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2014-03-06毅陈芬芬

养殖与饲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养猪场哺乳水样

郭 毅陈芬芬*

1.湖北省思乐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恩施 445000;2.湖北省恩施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北恩施 445000

郭 毅,男,1981年生,硕士,初级兽医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猪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越来越多。生猪的健康是养猪场产生良好效益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哺乳仔猪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养猪场后续的生产效益。哺乳仔猪腹泻是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一种典型的多病因疾病,也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美国、日本等国家发生大规模哺乳仔猪腹泻,导致大量哺乳仔猪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损失;2014年上半年国内部分养猪场也发生了哺乳仔猪腹泻,给养猪场造成了一定损失。本文针对哺乳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安全、方便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腹泻原因

1.1 母猪原因

1)母猪妊娠期营养不均衡。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良,所产仔猪表现为初生体重轻、瘦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而且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良还可导致母猪泌乳量不足和乳汁营养不全,进而造成哺乳仔猪因缺乏营养而发育不良。另外,母猪在妊娠期营养过剩,大量脂肪液化进入乳汁,哺乳仔猪吮吸后也会引起腹泻。

2)母猪分娩异常或产后护理不当。母猪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体质较弱、体力消耗过大等引起产力不足或由于羊水不足引起产道润滑不够、分娩阻力增大,导致母猪分娩时间过长,进而使胎儿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而被挤坏;另外,母猪产程过长时会使用缩宫素助产,进而会引起产道的痉挛性收缩,加重对产道内胎儿的损伤;而且,缩宫素的使用还会导致母猪初乳的丢失,胎儿失去初乳的保护易发生腹泻。

母猪分娩后由于护理不当,造成子宫炎、乳房炎等疾病,导致母猪奶水少、质量下降、炎性因子增多,易使哺乳仔猪受到感染而发生腹泻。

3)母猪抗体水平低。母猪没有按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或者按照免疫计划进行了免疫,但是存在操作不到位、疫苗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导致母猪的抗体水平不高。由于母猪的抗体水平不高,导致初乳中母源抗体少,哺乳仔猪吮吸后没有抵抗力,易感染疾病而腹泻。

1.2 疾病原因

1)细菌性疾病。一是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哺乳仔猪发生严重腹泻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2种,一种是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临床症状以排黄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主要特征;另一种是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发生于寒冷或炎热季节,临床上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且腥臭的稀粪为主要特征。

二是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型患猪,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耳、腹部及四肢皮肤发绀;慢性型患猪,反复下痢,粪便恶臭、呈粥样或水样、黄褐色或灰绿色或黑褐色。

三是产气荚膜梭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俗称仔猪红痢,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本病以血色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

2)病毒性疾病。一是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10日龄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临床以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脱水、消瘦为特征。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呈透明状。

二是流行性腹泻。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传播迅速,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临床以水样腹泻或在腹泻期间有呕吐为主,症状的轻重因日龄的大小而有差异,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7日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因严重脱水而死亡。病变限于小肠,肠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三是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冬季、早春寒冷季节,寒冷、潮湿及不良的卫生条件会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病变主要局限于消化道,仔猪胃壁迟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体状、灰黄黑色。

3)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球虫病,对7~11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患猪拉水样灰白色稀便,初期呈疏松、糊状,后变成液体状;患猪衰弱、脱水、磨牙、有异食癖,生长发育缓慢。

2 预 防

1)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母猪的基础免疫工作,确保母猪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母猪妊娠期分阶段饲养,根据每个阶段营养要求合理饲养,使母猪膘情正常;分娩时加强护理,合理使用助产类药物,同时做好母猪分娩后的消炎工作并加强营养,确保母猪健康、有充足的奶水。

2)严控传染源。养猪场要把好入口关,禁止车辆、无关人员及其它动物进入本场,以防止外来病原传入;加强场区卫生消毒,以减少生产区病原微生物;全场圈舍定期全面消毒,并保持清洁、干燥、温度适宜以及通风良好。

3)加强免疫和保健。用优质、高效的疫苗进行免疫是防控仔猪腹泻的有效途径,应于母猪产前40和20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疫苗,产前30和10d各注射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仔猪3日龄注射铁剂,10日龄加强1次,对仔猪因缺铁而造成的贫血、腹泻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定期添加预防肠道疾病的药物;定期驱虫,加强产房和仔猪进舍前的清洁及消毒,将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杀灭寄生虫及其卵囊。

3 治疗

治疗哺乳仔猪的腹泻,一般情况下按照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的原则进行。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应尽快采用对症治疗,采用补液和止泻的方法;对病程较慢、脱水程度稍轻的病猪先进行对因治疗,再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3.1 细菌性疾病

大肠杆菌病可用庆大霉素、黏杆菌素等,也可用硫酸新霉素、杨树花等口服液,1次/d,连用3d;对严重脱水者要配合口服补液盐和葡萄糖水。仔猪副伤寒可肌肉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次20万~40万IU,2~3次/d;也可用大蒜20g,捣汁后1次灌服,1次 /d,连用 2~3d。

3.2 病毒性疾病

由于仔猪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于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如在采取补液、保温、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染物、勤消毒等措施的同时,投服收敛止泻剂、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抗菌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加强护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3.3 寄生虫性疾病

对病猪可口服氨丙啉和磺胺脒,2种药物交替使用;对有食欲的仔猪,可用莫能菌素或沙拉霉素拌料饲喂,2种药物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4 小结

综上所述,哺乳仔猪的腹泻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与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增强母猪的抵抗力、防止病原传播,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是预防哺乳仔猪腹泻的基础,针对性的疫苗免疫和敏感药物治疗是防治哺乳仔猪腹泻的关键。在防治时,采用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提高养猪场的效益。

[1]宣长和,马春全,陈志宝,等.猪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吴学军.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王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1):173-175.

[5]胡晨晖.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调控[J].今日畜牧兽医,2014(2):18-21.

猜你喜欢

养猪场哺乳水样
会哺乳的树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HC油田N138区注入水配伍性研究
我国相关标准水样总α、总β放射性分析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平行水样分配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水样童年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