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定失败的印度“冷启动”作战理论

2014-03-05

现代军事 2014年2期
关键词:巴方陆军巴基斯坦

南亚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常规战、对称战战场之一。近10来年的情况已经证明,印度大规模常规力量作用有限,在2001~2002年和2008年均未能慑止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发生,也未能迫使巴基斯坦改变与恐怖组织之间的关系。

作战理论的起源

2001年12月,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组织“虔诚军”袭击了印度议会,造成大面积伤亡,印度启动了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在帕拉克拉姆行动中,印度在印巴边境部署了50万军队,意在迫使巴基斯坦停止对以印度为中心的恐怖分子的支持。印巴双方共集结100万军队。但仅仅1年后,印度在付出了800名士兵死亡和20亿美元资金投入的代价后,终止了其军事历史上最受诟病的军队调遣行动。巴方只是做出了表面上的政治让步,并且很快反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印度问题专家素密·甘古利和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德林·哈基提指出:“实际上,印度并没有达成其大规模军事动员所宣称的目标……印度的强制外交战略已经失败。”

2001~2002年间的诸多因素使印度领导层改变了以跨境袭击报复巴方的做法。甘古利指出,巴基斯坦的核背景束缚住了印度手脚:“外交上高度强硬的印度政权过去一年来置国际舆论于不顾,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如今却因为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而缩手缩脚。”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副教授维平·纳朗则强调,“巴方的‘非对称升级核态势甚至对常规攻击也威胁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就削弱了印度常规力量的作用,同时使印度的‘确保报复态势几乎毫无意义。”此外,印度的商业和外交压力也促使其放弃打击行动。

印度动员速度迟缓是导致国际压力不断累积的关键因素。由于部队规模庞大,机动距离较远,印度的3个攻击集团军用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才从印度中部地区抵达边境。但当这3个军到达边境,可以成为印度强制外交的利器时,一直以在大规模战争中打垮巴军为目标的印度军队却因装备不足,无法对巴方可能的核报复做出快速而充分的反应。针对这些问题,印度军方决定重塑作战理论,以弥补印军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不足。

“冷启动”作战理论的出台

2004年4月,印度陆军出台了有限战争新理论—“冷启动”理论。该理论借鉴了以色列和前苏联的相关概念,属于典型的“闪电战”进攻理论范畴。根据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沃尔特·拉德维格的说法,它寻求“建立对巴实施报复性常规打击的能力,在国际社会调停之前对巴陆军予以致命打击,同时阻止巴方将争端升级至核水平。”

这种思想早在2001~2002年印巴危机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布鲁金斯学会政治学教授斯蒂芬·科恩认为,“1971年印度军队的快速发展,使印军战略思想提升至新高度,由纯粹的防御战略向进攻战略转变……即预防性战争的代名词。”该战略“主张通过突袭、快速机动和对敌实施包围来尽快达成作战意图,并强调印度军队领导层应更具冒险精神。”“冷启动”理论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改革:优化部队结构,强调行动速度,限制作战目标,注重联合作战。

首先,陆军部队进行重组,将3个规模庞大的攻击集团军整编为8个前沿部署师级规模的一体化战斗群。每个战斗群由装甲兵、炮兵、步兵和空中支援分队组成。通过合理配备武器装备,使每个战斗群都能在战场上自主作战。

其次,提升动员和机动速度。战斗群要能出其不意地从不同方向发起进攻,达成作战突然性—但实际上由于现代监视技术的发展和作战区域相对固定,在缺乏大规模空运支援的情况下很难达成作战突然性。该理论还指出,现代战争要向机动作战的方向转变,而非历史上陆军所惯用的防御战和消耗战。在快速动员阶段,印度陆军要先发制人;在快速行动阶段,一体化战斗群要能够在72~96小时内进入巴境内,从而避免民众对军方决策的反对。

