的燃眉之急却在总额上没有减少,最终形成恶心循环。信用卡的非现金交易以及可透支功能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持卡族,甚至出现了“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错误观念。据报告显示,已有37.9%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在这其中大约有30%的学生超前消费,出现恶意透支现象。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以及虚拟交易方式是吸引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主要原因,而超额透支或恶意透支后如何及时还款又给大学生增添了新一轮的精神压力。

2.攀比消费

当代大学生具有特殊的青年文化的亚文化特征,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相互之间沟通信息、相互影响,也存在攀比的现象。报告显示:有78.4%的大学生认为正如使用名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70.6%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的梦想。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已经接近90%,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早已不是学生群体中的新鲜事。

如今的学校,不再只是寻求知识的象牙塔,更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家园。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普遍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也逐渐有了攀比走高的趋势。现在的大学招生地域跨度大,群体之间的经济状况也有极大差异:来自优渥家境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学业的消费支出,还能有一部分可自由调配的结余,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能要通过学校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

根据陈丽萍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额调查结果显示: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16.6%,月消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占31.4%,月消费额在800元—100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43.1%,月消费额在1000元以上的达8.9%。可以看出,消费水平呈中等态势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但高消费与低消费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如此,仍旧有很多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面前失面子,“打肿了脸充胖子”,把部分原本应用于学习或精神方面消费转而用于物质消费,例如请客吃饭,生日PARTY,KTV,娱乐场所等。正是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祟,不仅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引发了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极大空虚。同时,攀比消费是以金钱作为后盾,无形中又加重了很多贫困家庭、特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而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向家里要钱,而自身目前又没有固定收入,容易带来自卑感、引发心理扭曲,加重了高校心理教育监督以及防止校园暴力犯罪的压力。

3.盲目冲动消费

大学生虽然在法定年龄上已属于成年人,但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事物,经常发生盲目冲动消费的行为。报告显示:有77%的大学生承认“我经常会冲动性地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可见大学生的购买行为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作为一种理性行为,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但对于大部分同大学生来说,理财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据李俊义调研,78%的同学表示每月得到生活费时没有制定消费计划,74%的同学表示没有记过帐,消费技能缺乏,理财意识淡漠。

此外,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同样堪忧。调研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有过网购上当受骗的经历,但有7.41%的人表示算了,不追究了,有12.96%的人表示忍了。现实生活的消费中,如果遇到上当受骗的现象,也有很多人选择忍了或算了,很少有人主张诉诸于法律,维权意识缺乏。精明的商家也会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大做文章,赚取黑心利润,加强消费法治教育显得重要而急迫。

4.过分追求时尚、流行、独特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年轻一代,喜欢挑战自身极限,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化和新奇感。因此,时尚与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青年大学生的代名词。报告显示:在着装是否时髦方面,大学生有约23%的人认为自己着装时髦,60.4%的人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在流行与实用之间倾向于选择前者的大学生也占到了54%。这种对流行时尚的关注源自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关注度、接受程度以及充满自信、活力充沛的性格特征有关。再例如,有73%的人表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64%的人表示容易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大学生也由此处在了时尚、高新科技的信息前沿。

当今大学生更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一批人群,并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独特个性去带动身边更多大学生加入自己的群体。报告显示,74.8%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57.7%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有40.9%的人认为“与其他人相比,我的穿着更加时髦”。

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人群已成为新产品最潜在的购买力。大学生过分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行为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会耗费他们大量原本应花在学习提高及个人成长上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业及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

1.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任何的思想和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成为其自身认知领域的一部分,才能达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要想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让大学生增强“自我”的意识,通过自律、自强的方式阻止平时不必要的花销、不断暗示自己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相信自我教育对自身素质发展所起到的益处,从而使他们内在地产生要求上进、提升素质的强大动力,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当今大学生之所以过分追求过度消费来包装自我形象,无非也是“自我意识”缺失的深层体现。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应把精力集中在学业和发展上,用优异的成绩充实不自信的自我,用自我的成长摒弃浮夸的形象包装,用丰富的精神追求替代过度的物质享受,真正意义上做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

2.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永远毕业不了的学校。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只是一种启蒙教育,还是一种终身教育。当今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而部分独生子女性格方面的确实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家庭德育的延续和强化,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成熟的社会人。

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最初的启蒙教育,对子女日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要不断保持与子女之间的日常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每月的消费支出有一定程度的知晓,当发现子女的消费误区时应及时与学校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来纠正子女不良的消费习惯。此外,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言传身教强调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鼓励孩子参加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钱财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最终使家庭影响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一致。

3.学校教育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当儿童真正离开家的港湾、进入群体性校园生活,其花在学校的时间逐渐超过在家的时间,交流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家人,因此学校教育的影响渐渐超越家庭影响,成为更主要的因素。而当前大学中有将消费作为必修课的只涉及经管专业。因此对于其他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消费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丰富消费教育的形式、提升消费教育的受众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性的消费心理。其次,还要大力加强校园消费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丰富大学生消费教育的校园活动:充分运用校报、电台、校园广播对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进行舆论宣传;在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举办消费主题的文艺晚会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营造好学修德、催人奋进的良好校园环境,从而促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4.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教育和同辈群体的影响。社会作为家庭、学校以外的特有的影响空间,其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现象,都会对家庭、学校的道德观念的定位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面对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妥善利用社会资源,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合理的生活价值目标,增强他们对不健康风气的防御和调试能力,进而引导其绿色消费。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对国人的消费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尤其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新生代力量,其消费模式和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大环境,并带动其他人群的消费观。因此要格外重视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作用力,加强相关舆论阵地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把关,确保大众传媒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精神食粮。

注释:

①肖辉赞.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J].社科纵横,2009(04).

②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③陈丽萍.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6.

④李俊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2:19.

⑤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⑥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⑦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8.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3]肖辉赞.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J].社科纵横,2009(04).

[4]陈丽萍.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5]李俊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13DJSZZD5〕成果

叶舒颖(198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消费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国内消费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