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ROHM:打破创新壁垒

2014-03-04赵艳秋

IT经理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碳化硅壁垒清华

赵艳秋

个人的职业壁垒、国与国之间的壁垒以及技术间的壁垒该如何打破?

在日本京都一家企业的会议室中,一位优雅的长者正在演讲。演讲的内容吸引了台下的员工,没人玩手机或中途离席。这是一场“创新学习会”,讲的是在如今产业结构和商业环境发生巨变的新时代下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新素养,才能更好地参与创新。

这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元器件企业之一罗姆ROHM。就像美国硅谷有一批半导体巨头英特尔、高通—样,在日本的文化中心京都,也有着一批企业——罗姆、村田、京瓷……它们在电子部品(像高品质电阻、电感、传感器和连接器等)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倘若京都这批电子企业消失,全世界的电子行业都可能无法运转。

演讲者是罗姆公司的常务董事高须秀视,他主管公司的研发和品质业务。高须1971年作为一名半导体工艺工程师加入罗姆。在过去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亲历了日本元器件产业的兴起和登顶,也经历了最近一些年的挫折和转型。

三个壁垒

“我认为在企业或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打破3个壁垒——个人的壁垒、国与国之间的壁垒以及技术间的壁垒。”高须对台下的听众说道,“如今一个人光靠技术和相应的专业是不行的。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企业想只通过发展技术就做到行业领先已经非常困难了,因此,企业现在不仅重视技术开发,还注重战略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师个人要打破单纯依靠技术的壁垒。”

高须接着谈到了国与国间的壁垒。“现在很多领域都更加国际化,如果我们将不同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多有特色的东西。罗姆几年前在中国清华大学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他顿了顿接着说,如果将不同领域的人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不曾涉及过的新事物。

高须向台下听众展现了一张动画PPT那上面闪现出3种动物。“我建议在座的年轻人要善用三种眼光-—可以像鸟的眼光—样俯视,掌握大局,也能像鱼的眼光—样看到水流的方向,掌握趋势。还能像蚂蚁的眼光,学会观察细小的事物。”他说。

演讲内容从各种角度在诠释着打破壁垒、营造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在日本,这3个壁垒每个^都有。”高须后来对(《IT经理世界》记者介绍说,“我经常对年轻人说,要学会克服这3个壁垒,才会创造光明的前景。”

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与高须早年的个人经历有关。上世纪70年代,高须被公司派驻到美国硅谷,在那里从事了_长达8年的开发。“硅谷开放式的创新氛围,对我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那里我也结交了很多朋友。”高须回忆说。

实际上,在日本电子企业中,罗姆也是最早强调开放和国际化的企业之一。罗姆是日本首家在美国硅谷开始IC研究开发的企业,在半导体业最发达的地方建立分支是罗姆掌握行业脉搏的举措之一。现在日本一批大型电子企业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遭遇挫折,高须认为自我封闭、没有跟紧全球产业步伐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还处于‘模拟时代,那时日本企业有很多有特色、独有的东西。但在这之后,数字化、网络化大潮颠覆了产业规律,技术壁垒被打破,电子产品在硬件设计上大同小异,软件成为差异化的关键,产品的价格也快速下降,但有些日本企业没有跟上这样的技术和价格趋势。而且,倘若日本企业只找本国企业合作,我个人认为会影响他们创新的步伐。”高须分析说。

罗姆希望以此为戒。最近—年,高须在公司内部不断组织“创新学习会”,公司几千名工程师都在分批参加这个学习会。一两年之前,应日本产经杂志的要求,高须曾向读者推荐有价值的图书,他推荐了一本小说,名为《Innovator(改革者)》,讲的是一名管理者如何改变公司的创新氛围,促使公司开发出有创造力产品的故事。高须相信,现在日本企业非常需要建立起开放式创新的氛围。而让高须积极投身到创新氛围建设中来的原因,也与罗姆正在发生的新一轮变革有关。

