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杜甫:千年不断的传统

2014-03-03葛云波

博览群书 2014年8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

○ 葛云波

2014年,12册的《杜甫全集校注》再出版,立即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它是学界等待了36年的精品,其学术价值无需多言。同时,它也为今天依旧热爱古典文学、热爱杜甫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敢期子美是前身:读杜的历史传统

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强调读者参与作品的重要性,认为每一次读者的阅读是一次新的创作活动。这可以解释阅读存在差异的问题,同时鼓励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杜甫的诗歌历代传诵,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淘洗,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杜诗成为一个可供人们参与其中的无比开阔的世界。读杜俨然成为一个传统,千余年未曾断裂过的伟大传统。因此我们不仅要向杜甫致敬,同时也向读杜的人们致敬,他们共同促成了这一热流。

杜甫在当时与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友,全力作诗,已颇具盛名。“名岂文章著”“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背后,即是诗作的声名鹊起。到杜甫去世后,元稹为他做墓志铭,称道备至,说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揭示出他于诗歌一途是集大成者。到晚唐,不少诗人把他与李白并称,孟启《本事诗》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此后形成了论杜体系中的“诗史”传统(参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北宋开始掀起学杜的热潮,王禹偁“敢期子美是前身”,用“开诗世界”来盛赞杜甫;王安石、苏轼更是大加赞赏;黄庭坚誉杜诗为“与日月争光”。北宋后期形成江西诗派,更是尊崇杜甫为祖。宋人诗话勃然兴起,其中专门评论杜诗者,即有《诸家老杜诗评》等多种。以专书论专人,亦子美一人所享之殊荣。

从杜诗编辑、注释的情况,也可以真切地看到读杜的深度与广度。稍晚于杜甫的樊晃曾经辑《杜工部小集》六卷。北宋苏舜钦欣赏豪迈哀顿的杜诗,广泛搜集,编成《杜子美别集》;刘敞、王安石分别编有《外集》《后集》。南宋又有大量编年、分类、集注、评点、年谱、诗话诸作出现,赵次公、郭知达、蔡梦弼、黄希、黄鹤、刘辰翁等人用力特深,成就最大。当时有“千家注杜”一说。明末清初,研治杜诗不仅踵武前人,集其大成,且多有发明,全集注本有钱谦益《钱注杜诗》、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等,优秀者不下数十种。

近现代以来的读杜,有了新时代的治学特色。胡小石、闻一多、洪业、冯至、萧涤非、程千帆、傅庚生、刘开扬、朱东润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用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观点、方法来重新研究,比较古代,逻辑更加严密,论述更加系统,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

读杜传统,贯穿千余年而不断,每每推陈出新,皆与老杜相亲。

杜诗于我有何缘:读杜宜开宜合

古人读杜各具慧眼,每有妙评。连乾隆都叹道:“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还说如果能见到杜甫,一定弯下腰来,向他下拜。今人相比于古人,读杜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自然应当珍惜。

千年以来,由于众多学者的整理研究,杜诗研究越来越深入,积累了丰硕的读杜心得,足供今人借鉴、参考。杜诗的读本,一类是选本,一类是全集本,各有阅读的妙处。今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追求及其时间,来安排阅读的范围和深度。

如果做一般的阅读,就可以拿选本来读,比较好的选本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聂石樵等《杜甫选集》、谢思炜《杜甫诗》等。比如:萧涤非选注本,选诗281首,每首均有题解,介绍诗作的写作地点、年代、背景、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注解详明,除一般必要的字注句解之外,还常常发表独到的议论,做些极有价值的考证,从而使此书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相统一的特点。该书前后经过几次较大修改,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权威性的杜诗选本之一。这些选本,优点是选目比较精粹,有浅显的注释和串讲,还有细致的分析,对于一般读者都很适合。