第三,与以前作战计划中提到的装甲部队分批向印度河挺进不同,新组建的战斗群可以渗透至巴境内48~64千米的距离,这是印巴战争史上印军能够深入的最远距离。这样一来,印军就可以对巴军部队实施定位,摧毁其指挥和控制网络,同时避开可能引发核报复的区域,例如居民区。不过,巴主要居民区都在边境附近,内部交通线也很容易被切断。例如,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唯一一条南北公路和铁路就位于距边境大约40千米处。

第四,“冷启动”明确了联合作战概念。印度空军和海军为陆军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并确保向前推进的战斗群持续拥有空中优势,这就要求优势兵力相对集中。印度陆军历来有集中优势兵力的传统,这与印度地形不利、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国内交通线延伸过长等因素有关。

总之,“冷启动”是一种灵活反应理论,是对核阴影下有限战争的先决条件进行认真研究的结果。“冷启动”理论被视为针对过去10年间印度威慑失败开出的一剂良方,旨在使可能导致使用武力的情况发生改变,同时降低可能引发核战争的大规模常规战争爆发的风险。

同时,印度民众对政府在多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中的不作为感到不满。现行遏制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导致了极大的民怨。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怨不断累积。在孟买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前驻联合国代表一再声称“印度应该介入,狠狠教训他们一顿。”印度著名国会议员阿伦·绍里耶主张“不能只是以眼还眼,而应加倍报复”,并提议“扩大秘密行动的范围”。陆战研究中心主任、退役准将格米特·坎瓦尔指出,“印度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将巴方核态势当成虚张声势。”2013年初,印巴双方关于违反停火协议的争端事件表明,决策不当很容易引发民怨。endprint

印方在危机之前表示出的克制,部分源于印度两届总理辛格和瓦杰帕伊谨慎的个人判断,同时也是印度决策者历来采取规避风险做法的体现。斯蒂芬·科恩和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苏尼尔·达斯古波塔都认为,“不愿意将军事力量作为国家政策工具,一直是印度政界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但也不能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和政客需要对民意做出回应。特别是如果陆军现代化程度被高估,发动有限战争能力不足,而巴方未来有可能会发动攻击,这些因素都需要印度政府高度重视。

注定失败的结局

学者们指出,巴外交政策因其公开的核威慑和自信的核态势而更为大胆,足以引发类似于1999年巴单方面进入卡吉尔的行动。1999年的冲突是印巴这两个公开核国家之间的第一场常规战,直接加剧了巴对暴乱分子和恐怖分子的支持与纵容。因此,一些印度人相信,减少巴核威慑盾牌的价值,将有助于改变巴方的一些态度和做法。如果巴方意识到其间接的冒险主义会遭到军事反击,就会调整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印度对外情报局前反恐领导人也支持印度采取秘密行动,并指出,“当恐怖主义被某些国家当作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廉价武器时,受害国所要做的就是,要有能力和决心重挫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利益,从而使恐怖主义成为高成本武器。”

然而,当2008年虔诚军再次发动袭击时,印度军队的战斗群却难觅踪影。当时,虔诚军在孟买大肆破坏了3天,这次恐怖袭击行动毫无疑问源于巴基斯坦。此前,印度一位国防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冷启动”战略在过去5年中已经完善。”印度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也高调宣称,该战略已经稳固,并断言这是“遂行任务方法上的重大飞跃”。事实证明,这两个判断都是有问题的。

研究发现,印度在军队体制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作战理论难以创新,寻找更多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也很困难。“冷启动”理论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障碍:(1)持久的核约束;(2)有限战争理论升级的潜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怨;(3)军种间的对抗态势;(4)总体准备不足;(5)新军事任务的压力。

首先,没有任何理论变革可以扫清持久的核阴影。出于各种原因,包括巴方特有的核态势以及印度自身的政治和战略文化,没有哪一届印度政府会在非争议地区或者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攻击来自巴基斯坦的情况下发动军事行动。