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企业,最早是一家小型电阻器厂商。1967年,它打破壁垒,开始晶体管和开关二极管的开发、销售,把业务扩展到半导体行业。在2008年罗姆创立50周年之际,公司提出了下一个50年的中长期计划,要把公司业务进一步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其中绿色和健康是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罗姆开发出一种图像传感器,用近红外就能看到人体表皮以下3厘米的区域,可以感知癌组织;开发出—种生物芯片,只需取一小滴指血,几分钟后就能测出原来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的血液检测,精度可与医院中大型设备媲美;开发出脉搏传感器,外形可以是一款时尚的首饰,也可以是腕带,可对佩戴者的运动能力、疲劳度和压力进行监控。罗姆还与德国企业EnOceanGmbH合作,开发能量收集器,能采集阳光,振动等外界能量给电子设备供电。这样,像隧道中那些电子设备就不需要定期更换电池了;罗姆还在CPU中引入铁电材料,把CPU的功耗降低70%以上;罗姆还为建筑物装上传感器网络,感知建筑物中发生的故事……

追踪40年的技术

在这些创新中,对碳化硅技术的开发是一个代表。如今罗姆已经在这项技术上建立了全球领先优势,碳化硅也成为公司的发展引擎之一。

为什么高须会对碳化硅情有独钟?这与绿色环保的市场趋势相关。原来,对碳化硅器件的研究发现,它比硅器件更节能,体积也更小。高须取出包中的笔记本电源解释说:“电网的交流电通过这个电源转换成直流,供笔记本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电源会发烫,这是因为转换中有一部分电能变成了热能。笔记本电源的功率是比较小的,如果换成电动汽车,你可以想象损耗有多大。这时如果采用碳化硅产品,它的损耗比传统产品降低90%,同样的输出功率下,体积是传统产品的1/50。这样,整个电动车会更小更轻,系统也不烫了,原来需要用水循环冷却,现在用空气冷却就可以了,这符合当今绿色节能的大趋势。”

在这样潮流趋势下今天碳化硅功率器件已经备受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和工业设备制造商的推崇。但在几十年前,罗姆刚开始决定把它作为研发方向时,公司中却是反对声一片。“高须平静地说:“这就是开发和研究的区别。开发是针对基本上能看到的东西,而研究是完全看不到的东西。这个时刻最考验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要能看到技术和市场的方向,看得到大家看不到的东西。”

由于对技术的热情和坚信,也有经验作基础,虽然得不到支持,但高须仍然组织工程师开展研发。他后来回忆说:“有时候公司董事会集体决定的事不—定是最前瞻的,因为大家都看到的时候,相关事业往往为时已晚。所以,如果有部分人,哪怕10%的人认同这件事,去做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作为一项事业的领军人物,一定要有愿景和对新事物的热情,因为这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拓,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后来,碳化硅研究取得成绩,也有了客户基础,赞成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而对于这样的研发,罗姆采用开放式创新——产学联合的方式来提升研发速度。当时,日本某车企巨头一直关注绿色的碳化硅技术,双方的合作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开始了碳化硅模组的联合开发。但要想对未知的碳化硅了解充分。就需要大学的研究来填补空白。于是,罗姆与京都大学等展开合作。在中国,罗姆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也进行合作。其中,西安交大和罗姆进行了高端太阳能逆变器的仿真设计,中国一个模组厂商进行了生产和测试,中国最大的太阳能逆变厂商参与了应用研发。

除了产学联合,在罗姆内部,研发也采用了开放模式,公司把电路、有机材料、光学、工艺等方面的工程师团队集中在一起,促进跨技术领域的合作。这也让罗姆克服了很多研发中的困难。他们曾经把存储器方面的技术拿来解决碳化硅导通电压上的一个难题。

当然,对一个新事物来说,光进行技术研发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市场培育。“我们尽量向业界和最终用户说明产品的特点。我们还做出一些样品和应用,让潜在客户看到具体的效果。”高须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向业界说明,新技术与现有东西的差别在哪。”

