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新词“不涯”考释

2014-03-06

语言研究 2014年1期

真 大 成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不涯”是中古以来的新词,屡见于当时文献,主要用在书、表、启、令等正式文体中。根据其不同的用法,用例可以分为两组(不涯1、不涯2):

1) 囚不涯卑远,随例问讯,时节拜觐,亦沾眄议。(《南齐书·刘祥传》载刘祥对)

2) 臣不涯庸浅,轻率短陋,谨与受业诸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系》、《象》、《爻》未启,伏愿听览之闲,曲垂提训,得使微臣钻仰,成其笃习,后昆好事,专门有奉。(《陈书·周弘正传》载周弘正上表)

3) 吾不崖管昧,竭闚幽宗。(大正藏本《弘明集》卷六南朝宋谢镇之《析[折]夷夏论》)①据大正藏本校勘记,宋、元、明三本及宫内省图书寮本“崖”并作“涯”。按,“崖”、“涯”通。

4) 臣不涯庸浅,轻敢奉宣,莫恻(测)天文,徒观玉府,惭悚交并,寝兴无实。(《广弘明集》卷二一南朝梁萧统《谢勅赉看讲启》)

以上四例中的“不涯”犹言“不揣”、“不揆”,表示自谦,记为“不涯1”。

5) 伯茂……不涯年德,逾逞狂躁,图为祸乱,扇动宫闱,要招粗险,觖望台阁,嗣君丧道,由此乱阶,是诸凶德,咸作谋主。(《陈书·始兴王伯茂传》载皇太后令)

6) 贼(萧)勃不涯疏戚,希纂帝图,信是奸凶,阶兹祸乱。(《文苑英华》卷六八二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上举二例中的“不涯”指不思量、不估量,记为“不涯2”。

“不涯1”和“不涯2”用法稍异,前者说话人用以自谦,后者则指他人,含有贬义,但实际语义是相同的,均指不估量、不揣度。

然则“不涯”一词何以产生,又何以有不估量、不揣度义呢?笔者以为,这应该与当时常用的“不量”一词及“量”、“涯”的词义联系两方面因素有关。

“不量”表示不估量、不揣度自先秦以来即常见,其用法也可分为两类,“不量1”表示自谦,犹言“不揣”、“不揆”,略举晋宋以来文献中的用例:

7) 是以不量轻弱,先众言之。(《晋书·范弘之传》载与司马道子笺)

8) 是以不量其学陋思浅,因负担之余,尝试撰而述之。(《晋书·潘岳传附潘尼》载尼《乘舆箴》)

9) 安不量末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坠于地。(东晋释道安《道行般若经序》)

10) 臣不量卑懵,窃慕击壤有作,相杵成讴。(《宋书·符瑞志下》载何承天上表)

11) 不量鄙拙,贡诗数韵。(《魏书·宗钦传》载钦与高允书)

12) 仲儒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魏书·乐志之五》载陈仲儒上言)

13) 所以不量寸管,辄树十科。(《高僧传·序录》)

“不量2”是一般意义的不估量、不揣度:

14) 不度德,不量力。(《左传·隐公十一年》)

15) 今晋侯不量齐德之丰否,不度诸侯之势。(《国语·晋语二》)

16)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商君书·算地》)

17) 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见谓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学之。(《抱朴子外篇·刺骄》)

18) 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圣无涯之典。(后秦释道朗《大般涅槃经序》)

与上举“不涯1”和“不涯2”对照,可以发现,“不涯1”与“不量1”、“不涯2”与“不量2”的意义和用法恰好对应。据此可以推想,先秦以来固有且习用的“不量”正是类推出中古时期“不涯”这一新词的基础语言形式,而“涯”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一结构又与“量”、“涯”的词义联系有关。

众所周知,“量”作名词,可指限量、限度,作动词则从测算(事物大小、长短、深浅等的量)引申有估量、估计义(二者以声调别义)。无独有偶,“涯”自中古以来作名词也可指限度、限量,在当时用例较为常见,略举如次:

19) 顾涯审分,诚难庶几,逾方越序,易以诫惧。(《宋书·殷景仁传》)

20) 臣乘少籍长久,分逾涯量。(《艺文类聚》卷四七引南朝宋谢庄《东海王让司空表》)

21) 所或叨假,循涯测限,生所不胜,瞻恩奉德,死何能报。(《艺文类聚》卷四八引南朝梁王僧孺《除吏部郎启》)

22) 居厚者不矜其多,处薄者不怨其少,穷涯而反,盈量知归。(《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23) 过分亡涯之请,驰骛于多门。(《魏书·萧宝夤传》)

24)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颜氏家训·止足》)

25) 至若祥者,列于卒伍,预闻指踪之规,得免逗遛之责,循涯揣分,实为幸甚。(《隋书·史祥传》)

26) 臣本微贱下才,过蒙奖擢,先帝察臣小心,宠逾涯分。(《隋书·董纯传》)