阅读选本,就可以贴近杜甫,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杜甫青年时期漫游南北,后来因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在苦难的喘息间歇,也曾有不少幸福时光,比如他热爱自然,便目光投向山川美景、树木花草、鸟兽虫鱼,他善于体察、捕捉、描摹万物,写来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因此,走近杜甫,可以与之仰观“诸峰罗立似儿孙”(《望岳》)的西岳崚嶒,平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的长江壮丽,与之环顾“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俯察“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他仿佛引领我们进入一幅一幅图画中游览,或壮美,或幽美,无不情趣盎然。人们望着美景,满怀喜悦,往往难以恰当表达,杜诗则解决了如鲠在喉的言语困境。

如果再想广泛地阅读杜诗,在过去可以去找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但是这些清中期以前的注本,因为是注书老体例,且是文言体,与今天阅读习惯有不少不同。今人读起来可能稍感吃力。现在,经过30多年的打磨,萧涤非先生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12册已经面世,便解决了这些问题,该书体例设计非常完美,每篇前有题解,介绍作年及其相关背景;注释详细,吸收了千年来的研杜成果;后边有汇评,精选了历代有价值的评语;又有备考,把尚有疑问但能自圆其说的观点作了摘录,可以激发读者作进一步的思考;还有校记,做得很细致。可以说读者有了杜甫诗文全集的最佳读本。读者可以认真阅读此书,借以很好地接近杜甫,认识杜甫及其心灵世界。

杜诗包罗宏富,博大精深,像一个广阔的百花园,可任意采摘。清人叶燮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所以梁启超曾称赞老杜为“笃情圣手”。老杜的笔下,包罗中国人自古以来几乎所有境地的情感内容。

杜甫愍事伤时、念系朝廷、忧叹黎元,最为人称道。在历史上,每当整个国家、民族、人民遭受沉重灾难时,人们便与杜诗发生了深刻的共鸣。陈与义中年经历战乱生活后才真正领悟杜诗的价值:“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冯至先生是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渐渐走近杜甫的:“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再说到《杜甫全集校注》主编萧涤非先生,1945年,哭昆明爱国民主运动中遇难的学生潘琰,写诗两首,其中有“血染青天白日红”,受到反动派恫吓和警告。这样的现实使他对杜甫诗产生共鸣,开始研究杜诗。这可以说是《杜甫全集校注》的原动力之一。他认真主编该书自1978年始到逝世,作词《心声》说:“誓都将心血付‘村夫’,杜陵集。”又套用陶诗表白心迹:“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他主张“学杜诗,岂徒曰学其诗而已,固将学其人、学其志也。”这些都可以看出杜甫精神影响至今的深刻。杜甫心怀天下的胸襟,对社会深刻的忧虑与思考,远远胜过了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人。这正是他伟大的原因之一。

“工于诗者,必取杜甫”,喜欢古体诗创作者自然须向好好读杜诗。古体诗歌的创作虽因各种原因,推出了主流地位,但其实未曾中断过。近十多年来,网络上古体诗创作风起云涌,颇有佳作。2012年“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参与1亿多人。2013年《诗刊》为古体诗创作发增刊。读杜就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共论诗艺的快事。

杜诗给今人创作的启发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益多师的胸怀。一方面,在诗歌门类里,“不薄今人爱古人”,《诗》《骚》以下,兼容并包,广取博收;另一方面,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对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皆能悟其三昧,会通艺术的妙境,有助于诗歌创作。

2、开拓诗世界的魄力。杜诗在内容上无所不包,生活万端无不入诗,茹古涵今,深刻生动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面貌以及个人的生平遭际和思考;在风格上,风格多样,元稹所谓:“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给后来诗家开无限法门。

3、“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热忱。杜甫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呕心沥血,不殚其苦,一丝不苟,务求达到“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的境地。

杜甫殁后千余年,读杜仍在延续,既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又有教育系统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兴趣所致,或高声唱诵,或默然推敲。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一不断的阅读传统中,将愈来愈彰显出永恒的魅力。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