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节日

2014-03-05邓婷悦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洋节冯骥才圣诞老人

热点素材2 “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怎么办?

每一年的圣诞节,笑容可掬、拉着雪橇的圣诞老人就会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一天,很多城市的购物街上都是一派热闹的节日景象——商店的橱窗里喷着“圣诞老人”图案,门前摆放着圣诞树,员工们头戴圣诞帽,扮成圣诞老人招揽顾客。改革开放后,“洋节”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并渐渐落地生根。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年轻人喜爱“洋节”胜过传统节日。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和圣诞节一起“舶来”的节日,还有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大举进入,一方面是强大的西方经济使他们的文化富于魅力;另一方面,是国内商家把这些充满新鲜感的“舶来节”当作商机。餐馆、商店有利可图,商家一宣传,节日氛围就有了,“洋节”就盛行了起来。

冯骥才认为,不应该拒绝“洋节”,因为“洋节”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也不能丢弃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就是民族的文化生日,民众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传承和光大本民族传统。

精彩速用

每一个节日都是某种文化积淀的特殊符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注重家庭团圆,反映的是农耕文化对处理群己关系原则的一种认同,洋溢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

活学活用

1.开门见山,从中引出“如何过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分析原因,发出呼吁。

2.将国人过圣诞节的热情与过春节的情结进行对比,分析原因,阐明个人观点,为过好中国传统节日支招。

3.把三个不同背景的家庭过“洋节”、传统节日的情景编成剧本,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体现现代版的“中国式过节”。

创新立意

1.从“洋节”盛行这个角度,可以“警惕洋节,弘扬传统节日”为观点,呼吁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对待“洋节”。

2.从“冯骥才认为,不应该拒绝洋节”这个角度,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立意点,展开议论,表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从“洋节”的新鲜与时尚,受到国人的追捧这个角度,可以“我国传统节日要进行大胆地创新”作为文章的主题,探究中国式过节的最佳方式。

佳作展示

感受节日

◎邓婷悦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节日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几乎天天都在过节,刚刚过完春节,元宵节就匆匆而来;不久,清明节又如约而至;清明节的哀思还在,劳动节、青年节、端午节又纷至沓来……还有情人节、愚人节、光棍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也蜂拥而至……

我们一定会记得春节要与亲友们吃团圆饭,却不一定能理解春节的内涵;我们可能会记得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看赛龙舟,却忽略了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背后的故事……同样,我们过“洋节”时也很少思考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宗教内涵,只要能给狂欢制造噱头的节日就能流行。这一切似乎都在以无声的方式向我们提问:我们何时才能懂得去感受节日?

民族文化的缩影是什么?是节日!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什么?是节日!社会高度文明、经济高速发展的见证是什么?还是节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过好节日,也是民族文明程度的真实写照。“节日之乐,感受在物质上而领会在文化层面上。”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而每过一次节日都是在传承文化。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大操大办,大吃大喝,而在于通过节日让人们接受洗礼,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日背后的精神才是民族传统节日的精髓。

冯骥才说,最深刻的文化是潜藏于一个民族个性里的文化,在过节的时候,这种存在于民族个性里的文化就非常容易表现出来。可是,现在有的节日变了味,例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这一天网站上产生的数百亿元的消费额已经透支了不少国人的消费需求。商家的宣传与噱头让纷至沓来的节日变了味,让人无比怀念它曾经的单纯。

不过我们相信,理性过节,提升品位,让物质与精神共振,这种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更多人接受,从而让人们体会出节日的真味!

点评

作者从“活学活用1”和“创新立意1”的角度进行巧妙写作。本文以议论为主,论点新颖,“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而每过一次节日都是在传承文化”。作者通过描述国人对待传统节日和“洋节”的态度,进而阐述感受节日这个观点。在倒数第3段中运用了自问自答的排比,语气坚定,论证严密,语言精辟、流畅。结尾处委婉地表达了对某些变味了的过节方式的谴责,同时表达了要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

热点链接

“洋节”盛行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中国年轻人虽然喜欢过“洋节”,但他们眼中的“洋节”“虽近犹远”,多数人仍“坚守”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项调查中,有89.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更重要,10.7%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都重要,没有人认为“洋节”比传统节日更重要。在中国人最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四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父亲节。由此看来,中国人过“洋节”更注重的是“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洋节冯骥才圣诞老人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偶感
圣诞老人
跟踪导练(五)(4)
圣诞老人的一天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国人中的“洋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