其次,巴基斯坦可以通过降低自己的核武器使用红线来快速做出反应,哪怕是面对最低限度的入侵挑衅,都可能做出核攻击态势,印度对此却无计可施。印度2003年修订的核条令规定,印军只要遭受攻击就应做出反应,这明显是针对巴方进攻行动而言。但印度的立场缺乏可信性,因为印度的武器库都是为打击巴方居民区而配置,而巴方核打击并未针对印度城市,因此,印度的不对称核打击缺乏正当理由。有专家指出,除了在空中和地面对部队实施轰炸外,双方还可以部署核地雷,或者使用增强型辐射武器。这就混淆了战术武器和战略武器的区别,如果将这样的武器部署于本国领土上,就进一步模糊了因进攻还是防御而使用核武器的界限。

一些人认为,印度一直不愿意建立自己的战术核武器库,可能是因为没有进行低当量核武器试验,也可能是不愿意军方在指挥与控制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两者都会导致过高的政治成本。有些人认为,战术回应是印度最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卡纳德指出,“不管印方多么高调地宣称将进行大规模报复,当印度坦克中队遭到巴方核战术轰炸时,印度总理可能仅会批准对巴方军队进行‘以牙还牙式的打击。”

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印度的核态势并不是为了报复。虽然印度可能进行了低当量实验,但这不仅仅是出于战术核武器的需要,还可能是为武器发展进行实验或为检验特殊成分和材料,抑或检验系统稳定性等目的。

卡内基基金会国际安全和亚洲问题高级研究员阿什利·泰利斯也对印度是否有能力和意愿部署战术核武器持怀疑态度。在印度进行“博克兰-II”核试验之前,总理的科学顾问坦承,“印度军方到现在还没有被告知,未来也不会被告知印度可能拥有多少核武器,和平时期也不会被告知核武器在战争中将如何使用。”印度公开宣称报复打击能力不足,更凸显了巴基斯坦核武库的“盾牌”效应。

首先,印度自身的战略文化使巴方“一触即发”的核态势进一步强化。印度政界应对危机行动缓慢,在动用武力问题上保持缄默,国防部主体是文职,从而制约了印度军方的强硬姿态。第二,强调速度和机动能力的军事理论有可能使印度陷入政治纷争。美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几位学者指出,新军事理论一旦成文印发,领导人就很难再重新考虑其合适与否,也就意味着未来冲突可能更容易升级。

美国驻印度大使蒂姆·罗默在向政府提交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多名印度高层官员在被问及是否支持“冷启动”理论时都坚定地表示,他们从未认可、支持或者拥护过该理论。”这种文职与军职部门脱节的现象,是“政治家、官僚和军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在印度,这三方势力之间“在社会、组织和机制上隔阂严重”。三方之间交流不畅,势必导致军方提出的理论很难被认可。

第三,印度军种间的争斗已经使几次现代化努力付诸东流,该作战理论恐怕也不例外。在历次战争中,陆、海、空军都没有很好地配合过,特别是1962年中印战争,空军竟然没有参战。3年后,印度空军在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略轰炸中选择了后者。虽然空军在后续的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拒绝配合陆军协同作战。印度海军近年来也在寻求独立发挥作用,尽可能少参战。海军的理论是“作战只是4个选择之一,相比之下,其它3个选择—即外交、警察力量和软实力—作用更大,而对战斗力量的依赖性更小。”

印度空军和海军担心,陆军过于强大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导致本军种被边缘化。“冷启动”理论对印度空军编制体制的核心内容构成了威胁。该理论作为传统的有限战争理论,主张空军作为地面部队机动配属力量。“冷启动”理论与其说是一个战役机动理论,不如说是一个战略组合,它弱化了战略轰炸的作用。任何一种有限战争理论都是如此,因为这样的理论严格限定了水平和垂直升级的强度。该理论将空军部队限定在战斗群固定的作战区域内,不允许空军出动大部队与巴空军进行对抗。endprint