现在,碳化硅已经有多种应用,比如太阳能逆变器,高端空调。采用碳化硅技术的知名空调制造商已出货50万台:高须说,两年后碳化硅将在电动车领域被广泛应用。

追踪40年,碳化硅技术从无到有,不过,这种执着也并不是盲目的。“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评估它将来是否能能成为一个产业、一个事业部,会有多大的利润,并决定投入的成本。”高须说,“对于前瞻技术,如果它不能成为一个产业,我们就会缩小投入或者砍掉,这和大学的研究是不—样的。”

10年跨界合作

碳化硅上的跨界合作模式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企业的CTO,高须与学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担任日本京都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学府的客座教授。很多大学甚至希望他去做专职教授。

由于有着跨越企业和学界的资源,高须成功主导了很多产学联合项目。但这种产学联合并不是罗姆和某一所学校—对一的合作。“罗姆与学校合作,会带来其他一些企业。反过来,学校也为罗姆带来更多的合作伙伴,这样合作范围会扩展,合作起点会更高。”他解释说。

一个例子是10年前,在—个有机半导体的研究项目中,形成了包括罗姆在内的多个企业与多所学校的联合。“由于企业有着不同的背景,来自材料、光学、通信、整机等领域,学校的老师也有着不同的专业,像理科、工科、商业,大家在一起讨论时会从多维角度出发,能产生更高层次的话题和平台。”高须说。当然,为了保证项目的研发效率,项目是以企业来主导管理的,这个项目的主导人是罗姆CTO高须和某大型化工企业的时任CTO。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每年每家企业出资数千万日元,连日本政府都觉得有趣并有效,在项目启动3年后开始为这个项目提供资金。最终这个项目取得了200多项知识产权,参与各方,也各取所需。罗姆研发出了有机EL显示器。

这个项目践行了高须坚持的打破技术间壁垒的理念。而罗姆与清华的合作则践行了打破国家间壁垒的理念。

清华与罗姆间的规模化研究合作始于2006年,最早研发生物传感器。3年前,罗姆和清华准备合办一个论坛“清华一罗姆国际产学连携论坛”。“我很喜欢名字的英文缩TRTFTA。TRI在英文中代表着‘三。在中国有—种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代表着这个平台连接着一切,有着广阔的前景。”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2011年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罗姆捐资在清华校内建设了“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双方还共同成立了清华一罗姆联合研究中心。“很多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实验室就是‘挂—块牌子。”该研究中心经理王忠俊说,“但我们的研究中心与这样的实验室有很大不同。”在清华一罗姆电子工程馆7楼,有1500平方米供研究项目申请^使用,申请^并不仅限于清华大学。现在,该中心涉猎的项目很广泛,包括医学、传感器、智能电网等,所有申请人都在同一层檐下工作,便于展开交叉学科研究。

该中心的研发重点也包括了罗姆看重的生物医疗和碳化硅。一些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到^体压力的量化指标。这个指标与现代多种疾病,例如忧郁症密切相关。中心的另一些研究人员正在研发碳化硅技术。他们开发出智能电网电力整流器,即将产业化。

高须每年都会参加清华一罗姆国际产学连携论坛,他与参与论坛的产业和学界专家都建立了友谊。每次来清华,他也会在清华一罗姆联合研究中心驻足,他了解这里开展的每个重点项目。在最近一次的研发中心之行中,在罗姆中国技术中心总经理李骏和清华一罗姆联合研究中心经理王忠俊的陪同下,他了解了碳化硅研发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他摸着研发中心的一台设备说:“我希望有更多成员加入进来,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猜你喜欢

碳化硅壁垒清华
钠盐添加剂对制备碳化硅的影响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碳化硅复合包壳稳态应力与失效概率分析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SiC晶须-ZrO2相变协同强韧化碳化硅陶瓷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鱼与鱼缸
清华,北大,我来啦
一种新型的耐高温碳化硅超结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