上举各例中“涯”与“分”、“限”、“量”或对文,或连文,均作名词,指限度、限量。在“涯”的限量义处于习用态势的背景下,由于“涯”和“量”均有限量义,人们基于“量”的名词“限量”义→动词“估量”义这种语义联系,通过联想和类推,以为“涯”也具备估量义,从而在“不量”的基础上衍生出“不涯”①要强调的是,这种联想和类推最初是在“不量”→“不涯”的否定结构中发生的。,以致“不涯”的意义和用法和“不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从“不涯”基本使用于书、表、启、令等正式文体的特点看,从“不量”衍生出“不涯”,应该是当时文人所为。“不涯”所能使用的语域较为狭窄。“不涯1”和“不涯2”的产生时间有无先后,据现有文献用例,一时还难以断定。但笔者初步认为,“不涯2”的产生时间可能晚于“不涯1”,大概是“不涯1”产生之后“连类而及”的产物,这从中古时期“不涯1”的用例多于“不涯2”上可见一斑。

唐人仍然沿用“不涯”,从文例看主要是“不涯1”:

27) 慧苑不涯菲薄,少翫兹经,索隐从师,十有九载,虽义旨攸邈,难以随迎,而音训梵言,聊为注述。(唐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花严经音义·序》。见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一)

28) 贫道不涯贱质,滥齿玄门。(唐释复礼《十门辩惑论》卷下)

这是“不涯”在唐代的余绪,应是一种仿用。唐代以后,“不涯”不复行用②“不涯”作为具有比较鲜明时代性的“时语”,其义后人已不易知。例2)“不涯庸浅”,明本《册府元龟》卷六〇三作“不揣庸浅”(残宋本阙此卷),大概是后人不明含义而据上下文意改。,这可能和“不揆”、“不揣”兴起有关。

唐宋以来,与“不涯”有关的几个新兴的语言现象也值得重视。一是“不涯”有了更为繁复的形式“不(自)涯揆”:

29) 自梁已后,僧史荒芜,追讨英猷,罕有徽绪,岂非缀缉寡鲜,闻见遂沉,高行明德,湮埋难纪,辄不涯揆,且掇在言。(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三〇“论曰”)

30) 不自崖揆所堪行业,欲兴战伐烦恼大阵,徒设功效,终无克成。(唐释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有依行品之三》)

例中否定词“不”后“涯(崖)”与“揆”同义并举。例29)“不涯揆”犹“不涯1”(后面省略了“管昧”、“庸浅”之类表谦贬的词语),例30)“不自崖揆”犹“不涯2”。《陈书·蔡徵传》:“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例30)尤可与之比读。

二是在“不涯”的基础上更换否定词“不”为“莫”,产生“莫涯”:

31) 唐有膏粱子出刺,郡人迎候甚至,前任与之设交代之礼,仪无阙者。二礼生具头冠礼衣,相其宾主,升降揖让,而新牧 㠝 岏踧踖,敛容低视,不敢正面对礼生。及礼毕,使人再三传语,慰劳感谢,皆莫涯其意。(《太平广记》卷二六二“郡牧”条引《玉堂闲话》)①《玉堂闲话》,唐末王仁裕著。

32) 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新唐书·宋璟传》)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玄宗开元四年”条作“莫测其际”,“涯”即测度之义。

33) 又命公为福建安抚使,参议官以抑之,公尝持节本道而回翔入幕府,处之怡然,人用是莫涯其量。(韩元吉《资政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致仕贺公墓志铭》)

34)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问学者,莫能契其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脱有詶者,公无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涯其意。(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二“黄龙南禅师”条)

以上四例“莫涯”指无法估量,不能揣度。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新产生的“不(自)涯揆”和“莫涯”都还是否定结构,这充分说明“涯”在当时表示估量、揣度义仍然主要用于否定式,这与“涯”之估量义最初在“不涯”中发生类推而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与此同时,唐代也出现了“涯”不再用于否定结构而表示估量、揣度义的例子:

35) 委质任平视,谁能涯始终?(宋昱《樟亭观涛》诗)

这句是说置身于潮水中平视浪头,谁能揣度其开始与终结?“涯”单用表示估量、揣度;然而也须注意,“涯”虽然没有用于否定式,但此句实际上是以疑问的语气表示否定的含义:置身于潮水中平视浪头,无人能揣度其开始与终结(无法估量/不能揣度其始终),“涯”表估量、揣度义仍然与否定这一语义范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

上文考释了中古新词“不涯”的含义、得义之由及构词理据;论其来历,很可能出于文人之手,是文人行文遣辞创新的结果。中古汉语的大量事实表明,当时不少新词的产生、新义的衍变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人的书面创作。这些语言新质极可能没有自然口语的基础,大抵行用于书面文献,生命力或强或弱,延用时间或长或短。文人的书面语创作与使用对于汉语词汇化、丰富汉语词库、促使词义变化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③关于文人书面语创作对汉语词汇化的作用可参看董秀芳(2009)。,因此,对于书面文献极其充盈的汉语而言,除了挖掘其中的口语性材料、探究口语词汇现象外,那些产生于文人笔端、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语词也应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对象。

【附记】本文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得到方一新、刘百顺教授的指正,苏芃、焦磊、周梦烨等学友也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统致谢忱。文中错谬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董秀芳 2009 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