印度空军对这种限制历来很敏感。慕克吉指出,该理论“背离了建立陆军航空兵的初衷,也违背了引进武装直升机的目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已成为政治足球,在空军和陆军规划者之间被踢来踢去。”印度空军研究中心前资深官员也坦承,“空军根本不可能将自己置于陆军的理论框架中”,并认为该理论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军种间的对抗在印度很难解决。军种间的协同是“冷启动”理论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但是陆军却在空军和海军正努力争取从军费开支以及作战平台构建中获得更多份额的时候提出该理论,企图将空军和海军降为从属地位,这势必引发更大的矛盾。此外,从政治层面强令三军协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印度国防机构的主体是文职人员。印度防务机构缺乏专业领导,这个问题从殖民地时期就开始存在。大多数政客都是通才而非专才,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政客们只关注决策的过程而非结果。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政界无法从逻辑上对军方的意见提出反驳,也无法在不断争斗的各军种间做出合理仲裁。

第四,印度陆军本身也未做好充分准备。改革作战理论的雄心可以理解,但印度的问题非常严重。对腐败极度敏感再加上效率不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印军采购体系死气沉沉。2007年政府审计报告披露,“陆军战备不足的状况令人吃惊,这是过去几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从1992年到2007年,印军仅仅完成装甲车辆采购计划的5%,此后5年也只达到10%,这足以颠覆这个以装甲部队为主体的作战理论。甚至在该理论成型的2002~2007年之间,仅有1/3的坦克装备到位,而印军现役坦克已经严重老化。与此同时,步兵的装备需求也只满足了不到一半。

弹药存储量也无法满足需求。现有军械很多残缺不全,只有1/3的陆军“装备了可在印度境内实施机动所需的武器装备”。据报道,孟买袭击事件发生后,官方审议报告称,“军械库的寒酸程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印军的行动”,“战斗硬件和备件只够全副武装一个攻击集团军,即印度的王牌部队—第二集团军”,“即使全员作战,部队的攻击力量也无法持久。”

此外,印军目前还有11500个军官岗位缺编。特别是运动战主要依靠具有高水平领导能力的军官,他们要具备应对不断变化的作战环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机动战略事关每一名士兵,要求部队指挥员能够占据战场主动,当机立断,在没有上级指挥部支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敌后方长时间作战,甚至在脱离大部队的情况下依然能继续战斗。印度军官的地位在近几十年来不断降低,达到素质要求的军官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作战理论变革面临的是结构性而非临时性问题。此外,维持前沿部署部队的后勤基础设施也极度匮乏。

孟买袭击事件发生后,战备不足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陆军不得不向政府承认,“要等几个星期才能出动。”陆军的行动迟缓也影响到海上和空中打击行动,因为没有把握牵制巴方的地面行动。很明显,这是2001~2002年间窘境的翻版,当时正因为夜视器材不足导致印度无法对巴方反应做出预判。

第五,就在“冷启动”理论问世的同时,陆军开始重新进行任务部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自1962年中印战争后,双方的领土争端一直没有消停。美国小布什政府在2005年与印度签署了民用核合作协议,自此,印度被排除在核不扩散体系之外,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目前,印度部署了9个师准备应对中印冲突。当印度陆军于2009年讨论“冷启动”理论所取得的进展时,陆军正重新进行任务部署。陆军参谋长强调,西线和东北线同样重要,主要潜在对手就是巴基斯坦和中国。

印度防务研究和分析研究所建议,两个前线战争计划“首先要运用“冷启动”理论击败巴基斯坦,进而将作战重心转向节奏相对缓慢但却更加凶险的东部喜马拉雅方向。”两个前线作战计划对资源也提出了更大需求。1987年,印度在印巴边境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从而引发了所谓的“铜钉危机”。印度一直以为自身具有传统军事优势,但在这次危机中却没有体现出来,因为印度最精良的陆军师都部署在喜马拉雅前线。

内部安全防卫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早在1999年,卡吉尔评审委员会报告就警告称,“印度陆军过多地参与反暴乱行动,会影响其履行保家卫国的首要职责。”就在当年,纳萨尔派-毛派武装叛乱活动造成156人死亡;到了2009年,叛乱活动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至1134人,10年间增加了600%。2005年,印军近1/4兵力,即大约25万人参与了克什米尔反暴乱行动,此次行动成为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军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平暴行动。早在2001年,斯蒂芬·科恩就在一份权威性文件中指出,“印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以‘民事援助的名义参与国内安全事务,这已使印军成为一支准军事力量。”

印度陆军对平暴行动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一旦爆发冲突,人力和物力还是会捉襟见肘。对印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有足够的军力达成政治目的。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度正是因为军力不足才招致失败。

上述5个方面的障碍,并未涵盖“冷启动”理论面临的所有问题。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专家马努基·乔什认为,“即使印度陆军得到政治许可,该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印度政界对“冷启动”理论感兴趣,尽管该理论可以在不引发核战争的前提下,慑止巴方利用恐怖分子等代理人实施诸如孟买袭击事件之类的行动。”2002年印度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军政不合。印军效率低下,根本无法达到政府通过惩戒巴基斯坦来制止其发动代理人战争的政治意图。不管准确与否,军方的新作战理论就是要为印度强制外交提供军事支持。

其实,军政之间的分歧不仅表现在军方常常难以达成政治意图,印度的政治文化和机制也限制了军方施展手脚。其他诸如阻碍联合作战实施的军种间争斗问题也深深根植于印度军界,很难得到解决。endprint

启示

印度在阿富汗的利益持续受到恐怖分子的威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介入反恐行动,因为巴基斯坦正是通过扶植恐怖分子来实施国家战略。一些印度人呼吁在阿富汗部署部队,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印度军事力量严重不足。随着美国弱化其在该地区的存在,巴方更加肆无忌惮地支持以阿富汗为中心的叛乱分子和以印度为中心的恐怖分子,印度遭受攻击的频率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又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因此,印度急需一个核背景下的军事工具。美国海军研究生院专家保罗·卡普尔认为,孟买袭击事件表明,印度安全政策面临的战略问题是如何阻止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攻击印度,这是孟买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关键性战略问题。如果印度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不管情报、警务和防务部门如何改进,国家始终不得安宁。

如果卡普尔所言属实,印度政府就不会无限期拖延做出强有力回应的时限,即使是在付出巨大战术和外交代价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也会在所不惜。甚至有些不会引发冲突升级的行动,比如对非城市目标的空中打击,也有可能迫使印度决策者实施报复行动。因此,印度有可能在核临界情况下发动有限战争。此外,即使印度陆军的首要任务是战略防御,这也并不代表其不能实施战役进攻。

自南亚成为有核区以来,巴基斯坦极其关注来自印度的大规模常规威胁,并且想方设法阻止常规战争的爆发。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贝茨的预言—“核武器可以抵消常规劣势”已经在南亚发生。有专家认为,巴基斯坦的核态势威慑是“借鉴北约的历史经验”。1986年,北约前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声称,“如果受到常规攻击,北约就被迫立即决定是否将其升级为核水平。”这是典型的以核力量弥补常规力量不足的作法。常规优势力量只有一个升级阶梯,迫使对手在发动核战争之前必须三思。常规劣势力量致力于削弱对方的常规部队,而常规优势力量则通过强调威慑的真实性与其周旋。巴基斯坦同西欧一样,国土面积有限,基本没有以空间换时间的纵深防御能力。

美国战略强调使用核武器防止前苏联入侵,巴基斯坦也同样强调通过核武器支持非对称的代理人战争。更重要的是,前苏联拥有战术核武器,因此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北约的战术打击,印度则缺乏这样的能力。正如前文所述,没有迹象表明,印度的武器库是按照核战争进行定位。因此,保罗·卡普尔认为,“巴基斯坦利用印度惧怕核升级的危险,大胆实施低烈度暴力行动,既能避免印度报复,也能引起外界关注。”

印度大规模报复行动可能是不对称的,因此是不可信的;巴方对印度发动有限战争的核回应也是不均衡的,其可信度也备受质疑。但是出于各种原因,要想成功阻止这样的非对称战争非常困难。作战理论停滞不前的原因,主要源于本文列举的五个方面的障碍。在没有外界因素作用的情况下,这些阻力将在中长期继续存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方陆军巴基斯坦
印度“状告”巴基斯坦
中国陆军司令外事“首秀”给了巴基斯坦
命运多舛的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